「歷史借鏡」
柯p剛出來的時候沒有資源,白色力量成為政壇的清流,我當時非常支持柯文哲,會去競選活動,也有買「台北調」,當時我是柯粉。
看選舉開票看到凌晨三點。甚至在網路上跟網友辯論,澄清抹黑。非常欣賞柯文哲的態度,認真踏實、實事求是。「一日市長」的節目看了真的由衷佩服,看到藍綠兩黨都要攻擊柯政營,更加深我支持新的白色勢力,恰吉跳針的質詢,柯p的神回覆每次都讓我看得開懷大笑。
最近幾年發現紅色滲入嚴重,在101飄揚五星旗,還有統促黨出現在我的粉絲頁謾罵,讓我想到學運時期白狼帶領了一群囂張屁孩的模樣。
中共越來越誇張,買通媒體作威作福。
我完全不能理解,柯p為何對台灣主權跟女權會頻頻失言呢?
但我不是說不能與中國有經濟往來。
我們是排共並非反中,也不是討厭全部中國人,我也有中國網友粉絲,也有家人在中國經商,但我分得出來經濟跟主權的界線。國與國的貿易往來很正常,必須要有嚴謹合約維護彼此國家經濟體系,但絕對不是建立在打壓人民的民主制度上。
重點是中共無時無刻壓制台灣的國際定位以及內政問題。
台灣已經不是藍綠問題這麼簡單,台灣需要多個政黨互相制衡,例如時代力量崛起。唯一不變的是所有政黨都應該以臺灣主權為優先,一致認同守護台灣才對。我一直以身為臺灣人為榮,臺灣的科技、醫療、農業發展都很優良。不應該把臺灣排除在世界衛生組織之外。
台灣的自由是先人革命流血換來的。
你們不知道的鄭南榕,還有多少被歷史抹去的人們啊!?
面對台灣主權被打壓,為何柯文哲會說出斯德哥爾摩症的言語?還檢討受害者台灣了?這什麼邏輯?統獨不是假議題,如果沒有人正視假消息,不就跟中共洗腦人民一樣的盲目嗎?全民集體呆滯?
反觀蔡英文總統,雖然我不是民進黨,但真心覺得她是唯一一個面對中共威脅卻不卑不亢,以溫柔而堅定的力量,守護台灣,壯大台灣,擴展外交。雖然無法把民進黨內不滿的聲音安撫,但這不就是因為台灣有民主言論自由的關係,才讓台灣有多元的意見交流嗎!
蔡英文在外交上的能力,取得國外的信任,世界各國紛紛支持台灣。她做了很多改變,善用社群網路,以及Line拉近民眾與政府的距離,有問題就改善,謙卑面對任何難關。
綜上所呈,台北市市政我支持柯文哲,他是模範市長,優質政治人物。但總統的職位,柯文哲的思維並不適合走入世界的台灣。
我不是盲目支持的人,當去年小英支持姚文智的時候,我依然支持柯文哲。我的理智告訴我,柯文哲是能改革台灣政壇民風的力量,是最好的市長人選,唯才適用,善用年輕人的能力,不被賄賂利用,我身邊朋友都曾當過柯文哲幕僚或志工。
但柯文哲真的只適合當市長這個職位。
我不會因為欣賞柯市長對台北市的努力和貢獻,就認同柯市長可以勝任總統職位。
#2020我只會支持蔡英文
#助英台
🌶️民調時間6/10-14日,晚上6點到10點,唯一支持蔡英文
如果要上街遊行,希望大家可以一起跟進!
#曖昧投機是否真能帶來發財與和平?
#奧地利歷史給台灣人的警訊
做出市場區隔,提供產品選項是政治人物的事,而選民負責做選擇。遺憾的是,人類很容易因為「外部刺激」而作出錯誤選擇。有時是往極端主義靠攏,但或許更多時候,是像看到蛇的青蛙一樣嚇呆,什麼都不做,坐以待斃。
🔹 曖昧投機的奧地利人
二戰的歐洲,就有太多坐以待斃的人。當納粹終於露出獠牙,歐洲出現了兩股聲音:是戰?是降?
都不是。當時絕大多數的歐洲人,選擇了「姑息」。他們認為納粹太強,不該正面碰撞,但是直接投降又太丟臉—所以能拖就拖,維持現狀吧!我們只要簽一些增加兩邊和平交流的協議,就可以了吧?凡爾賽條約都簽那麼久了,德國不可能突然發動大戰破壞全面和平的!
歐洲人大錯特錯,而二戰前夕最早淪喪主權的奧地利人,更可說是錯上加錯。
奧地利因為日耳曼血緣之故,向來與德意志帝國親近。一戰後改組的奧地利更是將國名取作「德意志奧地利」(Deutsch-Österreich)。英法之所以冷眼看待德奧合併,與奧地利民意不無關係;更何況在奧地利人心中,德奧確實是同文同種、血濃於水,「日耳曼人不打日耳曼人」。
在希特勒上台之後,天真可愛的奧地利人覺得「德國現在比奧國進步好多!經濟好強!」心中嚮往跟著德國大哥征服宇宙的心情越發熾熱。
興奮歸興奮,在國家政治認同上,奧地利人一直是曖昧投機的,他們自認擁有哈布斯堡文化精粹,也認同奧地利這個國家本身;但奧地利人也不願意正面應對當時的國際局勢,而是逃避納粹的暴虐面,催眠自己:德國老大哥不會虧待我們,畢竟我們可是阿道夫的老鄉呢!
🔹 奧地利人自己引狼入室
奧地利姑息主義與投機態度的最高峰,體現在德奧合併前夕的「防衛性公投」。這場由奧地利總理舒施尼希(Kurt Schuschnigg)發動的公投,最後在希特勒的軍事恫嚇下取消,但是奧地利官方做的評估認為:奧地利人25%支持獨立,25%支持併入納粹德國,其餘的50%則要先觀望看看「兔子會怎麼跑」(wie der Hase läuft)。
希特勒接獲的評估報告,亦與舒施尼希一致。
「不談統獨,只想跟著大德意志市場發財」,奧地利人的曖昧投機就是這麼嚴重。
正因如此,希特勒才能比預想中更順利的操縱奧地利輿論。
納粹一手用經濟利益誘惑奧地利人,另一手用戰爭恐怖威脅奧地利人;而不想談統獨只想拚經濟的奧地利人,也真的傻傻在納粹威脅利誘下任其操縱。
舒施尼希發動防衛公投失敗後,旋即在1938年3月11日下台,取而代之的是奧地利末代總理:阿圖爾.賽斯–英夸特(Arthur Seyß-Inquart)。英夸特是更加嚴重的姑息主義與投降主義者,他在被任命後第一天(1938年3月12日),就以總理的身份發出電報「請德軍穿越德奧邊界以維護奧地利社會秩序的穩定」,讓德軍入侵奧地利的軍事行動合法化。
英夸特的總理生涯極短,同樣是3月12日,他在林茨(Linz)與希特勒會面,表示歡迎德軍並擁護德國與奧地利重新合併。3月13日英夸特正式加入納粹黨,同天立即簽署法律,規定奧地利將成為德國的一部分。
英夸特肯定認為,兩德一家親,奧地利實力不夠,不要跟人家大小聲。
換作今日台灣的情境,英夸特大概還會說出這種話:「我的表現是55分,是德國可以接受的人,可以補考但還沒有及格。」英夸特心懷大德意志,也想維持奧地利和平,所以他選擇姑息、選擇投降,他覺得自己是在為奧地利著想。
🔹 曇花一現的戰爭紅利
在接下來的短暫日子,英夸特會繼續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因為德奧合併之後,希特勒馬上推出許多經濟讓利政策;共同市場帶來大量生意,德國觀光客暴增數倍,大量採購奧地利酪農業等民生用品,投資大筆的軍事工業。而且希特勒還允許奧地利日耳曼人掠奪猶太人財產。大約在合併一年後,奧地利人的收入增加50%,消費量提高3成,失業率也從22%降到3%。
快樂嗎?發財嗎?可惜只是一場美夢。
納粹德國在奧地利創造的就業機會,超過3成直接屬於軍備工業(還不計入周邊產業),這種「經濟動能」是建立在戰爭征服之上,但戰爭後期的納粹德國,已經無力維持這般表面榮景。雪上加霜的是,奧地利的勞動力開始依賴戰俘與集中營,從二戰初的10%一路飆升到後期的36%。
這種勞動力並非「把敵國人抓來當我們的奴隸」這麼爽,即使是根正苗紅的奧地利日耳曼人,違反納粹的生產政策,也會被抓進集中營。也不過數年,戰爭進入中盤,奧地利人的發財美夢已經破滅。
🔹 「奧奸」是第一批被清算的
稍微回過頭談英夸特,這位奧地利末代總理、奧地利納粹頭號人物,雖然短暫證明(儘管只是泡沫)德奧合併會帶來經濟紅利,但是這些奧地利政客美夢比人民更早破滅。1938年3月確定推動德奧合併之後,英夸特為首的這些奧地利政客,原本盼著當「特首」「區長」,但是希特勒並沒有讓他們如願。
很快地,大批奧地利政治菁英被抓進集中營,政壇各級首長安插滿「帝國德意志人」(Reichsdeutsche,亦即德國人)。雖然英夸特本人繼續擔任要職,卻不是所有奧地利賣國賊都有這種待遇,奧奸的下場就是第一批被清算。
奧地利滅國的故事說完了,我們看看今天的台灣,統獨是假議題、誰給我錢就是我爸媽的人數,或許沒有奧地利那麼誇張,但是也相去不遠。台灣比奧地利狀況好一些,有台海天險、經濟與國防實力也沒有那麼懸殊,但最恐怖之處在於,有姑息主義柯文哲、投降主義韓國瑜這種投機政客存在,不斷散播失敗言論助長共匪氣焰,若放任他們造謠,八十年前的奧地利亡國大戲,就會在明年的台灣上演。
🔹 奧地利的故事給台灣人什麼警惕?
今天是六四,是全世界悼念共產黨暴行、鞏固民主自由意志的重要日子。
蔡英文選擇了抵抗暴虐的中共、支持人權民主自由,但很遺憾的,台灣有些政客卻選擇噤聲,讓暴虐獨裁奪走自由的聲音。
蠻想知道「2014的柯文哲醫師」,會怎麼看「2019的柯文哲市長」。
https://www.facebook.com/…/a.1368565864163…/479995562102429/
仿若當年兩德一家親的英夸特,柯文哲為了權力,已經變成台灣姑息主義的典範級政客。如果柯文哲持續傾中、主權淪喪,六四坦克車開入台北那一天,他會怎麼做呢?我們或許可以從英夸特後來的故事中得到啟發:
1940年英夸特成為德占荷蘭總督,他與地方黨衛軍、蓋世太保合作,迫害反納粹人士和猶太人。荷蘭14萬猶太人之中,有近12萬人被送往東方的集中營。此外英夸特還從荷蘭向納粹德國派遣了近50萬奴隸勞工。
從姑息者到投降者,再從投降者搖身變成加害者,英夸特最終在紐倫堡大審判納粹中,被判定侵略計劃與實行罪、戰爭罪及反人道罪。
他是納粹德國最後一名登上絞架的甲級戰犯,臨刑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希望我的死是二次大戰悲劇中的最後一幕,也希望在大戰中學得教訓,使和平應該存在於人與人之間。我相信德意志!」
絕不姑息投機,絕不放棄捍衛人權,這會是人們在大戰歷史中,最先也最該學到的教訓。
(原文由SUPERBOWL於批踢踢八卦板發表,蕪菁雜誌排版配圖後轉載)
原文連結: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59657880.A.5DC.html
奧地利歷史 文化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鍵字:同文同種、兩岸一家親.
哪個候選人在公開場合說這種話,或當作是政見以及政治主張,請不要投給他,brother.
#歷史總是一再重演
#你以為你讀得懂
#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
#做出分辨與抉擇
#才是真正的明白
#這就是為何有人自稱讀過許多書
#但其實他根本不識字
#學以致用
#勇於懷疑
#找回自身的判斷能力
#讀書有什麼用
#判斷判斷再判斷
#抉擇抉擇
#不會後悔的抉擇
#政客智商可以退化
#選民可以無腦
#年輕人不要這麼快就墮落
#當什麼巨奸選民
#修正也是人類的美學
納粹在二戰前對奧地利統戰激烈,
喊出了:
"Ein Volk, Ein Reich, Ein Führer."
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個元首。
看上去是不是很有既視感
只差沒喊一家親而已。
[德國與奧地利歷史]有時候覺得跟德國人說不上話,是因為不瞭解對方國家社會歷史上的Mentalität。過去這幾年德國轉型正義做得很好,臺灣卻面臨推動跟執行上的困難大抵也是跟這個有關。
#1938年德奧合併公投
#歷史上的統獨真議題
段考結束,歷史老師準備開始打第二次世界大戰。
正式開戰前,要先從希特勒是如何合併奧地利、橋到蘇台德區、併吞捷克、入侵波蘭,一系列的侵門踏戶說起。
不是砲聲隆隆才叫戰爭。在坦克、飛機投入戰場讓你看到前,納粹最擅長的宣傳戰已然在你心裡播種。
簡單來說,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席捲全球,奧地利也是經濟低迷,民生凋敝。
但隔壁鄰居德國卻從戰敗的凡爾賽條約羞辱中,忽然撿到槍,在納粹吃了威而鋼的領導下,厲害了,我的國!希大大讓我們看到了日耳曼祖國的榮光。
希特勒很早就意識到所謂的“兩岸一家親”,在1925年出版的自傳《我的奮鬥》中提到:「日耳曼的奧地利必須回歸德意志,不是因為什麼經濟原因。就算這次合併在經濟上毫無利益可言甚至只有壞處,還是要堅持合併。同一種血,同一個帝國。」
德奧同文同種血濃於水嘛!
奧地利當時的總理舒施尼希(Kurt Schuschnigg),對於這個強大的鄰國,也是怕.jpg!所以打算舉行防衛性的統獨公投!
他在投票之前,肯定也有覺得這是假議題。「我才不會因為今天投票決定了我接下來奧地利馬上就會獨立,還是馬上奧地利會被統一。」因為大多數人都是中間選民,想維持現狀,好好拚經濟就好了嘛。這公投鐵定不會過,還可以讓希特勒看到我們奧地利人的決心呢!
是嗎?今日英國,公投都莫名投出脫歐的結果了,結果搞到現在脫不脫、拖不拖,好尷尬!
公投真的不能亂投耶。
這場德奧合併公投的結果是:投票率高達99.7%,支持統一的比例則佔99.6%。
為什麼投票率這麼高?
因為奧地利人希望透過跟發大財的納粹德國合併後,獲得經濟改善。
好有既視感。
可是納粹德國為什麼當時經濟100分?
因為整個納粹都在為了征服世界全面啟動國防工業,想想鋼鐵人他家開什麼公司?研發各種軍用科技和國防商品的史塔克企業的確是好野人。但你奧地利想跟德國一起賺大錢,就注定被拖入接下來這場二戰的泥淖。
更何況
合併後的「德意志人」打從心底瞧不起「奧地利人」。奧地利人每天聽莫札特,在花園裡面唱真善美doremi那種「閒散拖拉」的性格,跟納粹德國當時強調個人競爭、追求效率的「狼性」文化格格不入。你奧地利傻傻der...還真不愧住在阿爾卑斯山隔壁耶
奧地利人要打完一場二戰後,才能在德奧一家親的美夢中醒來。台灣有這個機會嗎?歷史老師總是在備課時感到蛋蛋的哀傷
奧地利歷史 文化 在 KUNI 藐視王法的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世界餐廳排行出爐!
Steirereck繼2013後重新站回第九:http://goo.gl/cyCMWu
去年底去吃的時候排名第十六,而米其林一直以來最多也只給兩星。當時一直百思不解,明明比大多吃過的三星都還要好,Steirereck怎麼會只有兩星呢!?
去年十一月底吃的時候印象非常深刻:http://goo.gl/P0IW6p
對我來說,美食若要走得頂尖,光好吃是不夠的。
我喜歡欣賞廚藝家埋藏在背後的理念,偷偷觀察,如同小提琴家於表演時任何一丁點的拍子變化,很可能就是出自精心策畫過的思考。有時也可能只是來自與舞台下觀眾們的互動,在熱絡氣氛下將速度加快,節奏與重音拉大,或是刻意作更強烈些的對比。
以前歐洲窮學生時期都是看Gault Millau,當時只要拿到高分的都會想辦法省錢去吃一頓,就算只是早午餐也好。每吃一次得勒緊褲子一兩禮拜。當年最癡想就是排名最高的Steirereck,那時還沒搬到市立公園,但真的太貴,沒辦法只得作罷,如今想來真是難忘的回憶啊。
小Reitbauer先生嘗試在料理中注入更多奧地利的自然與文化,大量使用山區獵來的野味,連巴薩米可醋亦來自本地小廠,沒像時下流行動不動從國外進口高級肉品或食材。光這份理念就該欽佩,更何況運用如此精妙,好比那道野兔的雙重呈現讓我念念不忘。這感覺尤其在維也納走走吃喝幾天後品嘗更明顯,曾有那麼一下下,我彷彿能看到奧地利歷史悠久的文化在餐桌上重現。奧地利如今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國家,人口九百萬不到,但深愛自己的國家,為自己的國家與文化感到驕傲,同時藉著頂尖料理向世界發聲,這我無法不動容,是超越美味後的引人深思。
名單附錄:
No.1 OSTERIA FRANCESCANA MODENA, ITALY
No.2 EL CELLER DE CAN ROCA GIRONA, SPAIN
No.3 ELEVEN MADISON PARK NEW YORK, USA
No.4 CENTRAL LIMA, PERU
No.5 NOMA COPENHAGEN, DENMARK
No.6 MIRAZUR MENTON, FRANCE
No.7 MUGARITZ SAN SEBASTIAN, SPAIN
No.8 NARISAWA TOKYO, JAPAN
No.9 STEIRERECK VIENNA, AUSTRIA
No.10 ASADOR ETXEBARRI AXPE, SPAIN
No.11 D.O.M. SÃO PAULO, BRAZIL
No.12 QUINTONIL MEXICO CITY, MEXICO
No.13 MAIDO LIMA, PERU
No.14 THE LEDBURY LONDON, UK
No.15 ALINEA CHICAGO, USA
No.16 AZURMENDI LARRABETZU, SPAIN
No.17 PIAZZA DUOMO ALBA, ITALY
No.18 WHITE RABBIT MOSCOW, RUSSIA
No.19 ARPÈGE PARIS, FRANCE
No.20 AMBER HONG KONG, CHINA
No.21 ARZAK SAN SEBASTIAN, SPAIN
No.22 THE TEST KITCHEN CAPE TOWN, SOUTH AFRICA
No.23 GAGGAN BANGKOK, THAILAND
No.24 LE BERNARDIN NEW YORK, USA
No.25 PUJOL MEXICO CITY, MEXICO
No.26 THE CLOVE CLUB LONDON, UK
No.27 SAISON SAN FRANCISCO, USA
No.28 GERANIUM COPENHAGEN, DENMARK
No.29 TICKETS BARCELONA, SPAIN
No.30 ASTRID Y GASTÓN LIMA, PERU
No.31 NIHONRYORI RYUGIN TOKYO, JAPAN
No.32 RESTAURANT ANDRÉ SINGAPORE
No.33 ATTICA MELBOURNE, AUSTRALIA
No.34 RESTAURANT TIM RAUE BERLIN, GERMANY
No.35 VENDÔME BERGISCH GLADBACH, GERMANY
No.36 BORAGÓ SANTIAGO, CHILE
No.37 NAHM BANGKOK, THAILAND
No.38 DE LIBRIJE ZWOLLE, NETHERLANDS
No.39 LE CALANDRE RUBANO, ITALY
No.40 RELAE COPENHAGEN, DENMARK
No.41 FÄVIKEN JÄRPEN, SWEDEN
No.42 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 SHANGHAI, CHINA
No.43 BIKO MEXICO CITY, MEXICO
No.44 ESTELA NEW YORK, USA
No.45 DINNER BY HESTON BLUMENTHAL LONDON, UK
No.46 COMBAL ZERO RIVOLI, ITALY
No.47 SCHLOSS SCHAUENSTEIN FÜRSTENAU, SWITZERLAND
No.48 BLUE HILL AT STONE BARNS POCANTICO HILLS, USA
No.49 QUIQUE DACOSTA DENIA, SPAIN
No.50 SEPTIME PARIS, 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