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男性平面攝影師宰制的20世紀電影界,自學成才的伊娃.塞雷尼(Eva Sereny)是少數例外。不過讓她成為攝影師的契機,居然是一場車禍。在此之前,她是一名家庭主婦。
.
義大利攝影師、導演伊娃.塞雷尼辭世,享壽86歲。她在數十年的平面攝影生涯,拍攝了無數明星與電影名家,包括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羅美.雪妮黛(Romy Schneider)、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塞吉歐.李昂尼(Sergio Leone)、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以及拿著兩罐啤酒東張西望的保羅.紐曼(Paul Newman)。
.
伊娃.塞雷尼出生於瑞士蘇黎世,雙親是匈牙利裔。五歲時因為二戰爆發,隨家人移居英國。20歲時,她搬到了義大利生活,隨後嫁給了當地的一名工程師,從此生根。1960年代,一場車禍幾乎奪去了他丈夫的性命。在醫院裡,她恐慌地想著如果自己真的成了一個寡婦,帶著兩個兒子,又無一技之長,該如何維生?
.
「我想說我總得做些什麼。我想起自己很有藝術細胞,雖然不會畫畫⋯⋯但拍照如何?」2018年接受《衛報》採訪時,塞雷尼如是說。
.
幸好丈夫後來沒有大礙,在他的支援下,她在家中地下室建立了暗房,開始自學攝影。當時塞雷尼的一名友人正好是羅馬奧運的承辦人員之一,便請她去記錄各地的體育中心外觀以及訓練中的運動員群像。她的朋友們後來看完作品都紛紛驚嘆,認為相當有水準。塞雷尼卻不願輕信,決定親自飛往倫敦,帶著自己的作品直奔《泰晤士報》的辦公室,由報社來裁決。
.
在沒有事前預約的情況、同時沒有輝煌履歷的情況下,她以素人之姿成功見到了《泰晤士報》編輯諾曼.霍爾(Norman Hall),而且他還收下了她的作品,在三日後以全版刊出,標題是〈為1980年的奧運做好萬全準備〉(雖然後來成功申辦1980年奧運的不是倫敦,而是莫斯科)。塞雷尼事後卻謙稱自己只是運氣好,因為當時沒什麼別的大新聞發生。
.
回到義大利之後,塞雷尼獲得英雄式歡迎,沒有人想到一個家庭主婦可以轉型成攝影師。無數雜誌報刊都開始對她提出邀約,這使得她得以開始職業生涯。她因緣際會從電影的現場側拍工作入行,首部深入片場拍攝的作品是麥克.尼可斯(Mike Nichols)執導的《第22條軍規 Catch-22》(1970)。
.
1971年,當約瑟夫.羅西(Joseph Losey)執導的《The Assassination of Trotsky》(1972)在羅馬拍攝時,她受聘到現場拍攝。當時女星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來到片場探丈夫李察.波頓(Richard Burton)的班,塞雷尼舉起攝影機,拍下了兩人互動的過程。塞雷尼無心插柳的拍攝,被解讀成紀錄下了兩位明星已然冷卻的婚姻關係,外界戲稱這簡直是《靈慾春宵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1966)的續集。
.
伊娃.塞雷尼回顧這張照片說,其實當時她出現在現場的主要目標不是衝著李察.波頓,而是打算拍攝飾演刺客的亞蘭.德倫(Alain Delon)。但在伊麗莎白.泰勒突然出現在現場的時刻,她下意識地拍下了她與李察.波頓的互動。她說這兩人看待對方的神情顯然並不親密,「你可以感覺他們之間根本沒有所謂『偉大的愛情』」。兩年後,結縭十年的明星夫婦宣告離婚。
.
參演《The Assassination of Trotsky》的還有一位巨星,是奧地利女星羅美.雪妮黛。她們起先是在片場相識,數天後,雪妮黛絲下邀請塞雷尼為她拍一系列的獨照。這些作品而後也奠定了她的職業生涯。
.
塞雷尼總是身穿低調,以牆壁上的蒼蠅自居,經常得以趁明星不注意的時候,拍攝他們私下真實的樣貌。一向對攝影師沒有好感的馬龍.白蘭度在與之初次見面時對她說:「我不喜歡攝影師,妳知道嗎?」但最後在塞雷尼以實力勸服下,點頭同意讓她拍攝自己。後來許多名片如《日以作夜 Day for Night》(1973)、《1900》(1976)與《魔宮傳奇 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Doom》 (1984)的拍攝現場都能見著她的身影。
.
到了1980年代,對電影製作有了進一步理解的伊娃.塞雷尼也開始打算執導電影,她說自己會有這個念頭,是受到了合作過的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楚浮(François Truffaut)、維斯康提(Luchino Visconti)、費里尼等人的啟發。
.
而且她確實才華獨具,首部短片《The Dress》 (1984)便榮獲英國金像獎最佳短片殊榮,不過十年後完成的首部長片、英語愛情喜劇《Foreign Student》(1994)卻慘遭滑鐵盧,該片改編自菲立普.拉布侯(Philippe Labro)的同名小說,是關於法國交換生與非裔女孩之間的一段愛情故事。
.
1990年代,隨著攝影集的陸續出版,塞雷尼的聲望日益提升。她的作品被認為記錄下了偉大的平凡片刻,讓明星個個看起來像是大學宿舍的學生,有其閒散、疲憊的樣貌,不再顯得花俏。後世經常以「女性攝影師」稱呼她,但伊娃.塞雷尼卻覺得不以為然,她曾怒斥:「我從沒想過要成為一名『女性攝影師』!」
.
雖然不願以性別被定義,但在女性攝影師欠奉的20世紀,伊娃.塞雷尼確實是業界的女性先驅。她的攝影集等同於一個電影史的彙整,從美國好萊塢商業大片到歐洲文藝片,從薛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到荷索(Werner Herzog),影史上少有一位平面攝影師有過如此輝煌的拍攝紀錄。其作品一概都在權威媒體上發布,散見於《Elle》、《時代》、《泰晤士報》、《時尚》等媒體。
.
2021年5月25日,伊娃.塞雷尼因中風後引起的併發症辭世。
.
.
(附圖一為馬龍.白蘭度;附圖二為帕華洛帝(Luciano Pavarotti);附圖三為《魔宮傳奇》花絮照;附圖四為羅美.雪妮黛;附圖五為李察.波頓與伊麗莎白.泰勒;附圖六為保羅.紐曼;附圖七維克林.伊斯威特;附圖八為艾爾.帕西諾(Al Pacino);附圖九為拉寇兒.薇芝(Raquel Welch);附圖十為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與凱特.卡普肖(Kate Capshaw);附圖十一為伊娃.塞雷尼。)
#EvaSereny
奧黛麗赫本兒子 在 奶媽 Naim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蘇菲瑪索的玫瑰人生:不要害怕叛逆,這是智慧的來源】
最近 #蘇菲瑪索 度過 54 歲生日,她是法國人心中的超級女神之一。
她說過一句話:「沒有什麼比『活在此刻』更令我感到有意思。」
從頭到尾,蘇菲瑪索算是表裡如一,正因這種野性,使她的人生故事總給人一種武俠小說之感,充滿著快意江湖的灑脫。
/
蘇菲瑪索出生在巴黎郊區,父母都是藍領階級,她從小被放養,打扮成男孩子模樣在鄉間玩耍,非得搞到牛仔褲和襯衫都沾滿塵土,這才心甘情願返家。
她兒時願望簡單,想當卡車司機,一想到能開車去很多地方,這使她感到自由。
她從不認為自己是美女,當被記者稱讚漂亮,她會訝異蹙眉,簡短地說聲謝謝;她笑說小時候某次穿裙子,家人不可置信地哈哈大笑。
當時社會對「美人」的定義是皆屬奧黛麗赫本之流,大抵是柔弱嬌美,這對於小小年紀就四處打工的蘇菲瑪索來說,每天忙著賺錢就飽了,那些淑女間梳妝打扮的小心思,她完全沒興趣。
就連當初見到電影《 La Boum 》徵選女主角,蘇菲瑪索純粹只想賺外快。
她對選角沒概念,穿著牛仔外套跟牛仔褲就去排隊,見到一整排亮麗女孩,父親都忍不住道:「別的女生都有打扮,妳上不了啦,我們回家吧。」
結果蘇菲瑪索選上了,那年她 14 歲。
導演 Claude Pinoteau 告訴製片人,你要簽下這個女孩,她萬中選一。
/
電影《La Boum》中,蘇菲瑪索純真臉龐寫滿對愛情的迷惘與憧憬,靈動眼神流洩出屬於少女的深情款款,使她一砲而紅成為觀眾心中的「法蘭西玫瑰」。
2 年後,蘇菲瑪索憑《La Boum 2》榮膺第 8 屆凱薩獎最佳新人女演員獎。
原以為玉女形象就此鞏固,但蘇菲瑪索不愧是法蘭西玫瑰,美麗而帶刺,面對娛樂圈名為「清純」的黃袍加身,她選擇親手撕毀。
/
1984 年,波蘭導演 Andrzej Żuławski 邀請蘇菲瑪索演繹他的新電影《 Mad Love 》時,電影太多情慾鏡頭,經紀公司不同意她拍攝,表示如果她堅持要演,必須賠償違約金 100 萬法郎。
換作其他女星,眼見星途正旺,只是拒接一部電影,何必跟經紀公司槓上。
經紀公司威脅與勸說雙管齊下,年僅 18 歲的蘇菲瑪索怎能不怕?
她說:「這群人無所不用其極,我是經紀公司的小寵物,我無法忍受這件事,但我又害怕違約進監獄。」
怕歸怕,身為一個敢愛敢恨的天蠍座,蘇菲瑪索還是鐵了心接下這個鏡頭只有 3 分鐘的劇本。
她不惜賣房子籌到 100 萬,狂氣地說:「我想要讓所有人清楚,沒有人有辦法操控我,沒有人。」
蘇菲瑪索表示:「每個靈魂都是自由的,我的夢想是隨時放下一切,退回自己的世界,不受任何人限制。」
每個人對「自由」的定義不同。
蘇菲瑪索的定義,就是忠於內心選擇,我就是想演《Mad Love》不行嗎?誰都別想阻攔我。
雖然在《Mad Love》鏡頭少,為此得罪經紀公司,但蘇菲瑪索仍有收穫,她遇到改變她一生的愛人,就是該片導演 Andrzej Żuławski 。
/
蘇菲瑪索與 Andrzej 的老少戀一公開,沒有任何人看好,可她再度展現想幹嘛就幹嘛的態度,數度在訪談中提到 Andrzej 帶給她很大影響:
「他告訴我表演不是為了成名,而是要用玫瑰色的眼睛看世界,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樂觀。」
玫瑰色的眼睛,這是一種對周遭萬物投以溫柔的凝視。
相差 24 歲,相守 17 年, Andrzej 必然清楚蘇菲瑪索的橫衝直撞的蠻性,希望女友能平靜看待順境與逆境,萬事萬物都是人生導師,若能懂得享受一切,就不容易掉入情緒黑洞。
1995 年,他們生下了兒子文森特,蘇菲瑪索宣布和 Andrzej 和平分手。
她平靜地說:「年輕時我不夠自信,他會指導我很多事,但現在我可以做主了,我不想被別人推動。」
儘管愛情價更高,但若為「自由」故,蘇菲瑪索依然斷然捨棄愛情,頭也不回。
/
蘇菲瑪索談過 4 段感情,未婚生下 1 子 1 女。
外界問她為何不結婚,她笑說:「我認為結婚就是對『生活』和『愛情』充滿信心,不應該對儀式耿耿於懷。」
「女人最可悲的不是老華老去,而是在『婚姻』與『平淡』裡迷失自己」。
看懂這兩句話嗎?
當一個女人本身足夠熱愛生活、相信愛情,結不結婚根本就不是重點,因為妳早已在不知不覺間完成了「結婚」的意義。
當一個女人日日革新自己,積極學習新事物,心靈保持年輕,根本就不需要靠醫美整成塑膠,妳的舉手投足都會散發獨特氣場。
什麼臉上皺紋、發福身材,外人看來簡直是浮雲。
/
蘇菲瑪索事業成就斐然,她演出《Anna Karenina》《Braveheart》《芳芳》等作品,角色豐富多變,是她力求突破的野心;她當過導演、編劇、作家,設計芭蕾舞鞋。
她很有原則,可以當眾嗆主持人吳宗憲,只因對方狂問隱私;遇到沒興趣的男人,她可以慵懶說出「我看都不會看他一眼」。
真正的美人都是不經意而為。
如何不經意?方法很簡單:一旦妳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就勇敢奉行它、終生實踐它,不要害怕別人打壓。
保持樂觀,用玫瑰色的眼睛優雅穿行、迎接時光流逝。
原文刊載:#adaymagazine
https://www.adaymag.com/2020/11/19/sophie-marceau-happy-birthday-54-and-her-life-story.html
奧黛麗赫本兒子 在 法國生活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參觀完文青Ratilly 城堡後,手機查資料意外發現距離五公里外的小鎮Saint-Sauveur-en-Puisaye有一私人城堡想出售,網路賣價為62萬歐元,折合台幣不到2000萬,在好奇心趨使下便來看看,沒想到最後沒看見求售城堡,卻因鎮內科萊特(Sidonie-Gabrielle Colette 1873-1954)的畫像才發現這裡是法國國寶級女作家的家鄉。
因緣際會下,來到這法國傳奇女作家誕生勃艮地的家,就特別花了門票11歐元來參觀ㄧ下,聽導遊說1925年時科萊特已經非常有名氣,法國政府甚至在家門牆上鑲上「科萊特在此誕生」的牌子,當年還特別邀請她從巴黎下來剪綵,不過科萊特到家時不敢下車,因為她在第一本大賣自傳體的小說《克洛婷上學去Claudine à l'école》裡把Saint-Sauveur-en-Puisaye小鎮居民一個個罵到臭頭,大家都等著拿石頭砸她😅...。
科萊特(Colette)一生充滿傳奇爭議色彩,她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死後並獲法國偉人級的葬禮榮耀,她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半自傳體愛情小說,多年來被翻編成無數次影視題材,對大眾影響深遠。27歲時科萊特以丈夫亨利的筆名「Willy」推出的第一本書《克洛婷上學去Claudine à l'école》就大獲成功,再接連幾部受歡迎的作品後與利用她斂財大14歲的丈夫亨利漸行漸遠而離婚,為求生存轉為劇場演員,這段時間的科萊特談了好幾段女女同性戀情,在彩虹🌈同志民風保守的當時很惹人爭議,甚至因在紅磨坊舞台上女女接吻的表演引發喧然大波而引起警方介入調查。
1909年,科萊特再與比她小三歲的第二位丈夫(也叫亨利)結婚,1913年兩人生了一個女兒,此時的科萊特陸續推出兩部名作《Chéri》、《Le Blé en herbe》,故事都是描述中年熟女愛上年輕小鮮肉的故事,而真實生活就是當年47歲的科萊特正與她丈夫前段婚姻所生的17歲兒子談著繼母繼子忘年禁忌之戀,要知道這相差三十歲的小鮮肉可是自己7歲女兒的親哥哥呀!
再次離婚的科萊特52歲時又遇上小她17歲的第三任記者丈夫莫利斯,隨後二戰期間1944年科萊特寫出她在國際間最著名的作品《Gigi(金粉世界)》,這本小說曾被改編為舞台劇和好萊塢電影,科萊特還親自挑選當時才剛冒出頭,年僅21歲的奧黛麗赫本擔任舞台劇的女主角因而備受矚目,乍紅的赫本不久被選中出演好萊塢不朽愛情經典名片「羅馬假期」,並以此片大紅大紫奪得1953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捧紅了奧黛麗赫本的科萊特1954年於巴黎逝世,某種程度來說,當年如有沒有科萊特的慧眼獨具,就沒有影壇巨星奧黛麗赫本的誕生。
奧黛麗赫本兒子 在 在奧黛麗赫本的生平中,面臨許多的取捨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這是奧黛麗的兒子所寫的,在他眼中的母親除了是世人喜愛的優雅典範的明星,也是位盡責照顧家庭的母親,透過故事與美食,我們看見一位母親如何陪伴孩子,看見一位明星平凡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