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魅影 #魅影學
#愛恨之間 #文學與心理
🏷讓人又恨又愛,永不止息的矛盾輪迴
——「魅影學」的奇幻世界
文:楊忠衡(《音樂時代》總編輯)
.
研究《紅樓夢》的人很多,因此有所謂的「紅學」。相信曹雪芹學問再好,寫這部小說時,也不至於刻意留太多迷宮在字裡行間。只是後人太熱愛《紅樓夢》,無事生波,每個故事皺折都想鑽進去探究。於是「紅樓夢」成了一個小宇宙,住著曹雪芹自己,和一堆「夢在紅樓」的奇想者。
.
〈歌劇魅影〉廣受歡迎,使得「魅影學」呼之欲出。除了原著故事、音樂劇之外,它也營造了一個供人自由想像的空間。原著和音樂劇創作者的傳奇,故事背景和發生地,劇中故事的影射動機……大大擴充了讀者和觀眾的閱聽趣味。
.
美國有一對「魅影迷」,以觀賞〈歌劇魅影〉完成終身大事,原因是他們一共觀賞了九十九次。我不知道他們除了各花一萬美元的戲票錢之外,對這部劇有幾多觀感和聯想。我看魅影的次數不多,紐約兩次、倫敦一次、香港三次、台灣兩次,但是對我來說,〈歌劇魅影〉是個思緒的萬花筒,每次看總搖得出一些新意。
.
以下文章是我品味「魅影學」的幾個線索,或許可以做為讀者尋訪這個奇幻世界的引路指南。
.
#自卑與自大
.
安德魯・洛伊・韋伯對《歌劇魅影》產生興趣,照他自己的說法,是到紐約逛舊書攤,看到這本便宜到不能再便宜的小書,隨手買來殺時間。但他看了之後卻似乎著了魔,決意寫成一部音樂劇。究竟什麼因素,讓一部驚悚小說對韋伯產生比世界名著更大的效應?
.
我的觀察是,《歌劇魅影》是洛伊・韋伯的生命寫照。當作品呼應創作者的生命底蘊時,創作者往往不自覺投入無比心力,效果也更活靈活現。首先是韋伯的人格特質。
.
魅影是缺陷的,韋伯也是缺陷的。原著小說的描述,魅影是智慧過人的畸型兒,長相醜怪。他逃離吉普賽雜技團而藏身歌劇院,以巧妙的手法,暗中操控歌劇院。魅影是一種「缺陷的天才」,外形缺陷招致異樣眼光、孤立排斥,進而影響心理。最後,如劇中克莉絲汀說的:「扭曲的不是你的臉,而是你的靈魂。」
.
韋伯本人則是個輕度的「缺陷天才」,一方面他有過人的才華,另一方面也有不如人的地方。他從小多才多藝,熱愛文學、語文、數理、歷史和音樂,父母讓他學小提琴、法國號、鋼琴,但他從不喜歡規規矩矩學習,所有正經音樂教學法則,對韋伯統統無效。他喜歡創作,不耐煩演奏練習曲,寧可演奏自己的即興作品,如此自然無法在正統音樂體系出人頭地。
.
體格方面,韋伯長相在英國人裡面,算是最其貌不揚的那一型。我們對英國紳士的典型印象:金髮碧眼、高挺的鼻樑、挺拔的身材、翩翩的風度……這些韋伯一概沒有。華爾許(Walsh)在一九八九年出版的《洛伊・韋伯,生涯與作品》一書中,特別提到韋伯與他弟弟朱利安(Julian)的諸多對比。安德魯長得像爸爸,中等身材、圓臉、濃眉、黑眼、蒜頭鼻,下巴多肉而渾圓,黑髮像拖把一樣罩在頭上。弟弟朱利安長得像媽媽,英挺高大、長臉、金髮、細眉、高高的鼻子,搭配性感的尖下巴。安德魯就讀牛津大學歷史系時,一個學期就耐不住想創作〈萬世巨星〉而休學;弟弟朱利安則進入皇家音樂學院主修大提琴,曾拜入大師傅尼葉(Pierre Fournier)門下,學而有成,成為英國代表性的大提琴家之一。
.
顯然,韋伯兩兄弟間剛好呈現逃學生和模範生的兩極對比,讓人聯想到音樂劇中夏尼子爵與魅影的兩種典型。安德魯外表平庸,沒有學歷,沒有背景等等,若不是仗著一股不世出的「鬼才」,他很可能落得一無所有;相反的,由於他名揚四海,後來反而把傑出弟弟的鋒頭比了下去。這種背景,使韋伯同時帶著驕狂與羞怯兩種矛盾氣質。他的舉止總是扭扭捏捏,說話細聲細氣,眼光閃爍,很不稱頭,但言詞內容又因事業成功而顯得財大氣粗、霸氣十足。也許正是這種集自卑與自大於一身的心理狀態,讓他對《歌劇魅影》中的魅影角色一拍即合。
.
#面具 #心靈與外界的中介
.
魅影需要透過面具來彌補殘缺,韋伯亦然。
.
《歌劇魅影》原著塑造的畸形人,與其他類似故事不同。《鐘樓怪人》、《美女與野獸》中,男主角是遮蓋不住的怪物,它只能徹頭徹尾地以怪物形象存在。可是魅影呢?他的缺陷集中在一塊巴掌大的區域,是遮得住的。所以揭不揭面具,是兩種不同情況,也因此遮掩物(面具)扮演了重要角色。如同一句歌詞所說:「假面舞會!藏起你的臉,這個世界就永遠找不到你!」
.
每個人都不完美,各有強處與弱處。強項固然讓人春風得意,弱項只能用面具來偽裝掩藏。這片面具就像覆蓋在心理瘡疤上的膠布,雖然小,撕開來卻痛得不得了。世人絕少完全不戴面具的,人間世不過是場不打烊的化妝舞會。人人戴上面具,裝模作樣,虛情假意,爾虞我詐;但是要小心,千萬別去揭別人的面具,否則「意料之外的災難將會來臨」。
.
面具除了用來遮醜,還有積極的作用,就是表現出想像中的理想身形。就像廟會的七爺八爺,或是非洲的巫師面具,把自己化身為想像中的形象。對於藝術家或文學家而言,他們的作品,乃至詮釋其作品的演員,都是他們的面具。好比一些驚天動地的愛情小說,其實出自生活平淡的宅男作家之手;出神入化的超人漫畫,作者可能手無縛雞之力。貝多芬、莫札特作品胸懷浩大,但現實生活只算弱勢族群。他們需要一張面具,來撐持他們巨大的假想身影。
.
魅影兩副面具都有,一副用來遮掩缺陷,一副用來傳揚理念。因此「歌劇魅影」這首歌中,便有如此的對唱:
.
「我是你戴的面具……」克莉絲汀唱。
「他們聽到的,其實是我……」魅影唱。
.
魅影如何能不愛克莉絲汀呢?對魅影來說,克莉絲汀根本是他的一部份。所以魅影從來沒有誇獎克莉絲汀花容月貌、溫柔嫻淑,魅影只一再向克莉絲汀強調,她的藝術與他的靈魂應該是結合的。唯有如此,才能造成一種完整的「美」,達到生命的圓滿。
.
與其說,魅影愛戀克莉絲汀,不如說魅影是極度自戀。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戀,當人們攬鏡自照時,總希望自己眉清目爽。這並不是我們愛上我們的臉,而是美好的臉代表美好的自己。魅影因為殘缺,所以追求完美的本能更強,那是一種巨大的渴望。克莉絲汀既是他的面具,他當然希望克莉絲汀完美。最後克莉絲汀決定離開他,他跌落到原來殘缺的狀態。結果呢?如何處理戲劇的結局,反映作者面對這個問題時的心態。
.
--
.
全文未完,完整全文刊登於 遠流粉絲團 出版於2020年末,法文直譯之經典全譯紀念本的《歌劇魅影》(Le Fantome de l'Opera)。
.
讀讀紙本書:https://tinyurl.com/y2lejjwd
下載電子書:https://readmoo.com/book/210163293000101
.
--
.
潛伏在幕後的黑影,是推手還是魔手?
繚繞於劇院的歌聲,是笑傲還是悲鳴?
.
巴黎歌劇院的一場換角演出,讓備受打壓的新秀克莉絲汀出場一鳴驚人,在場觀眾如痴如醉,大家紛紛預測這位新女伶的時代即將到來。
.
年輕俊秀夏尼子爵韓晤,也被這女神震懾到不能自已,他更發現,這位麗人竟是佔據他心海良久卻不敢表露的青梅竹馬,那位純潔嬌弱的走唱女孩!
.
演出結束後,他直奔克莉絲汀的廂房。但她似乎已不認得他,態度顯得猶疑,而且她似乎藏有一位神祕戀人──在門的那端飄來那人猶如遊魂般乞憐的聲音:「克莉絲汀,你一定得愛我!」
.
痛苦的韓晤失去理智衝進廂房,卻不見任何人影。走出房門,看見一具遭殺害的屍體被抬了出去……不久後他即發現,驚擾他的絕非那死透的工人,而是一具活著的恐怖鬼魅──劇院大名鼎鼎的「五號廂房之鬼」!
.
來無影去無蹤的鬼魅,原本只是偶爾現身騷鬧,隨著克莉絲汀的成功與韓晤的顧戀追求,一步一步引發鬼魅更加張狂的作為⋯⋯
女神狀態電子書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找到真命天子(女)、找到合適的人,對戀情固然重要,但用心去培養一段感情才是能否長久幸福的關鍵。
不成熟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
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而只需要投入心身的感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弗洛姆《愛的藝術》
取自《解愛》
……………………………………………………………..
各位朋友,晚安:
蔡教授解愛,那是如同庖丁解牛,每個動作,都能順著肌理釐清。能把成長心態用在愛情上面,講得入心入理,我實在佩服蔡教授的創見。
很多人不會愛人,這已經是版面上常提到的事了。可是,蔡教授講得更清楚,她用很簡單的方式,把第二層與第三層的愛分別了開來,這能幫助我們理解。
版面上的朋友們,大概不陌生,蔡教授討論的愛,常在描繪第三層次的狀態,也就是愛自己優先。而且蔡教授的愛,常回到根本,從身體開始,這是踏踏實實的愛自己。
在這基礎上愛人,便不容易迷惘,短暫失去自己,也能找回中心。
我希望推廣這本書的概念,除了這篇文章下面有贈書活動之外,另外在星期五(7/31)晚上9點半,也會辦贈電子書的直播活動,非常歡迎大家參與。歡迎大家一起來上課,用不同作者、不同角度,深化我們對自己的認識。
祝願您,能先發展自己,再發展關係!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以「培養」而非「尋找」心態面對愛情
【文/ 蔡璧名】
正向心理學家班夏哈說:很多人對戀情有著錯誤的期望,或者確切地說,對美好的戀情有著錯誤的期望。大多數人認為擁有一段美好的、至死不渝的戀情的關鍵在於尋找到真命天子或天女,這確實重要,但是錯在將重點放在尋找上面。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後簡稱:杜維克)研究中固定心態和可塑心態對比,人們有一種會破壞戀情的尋找心態。杜維克證明了,當人們獲得遊戲測試成績時,如果贊賞他們「你真聰明」,這時他們會產生固定心態;可相反如果我們稱贊他們「你真努力」,他們就有了可塑心態。這兩種心態都會對人們面對事情的態度產生影響。有著固定心態的人,即被稱贊「你真聰明」的受試者,基本上幫不了他們在進入下一輪測試、當測試變難,他們會產生「一旦做不出來,便說明我不聰明了」這樣的想法,這時他們的自我定位受到威脅,使他們便容易放棄,他們較容易被失敗打倒,也無法享受過程。而擁有可塑心態被贊賞「你真努力」的聽者,心中就會想:「我會努力做的,即便我這次沒成功、沒做好,我也可以學到東西,能夠享受過程。」這就是可塑心態。我們也可以將這個理論運用到戀情上來。如果一個人認為,擁有一段至死不渝的幸福戀情的關鍵,是在於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或真命天女,這種尋找心態就相當於杜維克提出的固定心態。假設這個人抱著這種尋找心態,認為尋找是最重要的事,一旦他(她)的戀情經歷什麼挫折時,他(她)便會開始思索:「不對,我肯定是還未找到真命天子(女),肯定是我弄錯了,找錯了對象。」這種心態常會讓情況惡化,甚至可能會導致惡性循環。這就是尋找心態,這種心態是固定的。一般人都希望找到白馬王子,或找到自己的女神,可現實總是殘酷的,而我們無法脫離現實。若我們有了尋找心態,這種固定心態就會威脅到我們的自我認定,一有矛盾發生我們就開始琢磨:「估計我還沒找到真命天子。」
可如果反過來抱持著培養心態,這種心態便是可塑的,它與我們的努力相關。我們就會想:「雖然現在我們的情感碰到了困難,但沒關係,因為我們在努力改善,我們在努力解決問題。」所以我們在面對一段戀情的心態,很多時候是可以轉變的,只要真正接受並內化一個事實:那就是,找到真命天子(女)、找到合適的人,對戀情固然重要,但用心去培養一段感情才是能否長久幸福的關鍵。
在一九五六年,有一本非常著名的書《愛的藝術》,它的作者弗洛姆因為不斷在失敗的愛情中嘗到苦果,直到五十多歲,他覺得他才領悟到「愛的藝術」,於是寫下這本書,書中寫道:「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而只需要投入心身的感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弗洛姆認為,雖然我們一直在討論愛,但其實很多人都並不具備愛人的能力。不成熟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所以他認為,要想擁有「愛」的能力,首先要放棄自戀,其次是要拋棄父母以及成長過程對人的影響。也就是說,只有擁有完整人格的人才會真正有「愛」的能力。
在更早的幾千年前,莊子就在書中藉著自己與惠子的聊天,提醒我們:「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遙遊〉)不要將對方當成一棵果樹、一塊有用的木材來對待。他並沒有想把對方拿來為己所用,而僅僅是希望對方的生命因為跟自己的相遇而能夠越發美好。如果說,一個人總是要在茫茫人海中尋找永恆的靈魂伴侶,總用「尋找」的方式想要覓得的話,那有可能是遇不到的。
不過,我們每一個本來不會寫詩的人,都可以透過與一本書的相遇,發現自己也可以寫出動人的小詩。所以一定要相信,我們的情感,也可以經過努力而地久天長。
.
以上文字取自
解愛:重返莊子與詩歌經典,在愛裏獲得重生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2983
天下∣https://bit.ly/31Id5pn
天下讀者俱樂部
2020.08.17 一起吧!(一)20:00 @ Legacy Taipei
蔡璧名 ✕ 盧廣仲 《解愛》講唱會
售票詳情:https://bit.ly/2ZKScXG
.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女神狀態電子書 在 Quand/荔枝王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傷痛中開出最美的花
馬冉冉 著
/
大概在去年出的時後
接到大陸作家馬冉冉的邀請
合作她的小說封面與內頁插畫
也大概在這時候完成了這些作品
總共分成了女神三部曲
這是第一本-從傷痛中開出最美的花
在製作插畫前
馬冉冉寄了繁體版電子書給我
於是我花了了一個多月
將三本書給讀完
在看的過程與看完後
只能說意猶未竟的很有感觸
就像每個人生命中所會遇到的
而人生最大的課題就是關係
作者透過書寫和請聽內在的指導靈
去掀開那一層層不願面對的內在傷疤
而在脫落後的狀態是那樣的清晰輕盈
本書不僅是透過小說的故事
去帶領觀者進入作者自我療癒的過程
透過作者的遭遇,相對應自己狀態的發生
同時也分享了很多有趣又有實用的方法
去貼近內在,展開與自己對話的旅程
-
真的很有感觸
希望能在台灣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