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太太去窗簾門市,挑家裡需要用的東西,兩個小孩也一起跟著去。
挑到一半的時候,我覺得很奇怪,這兩個小孩怎麼這麼安靜?
再怎麼說,陪著爸媽來挑窗簾是蠻無聊的一件事,兩個小男生一定會受不了,所以我看了一下他們在做什麼,結果發現他們一動也不動的站在電視前面。
電視播放的內容,是窗簾的廣告介紹,而且是不斷重複播放的。
店員很驚訝的問:「他們為什麼有辦法一直看這些廣告?」
答案很簡單,因為家裡沒電視,所以只要到外面看到電視,不管是放什麼內容,他們都覺得好看。
人就是這樣,只要遇到不熟悉的事物,就容易被吸引,大人小孩都一樣。
我以前在研發甜點產品的時候,曾經為了一個問題想破了頭,那就是到底要怎麼做,才可以讓客人吃下去之後,覺得很驚艷?
後來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不熟悉"。
在甜點裡,如果我放的原料是客人熟悉的味道,那評價最多就是「非常好吃」,而不會讓人驚訝;但我想要的,是客人一吃到嘴裡,瞳孔會瞬間放大,好吃到不小心罵出髒話!
要做到這種效果,關鍵就在於我需要用到客人"不熟悉"的原料,不熟悉又美味的食物,最容易吸引人,這就是人性。
所以我在推出季節性產品的時候,會刻意找特殊的食材,例如皮革木花蜜、瑪拉露密巧克力之類的,帶給客人味道上的驚喜,而一旦他們體驗到了驚喜,評價就會超高。
我也發現,想要讓客戶對產品驚艷,除了端出他們陌生的東西之外,另外一個作法,就是端出升級版,品質好到讓他們像是看到新大陸一樣。
例如普通人吃巧克力,預期就是吃到"巧克力味",但是我用的是升級版的莊園巧克力,吃在嘴裡會有一層一層變化、香氣,就會讓客戶覺得驚喜!
不管是"陌生"還是"升級版"帶來的"不熟悉",都是可以套用在各行各業上的。
就像是電影,20年前我們看的科幻片覺得很精彩,可是當導演利用了更新的技術,創造出更炫的特效,那就讓觀眾感到驚艷。
服務也是,以前郵購買東西可能要等到天荒地老,現在甚至不到一天就能拿到貨,一樣讓人驚艷!
還有家電,以前的除濕機只要一打開,人就不能和機器待在同一個空間,因為空氣會很乾,這也是當時人們所熟悉的;而人們不熟悉的,就是一台可以控制濕氣的除濕機。
所以你可以想像得到,當一台可以控制濕氣的除濕機出現的時候,大家的反應會有多驚訝!
這也可以套用到攝影,有一位攝影師,用男友的視角,拍下女友牽著自己的畫面,這是大家陌生的照片風格,再搭配上修圖、美麗的背景,馬上抓住所有人的目光。
但是人類是很容易習慣的一種生物,這些讓人驚艷的服務產品,一旦出現的時間長了、很多人模仿了,驚喜感就會降低。
現在特效酷炫的電影,已經很難讓觀眾激動了,因為大家看得太多;能控制濕氣的除濕機,對客人來說是基本配備。
既然都會衰退,那為什麼還要創造驚喜?
因為當你第一個創造驚喜之後,大家就會牢牢記住你!
一旦記住了你的品牌,需要買相關產品的時候,就會找上你。
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只有創意和不熟悉而已,還要同時打中需求、好用、好吃,或好看。
如果只有創意,那大家體驗過一次有個新鮮感之後,就不會想再試第二次,像是主題餐廳那樣(如果餐點很難吃的話)。
就像前面提到的攝影例子,男友視角很有創意,可是攝影師如果修圖修得不美、照片架構不漂亮,那就沒有用。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不斷的進修加強實力,除了拿出客戶不熟悉的東西之外,還需要搭配上實力,讓產品服務更上一層,效果才會最好。
前面舉的這麼多例子,都是要和實力搭配的,像是酷炫的特效、提升物流的效率、研發家電和甜點的能力都是,只有不斷進修學習才辦得到。
你要是能讓客戶對你的服務或產品驚訝,那就是最強大的武器,因為他會對你印象非常深刻,而且他一定會到處和別人去說,甚至是po到網路上面,你的口碑行銷會很快地擴散。
另外我也推薦一本書,書名叫做"長銷",內容主要在講怎麼做出好的產品,對你會很有幫助。
p.s. 如果你在消費的時候,遇到了什麼令你驚艷的體驗,可以留言跟我分享!
________________
p.s. 這裡有另外一篇關於網路行銷的訣竅,是PDF的形式,在下面這個連結填寫email之後,這份PDF會寄到你信箱。
未來我的行銷知識、創業經驗,也會寄給你。
連結:
https://baco-street.com/markba
另外,出版社邀請我出了一本書《成為1%的創業存活者》,裡面寫了我創業這幾年的經驗、行銷訣竅,可以幫助你避開不少歪路,訂購連結在這裡:
https://baco-street.com/MAB
我經營的公司是貝克街巧克力蛋糕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BaCoStreet
貝克街官網:
http://www.bacostreet.com.tw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40的網紅啊小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YouTube賺錢2021|Yale Chen的課程真的那麼好嗎?百萬品牌-網路事業培訓課程評價 這個課程幫助我在訂閱數150人的時候,已經賺入20000多元台幣收入! 如果你也想經營Youtube、IG、FB等網路品牌,但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充滿問號、或者很害怕跨出第一步等等的各種擔憂…… 請...
「好品牌事物所評價」的推薦目錄:
- 關於好品牌事物所評價 在 王繁捷 Wang, Fan-Chieh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好品牌事物所評價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好品牌事物所評價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好品牌事物所評價 在 啊小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好品牌事物所評價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好品牌事物所評價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好品牌事物所評價 在 [閒聊] 給想進設計業界朋友的一封信- 看板ArtCenter 的評價
- 關於好品牌事物所評價 在 好品牌事物所| Taichung 的評價
- 關於好品牌事物所評價 在 死都要進,骨灰級面試絕招-面試奇招-好品牌事務所蔡文旗 的評價
- 關於好品牌事物所評價 在 好品牌事物所ptt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 - 最新趨勢觀測站 的評價
- 關於好品牌事物所評價 在 好品牌事物所ptt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 - 最新趨勢觀測站 的評價
好品牌事物所評價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強勢品牌成長學》部落格文末抽書 x2 本
你想過這一個問題嗎:「為什麼同樣是阿拉比卡豆沖泡出來的咖啡,裝進星巴克的杯子裡就特別有格調,你也願意用相對高昂的價格去買?」你可能就是有一種說不出口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品牌效應。生活中隨處可見品牌對我們的影響,你知道企業是如何打造品牌的嗎?你想學習如何打造一個品牌嗎?
部落格圖文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wer-brand/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強勢品牌成長學》的作者是資深廣告人王直上,他曾於奧美集團服務23年,專注於品牌專業知識的耕耘。他在這本書中大量引用行為經濟學的觀念,搭配他的「品牌恆星」架構,依序用六個打造品牌的步驟,帶我們瞭解打造一個品牌的完整心法和流程。
這些步驟包含診斷出消費者的目標,活用指導方針來設計品牌主張、品牌聯想。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來達成有名、有情、有形的目標。這三大部分缺一不可,透過這些元素彼此的整合,就能確保一個品牌整體策略的完整,並且落實成清晰的具體行動。
.
【行為經濟學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大量引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在名作《快思慢想》的發現,人類大腦的思考模式分為「系統一」和「系統二」。
「系統一」就像是大腦的自動導航系統,主宰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選擇和無意識的行為。人類無法用意志力去控制系統一,但它卻包辦了95%左右的決策。「系統二」是大腦中的理性思考機制,重視的是邏輯與推理,但是用起來又慢又累,除非不得已,否則人們會下意識地避免使用系統二。
「品牌」就是善用消費者大腦中「系統一」的各種本能和直覺反應,把品牌的元素不知不覺間埋進消費者的大腦裡面。作者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品牌不在老闆的保險箱哩,也不再企業的財報裡,品牌在消費者的腦袋裡,只有消費者能擁有品牌。」
那麼,要如何打造一個深植人心的品牌?關鍵就是要打造出足以影響人類大腦「系統一」的各種元素。以下介紹作者圍繞著這個觀念而設計的「品牌恆星」中的六大步驟。
.
1.消費者目標
消費者能夠透過有效率地「雇用」品牌,大腦喜歡用直覺快速想到的東西,當消費者想要解決問題、想要獲得滿足的時候,才會想起品牌。
作者強調,人們消費是為了滿足「目標」,如同哈佛大學行銷學教授希歐多爾.萊維特(Theodore Levitt)說過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人們要的不是四分之一吋的電鑽,他們要的是四分之一吋的孔!」所以企業必須深入瞭解消費者心裡真正的目標是什麼。
打造品牌要注意一件事情,品牌是否能幫消費者滿足與實現他們的自我目標,尤其是內心深處的「隱性目標」。當一個品牌滿足的目標愈是一個普世價值,舖蓋面就愈廣。
.
2.品牌主張
品牌要實現的「核心價值」與「承諾」,能夠直指消費者目標,並回應企業的生意思考,樹立品牌在競爭環境中的獨特身分。厲害的品牌主張除了能滿足顧客的顯性目標,還能精準地滿足顧客的隱性目標。
像是特斯拉電動車,顧客的顯性目標是買一台車、從A地可以開到B地。但是特斯拉的品牌主張滿足了顧客的隱性目標:優越感、環保先鋒的光環、站在科技前端。顯性目標是「理性」的外顯功能和規格,隱性目標則是「感性」的內在情感和價值觀。
.
3.品牌聯想
規範品牌在任何接觸點上產生「一致的抽象感覺」,讓品牌在消費者的「系統一」累積固定的痕跡。工具包含了「品牌聯想詞」和「品牌情緒版」兩個部分。
品牌聯想就很像浮在海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是我們看到品牌的有形元素,藏在冰山下面的則是我們對品牌產生的抽象聯想。例如星巴克的品牌聯想詞就是:優雅、友善、咖啡師。全聯福利中心的品牌聯想詞則是:很台、很實在、冷幽默、生活哲學。
前可口可樂行銷副總哈威爾.拉米拉斯(Javier Lamelas)曾經說過:「卓越的行銷不是給人們他們想要的東西,而是讓人們感覺你想讓他們感覺到的東西。」品牌聯想帶給消費者的就是一個抽象的感覺,會引起人們的情緒,以及和特定實物產生聯想。
.
4.有名
指的是品牌的知名度,來自於「人類覺得容易回想起的東西比較重要」的人性本能。「有名」能推動品牌的市場滲透率,需要靠重複曝光與擴大鋪貨來建立。
心理學有一個術語叫做「單純曝光效應」,說的就是我們接觸越多、越熟悉的事物,我們就傾向於越喜歡他們。曾經有心理學家做過實驗,讓受試者連續看許多不同形狀的幾何圖形,然後問他們比較喜歡哪一個。結果規律很簡單,人們會喜歡他們看過最多次的那個幾何形狀。
科學家則這麼解釋,這就很像人類演化發展出來的本能:「如果你能認出自己看過的動物或植物,就代表它還沒有殺掉你」。這些現象再次說明了「系統一」的強大,重複曝光的效果,能夠喚起人類本能的熟悉感,也能讓人在潛意識內對品牌產生喜歡的印象。
.
5.有情
指的是品牌的情感力,來自於「帶來正面情緒的東西就是好東西」這條捷徑。「有情」帶動的是市場佔有率的成長,除了廣告之外,也能透過互動與體驗建立。
「情感」在英文的名詞是 emotion,這個字來自拉丁文字根 movere,意思就是「移動」。如同科學家發現的,情感會推動我們產生「行動」。曾經有實驗找來一些動過腦部手術的康復者,他們腦中負責處理情感的部位已經受損。這些人的共通現象是無法做出決定,即使平常可以理性思考┬但是連吃什麼、穿什麼都難以抉擇。
所以品牌需要在消費者的心中埋下情感的連結,讓人們在潛意識中,再次遇到相同的事物時,「系統一」就會本能地把這個感覺提取出來。因此,作者才會強調要持續帶給消費者正面的情緒和體驗,讓他們再次看到品牌時,就能夠直接跟情緒產生連結,進而採取行動。
.
6.有形
指的是品牌的識別流暢性,因為「系統一」認定容易快速辨識的東西更有價值,所以「有型」決定了品牌的溢價空間。流暢性要靠「顯著性」來建立,有十大類元素可供選擇。
人類的演化發展出一種本能:「每當遇見容易辨識、理解的事物或資訊時,就會讓『系統一』處理起來又快又輕鬆,不需要消耗太多大腦的能量,感覺順暢、舒服、省力,因此對所辨識的東西產生正面評價。」
這種流暢性泛指人們接觸到品牌的顏色、圖案、聲音、包裝、商標等元素,越流暢的感覺會讓人們情不自禁地給予高評價。一切的行銷和品牌設計,都要訴求能夠帶給消費者一致的流暢性。
.
【後記:我該怎麼用?】
《強勢品牌成長學》書中舉例非常多耳熟能詳的企業案例,搭配具體的品牌恆星框架和六個執行步驟,在每個章節之後還有條列式的重點整理,讓我非常快速、有效率地吸收這個打造品牌的方式。我覺得這本書真的非常適合初入門想學打造品牌的讀者閱讀。
書本的尾端有提到小企業和一人公司怎麼使用,其中一個關鍵就是,每個打造品牌的環節背後,都是為了滿足「讓顧客更容易選擇你」的科學邏輯。這些步驟和行動要落實的對象,終究還是有血有肉的消費者,具有科學和行為經濟學支撐的策略,想必會非常通用。
我很享受這本書介紹的各種品牌故事,讓我在讀的時候非常有「代入感」,再加上我自己也持續在學習品牌和行銷等相關的知識,希望能活用在自己閱讀前哨站部落格和下一本讀什麼 Podcast 的經營。
透過這篇文章的重點整理,我也找到了更多的靈感,即將一步步落實在未來的經營當中。我想,打造品牌或許就是這麼一回事,必須從以往不曾想過的觀念和視角切入,在影響別人的腦袋之前,我們得先改造自己的腦袋。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k70kxw
Kobo電子書7折代碼:WAKIBRAND
使用期限:7/25~7/31
.
感謝 遠流粉絲團 提供抽獎贈書
好品牌事物所評價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例:「那些披著「白色」力量的馬英九」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163856543754423&id=584986081641475
百靈果說自己是菁英
就像郭冠英說自己高級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531266208309863&id=102477577855397
百靈果就是女版柯文哲。
老娘就是菁英高不高興隨便你。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45287227703494&id=103752531856964
大家真的很愛崇拜精英
其實真正的是精英的人
不可能會說出這種優越意識的話語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09253326367288&id=1745581734
每天在那邊講換日線,
思考連大安溪都跨不過的自詡菁英。
百靈果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160082799804869&id=634529868
柯文哲:我智商157
百靈果:我是精英
真的是自我感覺良好,百靈果也有亞斯伯格症嗎?
對了,很多高級外省人也是這個樣子,一直看不起台灣人
講華語也覺得自己比較高級,說台語就是低俗
#柯粉真的很自以為是
#但都是噁心蠢貨哪
#都是泛藍不用分那麼細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2101540557060&id=100062716465005
說到「精英」讓我想到前陣子的「Podcast」。
還記得當時蘋果手機推出Podcast時,許多蘋果手機使用者常在臉書分享Podcast的訊息,蘋果手機使用者大概分成兩個族群,一個是純粹喜歡蘋果的iOS系統,覺得蘋果的介面和設計操作比較好用;另一種則是覺得拿蘋果手機有種「優越感」,這類「果粉」其實有些人是蠻偏執的,他們看不起其他Android系統的其他手機品牌,windows系統那就更不用提了。
蘋果推出Podcast時,因為僅限iOS系統,我個人是使用Android手機所以我個人是沒有參與感的,但我個人的觀察發現,當時那群所謂較優越的「果粉」,在他們的同溫層Podcast開起了節目,其中也發現了不少「社運」夥伴也參與了這個活動。
在Podcast開節目談論議題當然沒有問題,但在Podcast開節目卻只能僅限蘋果手機的使用者,不就更印證了在自家「同溫層」裡互相吹捧嗎?!蘋果手機的價格都比一般手機較為昂貴,一般貧窮和弱勢是無法接收與參與到的,如果真的想讓更多人聽到不同的議題與聲音,那不是應該在使用者可接納更多的平台談論嗎?!
還記得當初「藻礁議題」時,許多人嘲諷有些「左膠」叫他們「藻膠」,甚至批評他們總是在星X克喝著咖啡、吹冷氣,大談進步理念,卻很少看到他們到田野採訪收集在地資訊。
我記得百靈果當時也在Podcast開節目,也看到許多他的支持者及社運網紅們,也在臉書驕傲的說自己的節目有多少人參與,甚至有些網紅還說一直被眾人討論。
在Podcast的那段時間,看到了不少網紅享受同溫層的讚美,就如柯文哲被柯粉膜拜一樣,所以百靈果會有這樣自我感覺良好的優越感,那也就不那麼意外了。
#Podcast
#精英
#優越感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2455507188330&id=100062716465005
美國大選的時候就看這種自以為進步精英的東西不爽了,自識甚高其實超有毒。
當然有像白爛果、蚵砒這種看不起鄉下人(?)的假菁英,但是也有像陳文成、羅一鈞這種心懷社稷人民的真菁英。真正的菁英是不會每天一直幹幹叫自己很厲害的。
一
活到超過四十歲
看的人多了看的時間也久了
也些人事物真的會看得更加清楚
社會上當然很多那種以菁英自居的人
或許是學經歷很優秀或許位居要職
但時間久了你就會發現這種自以為菁英的人
往往無法成就長遠的價值
通常也不太讓人尊敬
而真正強大的人往往虛心又能同理
不會以菁英自居也不會處處顯露出自傲
樂於助人並更重視的是社會與國家的價值
所以我說阿
喜歡看百靈果的朋友要當心阿
他在販賣的就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菁英感
這種有時候比心靈雞湯還毒阿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96726675729533&id=104315454970656
「我歡迎你來討論啊,我笑你不敢」
「民主社會,不就是公開辯論嗎?我給他舞台啊!」
你要不要聽聽看你這精英講什麼英菁?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669597889718324&id=100000044781297
作為「精英」的一方,我們本來就肩負把知識傳遞下去的責任,精英這個詞絕非榮耀,而是詛咒,我們從社會中掠奪了其它人的資源,該感恩所有人的成全,也該羞愧我們並未能盡到本份。絕對不是讓你拿來沾沾自喜吹捧自己之用的。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23595356583583&id=1580695095
百靈果在推特上進行言論狩獵的事情,其實以他們節目的調性,本來就像是他們會做的事啊,畢竟他們一直以來言行中就是呈現出「我們沒有要你們覺得我是對的,但我就是對的」的氛圍。
但這個事件值得給大家警惕的是,這年頭大家好像都被社群逼瘋了,都忘記了自己該做的就是專注做出好貨,並把你想講的話擺在裡面,而不是跟著社群裡面的無數言論和情緒攪和。
現在很多所謂的「IG Rapper」就是這樣,面對跟其他歌手的牛肉,或是來自酸民的黑特,回應的方式就是到IG拍限時動態或開直播,WTF?你是Rapper你要講什麼話就給我用音樂來講,以前饒舌歌手要吵架,就是出mixtape憑真本事在開嗆的,跟網友在社群網站上吵架鬥嘴真的是最low的做法。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幹勒這些網路上的鬼玩意躲在暗處魯小我不能直接嘴喔,那我會建議你也回到一般網友的身份,收掉你的Podcast、Youtube頻道,退出音樂圈,當個沒有話語權的普通人,那你爽怎麼嘴就怎麼嘴,想怎麼獵殺就怎麼獵殺,但你今天站上那個位置,你要馬就是直接忽視這些負面評價做你自己,要馬就用你的作品和專業說話。
一言以蔽之,百靈果最佳的做法其實是搞清楚實際狀況並改善自己的反諷技術,而不是先到處放火之後再做一檔節目叫別人進來自己的八角籠說我們來聊聊,好像自己很理性中立客觀很聽得下別人的意見,馬英九下鄉Long stay都比你們有誠意的多。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4700940769919359&id=100000104481339
是沒錯啊~
看到像百靈果這種「沒見識」到以為只要用菁英的口氣說話,就能成為「菁英」的噁心言行,真的會讓許多台灣人噁心到吃不下向來最愛的肉燥飯呢~
所以說啦~百靈果這種「自認菁英」的噁心的言行,都已經影響到了我們吃肉燥飯的心情了,我們還不打爆~!!!
一
先不要管上面這個大頭症的菁英
請問下面這位來自博恩薩泰爾公司的不紅又難笑相聲演員
台灣人從小吃到大的滷肉飯是惹到你嗎?
這種準歧視好笑嗎?
幹你涼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333245093475925&id=100003713716161
甚麼是「菁英」?
看到幾個臉友都談到「菁英」,原來是有柯粉以此自我標榜、她也稱柯文哲為菁英。既然如此,我們就來看看「甚麼是『菁英』」。
在政治學與社會學理論中,「菁英」是一小群有力人士,在社會中佔有不成比例的財富、特權、政治影響力、或技藝。~以上引自維基百科、也有其他更可信或更有學術價值的出處抱持類似定義。
也就是說:「菁英」不見得更優秀,但就是更有錢有權、而其錢權的來源不見得合乎公義。
**英文維基百科:In political and sociological theory, the elite (French élite, from Latin eligere, to select or to sort out) are a small group of powerful people who hold a disproportionate amount of wealth, privilege, political power, or skill in a society. Defined by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the "elite" are "those people or organizations that are considered the best or most powerful compared to others of a similar type."
**圖片也來自英文維基百科同詞條,描繪一群有錢人在大吃大喝,對餐桌旁的貧窮家庭不屑一顧。
**自稱菁英的(疑似)柯粉,據說藝名百靈果。
https://www.facebook.com/aesonchentw/posts/10226607877689091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6566041193421538&id=100000471687612
柯粉的超譯天地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215070808944955&id=650387945413247
脫北者冰狼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45674870331967&id=107376217495168
查理碎碎唸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484670951894898&id=184330198595653
勇俊拔的嘴砲人生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53200462865733&id=101568824695566
好品牌事物所評價 在 啊小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YouTube賺錢2021|Yale Chen的課程真的那麼好嗎?百萬品牌-網路事業培訓課程評價
這個課程幫助我在訂閱數150人的時候,已經賺入20000多元台幣收入!
如果你也想經營Youtube、IG、FB等網路品牌,但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充滿問號、或者很害怕跨出第一步等等的各種擔憂……
請不要害怕!!!
看完今天的影片後!
趕快點擊下方連結先給他「免費參加一小時超值百萬課程」就對了!
#Youtube頻道經營 #經驗分享 #自我成長 #常見問題
.以下為影片中提到的百萬品牌課程:
**2000元贊助活動(活動期限只到課程販售下架截止),請把握這次優惠活動!
點擊下方連結了解更多:
https://reurl.cc/4aoKR2
-------------------------------------------------------------------------
《你有沒有遇到這些情況?以下會有你想要的答案!》
1.你想要「提早10-30年退休」嗎?(懶人投資被動收入)
https://reurl.cc/KA076g
2.如果你是做「業務類型」的工作,
然後已經受夠自己主動找客戶、一個一個去私訊問的經營方式!
你想要「讓客戶主動找上你」嗎?方法就在下方連結!
https://reurl.cc/xG75ZL
3.達成百萬年收推薦!!
教你打造出年收百萬的潛力個人品牌!(2.0)
歡迎先看再說!看看不用錢~
https://reurl.cc/4aoKR2
【此課程使用以上的連結購買,我會贊助你2000元台幣上課】
-
以下的課程輸入專屬折扣碼:mrjo111
【立刻現賺15美金!】
1.總是找不到自信與人生方向嗎?(此課程已包含第2個課程)
那女孩夏天聯名課程:
https://reurl.cc/bX9QNX
2.網路趨勢逐漸起飛!斜槓青年打造副業看這裡!!
開創網路賺錢副業,社群經營大補帖:
https://reurl.cc/Nr0vNQ
以上為小卓上過並且很推薦的線上課程!!
嚴格把關所有商品,爛貨絕不推!!
(如有課程相關問題想詢問,都可以至IG或E-mail私訊我哦!)
-------------------------------------------------------------------------
在一般人的世界裡,
都秉持著一定要親眼看到、親身體驗到才會願意相信某種事物的存在。
在心靈的世界裡,
你必須要先徹底地相信,你才會看的到、體驗的到你想要的事物。
我的頻道主要內容是自我成長,還有心靈成長
幫助你利用吸引力法則,實現任何你想要的夢想,不想錯過的話,記得訂閱我的頻道,並且開啟小鈴鐺,這樣才不會錯過我的新影片通知哦!
《想了解更多詳細訊息,請觀看頻道簡介》
-------------------------------------------------------------
☛關注追蹤我: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r.jo_111/?hl=zh-t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r.jo111
✉聯繫:WaitingPosi@gmail.com

好品牌事物所評價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或者,好多讀者已駕駛過純電動電單車(包括國內親戚那部買餸羊或家中果部電動單車),但玩過電動大包圍的騎士應該不多,仲要是一部扭力峰值達到20.3kg-m的跑車,感覺如何?加速力有幾癲?有請張煒安同大家報告。
載番個頭盔先,本誌是電動汽車及電動電單車的文盲,惡補後才如夢初醒,現在才知道純電汽車十分普及。雖然香港的充電設施仍有待完善,但充電站的數量遠超10年前,並且遍布全港,現在不僅Tesla,其他傳統牌子已加入製造純電車行列,款式愈來愈多,部份車子的續航力更高達400km,打個折扣都跑到300km多,這一刻才知道自己仍然活在石器時代。
純電電單車又如何,其發展速度好明顯滯後,那麼有沒有一間年資又Young,又沒有造車經驗類似Tesla的製造商?答案當然有,ENERGICA是其中一間,但兩輪界仍未出現突破樽頸,同時迫使傳統品牌加速電氣化步伐的非傳統車廠。事實上,傳統電單車廠好早開始研發電動車,不過遲遲未市販化,好可能考慮到用家的負擔能力及市場接受程度;畢竟生產電池的原材料昂貴,導致車價高昂,以及充電設施未配合發展,更重要是短期內未必有利可圖,姑且讓新冒起對手試探水溫。
究竟ENERGICA有幾Young?2014年正式成立,所有車輛都在意大利跑車故鄉MODENA生產。ENERGICA的母公司是CRP集團,擁有50年歷史,業務涉及賽車、航空、太空科技、3D打印及軍事科技等等講求高準確度工業。肉眼所見,今次介紹的兩部電車在各方面均有一定質素。
CRP集團為了展示賽車技術,2006年成立自家車隊,出戰世界WGP125及意大利CIV道路賽,2008年啟動eCRP純電大包圍計劃。適逢史上首屆全電動TTXGP格欄披治在2010年舉行,正好測試eCRP的實力,CRP集團其後亦有參加由FIM舉辦的e-Power電動格欄披治大賽。
事實上,eCRP純電大包圍是今次試駕ENERGICA EGO的雛形,原型車見於2013年,車子因為採用3D打印及CNC製造的部件而廣收宣傳效果,市販版正式在2015年推出。不過真正讓更人認識ENERGICA EGO,是因為ENERGICA自2019年起成為Moto E獨家供應商,所有參賽隊伍都使用相同規格的ENERGICA EGO參賽。編者今次能夠在香港親身接觸市販MotoE戰車,看著披上MotoE拉花的包圍,突然有落場的衝動!
張煒安試車感受—加速話咁快
8年前領教過純電動電單車的扭力,當年試駕的車子雖然只有54hp馬力,但扭力達到9kg-m,產生的加速力及起步反應媲美直四600級大包圍,雖然如此,與今次試駕的兩電車相比,所有數字差了一大截。
以ENERGICA EGO大包圍為例,馬力143hp(107kW),相等於一部750cc左右的大包圍,可是扭力峰值高達20.3kg-m (200 Nm),與超過2,000cc的電單車看齊,卻比起這一代公升級超電多約70%。如此巨大的扭力有幾好玩?簡單來說扭力越大,起步及加速力越勇猛。據廠方公佈,ENERGICA EGO的0-100km只需3秒,簡直痴線,極速可達240km/h,至於NK版EVA都有200km/h極速,理論上在香港用唔著。
果只看數據,ENERGICA EGO的扭力無懈可擊,實際駕駛又如何?
好勁....頭、中段的加速力比現今的公升級超電有過之而無不及,加速時上半身被風阻扯得好利害,尾段則受到環境限制而無法體驗。電動摩打甫加速便進入扭力範圍,不用像內燃引擎提升至一定轉速才增加扭力,所以油門近乎沒有延遲感,一篤油便立即向前衝,反應比汽車電單車的油門要更捷,所以早段時間沒有膽量大力質落油門加速;事實上,不論電或高性能油車,統統都採用電子油門,沒有威也,所以更正確的說法是電門,而非油門。
此外,由於電車採用單速波箱,無波可轉,油門操控與綿羊相同,所以扭著油門不放,馬力一氣呵成釋出,既沒有因為檔位銜接導致馬力流失,也沒有轉檔的頓挫感,即使任何時候減速,都輕易再爆升車速,騎士因此無需善用波段或Keep轉數,20.3kg-m的扭力及超廣闊扭力帶果然非同凡響。
加速感又如何?
其實電與油車的差異頗大,首先電車只有摩打排出的VV聲,雖然轉速越高,音頻越尖,但實際駕駛中的風聲比麼打聲大,取代汽油車轉數越高,排氣聲越亢奮的感覺,而全球推動電車的原意,就是要保持環境清靜。再者摩打缺乏類似引擎的諧震,駕駛時仿佛與車子失去聯絡,原因是內燃引擎的排氣聲及震盪成為騎士與車子溝通渠道之一,因此沒有留意車速,駕駛電車比油車更容易超速。究其原因,電車的加速力雖然強勁,可是油門控制比油車更容易,馬力細滑如絲地傳送到尾輪上,感覺就好像剛踏進高鐵車廂,凳子還未座暖,列車已飆升到300km/h一樣。
因此未駕駛過ENERGICA EGO的讀者,我建議包括老手在內,最好選擇Standard(標準)、Eco(慳油)或Wet(濕地)馬力較低的馬力模式,與此同時開啟防止尾輪打滑的循跡系統及ABS,待熟習260kg重量及寧靜操控感,才好好享受最強的Sport(運動)模式,原因電車的馬力來得又快又直接,用多幾個電子輔助駕駛傍身,既安全又好玩。再者ENERGICA EGO是一部自動波大包圍,沒有離合器,對於棍波車騎士來說難免有點空虛感,也不可以使用離合器控制掉頭車速,因此需要一點時間適應,如何倚靠油門及煞車控制掉頭速度,否則增加跌車風險,因為掉頭的時候,你會實實在在感覺到她的重量。要是你有綿羊底子,絕對有幫助。
講開減速,車子重達260kg,但是BREMBO M4煞車卡鉗足夠街道使用;另一項協助騎士減速的功能名為Regenerative Maps,即是「制動力回收」,熟識電動四個轆的讀者一定不會陌生,作用是當騎士縮油減油,讓原本驅動尾輪的摩打變成發電機,為電池充電,夠晒環保。
而Regenerative Maps「制動力回收」共有四段選項,分別是OFF(關)、LOW(低)、Medium(中)及High(高);當日試車首先切換High(高),縮油後車身立即頓挫起來,俗稱鎖得好勁,車速明顯拖慢,感覺有點像突然拖低一個檔位,所以個人認為不適合跑山,會影響壓車攻彎的暢順度,但應付「長命斜」或落山好有用,等於波車用低檔落斜,大大減輕制動系統負擔,可避免制動過熱。講咗咁耐,「制動力回收」即是棍波車所講的Engine Brake(制動煞車)。
之後體驗LOW(低)效果,個人認為這個Mode適合玩山,雖然高速煞車縮油的Engine Brake明顯減少,不過仍有效地拖慢車速同時,讓我更流暢地入彎。最後嘗試OFF模式,一如所料,減速沒有Engine Brake,跟綿羊及二衝車一樣,縮油後車子繼續向前衝。對我來說,「制動力回收」好有趣,讓我在短短數小時試駕中,回顧過去20年賽車技術發展史;由我初初鬥2衝車近乎沒有Engine Brake,到轉戰4衝600 Superspot的強勁Engine Brake,再之後普及的防鎖死離合器(Slipper Clutch—舒緩Engine Brake,讓車手更暢順攻彎),到現在的全電子年代。另外,ENERGICA EGO配置ABS防鎖死系統,然而另外還加入名為eABS系統,它是防止急煞減速同時,尾輪又被「制動力回收」產生的Engine Brake鎖得太死,導致輪胎失去咬地力;此時,eABS立即介入,暫停「制動力回收」工作,好讓輪胎恢復咬地,發揮類似防鎖死離合器的功能(Slipper Clutch)。當eABS介入後,儀錶會亮起相關信號。
ENERGICA EGO的座姿及車身闊度與600或1000大包圍分別不大,座上810mm的座位依然跳芭蕾舞(張煒安身高5呎6吋),可是軑把高度適中,整體來說不極端,有上一代跑車的影子,某程度來是一款舒適型超電。不過論真正舒適性,當然是NK版EVA為佳。
所有電車,包括二輪及四輪,因為負載電池組件而變得比同類型油車重,當你騎上ENERGICA EGO再踢起側架,然後拉直車身,便會發現比起拉起600及1000更費力,畢竟她們相差超過60kg。
為應付重量,ENERGICA EGO實行以硬制硬,例如廠方建議使用42磅胎壓,否則胎壓不足,輪胎與路面接觸面積過多,加上避震設定太軟等等,都會影響操控性能,即使直路行駛都會出現跌車傾向,所以當日在山路行駛幾圈後,立即調硬前避震的預載,穩定性才大大改善。事實上,電車對我來說是新事物,需要更多時間摸索各方面的設定技巧。
老實說,當日聽到260kg的車重都有點詫異,腦海突現浮起80-90年代的1000cc大包圍,就連moto-one的編輯都對我的評價特別感到興趣,試駕後不斷追問是否好鈍好笨重,比第一代R1更重等等。說實話,論輕巧度及靈活度肯定不及新一代600及1000大包圍佳,壓車搬身需要多一點力,之但係又唔覺得好鈍或好笨重,比原先估計更好彎,的確有點意外,所以用第一代R1比較未免太誇張。事實上除了落地推車、窄路掉頭、燈位停車及塞車慢行之外,起步後唔覺重。不過聽車主講,駕駛初期因為未熟習車身重量,難免會有壓力。
或許你會擔心推車,可是ENERGICA EGO設有後波及前波,最高車速只有2.8km/h,其操控不難,只要按下著車掣2秒,便會切入“PARK ASSISTANT”(泊車輔助),即後波,若再按下著車掣便會切入前波,讓你在限速下向前或向後泊車,大可安座於車子上撐船仔。
至於騎士最關心的續航能力,由於當日只駕駛不足50km,所以未能詳盡解釋。根據廠方資料顯示,在市區駕駛的續航力200km、市區與高速公路駕駛的續航力160km、高速公路續航力130km。不過據車主講,ENERGICA EGO的實際續航力與廠方公佈的數據接近,他試過從元朗出發去機場,全程高速公路,平均車速約80-90km/h,來回路程約100km,回家只餘20%電量,估計可以行多約40km-50km。事實上,續航力好視乎騎士的駕駛方式,所以駕駛電車必須要經常留意電量,畢竟充電站並非度度都有。

好品牌事物所評價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9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僅剩五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 8/2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六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隱喻工作坊】認識自己的獨特,與潛意識做朋友~2020/05/23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165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 X Telegram 」:https://t.me/turnkeysolution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我們每週一到週五晚上7點,準時為你更新,我們結合心理跟生活的真實運用,期盼能夠陪伴你每天進步一點點。
如果你也想要每天都有所進步,那就歡迎訂閱我們的頻道,YouTube的朋友,別忘了要打開小鈴鐺哦!
我們來模擬一個情境哦,雖然這個情境有一點不太吉利;但是呢,邀請你感受一下,我相信會帶給你一些體會哦!
這情境就是,假如不幸你得了癌症,而這個癌症的死亡率是1/3、33%,當醫生告訴你,一旦罹患這樣的癌症,每300個人當中會有100個人死掉,你聽完之後會有什麼感覺?應該會感覺到非常的絕望吧!
可是,如果醫生對你說,就算罹患這樣的癌症,每300人當中有200人能夠活下來,這個時候你的感覺又會是如何?你會不會因為這樣的說法,感覺好一點,甚至開始朝向樂觀的方向?
然而事實上,你思考一下,300個人當中有100個人死亡,跟300個人當中有200個人能夠存活,這是在講同樣一件事啊!
可是隨著說法的不同,你的主觀感受會有很大的差異,然而這樣的主觀感受引導出,你接下來的應對行為也會是截然不同的哦!
所以呢,客觀來看同樣的內容,如果我們是正面表述,或者是負面表述,給人的印象就會有很大的落差;這樣的狀態,就是心理學當中所謂的「框架效應」。
我們一般直接的感受,是我們跟別人對話的時候,最重要是選擇用比較積極、正面看待事物的正面框架,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但是如果你總是選擇「正面框架」,也不一定是全然的好事哦!
在美國的密西根大學,市場行銷系的副教授~大衛伍頓,他就指出哦,每個人的個性不一樣,喜好的的框架就會不一樣;所以呢,正面框架不一定是最好的。
伍頓博士他就找了140個大學生作為對象,去調查「為了讓口氣清新」的正面框架,這樣的標語,跟「口臭會讓人討厭」這樣的負面框架的標語,哪一種標語,會比較受歡迎?
結果呢,他發現了那種對於周遭的期待,配合度比較高,總是很在意他人眼光的人,他們比較容易接受負面框架的看法。
也就是說「口臭會讓人討厭」這樣的訴求,對於那種比較願意配合別人的人,是比較強力的訴求。
可是對於那些自尊心比較強,不太介意別人怎麼看自己的那些人,他們會比較偏好正面框架的觀點。
也就是這樣的人,你要告訴他為了讓口氣清新,你呢可以吃口香糖,你可以使用漱口水,類似這樣的訴求。
所以,按照對方的個性選擇不同的說話方式,這才是真正的好的表達,所以呢,在表達的層面,就如同我的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裡面所談的。
我們要讓自己的訊息,是別人聽得進,而且會去做的,那麼你就必須要有意識的培養自己「語言框架」的能力,而這樣的培養,表面上是拓展詞彙庫。
然而它更深刻的想法就是,你能不能理解在人性上面,我們都必須要把追求快樂,跟逃避痛苦這兩種訴求交錯運用啊!
因為儘管一樣米養百樣人,但是只要他是人,他一定就會對於「追求快樂」或「逃避痛苦」,這樣子的2選1當中,有一個是他比較受用,比較願意接受的。
如果延伸來看,回到我的事業經營,我就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如果我訴求的是負面訴求,通常會比較容易吸引注意力。
比如說,如果我憂鬱了怎麼辦?比如說,我說如果我失戀了,該怎麼自我調整?
像這樣的負面訴求,往往會得到很大的關注跟聲量,可是如果進一步的研究這麼大的聲量代表什麼呢?代表很多人對這件事有興趣!
所以就等於這些有興趣的人,如果你訴求他一個「怎麼樣讓自己不憂鬱」的產品,或者是「怎麼樣讓自己度過失戀,找到下一段緣分」的產品,他就會買單嗎?
我必須很真實,也很遺憾的告訴你,並不會!
這就像是我常說在網路上哦,這些網紅、這些聲量很大的人,他們最大的困境,就是他要辦一個實體的活動,或者是要賣一個具體的商品,往往就是萬人響應,但卻無人到場!
他的聲量沒有辦法轉換成,對他有實質好處,或者是具體買他的商品,跟服務這樣的行為,那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其實,回到今天的討論,負面的訴求往往能夠吸引注意,但是如果你要促成對方的行為的話,往往你比較需要,有意識的運用正面的訴求!
「正面的訴求」才會引發行動,為什麼呢?如果以今天的例子,我們說「為了讓口氣清新」或者是「口臭會讓人討厭」這兩種不同的訴求方式。
如果要賣口香糖的話,你想想看,不管你的個性如何,如果今天我用「口臭會讓人討厭」,做出一系列的文案,跟行銷的材料,我相信關注度一定很高。
因為所有人,不管他是不是聯想到,自己有沒有口臭的問題,但是他一定遇過口臭的人,所以他就會好奇,就會來看一下!
可是如果你要他買口香糖的話,當你的訴求是「口臭會讓人討厭」,而他因為這個訴求,決定要買你的口香糖的那一刻,不就等於承認了,他有口臭的毛病嗎?那誰會承認自己有口臭的毛病?
就像是很多戀愛失敗的人,他失敗已經痛苦一次了,他還要承認自己在戀愛上面是很糟糕的,他不就還要痛苦第二次嗎?誰會做這種事呢?
可是如果在賣口香糖的時候,我訴求的是「可以讓你口氣清新」。
那麼好消息是哦,不管你有沒有口臭,你有口臭的人讓口氣清新,本來就是你想完成的目標,你沒有口臭的人,讓口氣變得更清新,有什麼不好的,
雖然它在情緒的投射,跟感受不會這麼強烈,也就是關注度、眼球跟聲量不會那麼的高,但是回到具體的商業行為上面,它才會有具體的轉換率啊!
因為人,他會為了能夠「讓自己更好」而付出代價,但是同樣的代價他可能不會花錢,然後先去承認自己不夠好。
所以呢,這也蠻呼應啟點文化的經營喔,你看我們所推出的產品跟服務,我們都用一個「讓你更好」的角度,幫助你EMPOWER、賦能給你呀!
因為我相信,雖然人都不完美,但是我們都希望讓自己更好、更完整,並且為此付出學習的代價;然而如此代價的回收,將會是無比甜美的!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除了YouTube之外,我們在Podcast上面也有頻道。
你只要在Podcast的應用裡面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記得除了訂閱我們之外,也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我們需要你的支持。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內容提到的【自信表達力】。
這一門線上課程,從推出到現在受到很多朋友的歡迎,很多人回饋給我,告訴我,在還沒有參與執行表達力之前,他們對於表達都有一些迷思。
比如說,他們都覺得好像要把自己的口才練得非常好,才能夠有說服力,別人才會相信他。
而透過【自信表達力】的學習之後,他才發現,其實「表達」關鍵不在於說話,關鍵在於思考。
你只要能夠學會思考的方法,並且知道怎麼去組織自己的訊息,那麼無論是今天提到的正面表述,還是負面表述,你都能夠運用自如。
讓你心中所想的,能夠正確的被別人理解;這就是我在【自信表達力】希望帶給你的,你加入了嗎?如果還沒加入的話,歡迎你加入我們!
詳細的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期待我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那麼今天就跟你聊這邊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好品牌事物所評價 在 好品牌事物所| Taichung 的推薦與評價
好品牌事物所 · 粉絲專頁 · 平面設計師 · 龍井區遊園南路131-1號2樓, Taichung, Taiwan · +886 4 2222 1879 · [email protected] · goodbrand.com.tw · 目前非營業時間. ... <看更多>
好品牌事物所評價 在 死都要進,骨灰級面試絕招-面試奇招-好品牌事務所蔡文旗 的推薦與評價

品牌 大師#面試# 好品牌事物所 蔡文旗 品牌 大師蔡文旗(上)-死都要進,骨灰級面試絕招- 好品牌 事務所蔡文旗 品牌 大師蔡文旗專訪第一篇多數人辦不到的面試絕招 ... ... <看更多>
好品牌事物所評價 在 [閒聊] 給想進設計業界朋友的一封信- 看板ArtCenter 的推薦與評價
Topic:你還是別來作設計吧!!!
------------------------前言---------------------------------------
這是一篇以工業設計師身分所撰寫的文章,所以基本上是以工設為中心往外看
這陣子跟網路上的朋友做了一些約定,加上本來就有想要把我這些年所知道的
跟大家分享一下的想法,所以有了這邊5000多字的文章,如果你已經是設計師
那你大概不用看,這是專門寫給想要轉進設計行業,尤其是工設,以及想念工設
的人的一封信,希望對各位有點幫助。
------------------------本文---------------------------------------
我一直很想寫篇阻止人們進入設計領域工作或唸書的文章,如果你滿腔熱血,
對設計充滿嚮往,非進設計業不可,那麼我想說服你不要進設計業,我不會
跟你說只要你邊從事其他工作邊學學軟體或補補習,就可以踏進這個圈子,
如果你真的有破釜沉舟的決心,那麼我想早點知道所謂的事實對你才是最大
的幫助,如果你充滿疑惑,到處問人,卻得不到解答,那麼請繼續看下去。
如果你什麼都不管,只是矇著眼,覺得這是個好玩的行業,自認為很有熱誠
就想轉行過來,那麼請直接看最後一行吧。
“我學photoshop,我是平面設計師”、”我學autocad,我是產品設計師”
這種軟體教學標榜著成為設計師的養成班,討論區想要轉行到設計相關工作
的文章,早變成固定文章,被教壞的人一股腦的想要鑽近這個窄門,不過卻
不知道為什麼要進來,我可以很誠實的告訴你有”我想成為設計大師”、
”我想成為xx設計的知名設計師”這種想法的人,不要來亂攪和,有
”我想創作,我想創造自己的東西”的想法的人,你要重新整理一下
,好好想想,再決定要不要毅然決然投身這個小圈子。
這十年來,國內各校所開辦設計相關學系的系所,大概增加了原來的兩倍有餘,
在這兩三年左右,大部分的新系所開始有畢業生,所以設計相關畢業生的人數
一下子增加幾倍,在筆者高中要畢業時,高中應屆全校只有我一個人唸設計
相關系所,那時是少數人,精英都集中在各個學校,每屆學生都有些很棒的
學生,彼此互相激盪,我們常常說班風校風,靠的就是這些學生彼此激盪,
良性競爭來提高水準,現在因為校系過多,這種人才被分散了,雖然有能力
有天份的人數沒有變少,但是激盪的強度變弱,整體的水準被整個往下拖,
連帶業界不願意錄用剛畢業的人,因為太多雜魚,光是花在面試的時間成本
就非常浪費,一週面試兩到三人,已經是最大限度,你知道每天有多少人應徵
設計工作?有財力挑選的公司,他們要的人,是已經通過業界窄門的挑選,
能夠對公司立刻有幫助的人,或是經過設計師介紹,能力有一定以上的人,
光是筆者所工作的公司,在找工作旺季,每天會收到超過20份的履歷,這
還是保守的估計,一天要超過40份也不奇怪,所以我要說,拜託不要來唸設計,
想要玩要混的,別來亂了,自以為是的,別來亂了,想要當大師的,別來亂了,
有太多太多有天份有能力的人,有熱情的人,已經投入無數的時間心力在
這個地方,你有什麼資格,連起步都還沒有,就自認可以超過這些人?
說大話之前,先秤秤自己的金兩吧。
在大約10年以前,你聽過大多數品牌公司都沒有所謂的設計師,他們的案子
都是外包給設計公司,為什麼?因為這些的品牌,都還沒有足夠的能量在市場上
闖出太大的名號,沒有自己的設計團隊,設計公司就是靠這些案子賺錢的,
大約在六、七年前,台灣有越來越多的公司投身品牌經營,越來越多大
型案子被釋放的設計產業,這段時間,是台灣設計公司的黃金年代,設計公司
接下大案子,賺進不少錢,原有設計公司在這個時期賺進一些資本,積極擴張,
很多設計公司也在這時成立,前景看好,政府也積極鼓勵品牌投資,提倡設計
以支持未來拓展品牌所需的設計人才,看起來好像不錯,不過很可惜的事實並
非如此,擁有品牌的公司,開始積極招兵買馬,成立專屬的設計團隊,他們有錢
也有更多資源,輕易的從設計公司挖走大量的資深設計人員,這造成了設計公司
莫大的無形損失,還不只如此,品牌公司從此以非常快的速度,抽走大型設計
外包案,幾乎在兩年內,所有大型設計案消聲匿跡,但是設計公司已經因為
預期會繼續成長而擴張,現在突然失去主要資金來源,因此造成大崩盤,再加
上當時出現了惡性發包設計案的一個大事件,這就是這三年來非常非常有名的
設計公司倒閉潮,其中不乏創立十多年的老牌設計公司。如果加上停止設計公
司業務,尋求轉型或是苟延殘喘的設計公司,你無法想像設計公司這三年是多麼
的慘淡。
更糟糕的是,這其實只是影響整個台灣設計業結構的開始,下至教育體系,人才
養成,上至產業徵才,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設計公司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因為
設計公司是優秀設計師養成的極佳場所,為什麼?第一,設計公司釋出的實習機會
向來是提升學生水準,提早讓學生與業界接軌的一個最好場所,甚至是工讀的機會
也讓想要轉業近來的外系生,有嚐試以及學習磨練的地方,第二,因為設計公
司擁有較多接觸不同類型設計案,或是不同產業設計案的地方,以工業設計來說
,你有機會設計家電,3C用品,也有機會設計家具,生活用品,這種多元環境是
適合一個資深設計師養成的,單一品項的訓練,很容易讓人麻木,思想僵化,試
想當你第一年進公司,做了好幾個手機設計案,開始沾沾自喜,但是過了一年以後
,你還是只有手機設計案可以做,你還能畫出多少東西?這也是很多專一在單一產
業的設計師常遇到的,但是不可否認,有些東西需要深入研究才能作的更好,
所以在設計公司呆過2~4年,再轉身投入喜歡的單一產業的例子不在少數,這樣
可以讓你在多元的環境,學習接觸各類產品後,再決定你是否有對單一品項情
有獨鍾,實際接觸業界的設計,畢竟跟在學校天馬行空的設計有很大差別,
不要以為你在學校覺得有興趣的產業,跟你真正工作後待的產業,是一樣的,
雖然這只是一般的例子,很多人並不走這條路,但是不能否認的,這條道路是
支持整個產業結構很重要的一環。設計公司能負擔的薪水有限,被挖走資深
設計師後基本上會尋求培養剛畢業的學生的方式,來擔任公司新的設計師,
品牌業界(OBM),或是ODM業界,則肯投入更多財力來請設計公司出身的資深設
計師,這是一般的狀況,所以你會發現除非你很有才華,不然剛畢業的大都只能
進設計公司,或是只能在中小企業擔任所謂的"孤單"設計師,絕大部分,都是轉
行去產品企劃,行銷企劃,pm(project manager)或是完全不相干的工作為主,
所謂的"孤單"設計師,就是中小企業想要走品牌或是提高商品水準的公司,
不想花大錢請設計公司設計,就每個月花個三萬不到,自己請一個,我稱之為
"孤單"設計師,這些人大多數是剛畢業,沒什麼實務經驗,馬上就被推上火線,
很容易做不好被罵,達不到老闆預期,或是缺乏跟其他設計師討論的機會,
很多人在這裡掙扎,當然也有人很閒,公司不知道要給他什麼工作,領還ok的
薪水,沾沾自喜,不過在我看來這樣才是最糟糕的,有能力的人遇到這種狀況
,就得靠自己去充實,延伸觸角,而得過且過的,不提也罷。
但是這樣的狀況,並不完全是一攤死水,事實上存活下來的設計公司,
都在積極尋求轉型,目前台灣能夠繼續成長的設計公司,總共有兩大類,
第一類是積極拓展國外辦事處或分公司,能夠接到國外的案子,目前台灣
還有可以接到大陸,中亞以及一部分歐美等地方的外包案,少數大型設計公司把
設計公司本質強化,甚至成立行銷企劃顧問部門,承接更大型的設計案,與中小
型設計公司做區別,不過這類公司少之又少,其實就只有那一兩家稱過這幾年
的倒閉潮,成功拓展國外承接案的業務,在來,就是目前最流行的小自由品牌
,多數都已生活趣味用品為主,想學泰國設計的模式,來尋求出路,可惜差異
在於泰國是由國家支持,台灣的生活創意用品品牌,可替代性太高,功能性太低
資金投入非常有限,常常流於地區行銷,要知道開一附模具量產,你合作的
塑膠射出工廠,是不會接五百一千的訂單的,沒有辦法拓展國際行銷的這些公司
,單純的只靠創意和好玩主打,目前幾乎都是正在努力,或是已經失敗,不過
少數跟貿易公司結盟,以及在倒閉潮前就已積極轉型耕耘多年,以實用性產品
主打的自由品牌或合作品牌,也有少數打出不錯成績的案例,這些實例,我就
不一一舉出,以免影響一些公司聲譽,這是筆者不想淌的混水。
在設計相關業界,出路如何,我想這是大家都關心的,畢竟不是每個人家裡都
有錢讓你慢慢磨,在設計科系每屆畢業生中,我不說該年求職狀況,因為不準
,而是在三年後有多少人成功在純設計業生存?保守估計是1/3,我保證只
會更少不會更多,有太多人投了7~80封履歷,得到兩三個面試機會,然後0.5個
人得到了這份工作,這就是這一兩年的狀況,其他的人轉到企劃行銷或是管
理之類的領域,就純設計業來說,這已經超過了市場容忍的規模,業界不但沒
有因為應徵人數變多,而有更多選擇,反而挑不出幾個能用的人,並且投入過
多的時間成本去面試,造成當下靠"介紹"為主的找人方式,另外南北失衡同樣
非常嚴重,我之前與南部設計公司的老闆閒聊,現在設計系畢業生,不願意在
南部工作,覺得南部資源少,或是崇尚台北的花花世界,造成有職缺要應徵新的
設計師卻非常難找,往往地點一貼出來,對方就打退堂鼓了,這種雙重影響
造成北部設計公司要找人根本無從挑起,南部卻找不到設計師,這其實是很可
悲的,政府幾年來投入的經費和力量,讓大眾知道了設計的重要,卻讓人才供
應結構更加脆弱,這是你我都始料未及的。筆者認為,成立類似醫學院管制畢
業人數的系統,有效控制每年的畢業人數,讓有能力的人能夠更集中,才能提
高良性競爭的層級,讓學生不是混一混就可以畢業,讓想念設計系的學生,多
想一想,不要什麼都不知道就去讀,然後發現自己沒有這方面才能或是熱情,
要更加提供真正產業的訊息,輔導想進這個圈子的高國中生以及外系轉系生,
否則,現在這樣的狀況,只會越來越遭。
目前的狀況是,大批自認之前走錯路的人,想要擠進設計這個原本就已經很窄的
小門,讓補習班有機可趁,時下廣告的的各種養成班,很多給了不對的資訊,舉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教你軟體的人,他根本沒在這個圈子呆過的人很多,他教你
是因為他在其他圈子專長於這個軟體,於是乎,作動畫的教你用3D max蓋產品3D
,工程師教你用autocad作設計,插畫家教你用photoshop作平面設計的不少,
他們不是不會教或不會用這些軟體,只是教的方向錯誤,3D max不是拿來蓋產品
3D的,autocad很少在用了,AI才是主要拿來做平面設計的。更多的人對這個
圈子過度憧憬,認為這是一個不拘束的環境,或是可以做自己想做東西的地方,
不過絕大多數的人,一樣是被老闆壓死,被客戶改死,或是自我放棄,變成一個
畫圖機器,別作夢了,醒醒吧,這是一個要賺錢的產業,不會跟你去其他的工作
有太大本質上的不同,只是內容不同,少數真正有想法有能力的設計師,也都
是努力突破,尋求出路,他們前仆後繼,切身在追尋理想,不過很可惜的是,
這些人當中也沒有出現所謂的公認的大師,想要當大師的,你還是別來吧!!
"事實上,也從來沒有哪位大師,他的志願是要成位大師的"
當然,並不是每個轉進設計科系的人都是想從事純設計,很多人真正的興趣
在行銷與企劃或是專案管理與教育,如果你想從事這些工作,讀設計科系也是
不錯的選擇,因為你可以在這邊學到創意思考,如何讓一個有形或無形產品無
中生有,如何在團隊中分工合作,互相掌控進度,這些觀念都是企劃行銷會用
到的,,這些行業和工作都很棒,甚至比純設計師更有發展,不過怕的就是你沒
有認清自己,自以為純設計才是最好的,要跟人家去擠那個可能不屬於你的道
路,自己跑去當人家所謂的雜魚,說穿了不要太嚮往什麼光鮮亮麗的設計工作,
這裡其實跟其他產業沒什麼不同,沒有什麼比較好或比較差的地方。事實上
我個人建議想走產品行銷企劃類的人,又非設計相關系所的學生,可以去讀
設計研究所,因為這樣的道路就我所知其實是很不錯的,但是你想進純設計
的業界,要從外系直接轉到設計研究所的方式,個人實在不是很建議,
因為基本上研究所是不會?你所謂的專業技能的,他們?你的是如何尋找
對的問題以及尋找議題,告訴你可以利用哪些工具,以及如何找尋答案,
我看過很多失敗的例子了,因為設計史不會幫你的手畫畫,設計方法不會
幫助你更有sense,市場族群的研究分析不會讓你更有對平面或立體的架構概
念更了解,純設計業說穿了只看三個東西,2D能力(手繪,平面電腦繪圖)、
3D能力(3D modeling,空間感與立體感)以及創造力,就是如此膚淺而已,
當然其實也有不少團隊有在做更深入的部份,色彩研究員,設計研究員以及
專案和Workshop的元素在業界也是很快在加入,不過要走哪個方向,一句
老話,請你要好好認清自己,多做點功課。
沒錯,筆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阻止大家來讀或是轉進設計業,因為這
裡真的不需要這麼多人,如果你很擔心,那你是對的,你該好好檢視自己是
否有這個能力,而這樣的目標,是不是你想要的,不要輕易聽信在你耳邊
煽動你用非理性的方式投入的人的建議,"think before you leap!",
這並不是像你想去環遊世界這樣的事情,靠著衝動闖入這個圈子的人太多了
,事實上設計也不是需要只有衝動的人,需要深思熟慮,能夠吸收各種知識,
多元接觸與嘗試各種人事物的人,花點時間蒐集一下資料,多看看展覽
,多跑跑圖書館或誠品看看雜誌,然後閉好自己的嘴,不要傻傻的就是說我要
做設計,發表自以為是的言論,問問做過什麼功課?就是學了什麼什麼軟體,
光這樣這是沒用的,但是如果你對設計是什麼完全不知道,從沒接觸過設計,
說不出任何一個設計常用軟體的名子,那麼搞不好你命中注定是這塊料,就是這
個圈子要找的人,如果你還是聽不懂我所說的話,你可以直接跳到最後一行。
如果看到這邊,我還是無法說服你不要塞進來設計圈,那真是可惜,我的
說服力還是不夠,那麼至少在最低限度下,我想給你個忠告,你現在什麼
都不是,你現在什麼成果都沒有,請去做,去實行,去學習,去打聽,放下你
的身段與自尊,不要自以為是,你什麼都不會,你要戰戰兢兢,跟你身邊的
人比起來,你是最糟糕的,大家都會一堆軟體了,只有你都還不會,你要迎頭
趕上,你不想認輸,你在日常生活的每個地方,都開始訓練自己的腦袋,隨時
保持敏銳的感覺,一點一滴去累積,慢慢堆積你的信心,有多少的努力,多少
的經驗說多少的事情,發表多少的言論,千萬不要自我膨脹,請記住,不管你
現在會多少東西,你都要告訴自己,"我是個什麼都不懂的人",因為只有什麼
都不懂的人,剛剛入行的人,才會瘋狂的學習,像乾海綿一樣拼命吸水,哪怕
你已經是資深設計師。"stay humble, stay hungry"
總結以上,要奉勸各位,這裡不需要你,拜託你們不要來唸設計或轉來設計業,
不要再來亂了,你不被設計圈的任何地方需要的,請你要搞清楚,
,這裡可沒欠你什麼,設計圈才是消費者,設計圈才是客人,請你拿出你的
服務,不然可是沒人要買單的。
by無名的設計工作者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4.60.3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