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不僅僅是娛樂----對那些願意前往人跡罕至處的電影探索者來說,它們是引人入勝的財富寶藏。』
《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我們都需要的電影懶人包,讀了小史、認識經典、分析類型、更懂了理論》(Filmish: A Graphic Journey Through Film), 2020
更多資訊:https://bit.ly/2ScvGnJ
常有人問我們怎麼看電影?但我們發現這實在太難回答了,最簡單的,就是把電影當作娛樂,好好享受就是了!
但電影其實之所以這麼引人入勝,就是因為它一直以來,都不僅僅是娛樂而已!光是一部電影就有太多角度可以欣賞,甚至隨著時間過去,還有可能成為藝術經典,啟發其他領域的創作。
除了享受電影技術與藝術表現所帶來的娛樂滿足之外、電影中所蘊涵的歷史文化符號、聲音與語言的戲劇性、編導想要探討的意識形態與精神、作品背後的時代意義,甚至只是單純讓觀影者得以投射自己的情緒與回憶等等,都在在證明了電影是人類珍貴的豐富寶藏。
這樣一個美好又多元的說故事媒介,在我們的生命中難以取代。所以在過去三個多月,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雖然無法去戲院,每天卻還是在家看電影,而且觀看的數量,比以前更多,某種程度也更享受了(因為可以肆無忌憚地大哭、大笑,狂吃東西啊)
最近 Uni-Books 原點出版 的新書《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我們都需要的電影懶人包,讀了小史、認識經典、分析類型、更懂了理論》,用圖解的方式整理出了電影史裡的七大關鍵主題,包含:眼睛=鏡頭、身體=表演、場景和建築=佈景、時間=記憶、聲音和語言=戲劇性、權力與意識型態=永恆主題、科技與科技恐懼=時代意義。
主修電影,又同時是個漫畫創作者的Edward Ross,援引了300部經典作品,輔助說明這七大主題,深入淺出地將電影的理論、歷史、類型做了重點式的解析。例如他用諾蘭導演的《記憶拼圖》,來說明時間軸的特色;庫柏力克的《發條橘子》來解釋『回望』如何打破『第四面牆』;還有希區考克的《後窗》來作為例證,解釋電影縱容了我們『私下且合法』偷窺與凝視他人的生活與身體,如『男性凝視』等術語闡述。
熱愛電影的我們,從裡面找到了許多有趣的論點,也更加理解這300部經典電影之所以經典的背後原因,更重要的是,又多了許多片單可以追啊。
感謝 Uni-Books 原點出版 的贊助,我們準備了三本新書要送給大家!不過如果你等不及的話,今天在博客來有讀書日限定優惠喔:https://bit.ly/2ScvGnJ
.
【活動辦法】
1. 按讚此篇文章
2. 在5/3(週日) 23:59之前,在此篇下方留言並標記 (Tag) 一位同樣愛電影的朋友:『我們來讀:《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
3. 我們會在5/4(週一)抽出3名讀者,每人可得一本
4. 得獎名單會於5/4公布在這裡並私訊中獎者,恕不另行公告
5. 寄送地點限台澎金馬
.
【中獎名單】
Neko Wu
黃萬城
李映儒
<書摘>
如何打破第四面牆 在 Nothing is Bet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親愛的,你知道嗎?
我是一個一旦被人注視著就會不知所措而彆扭的我。這跟我本質很相似吧?那個本質:或許源自於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或者不該引人注目的訓示或習慣遺傳。當然,我的模樣跟所做所為同時,也如此矛盾的與這本質相沖。例如也莫名奇妙的開始表演,但就像你說的,那時後的我不是我。但也是我。我反而經常在鏡頭背後注視著所愛的人。就像我對焦於你。
我就是個連被愛人注視著也不自在害羞的傲嬌鬼,請你見諒。我還在學習如何打破第四面牆注視著世界吧?(或許也跟我自身雙魚座那透明的牆有關?
對於你的未來計劃,我都有聽到了喔。那對我來說不是壓力。而是,我已經對於「家」這樣的概念顯得虛無縹緲了起來。即便我只有奶奶,跟你一樣,但因為我與奶奶彼此之間的愛,太過用力、太過彆扭,而導致我再也沒有家了。或許是當奶奶過度寵壞死去的父親,賣掉了原本我應該有一個實體的遮蔽物,那被我稱之為「家」的那一刻開始之後,我不再擁有一個「家」的概念。我就開始搬移到各個角落,還有這八年來,在台北的遷徙,也導致對於「家」這樣一件事,顯得讓我如夢似幻的覺得:「這是真的嗎?」
我還真的不知道:
有個家到底會是什麼樣子了。
當下我聽到時,是遲疑,還有迷惑。
我是如此沒安全感,對吧?
親愛的,
晚安晚安。
20170925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