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有名21歲的楊姓員警,騎警用機車於樹林巡邏時,遭到17歲張姓少年無照駕駛,直接撞上。楊姓員警顱內出血且傷勢嚴重。家屬幾經掙扎之後,決定拔管並器官捐贈遺愛人間。無照駕駛的楊姓少年偕同母親,到醫院向員警母親下跪認錯道歉。
這新聞其實相對單純,便是尋常的交通意外事故,只是肇事者和受害者的身分都相較敏感,故而有此番版面。
不過齋主我注意某個細節,想來特別有趣,特此與齋友們分享。
在我所接觸的多數媒體中,大多都只披露張姓少年是17歲無照駕駛。我那天卻在某家電視台新聞中聽到張姓少年的說法。他是單親家庭出身,與母親相依為命,母親獨力經營一家檳榔攤,為了分攤家計才無照駕駛到附近大賣場打工,希望減緩母親的經濟壓力。
聽起來....就像是個孝子,對吧?
但神奇的是沒幾家媒體報導這類細節。
台灣社會太過善惡二元論。民眾很難以接受,任何一個犯下滔天大錯的人,他們也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也許在這個故事裡,他是個撞死員警的無照少年,在另一個故事裡,他卻是個孝順又疼愛親友的可憐少年。同理,他也許是個開著大貨車撞死路人的可惡駕駛,在另一個故事他卻也可能是疼愛女兒的父親。
我對媒體沒有也不會有太多期待。畢竟當代社會工作繁忙,多數人不會有那麼多心思,去思考這些新聞人物的故事背後,是否有我們所認為的無奈。我們應該要理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面相。從單一新聞事件理解的樣貌,必定是嚴重失真的。
當然我也能理解,刻意避談張姓少年的背景故事,能加強他的反派角色氛圍。否則萬一談了他也是孝子,那觀眾對於如何新聞事件的正反派,會變得混淆,而且觀眾看新聞時看得不爽快,會導致收視率下降。
社會大眾都希望壞人都是單純的壞人,並且都認為自己絕不可能成為新聞上的反派。
但我們離這些反派人物,真的只有一線之隔。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