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強:中美競爭:時間優勢在哪一方?
我很早已提出過美國正採取危險的修昔底德陷阱式思維來對待中國。即使中國從不稱霸,只想和平發展,美國仍把中國當成假想敵,錯誤和過時地以為中美鬥爭仍只像古希臘時代,兩個小城邦之間的近乎零和遊戲。美國仍未充分明白中國更具智慧、更科學化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到了今天,全球人類的安全、經濟和生態環境都是緊緊連接在一起,共同目標應該是世界和平、共同經濟繁榮、互相包容和清潔環境等。在過去一年的全球疫情威脅下,其實此道理更明顯,更應被全人類接受。
但不幸小小脆弱地球始終仍被分為近200個國家,每個的政治、文化,以至種族和宗教都不盡相同,所以自私之心仍是在所難免。况且競爭也未必是壞事,可激勵進步,但當然必須注意「體育精神」,不應惡意抹黑和妖魔化敵人,但不幸近年美國對華政策已走上這條錯誤和危險之路,亦令到自己失去二戰後得來不易的道德高地。當然美國也必須非常小心過度的惡意鬥爭可帶來等同世界末日的核戰,長期的氣候變化和目前的大流行挑戰,亦極需要中美和全球各國共同合作,才有機會成功。
昨天美國時間,美、中剛舉行了總統拜登上任後首次高層會議,截稿時仍未見任何宣布。選址在美國,但遠離華盛頓的冰凍阿拉斯加,當然有意義,象徵美中關係處於冰點,亦有意貶低中國地位,迫使中方連續兩次去美國開會(上次跟蓬佩奧在夏威夷,亦遠離美國大陸)。
無可否認美、中仍在激烈的全方位競爭中,包括經濟、金融、貿易、科技、軍事和外交等等,即是整體全球影響力。大家最關心的,但可能太過簡單化的問題是到所謂「最後」,誰勝誰負?其實歷史是股不會停止的洪流,當然是沒有最後的。龍爭虎鬥,鹿死誰手,沒有答案,所以衍生出第二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時間優勢在哪一方?兩方對此問題的觀感和結論,將影響美國和中國在這場競爭中所採取的策略。
中國人口質量制度具優勢
近乎本能地,我當然認為時間優勢在中國這邊,整體中國政策和態度也表現出此信心。有3個主要原因:
(1) 人口量與質優勢。中國人口接近是美國的4倍,擁有極端的人口紅利優勢。除量之外,近年中國的基礎教育做得好,年輕人的質也明顯大有進步。中國的每年STEM科畢業生數量,更是美國的8倍(包括很多外國留學生),更重要的是德育做得好,大部分中國年輕人有禮貌、明事理、有愛心,甚至天真(是好事),已不止純粹自私想發達,不少真的有志服務人民、社會、國家,甚至全球生態。
(2) 制度優勢。我經常說COVID是個地球給予人類的警告,亦是一次大考。明顯中國治疫是相對成功的,中國政治制度科學化,擁有高度效率,政策亦非常有效。這次成功更或證明中國體制,在極需要長期穩定,有效處理氣候變化挑戰政策的今天,亦有一定優勢。
甚至經濟上,過去一百年,大家奉為金科玉律──市場永遠是對的,資本主義的效率是最高的,多種石油年代的假設,放在數據年代,都變得很猶豫,甚至證明是錯誤的。過度寬鬆的QE和零利率政策,對治疫固然於事無補,對實體經濟的幫助也有限,最大效應是吹出資產泡沫,以及把貧富懸殊問題加劇,製造更多社會矛盾和衝突。毫不意外地,美國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s,又稱Y世代)和更年輕的Z世代(Gen Z),在民調中,他們都傾向支持社會主義。事情當然沒這麼簡單,未來世界需要的政經制度,極可能需要超越資本與社會主義的框框,但應較接近社會主義。
(3) 戰略優勢。中國的基本戰略就是有耐性,集中精神在長期穩定發展,包括社會、經濟、環境和外交等。有必要時,看準時機,亦會爭取科技、貿易、醫療、環保和外交上的較大話語權。過去4年特朗普的瘋狂種族加國家加保護主義政策,反給予中國一個領導全球自由貿易、對抗氣候變化和協助落後國家發展,爭取道德高地的機會。當然治疫也被政治化,中國站在人道立場上輸出大量疫苗,反被抹黑為疫苗外交;近日美國跟日本、澳洲和印度開會,決定供應10億劑疫苗給亞洲國家,是好事,但出發點只是想抗衡中國影響力。
但一些非常成功,來自中國內地,可能比我更熟悉中國情况的好朋友,竟提出時間優勢是否真的在中方的懷疑。他們也有具說服力的論點:
(1) 人口老化日益嚴重。從2012年起,中國新增勞動人口已開始下降,最差情况,到2100年,人口可腰斬一半。人口老化雖可說是每個趨向成熟發展的國家必經之路(韓國是最嚴重例子),中國暫仍可以城鎮化、延長退休年齡、鼓勵婦女工作、提升自動化和科技水平等手段,繼續推動經濟。但其實TFP(全因素生產率)的走勢毫不理想,已連續多年下降。
人口老化致中國新增勞動力下降
今次兩會,本來很多人期望全面取消限制生育,但非常失望地沒有出現。有人解說即使取消亦沒有用,現代城市人,以日韓等地為例,生育小孩的意欲極低,加上今次疫情,全球出生率更急速下降。我當然明白這道理,首先在道德立場上,即使無用,但取消已執行40年的人口政策,也是應該的,中國已不再是一個赤貧的國家,食物供應和營養不足亦幸而不再是問題。除此之外,中國仍有近半人口在農村,即使城市人真的不願意生,在農村,如國家給予大量稅務、房屋和教育等優惠和補貼,肯定對鼓勵生育有不少幫助。
(2) 如何不斷修正改善政策和體制。中國制度確證明治疫成功,亦可能對處理氣候變化問題有效。根據哈佛大學和其他獨立民調,中央政府得到廣大人民支持,支持率高達90%以上,證明每四年投一次票才有民主,這已變成落後過時的思想。政制只應是一種手段,和平、穩定、繁榮、健康和快樂的社會才應該是好政府的目標。
但中國在處理一些內政問題上仍有不足之處。香港問題從回歸後已發酵20多年,竟然沒有任何危機感和有效政策預防2019年大規模暴亂,明顯民生、教育、傳媒、香港政制、司法等等,都出現嚴重問題。幸而已開始着手處理,但已過了病向淺中醫的最佳時機,現今已到收拾殘局階段。台灣問題更當然未有完善解決方案,仍是最經常被外國利用,最易擦槍走火的高危熱點。新疆問題,無疑是西方故意誇大,甚至無理指控種族滅絕,即使新疆動亂其實已獲平息,但最少突顯中國在國際輿論上的弱勢。
美國自稱選舉制度有自我修正能力,某程度上拜登的勝利亦恢復部分信心。但選舉人票和參議院制度一天不改,黑奴年代遺留下來的不公,甚至反民主制度仍將存在,槍管、種族歧視和治安問題更難解決。其實數十年來,中國制度不斷改變,極具適應能力,但我已多次指出,仍缺乏理論基礎,亦缺乏控制論述能力。
美國科技仍領先 人幣暫難挑戰美元
中國經濟發展無疑是個奇蹟,但到了現今水平,如何再升上更高台階,將愈來愈困難。整體科技仍落後於美國,且美國已着意打擊半導體這重要瓶頸。中國確需要發展全本土化器材、設計和製造技術,但需時將很長;貿易上,中國也面對保護主義的挑戰;貨幣上,人民幣更當然仍沒有挑戰美元地位的能力。
在互聯網的多樣應用,包括電商、社交平台和Fintech等範疇,對比西方國家,中國本來都具有一定商業模式和技術上的競爭優勢。不止TikTok,甚至阿里(9988)、騰訊(0700)和拼多多(PDD)等,經本身業務和全球投資,都有可能成為如facebook、Google和Amazon般的全球科技龍頭。但近日中國政策,明顯更擔心這些平台式互聯網公司的壟斷問題,以及Fintech對金融系統的危險性。中國監管互聯網確具前瞻性,早年控制網上不適當言論,本來以為過度嚴謹,但對比美國,假新聞充斥互聯網,對疫情失控和社會矛盾惡化,都有很大責任,證明中國政策有一定道理。西方也開始想處理龍頭科技公司的壟斷問題,但他們也知道這些企業對保持西方霸權,推動創新,以及製造財富的重要性,不會輕舉妄動。
反觀中國,近日大力打擊阿里和騰訊等中國龍頭企業,不禁令人擔心政策的平衡。防止壟斷固然對減少不公平競爭有好處,但會否亦同時減低這些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現在騰訊和阿里的市值都始終不到一萬億美元,遠低於Google和Amazon,更不及蘋果一半。高股價就是一種重要戰略資源,可以此進行收購和投資科研。中國在電子支付和相關Fintech本來有頗大領先優勢,但近日Square、PayPal和Stripe等,都已急起直追,在加密貨幣(crypto)方面,更有多樣創新。
中央開始收水 A股慢牛更遙遠
同樣地中國在貨幣和財政政策上,現在都有點過度保守。美國極寬鬆政策固有加劇貧富懸殊,資產泡沫化和債台高築的危險,但美元地位仍然穩如泰山,聯儲局最新預測今年GDP增長6.5%,反而中國今年所訂目標只有6%以上!中國甚至已開始收水,固然有防止泡沫之用,但中國股市慢牛之夢又再變得更遙遠。同時資金或又再將流入房市,是政府最不想見的泡沫。短命股債牛市,對人民幣國際化和提升地位的大業,一點好處也沒有。
美國方面,也絕不能說完全沒有長期競爭優勢。美國仍是個天然資源豐富,科學和科技領先全球的年輕國家,明顯對墨西哥和中美洲,以至全球移民仍具很大吸引力,如有需要,大可加速接納移民。軍事和外交上,仍擁有極大優勢。跟中國的競爭是長期和動態的,中國名義GDP很有可能在5至8年內超越美國,但也有可能在二三十年後,美國又再超越中國。
中美未來幾十年GDP或互有領先
總括來說,不易判斷時間優勢在哪一方,最重要目的仍是維持世界和平。如要達到這個目的,其實雙方都必須有信心時間優勢在自己一方,避免操之過急,過度擔心對方將在短期內取得絕對勝利,因而做出一些可導致世界大戰的危險動作。近年美國對中國的憂慮明顯急速上升,已公開把中國當為百年來最嚴重競爭對手,亦因此多方面不停攻擊中國。我認為美國毋須過度憂慮,應對自己有信心,如政經制度上有重要漏洞,就應自我修補,比整天抹黑中國更有用。
中國反而不應太自信時間優勢在這邊,因而在各方面的政策太過保守或太慢,這種態度和論述,亦可能令到缺乏自信的美國,採取更針對中國,更危險的政策。即使在治疫,中國亦已到了需要加速接種疫苗時刻,以防優勢變成弱勢。過慢開關,不止影響旅遊業,亦減少國際上非常重要的人民交往,反而增加國際間的誤會,無助推進美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中環資產持有阿里巴巴、騰訊、拼多多、Amazon、Google、Apple、Square及PayPal的財務權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20的網紅江啟臣,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對於近年來一連串的食安問題,啟臣認為政府應該盡快說出未爆彈為何?進行預防性下架,以維護民眾食的安全。此外,食藥署表示到國外進行跨部會查廠。但是,根據啟臣先前因香菇案件與駐外單位實地查察的經驗,這作法的可行性困難度很高,政府應該要拿出更有力的作為。...
「如何預防食安問題」的推薦目錄:
如何預防食安問題 在 陳宜民教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針對蔡政府宣佈開放萊克多巴胺(以下稱萊劑)美豬進口,多位食安及公衛方面的專家學者,11日在一場座談上憂心指出,目前台灣的產地標示與稽查措施都不夠完備,且中央和地方政府沒有共識,貿然開放後,將導致食安風險大幅增加,特別是老人、孩童、孕婦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健康安全遭到傷害的影響將可能會更高。
民進黨蔡政府8月28日突然宣佈以行政命令方式,開放含萊劑的美豬進口,農委會及衛福部旋即公告有關動物飼料及萊劑殘留容許量的規定。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為協助國人對萊劑與食安有更多了解,於11日舉行「面對萊克多巴胺美豬進口食安問題座談會」,由基金會永續發展組召集人陳宜民擔任主持人,邀請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食安團體、民意代表和地方縣市衛生官員一同討論。
陽明大學食品安全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所榮譽教授劉宗榮表示,從毒理的角度來說,萬物皆有毒,會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關鍵在於食用的量與時間累積;而就萊劑來說,與人體有關的研究還不夠多。
輔仁大學民生學院食品科學系陳炳輝教授則指出,目前看來,開放萊劑美豬進口已成為事實,我們該如何因應?首先就安全性來看,儘管動物實驗顯示萊克多巴胺在低劑量不具致癌性和基因毒性,且萊劑為水溶性,半衰期約4小時,容易隨體液排出,但仍有可能殘留在體內器官組織,尤其是肝腎,因此必須訂安全限量;而肝腎功能不全的民眾,尤須特別注意。
他提醒政府,開放萊劑美豬進口後,衛福部、農委會和關務署等須有跨部會合作,從源頭進行管控,釐清進口量和後續銷售流向,從上游供應商、物流端和通路端進行完整的流向追蹤。
在落實管理方面有4點須加強。1,邊境檢測的檢測率應由現行的5%提高為20%;2,加強對傳統市場、夜市小吃等通路的稽查;3,嚴格執行標示管理;4,提高吹哨者獎金,嚴懲不法業者以達嚇阻效果。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環境與職健康科學研究所蔡詩偉教授指出,目前並無足夠科學證據,可以完全排除攝入低劑量萊劑對人體所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此外,高風險族群可能較一般族群更容易受到危害,非常值得關心。
基於上述疑慮,他建議,政府應分別於開放進口前及開放進口後,蒐集國人萊劑暴露的相關資料,以評估健康風險。
更進一步來說,蔡詩偉建議政府,對國人的飲食樣態、人體生物監測指標及健康資料等,成立國家級的健康監測平台,建立長期、完整的國人健康資料庫,如此即可針對包括萊劑的使用量等,進行健康風險評估。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吳碧霜表示,人民有知的權利,更有對食物免於恐懼的自由。當多數人民反對瘦肉精時,政府就不該把健康權當作政商利益的籌碼。
她強調,主婦聯盟基金會立場是零容忍、零檢出,需要底線踩穩,政府才有能量對外溝通、談判,對內進行風險社會溝通。美豬牛進口,已嚴重衝擊國人健康、飲食文化存續、畜牧業生存等,茲事體大、政府絕不可小覷。
吳碧霜指出,針對萊劑,主婦聯盟基金會的具體要求是:應獨立風險評估機制、公告此次開放政策的風險評估科學證據;強化風險溝通程序,不宜架空專業意見及公民參與;且應強化食安風險管理機制。
此外,農委會應舉辦更多公聽會,邀請民眾參與;保護台灣本土飲食文化及養豬產業,積極建立國際貿易的調適力。
台灣預防醫學學會任一安醫師語重心長表示,這些主張開放的人,不妨捫心自問,你們會願意把含萊劑的美豬給家裡的長輩和懷有身孕的妻子吃嗎,或者,餵食家中的嬰幼兒吃含萊劑的豬肝泥做成的副食品呢?
立委吳怡玎以身為一位母親回應表示,目前有關萊劑的相關殘留容許量是根據1994年的一項試驗所訂出。相關數據不但年代久遠,已未必符合現在的需要,且當時只有6個人參與實驗,其中還有1人因心藏不適中途退出。
根據樣本數這麼少做的試驗得出的所謂「一日可接受攝取量」(ADI),吳怡玎坦言,她很難被說服,因此也不敢給孩子吃含萊劑的豬肉及相關製品。
台北市議員王鴻薇表示,目前包括台北市在內有多個地方政府在其食品相關的自治條例中,就已明訂禁用萊劑,這些條例當時都經過地方議會審議通過,是有民意基礎的,而蔡政府以行政命令開放萊劑美豬,沒有經過立法委員審議,根本就不具民意基礎,憑什麼要地方服從?
參與這項座談的宜蘭、雲林、彰化縣政府代表,除表示會堅持零檢出的規定、並加強稽查外,也會以標章方式鼓勵相關業者採用不含萊劑的肉品。
陳宜民表示,像這樣的標章應該由中央統一推動才對,怎麼會讓各縣市零零星星的做呢。陳宜民並且透露,其實事前曾透過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智庫和他自己的私交,多次邀請衛福部食藥署派員參加,但最終食藥署仍缺席;陳宜民說,據他私下了解,是衛福部擋下、不准食藥署參加。他覺得十分可惜,因為這次座談會是以理性和科學的角度探討萊劑美豬的相關課題,與會者的發言很值得政府參考。
陳宜民說,他希望相關部會有透過直播看到大家的建言,本於專業和良知,好好省思如此草率開放萊劑美豬,真的是對的嗎?
如何預防食安問題 在 廖子齊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近蔡英文總統宣布台灣將開放萊克多巴胺美豬進口的議題,引起在野黨和民間社會相當大的質疑和抨擊。
關於開放進口相關配套內容的缺漏,以及程序上法規命令預告期在毫無急迫性的情況下從60天壓縮至7天,甚至選擇在立法院休會期間迴避監督等問題都已經被罵過一輪了,我也不再贅述。
但我想特別提醒蔡英文政府和民進黨,別忘了雖然你們認為開放萊豬是外交和經貿上可能為台灣加分的議題,但它的本質仍必須回到食安風險與產業衝擊上進行更細緻的討論與溝通,才能減少民間社會對開放的疑慮和反對。
#別用錯誤的方式溝通風險
食品安全的風險溝通非常重要,而且好的溝通絕對不是突然丟出兩份委外的風險評估報告,要民眾在短短7天內讀完並給意見。或是不斷地透過媒體跟網路輿論反覆強調「要每天吃33片排骨吃個5到10年才會影響健康」,甚至在網路上用輿論霸凌擔憂萊豬會影響健康的人,嘲諷他們這麼關心食安為什麼不吃素,或是如果這麼關心食安,頂新怎麼還沒倒之類的酸言酸語。
其實看到執政黨選擇用這種方式溝通風險,我非常地難過且憤怒,這不但是對風險溝通這門專業的踐踏,更是對民主與台灣社會共同體的撕裂與傷害。
#曾經有個好的典範
蔡英文總統和民進黨政府可能忘記了,面對食安的風險溝通,他們在2016年及2017年,都曾嘗試過用更公開透明,更大眾參與,更接受民主監督的方式來處理食安問題。怎麼今天就選擇用這麼粗暴的方式來處理呢?
2016年底,蔡政府同樣是為了與日本的外交和貿易考量,要開放日本四個縣因為福島核災後禁止食品輸台的禁令,當時的民進黨政府同樣犯了溝通上的大忌,三天內在全台排了10場公聽會,不但讓民間社會感受不到政府想溝通的誠意,更給當時正在進行黨主席選舉的國民黨主席參選人議題操作的可趁之機,藉此大鬧特鬧搏版面。
但隨後行政院長林全就宣布將要以「準聽證」的規格,召開一系列開放民眾參與,跨部會部長級官員親自上陣回應民間各種質疑,同時會根據會議共識與記錄,做成對管理措施的改善並追蹤後續進度。
當時更可貴的,是林全院長承諾,如果這個會議真的無法釐清民眾的憂慮,行政院也願意保留維持不開放的選項,因此不會預設會議結論。
這一系列會議,因為國民黨及中華統一促進黨等成員惡意杯葛,甚至故意製造暴力衝突讓會開不下去,不願回到議題上理性討論,最後只開成了一場,但這場的效果溝通效果仍有成效,民間社會確實對政府的管理措施及風險評估,指出邊境管理仍待解決的問題,後續也在行政院的追蹤下有所改善。
而這次經驗其實也開啟了2017年初,許多場跨部會與民間團體溝通交流食安管理議題的會議,主題從農藥標準與管理、廢食用油回收到校園午餐國產食材,其實那時候的民進黨政府確實很用心在與民間溝通食安問題,也相對開放地願意接收民間的意見。
但在這次開放萊豬,我們卻完全看不到願意溝通的姿態,反而變成是狹著防疫累積的民意,趁著立院休會,在野黨積弱不振時,靠著網路輿論及媒體優勢要對任何提出異議的人攻擊撻伐,無視溝通與監督強渡關山也面不改色。
如果說現在反對力量貧弱對執政黨是天賜良機,我認為執政黨更應該藉這個機會建立風險溝通的典範,執政是一時的,好的制度典範卻會是長久的,一如我們會記得2016年的林全院長曾經在民意壓力那麼大的情況下,決定用準聽證規格的公聽會與民間溝通,這是個很有勇氣的選擇。
#食安問題其實是治理能力的信任危機
最後我想強調,現代社會的食安問題,大部份的根源都是民眾對政府管制能力及科學評估的不信任所致。當民眾不信任政府與科學家時,即便是科學證據做成的風險評估也完全不會被採信。
歐洲的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簡稱EFSA),很早就開始重視讓民眾及利害關係人團體能夠從前端的資訊公開、中間風險評估的科學研究如何執行,到末端源頭邊境和市場的管理措施都能夠參與進來和政府溝通,把建立信任放在最核心,讓風險溝通這件事情是從講求科學方法與證據的風險評估,到具有政治協商折衝的風險管理都能夠有外部的參與,才能夠逐漸建立起民間社會對政府在食安風險評估和管理上的信任。
其實我們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條也有提到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措施應以風險評估為基礎,符合滿足國民享有之健康、安全食品以及知的權利、科學證據原則、事先預防原則、資訊透明原則,建構風險評估以及諮議體系。
而為了建構風險評估及諮議體系,政府得邀請食品安全、毒理與風險評估,甚至營養學、醫學、風險管理、農業、法律、人文社會領域的專家學者及民間團體組成各類諮議會,討論風險如何評估和管理。
狂牛症BSE以及日本受核災影響地區食品的抽樣檢驗研究都有在「#食品風險評估諮議會」中進行討論。
其實根據食安法,這次美豬美牛的兩份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如果都沒有經過「食品風險評估諮議會」的討論與認可,那它們究竟是經過專家與民間團體審議後的風險評估結論,還是僅僅是衛福部的委託研究案,我認為恐怕只能算是後者。
萊豬的開放甚至是明年一月的事情,明明還有幾個月,為何整個決策迴避討論與監督急成這樣,實在令人難以理解,但我真的認為,我們還有時間好好討論。
台灣的公共政策史上絕對不缺蠻橫硬幹的政府,但如果要建立一個風險溝通的典範,#現在可能是最好的時機。
如何預防食安問題 在 江啟臣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對於近年來一連串的食安問題,啟臣認為政府應該盡快說出未爆彈為何?進行預防性下架,以維護民眾食的安全。此外,食藥署表示到國外進行跨部會查廠。但是,根據啟臣先前因香菇案件與駐外單位實地查察的經驗,這作法的可行性困難度很高,政府應該要拿出更有力的作為。
如何預防食安問題 在 大家一起守護食安,享受更健康的樂活生活| 【響應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響應 食安 推薦】 食藥署邀請大家一起響應#世界食品安全日#食品更安全#身體更 ... 有無破損或滲漏或腐敗異味自行烹飪, 預防 食品中毒切記:五要二不原則! ... <看更多>
如何預防食安問題 在 認識食品中毒和食安問題更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認識食品中毒和食安 問題 更 ... 食安 迷思與社群媒體|公視#獨立特派員第752集20220601 ... 衛生署「 預防 食物中毒,食在要小心」(廣告). GOV2010TW. ... <看更多>
如何預防食安問題 在 食安YouTube創意影片入選組 - 桃園市政府衛生局 的推薦與評價
參賽主題:|大專院校組-預防食品中毒五要原則||設計動機說明:|近年來食安問題日益嚴重,其中又以食物中毒事件最多,本團隊以學生最喜愛的飲料為題,設計中毒宣導影片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