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臉書私訊、IG問答或實體講座,「產後要不要用塑身衣,綁肚子」這個問題可說是必考題。我雖不至厭煩,但也不免好奇為何這個迷思如此頑固,破解多次仍無法擊潰,甚至學長也曾以自己的中廣身材自嘲地說到「如果有用那我早就不會有肚子了!」最近我再想了一下,覺得關鍵應是懷孕身形的改變和一般的肥胖成因不同,若不把原理說明清楚,可能根本無法破解。
首先,產後肚子變大的主因跟肥胖導致脂肪累積的情況不同,單靠著降體重無法完全改善,而是因懷孕過程中,變大的子宮會將兩條腹直肌撐開,造成腹部向兩側外擴,也就是所謂的「腹直肌分離」。因此很多產後媽媽會發現,體重都已經回去了,褲子卻還是穿不上去、小腹仍然凸凸的好像還沒生一樣。好比最近大方露出產後肚子的藝人Janet,即使四肢纖細,但肚子大小仍和孕前有極大落差。
而和身體的脂肪和水分相比,這樣的變化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回復,再加上產後的肚皮會呈現一種鬆、垮、軟的狀態,而子宮收縮變小的速度又相對肚皮恢復快上許多,很多媽媽會覺得子宮在肚子裡晃來晃去,擔心子宮會下垂,造成器官位移,因此,才會讓人有種需要靠綁肚子、塑身衣來幫助收腹、幫助器官歸位的想法。
但其實,絕大部分的腹直肌分離在產後半年自然就會恢復,並不需要任何外力加持。這也是為什麼廠商會大力地宣稱要把握所謂產後瘦身黃金期(半年內)購買塑身衣、錯過身材就會回不去。因為即使不穿,產後半年身形的改變也會相當明顯。
當然,確實有少部分的腹直肌分離無法自然恢復,但這種也得藉由整外手術重新修補組織,單靠綑綁式產品一點功效也沒有。
綁腹帶、塑身衣也無法幫助子宮復位。因為不管是懷孕或產後,子宮都不會移位,,當然不會有歸位的問題。子宮下垂的原因是支撐子宮的骨盆底肌鬆弛,要避免得藉由產前、孕中持續訓練骨盆底肌群,靠綁住子宮是沒有用的。
補充一點,剖腹產使用束腹帶,單純是為了固定傷口、避免拉扯產生疼痛,因此當媽媽在吃飯、餵奶或睡眠時,只要動作偏靜態,就不易扯到傷口,就可拆卸下束腹帶,不需要連續使用。
只不過就算科學理性上知道塑身衣無效,當媽媽在鏡中看到自己改變的身形,心中就會浮現死馬當活馬醫、試試無妨頂多浪費錢的念頭。這時候如果外界又有推銷的聲音,很容易被動搖。我想強調的是,這絕非「用看看無妨,頂多浪費錢」的問題。因為使用塑身衣或綁肚子不僅可能造成皮膚悶熱過敏、影響腸胃蠕動,更會妨礙核心自主用力,使得核心肌群弱化。甚至也有媽媽和我說,第一胎時,月嫂幫她綁肚子,綁到肚子壓力好大,還差點漏尿在床上。這就是因為使用這些產品會造成慢性腹內壓上升,同時增加骨盆底肌受力,當然容易造成漏尿。長遠來看,反而還比較容易增加子宮下垂的風險。
最重要的是,產後身形的改變還存在極大的個體差異,有些媽媽羊水偏少、胎兒小,產後不到一週就看不太出肚子,也有媽媽骨盆小,胎兒大,肚子被撐的很大,就需要更長的時間恢復。各大廠商就是看準這樣的差異,請原本身形就較纖細,回復較快的藝人網紅代言,強化產品效用。殊不知,這些族群不用也回得去啊!
各種行銷話術也與時俱進,從恐嚇羞辱地「只有懶女人沒有醜女人,回不去
就是你不自律,小心先生變心」進化到用女人自主包裝,好比「穿上OO更有自信,找回你的少女曲線」、「愛上重生的自己」。這些廣告對象甚至延伸到男性,標榜太太懷孕犧牲那麼多,男人是不是該有點表示,使得社群間蔓延一股寵妻就是要買昂貴塑身衣給太太的氣氛。這樣四面八方夾殺,難怪很少產後媽媽抵擋得住誘惑。
另外,產後各種傳統迷思之所以根深蒂固,和產後醫師的話語權瞬間降低也有很大關係。尤其關於如何坐好月子、產後怎麼瘦身,大家寧可相信有生產經驗的親朋好友,或產後貼身相處的月嫂、月中工作人員,讓迷思像基因一樣,不斷被複製下去。就曾有媽媽告訴我,在月中被推銷綁肚子療程時,她用「我的醫師說不用」來回絕,對方卻馬上說「醫師只管接生,又不懂產後照顧,她哪管你外觀好不好看」。在這樣的氛圍下,醫師就算被問到,往往也只能鄉愿的附和,無力潑冷水阻止。
所以大家真的不要嘲笑產後媽媽玻璃心、腦波弱、錢好騙。因為產後睡不飽疲勞、情緒起伏大,在擔心身材回不去的狀況下,任何產品都很容易買單,換作是誰,都很難理性思考。再加上大眾媒體對產後婦女外型的嚴苛批判未曾少過,這類議題背後又隱藏著龐大利益,盤根錯節像蜘蛛網一樣綁架著所有產後媽媽。言至於此,我就更覺得我不能只提供科學的知識,還要以媽媽視角去思考,理解她們思考的盲點,才能擋住商業利益,真正地去破解迷思。
最後我也要呼籲先生,寵妻絕非是花錢消災,而應該是打從心裡認定育兒也是自己的責任,伴侶合作無間,方能無痛度過人生劇變的過渡期,適時地讓太太有自己的時間運動、放鬆,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如何 增加胎兒 腹圍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邱個Chill Chill der」podcast節目邀請了我大學的好朋友、兒童內分泌科醫師劉士嶢來破除關於孩童生長發育的迷思。從兒童重訓、拉筋會不會長不高?一定要喝轉骨湯、吃鈣粉?如何避免小女生性早熟?哪些環境賀爾蒙要小心?等主題,一路談到父母教養孩子的心態,內容多元豐富。
聽完這集,除了讓我有機會好好複習兒科知識,我也發現劉醫師提到的兒科百態,和我在產檢看到的現象有著巧妙的呼應。
首先,他提到在門診常有父母因小孩長不高,擔心內分泌出狀況來就診,但他細看才發現,大部分的小孩只是生長曲線沒有落在百分位前五十而已,其實發育都很正常。因此大部分的時間,他都在溝通及安撫家長焦慮的情緒。
這種覺得孩子長越高、越大就越好的心態,似乎從懷孕時就很常見。不少爸媽在產檢時,看到胎兒體重沒在生長曲線的前段班,即使醫師告知是在正常範圍,好像也會不自覺地開始擔心胎兒是不是發育得不好。也有媽媽很焦慮的問我,還有一個月就是預產期,胎兒腹圍還小一週,是不是要多吃牛肉、多喝雞精才追得上?
每次遇到這種問題,我都會開玩笑回應,大人吃肉都不一定長肉了,更何況是隔著子宮的胎兒,放心啦!有問題醫師不會藏著不說。因為生長曲線百分比的意義是跟跟同齡兒童的比較,但一個班級總是有學生高大,有學生矮小,不可能人人都是最高。就算大家都又高又胖,總
還是有人要當最後一名啊。所以,不管兒科或產科醫師,在評估胎兒或孩童發育是否正常時,最重要的不是跟其他人比較,而是去關注每一個孩子是否持續發展,好比生長曲線有沒有穩定地往上、是否突然停滯或掉出曲線外,更不會只看單一次的身高體重就判定異常。
劉醫師也提到街坊網路間很流行的轉骨湯、鈣粉,不僅沒有科學研究證明有效,其實隱藏很大的問題。他觀察到一些小朋友在門診追蹤時,莫名其妙骨齡超前。一問之下,原來是父母心急買了轉骨湯給小孩喝。雖然孩子短時間長高很多,但同時也造成生長板提早癒合。也就是說,本來有潛力長到160公分的孩子,可能反而因此只長到150公分,根本就是揠苗助長。
其實這也不是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案例,過去許多兒科、內分泌醫師都曾分享過類似個案。但無奈的是,因為這都是零星個案,且相關產品推陳出新,有時廠商賺飽一筆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在無法蒐證的狀況下,醫師根本無從檢舉,只能靠門診苦口婆心的衛教和提醒家長要提高警覺。
這也讓我想到,現在也有各種針對孕期而生的產品,比如美白的珍珠粉、號稱回春的膠原蛋白、或各種發奶產品、產後塑身衣等,其實也都是毫無實證根據。可能有些人會認為反正也不貴,就試試無妨。但在無法確切知道成分,甚至產品來路不明的狀況下,要是和轉骨湯一樣有反效果,豈不得不償失?
我認為整集最重要的觀念是,不管是孕婦、孩童或是一般人,想要促進健康的概念都是一樣,好比營養均衡、睡眠充足、多運動以及不要給自己或別人過多的壓力。尤其對兒童來說,一定要有健康的身體,才有機會把基因發揮到極致,長到自己原有的身高。
這些基本功聽起來老掉牙卻也最難做到,我在門診就常遇到媽媽一日三餐都不均衡,卻花很多心力研究哪個品牌的保健食品最厲害,讓我在心裡吶喊「這樣根本本末導置啊!」因此我也一直堅信與其鑽牛角尖在懷孕什麼可吃什麼不能吃,倒不如搞清楚何謂均衡飲食,該如何養成吃健康營養的習慣。因為這些好習慣不僅終生受用無窮,還能延續給下一代!
最後劉醫師也語重心長地表示,許多孩子的壓力都是父母「比」出來的,我聽了也頻頻點頭。因為不僅是兒童長高,很多媽媽從懷孕開始就不斷拿自己和別人比較,好比我懷孕怎麼吐這麼慘、我的寶寶怎麼比姊姊的小、奶量好像比不上隔壁房的媽媽、她產後肚子怎麼消那麼快!這些比較不僅對事情沒幫助,反而會增加壓力和焦慮的情緒,更糟糕的是,還可能讓各式行銷策略見縫插針,大撈一票! 講了這麼多,我還是要強調,不管是胎兒出生體重、母乳量、減肥瘦身,和兒童長高,都會受到基因影響而有個體差異。我們只要做好自己該做的,毋需一味比較逼死自己,也逼死自己的孩子!
邱個 Chill Chill der Podcast
如何 增加胎兒 腹圍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當驗到兩條線開始,媽媽的日常大小事總會詢問產科醫師:懷孕可不可以吃辣、可不可以喝喜酒、可不可以搬家、可不可以重訓😢😢......絕大部分的問題我都會秒答:「可以啊!」唯獨有一類問題,我只能無奈又心疼地比個大叉叉。
「我好不容易瘦下來了,懷孕可繼續維持嗎?」、「懷孕可以減肥嗎?」、「我體脂很高耶,現在可以繼續減脂嗎?」😭
「不行喔!不管是減脂、減肥,通通都不可以!」這類問題就是得堅定不假思索地回答。🤔
就我觀察,孕期減肥會因為熱量不足、營養不均衡影響胎兒🍼的概念早已普及,我猜想,媽媽們問這些問題時,應非刻意要在這時減肥,而是擔心胖太多產後無法恢復或希望尋求一些安慰與心理支持。
但不可以減肥的原因其實還不只是為了胎兒健康,而是女生在懷孕的過程中,因生理條件改變,要減肥真的不太可能成功。
最明顯的就是懷孕後體內各種「合成型」的賀爾蒙如胰島素、生長激素、睪固酮會上升,除了幫助胎兒生長發育外,這些賀爾蒙同時也會促進脂肪累積。因此很多人會發現肚子、大腿、屁股的皮下脂肪增厚,甚至產生橘皮組織。另外,黃體素也會使得體內的鈉不易排出、四肢容易水腫,視覺上就會有大了一號的感覺。
孕期飢餓素的上升也讓媽媽特別「不耐餓」,一餓就想吐🤮或半夜常常餓醒找食物。我也觀察到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很多害喜的媽媽常常什麼都不想吃,卻唯獨鍾情漢堡、薯條、鹽酥雞🍦🍿等高熱量食物。
加上孕期又有太多事讓媽媽心煩,舉凡能否順產、何時有產兆、胎兒健康與否....都會帶給孕婦許多焦慮,這些情緒起伏也容易導致用「大吃來紓壓」。再加上社會氛圍普遍仍鼓勵孕婦一人吃兩人補,許多人又在不清楚媽媽懷孕週數下就一味的說:「妳肚子好小啊!😕有沒有在吃東西,胎兒這樣夠大嗎?」無形中造成一股非得拼命吃的壓力😢,讓媽媽不由自主地吃下更多食物。
綜合以上,真的是叫媽媽不胖也難!
當然,很多人會問,不想胖太多,難道不能以在孕期認真計算卡路里,抓得剛好即可 。問題是,懷孕後心跳變快、呼吸急促,體重上升,基礎代謝本來就會慢慢變高。且每日活動量又因為身體狀況起伏很大,讓每日消耗熱量(TDEE)的誤差極大,怎麼算都很難精準、反而容易讓媽媽們無所適從造成心理上的負擔。
體脂也是,不管是家裡小台的體脂機或健身房大台的inbody,幾乎都有8 -10 %的誤差。再加上體脂測量是利用電阻的原理,受身體含水量影響極大,特別容易水腫的孕婦,測量起來誤差更大。因此我認為,在孕期量體脂不是不行,而是完全不準,沒有參考價值。😅
至於時下流行的特殊飲食法,更有可能引起營養不均衡、或低血糖,我更是不贊成。比如近來流行的168間歇性斷食,執行方式通常是「早餐晚點吃、晚餐早點吃」,這樣容易讓身體在低血糖情況下,改利用肝醣的糖質新生產生的糖分及酮體當作熱量主要來源。但孕婦肝醣的利用相對比較差、胰島素濃度偏高、又得分一部分的糖給胎兒,嘗試這種方式,會比起一般人更容易發生低血糖的情形。😖
更何況,受賀爾蒙及胎兒擠壓的因素影響,大部分的媽媽都無法吃到很飽就會覺得腹脹、想吐,將一日三餐的熱量分配在兩餐很容易太撐或熱量不足。
我明白孕期增加多少體重,往往變成媽媽們互相參考、甚至比較的指標,但我得強調,每個人的腸胃吸收、賀爾蒙起伏都不盡相同,我也不否認有些人懷孕體重根本沒有增加,新生兒一樣頭好壯壯,但這樣的人是少數,也是基因造成。也有少部分的媽媽是因為孕吐到生產前,每天苦於宿醉、暈船,當然胖不起來。
因此,我認為與其只聚焦體重或是斤斤計較吃進去的卡路里,倒不如把注意力放在「健康促進」上。其實這些健康觀念就是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孕婦也是人,當然也適用。
不分孕期,只要沒有出血、早產跡象就應維持一定的活動量(至少每週90分鐘)。在思考如何「進補」前,也可以先檢視一日三餐的營養素是否均衡。以我的觀察,外食族群多半蛋白質、青菜攝取不足,高油脂、澱粉及加工食物太多,可以先針對這些做調整。(但調整的是種類跟量,不需要變成白飯、麵條都不敢吃)。建議把握蛋白質吃夠(每日60克平均分佈三餐)、減少精緻澱粉(碳水化合物熱量來源不低於40%) ,各式蔬果輪流攝取的大原則。餐間的甜食、含糖飲料的次數則是盡量以堅果、牛奶、優格替代。
當習慣養成後,孕期體重一定可以平穩上升在正常範圍內,產後要瘦身也會多一些助力!
孕期體重也造成妳的壓力嗎?🥺🥺
----------------------------------------------------------------
賀爾蒙的變化實在神秘又有趣,
九月份線上講座「一次搞懂賀爾蒙、告別內分泌肥胖」
十月份實體講座「告別月經失調,烏烏醫師陪妳搞懂賀爾蒙」
熱烈報名中。❤️❤️
報名連結請見留言或私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