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要來分享這個月入手的書籍,《沙丘》這六本一字排開真的氣勢十足,而且還有很多值得介紹的好書。另外,也偷偷預告一下,思考過後,這裡即將重新展開「每月推薦書單」的單元,不同於過去在月初公佈的一次一本,我將會精心挑選當月五本自己相當喜愛的作品,並稍做介紹,希望也能做為大家選購書籍時的參考之一。應該可以把每月固定有的這篇當作初選名單,月底的新單元當作第二階段決選名單之類(自己說
⠀⠀⠀⠀⠀
⠀⠀⠀⠀⠀
先來看,早已介紹過的《#沙丘》六部曲,括《沙丘》、《沙丘:救世主》、《沙丘:沙丘之子》、《沙丘:神帝》、《沙丘:異端》與《沙丘:聖殿》等六本,取材自美國作家法蘭克赫伯特赫伯特擔任記者時研究海岸沙丘的資料,1965 到 1985 年間歷經六年醞釀構思、二十多次退稿才順利出版,是史上公認最偉大也最暢銷的科幻小說,赫伯特從沒沒無聞到異軍突起,克勤克儉堅持寫作,悉心建構出完整的沙丘宇宙,成為 20 世紀舉足輕重的重要作家之一。內容精彩地融合了科學事實、文學小說、環境保護主義與政治,走出和常見科幻小說頗為不同的新路,一舉獲得了雨果獎和第一屆星雲獎,為科幻小說界最宏大的一部史詩打下基礎。
⠀⠀⠀⠀⠀
是枝裕和的《#與希林攜手同行》則是一封無法寄出的情書,2007 年到 2018 年過世的十二年間,是枝與希林合作拍攝了六部電影、二部廣告、一集電視紀錄片,並在《SWITCH》雜誌進行六場「導演 VS. 演員」的深入訪談:以演戲為核心,輻射出相關的人事物,由希林半世紀的從影生涯,道出日本近五十年的影視文化、演藝生態、藝人功過及幕後祕辛。希林過世後,是枝無法停止思念這位母親,「能將希林談論演出的言論以書籍的形式保留下來,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於是,他以雜誌對談內容為基底,翻閱十多年來的行事曆和拍攝日誌,回想兩人的日常互動與希林在拍攝現場的一言一行,融入自己的閱讀思考,在她逝世週年前夕,完成《與希林攜手同行》。
⠀⠀⠀⠀⠀
《英倫情人》的作者麥可翁達傑睽違七年的新作《#戰時燈火》也在本月問世,一部戰火下因祕密而青春破碎的哀歌,隱藏著一群神祕英雄的黑色寓言故事。1945 年,戰爭剛結束。十四歲少年納桑尼的父母卻在此刻離開英國遠赴海外,離開他們,將他和姊姊獨自留在倫敦,交給一個可能是罪犯,名為「飛蛾」的男人照顧。之後經常有一群古怪的陌生人到家裡來。每個人看上去都有祕密,似乎都與他們的母親有著某種關係。多年後,28 歲的納桑尼對於母親當年的不告而別還是耿耿於懷,於是他決心重新挖掘真相。主角拼湊著宛如當年燈火管制下的破碎記憶,拒絕成為一個沒有過去的人,回憶成為最堅固的人生防禦,作者無疑是編織回憶的藝術家。文學寫出了事物的複雜性,翁達傑將複雜寫出了美。
⠀⠀⠀⠀⠀
此本《#無法平靜的夜晚》則出自布克國際獎史上最年輕得主,2020 年英國布克國際獎公佈時,媒體一片嘩然,因為獲獎者瑪麗珂.盧卡絲.萊納菲爾德不但過去沒寫過小說,且年僅 28 歲,從世界各地 124 部入圍作品中脫穎而出,其中不乏知名作家,評審卻選擇了荷蘭新人萊納菲爾德初試啼聲的第一部小說。故事從一個十歲孩子的口吻,純真又大膽地描述一場失去親人後的成長故事。整個悲劇發生一個保守的基督教農家,主角賈絲為了擔心心愛的兔子被當作聖誕晚餐,默默祈禱哥哥代替兔子死去,不料哥哥真的在溜冰時遭遇不測,從此這個家庭成員越來越古怪,父親自殘、母親厭食、主角和另一個哥哥以及妹妹越來越讓人憂心。萊納菲爾德曾出版過談及死亡主題的詩集,用字新穎情感深刻,早就拿過詩歌獎,這部小說濃厚的個人色彩在出版後大受討論,並翻譯成多國語言,成為荷蘭第三個入圍布克國際獎的作家,且成功拿下大獎,成為該獎項史上最年輕的得主。
⠀⠀⠀⠀⠀
《#靈魂穿越手稿》的討論度也相當高,書中書、謎中謎、本書有如文字版桌遊,從書信到懸疑解謎到奇幻浪漫的類型翻轉,就來自於法國作家亞歷斯蘭德金。巴黎高級書籍裝幀師收到一份散發詭異謎樣氣息的散裝書稿,委託他照頁次順序裝訂,唯一條件:不准閱讀內容。客戶是愛書成癡的神祕男爵夫人,收藏珍本名書舉世罕見,尤其專精詩人波特萊爾的作品。沒多久,男爵夫人意外身亡,且沒有對書稿留下隻字片語。裝幀師忍不住和妻子輪流捧讀,發現整本書簡直難以言喻,乍看是三部獨立故事,但男爵夫人卻又留下另一套閱讀順序,再成另一個故事。這本書究竟是浪漫派惡德詩人波特萊爾的最終作品;還是巴黎淪陷前夕流亡作家班雅明遭遇的驚悚謀殺故事;抑或是,奇幻魔法海島上,一名追尋百年、永生不死的魔法師告白?
⠀⠀⠀⠀⠀
暢銷小說《#來自星星的奇蹟》當時第一眼看到就覺得一定要讀,故事敘述一名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鳥類學家喬,母親罹癌過世後,瘋狂投入工作,試圖忘記孤獨和痛苦。後來診斷出乳癌,與男友分手,這才發現大自然與鳥,彷彿是陪著她度過剩餘人生的緩刑。她前往一座偏僻小鎮繼續研究,一天,在後院遇見自稱來自西翠亞星球的高智商小女孩珥莎,星星女孩說自己必須來地球見證五個奇蹟,才能取得家鄉的博士學位。這段期間,兩人一同觀察靛藍彩鵐築巢,將螢火蟲散在黑夜裡形成星座圖案,喬發現珥莎所在之地彷彿充滿了魔法,而奇蹟也一個個降臨。但喬愈來愈困惑,為什麼遇見珥莎之後好事接連不斷?為什麼珥莎晚上總會消失?為什麼她在紙上畫了一座墳墓,上頭卻寫著「我愛妳,對不起」?這個看似不到十歲的高智商女孩身上,到底藏著什麼祕密?
⠀⠀⠀⠀⠀
日前特別介紹過的《#深入絕境:戰地記者瑪麗.柯爾文的生與死》,是此排唯一一本傳記。瑪麗柯爾文為歐美家喻戶曉的偉大戰地記者,她曾隻身訪問利比亞狂人「瘋狗」格達費,也在以巴衝突的硝煙中與阿拉法特會面,還獲贈珍珠。她走訪戰地,無懼砲火,關注殘破世界裡珍貴的一絲人性。即使她在轟炸中瞎了左眼、左耳失聰,但仍止不住她凝視真實、報導真相的熱情,之後更以「獨眼」的女俠形象深深烙印在多數人的記憶當中。在世人眼中,她是勇者,是英雄,是戰爭的證人,是一位堅毅而反叛的女性;在這本傳記中,讀者更能看到,她也是有血有肉、時而脆弱、時而迷惘的個人。她因為性別而受到不同的眼光和待遇,也和所有人一樣,會恐懼、會掙扎,僅有平凡的肉身,但她不曾因此卻步,直到死亡都仍體現人性與人道的精神。
⠀⠀⠀⠀⠀
身為日本移民下一代的美國作家大塚茱麗,改編自其家族史的《#天皇蒙塵》也非常值得一讀,關於日裔美國人集中營的故事。1941 年 12月 7 日,日軍空襲太平洋歐胡島的珍珠港,揭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也是日裔美國人噩夢的開始。美國西岸超過十一萬名日本人與日裔美國人被視為國家的敵人,不分性別、年齡皆送到各地拘留營(但日裔美國人認為這就是集中營),圈禁超過三年,直到二戰結束才返回家園。這就是《天皇蒙塵》故事的背景,她以母親小時的親身經歷為本,寫出這個既詩意又殘酷,簡練卻充滿細節的獨特作品,2002 年出版就備受各界好評,也獲得文學獎項,提醒世人這個發生在美國的違反人權事件不該被遺忘,美國一直到 1988 年雷根政府時期,也就是超過四十年後才對日裔美國人進行補償。
⠀⠀⠀⠀⠀
還有一本,是即將到來的公視時代劇《#茶金》的小說,1949 年,全臺灣最大茶葉出口商的獨生女張薏心,原本應招贅一個男人,接管她的人生與父親吉桑的龐大事業。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她介入債臺高築的家族事業,在一個沒有「女商人」的時代,學習談判、妥協、忍辱、抉擇,穿梭在以男人為主的商場上,以行動證明自己的能耐和本事,在一場場「茶葉商戰」中,帶領著搖搖欲墜的公司尋找生路。一個無法代表家族在宗祠上香的客家女兒,歷經退婚、倒債和詭譎難測的政商算計,如何靠著不服輸的意志和精準的判斷,贏得父親的信任,並將臺灣特有的膨風茶推向世界舞臺?
⠀⠀⠀⠀⠀
必須推的還有這本 CD 書《#樂讀普希金》,是音樂與文學的交流,也是頂尖音樂家的合作,由四位卓越音樂家與作者在台港兩地演出,長達五年以上的解說音樂會計畫。收錄的樂曲不只具代表性且悅耳動聽,更包含最高難度的重磅經典。《尤金奧涅金》的〈塔蒂雅娜寫信場景〉與《鮑利斯郭多諾夫》的〈郭多諾夫駕崩場景〉,向來被視為女高音與男低音曲目中的頂冠名作,聲樂名家林慈音的清麗美聲與羅俊穎的醇厚嗓音,各自為角色投注真實、豐富且深刻的情感,和亦為指揮家的鋼琴家許惠品,共同打造出刻骨銘心的戲劇場面。他們在《黑桃皇后》與《阿列可》等著名詠嘆調中,也有淋漓盡致且面面俱到的精彩演唱。曾任國家交響樂團首席的小提琴名家李宜錦,不只以弓弦歌唱出情韻綿長的〈連斯基詠嘆調〉,更毅然挑戰極其刁鑽艱深、至今錄音版本仍屈指可數的炫技奇作《金雞音樂會幻想曲》,亮麗佳績令人讚嘆。長達七萬字以上的解說不只介紹普希金、討論如何詮釋普希金、比較音樂改編版與原作的異同,每曲也有精細分析,包括歌詞翻譯、演奏演唱技法與音樂設計詳解,讓讀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
最後一部,則是韓國國民詩人羅泰柱最受歡迎詩選集《#像看花一樣看著你》,不但是韓劇《男朋友》劇中定情書,更收羅年輕讀者喜愛的羅泰柱詩作 115 首,相當適合當作睡前讀物。羅泰柱在小學任教 40 餘年,與孩子每天的一來一往,讓他的文字始終真誠,充滿溫暖的人生智慧。最有名的〈草花〉一詩曾獲選為韓國全民最愛的一首詩,收進國小及國中教材,深受讀者的愛戴。羅泰柱2007年離開教職後,重病被醫生宣告不治後痊癒,他重新感受到人生的珍貴與無常,進而在家鄉創建草花文學館,並開辦多項文學獎鼓勵創作人,成為韓國文壇一束溫暖曙光。
⠀⠀⠀⠀⠀
⠀⠀⠀⠀⠀
⠀⠀⠀⠀⠀
(以上文字節錄自出版社書介。)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如何 得文學獎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4歲,明日的課表》讀後心得
#宅在家閱讀一本好書
#餘韻不已的7篇故事
書封大大秀出「日本文壇天才少女,史上最年輕文學獎得主」,然後以學校課表為架構,串聯出的短篇小說故事,創意十足吸引我買下了這本書。
不負期待,故事架構流暢,彷彿能在生活的片段中發掘部分的雷同感受,雖不是閱讀日文原文,透過厲害的中文翻譯,也能看出作者與譯者的文字功力。我們已經是大人,這本只是個少女作家所寫出的作品,卻產生極大的共鳴,這絕對不只是一本中二病孩子的無病呻吟之作!邊看著文字,真的會讓人時而微笑時而鼻酸。
📖第一節課─國語 看之前就跳
跳之前先看一下,你看了還會跳嗎?
故事描述14歲就得文學獎的少女,接到為作家夢想努力多年的國文老師將書稿給責編看的央求,這段心情上的波折。
如果,你是一個受到上天眷顧很早就成功,讓身邊人眼紅嫉妒的人;
如果,你接受過自我感覺良好他人的請託,感到左右為難;
如果,你曾經在闖進一個自己無法想像的世界,闖進去之後才知道很多事情,你是想要跳之前先看一下呢?還是不後悔,不看一下就跳呢?
只要你有過以上類似的經驗,這篇故事你看了會非常有感。
📖第二節課─家政 天藍色圍巾
故事伊始就看到跟我完全一樣的主角媽媽,一個家政完全不行的女人,煮什麼都驚人的難吃,學生時期的家政及美術功課也是偷偷去拜託厲害的同學幫忙補救的。
歹竹出好筍的主角是個很善於家政課的女學生,描述在社團裡萌發的一段青澀戀愛情懷。這段萌芽的感情,最終因為某些因素無疾而終,跟大部分人的經驗相似,想必一定能引發大家學生時代的回憶吧!
你也還依稀記得,小時候跟誰有過怎樣的約定嗎?
📖第三節課─數學 特別的夜晚
是不是很多學生們最苦惱的就是數學課,無論怎樣努力都沒辦法好好提升數學成績?
主角是一個數學成績很差的國中男生,卻因為父母調回東京工作,必須得考上東京的高中,不能再留在相對比較沒有壓力的鄉下學校繼續讀書。學生時代讀書考試的壓力,長大之後回過頭來看,還真的相較比較單純,因為身為大人的你我一定都知道,人生要面臨的挑戰,實在是太多了。
故事中的暖男同學提供了主角一個「退路」,雖然知道那是一條絕不會踏上的退路,但主角好像真的安心了不少。
所以,有的時候在人生的道路上,適時幫自己創造一條「退路」,似乎這倒也是能讓自己能穩下心來繼續往前走的力量,對吧?
📖第四節課─道德 深吸一口氣
這篇是我非常喜歡的故事。故事描述主角有對沒責任感相繼離家的父母,留下了獨自承受家變的自己,莫名其妙地與一個陌生男子共同居住,度過了一度神奇的短暫時間。
作者的創作意圖,是想描述(或批評)那些凡事只想到自己的大人,因為他們的自私,而讓孩子過得很辛苦。不過,也正因為這樣,劇中的主角以及那位陌生男子道德君,卻意外地適應力強、堅強而獨立。
這篇故事的金句,是那句土耳其諺語:「無論面對多麼絕望、多麼慘的情況,只要還能呼吸就沒事。」
所以,面對我們的人生難題,都要學道德君的這招,深吸一口氣,告訴自己:沒事,還能呼吸。
📖午休 孤獨之友
故事一開頭寫了這段話:讀書是少數就算一個人做,也不會看起來很淒涼的行為。
主角是一個交不到朋友的女學生,父母也是同樣的性格。她為了度過孤單的午休時間,用看書、擔任圖書館幹部將自己包裝為文藝少女。
其實現今社會出現了許多「一個人也可以XXX」的各種書籍、對策,我相信與主角相同的人絕對比想像中更多,他們就是所謂的內向者,只是程度或有不同而已。
然而,如何面對孤獨、學習獨處,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功課。
📖第五、六節課─體育 櫻花樹下
這篇是日本讀者最愛的一篇。故事描述一個痛恨體育課、手腳極不協調、跑步比走路還慢的女學生,為了重病的祖父祈願,用「能夠順利跑完馬拉松」作為目標,向上天祈求能延長祖父生命。
故事的前半段在描述主角對於體育課的極大痛苦、暖男同學協助訓練跑步的過程,畫面生動猶如在眼前;後半段則多在描述主角和重病在家安寧療護的祖父互動,討論到生與死,卻又令人鼻酸。
當然,即使主角成功克服了馬拉松,祖父最後還是走了,他說只要能在他最愛的櫻花樹下,偶爾想起自己,就好。
馬拉松的訓練就猶如人生一般。一開始覺得辛苦,這叫Dead Zone,但只要能夠撐下去,身體變得輕盈、適應之後,就會進入Second Wind。或許每個人從Dead Zone到Second Wind因先天條件不同,時間也會不一樣,但如果一開始就放棄的話,那就永遠到不了Second Wind了,這好像能比喻為人生的道路呢!
祖父能自然面對生死的話題,也和主角分享了很多片段,最令我難忘的是他年輕時候在田野間遇到被捕獸夾夾到腿而哀號的流浪狗,最後選擇捨棄壞死的那條腿,而重新活了下來,用三隻腳挺立著的那個畫面。
這段故事的金句在此出現了:「無論是什麼樣的姿態,在生命沙漏最後一粒沙掉落的瞬間為止都還活著。」
死亡和失去一切,最後都一定會發生,不要去恐懼,到最後一刻都要好好的努力,這樣積極面對生死的人生態度,很值得我們深思。
📖放課後 After School
故事又回到第一節課的國文老師身上,這一次是以老師為主角,頭尾一氣呵成。
其實我想成為○○。你是不是也有說過這句話呢?是一種遺憾還是?
老師其實是想要成為小說家,因為一直投稿各大新人文學獎,始終連初審都過不了關,只好當國文老師。不過,很佩服他為夢想一直努力不懈的精神,想想有多少人老早就回到現實世界中,放棄了自己最初的夢想?最後,他還是拾起了最早的初衷,動手用筆寫下每一個字。
譯者序中說道,要成就一件事很難,要放棄一件事卻很簡單,說得真好。
以大人為主角作為小說的最後一篇,這也讓我們能反思,成為了大人後的我們,還懷抱著夢想嗎?小時候的夢想改變了嗎?
7篇短篇小說,描述了每個人的人生片段,你一定能在故事裡面,找到自己很有感覺的某些部份。非常好的一本短篇小說集,值得細細閱讀。
如何 得文學獎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三種回憶】情感、敘事與意義
**
吳明益在《天橋上的魔術師》裡寫道:「記憶只要注意貯存的形式就行了,它們不需要被說出來。只有記憶聯合失憶的部分,變身為故事才值得一說。」
那麼,吳明益到底找到了什麼「失憶的部分」,才把他成長的中華商場的記憶寫出來呢?
看完《天橋上的魔術師》裡的九個故事,我想吳明益找到的「失憶的部分」,應該是「意義」吧。
我自己去年出版了《回憶的敘事》雜文集。出版前心理是有些抵抗的,難免自問:這樣一本個人(而且還是小人物)的記憶之書,對讀者有什麼意義呢?
其實,不只對於讀者,甚至對於回憶的人,意義也是模糊的吧。我在書中不無感傷地寫著:「人生中交會的、殞落的生命,我們總是只能記憶片斷。這些片斷不會帶來啟發,甚至沒有意義,但每每憶及卻又令人淒然落淚。生命的記憶在歲月中幽幽晃晃,未曾走遠;也許寫下來,才是它們唯一的歸宿。」
所有的書寫都指涉著三個面向:情感、敘事與意義。
我在出版《回憶的敘事》之前還沒有讀《天橋上的魔術師》,但已讀過詹宏志多本記憶寫作的書。在這些作品裡,詹宏志抑制了情感,以驚人的記憶力及自承的「描寫狂」,將回憶鉅細靡遺、具體而微地寫成一篇篇引人入勝的精采故事。
至於「意義」,詹宏志也選擇了迴避。他在《人生一瞬》的序言裡說:「記憶,既不是感受,也不是觀念。記憶,是時間流逝後我們的某種知覺或觀念的狀態或情感。」是的,詹宏志抑制了情感、迴避了意義,而以敘事的形式來貯存情感與意義的模糊狀態。
於是,當我讀到《天橋上的魔術師》最後一個故事〈流光似水〉時,故事主人翁「阿卡」鉅細靡遺、具體而微地重建中華商場的模型時,我想起了詹宏志。從而,好奇吳明益如何看待這種以「流刺網」搜刮記憶漁獲的寫法。
〈流光似水〉裡,如果敘述者「我」可以代表作者的立場(我覺得這一篇可以),其實,我們看不出吳明益對這種細緻的記憶重建有太明顯的批評。反而,敘述者「我」對此是連連的驚嘆與感動。
第一眼看到模型時,敘述者「我」:「直到現在我回憶起打開四樓的門的那一刻,都還能再體會一次當時那種震動的感覺,就好像自己的過往時光被縮小了,擺在眼前一樣。」
當阿卡的太太「卡蘿」把模型的開關打開時,敘述者:「燈一亮,原本只是模型的商場,似乎就熱熱鬧鬧地喧囂起來了,非常不可思議,我竟然覺得全身發熱,好像要跟著我媽拉開嗓子吆喝客人似的。」
「真實」如此逼近,吳明益還是抵抗了。
吳明益既然說「記憶是不需要被說出來的」,因此在贊歎之餘依然埋下批評的伏筆──儘管阿卡把他們小時候一起砸壞的霓虹燈管都做出來了,但無論模型如何逼真,那些不能流出魔幻光芒的暗沉燈管,依然缺乏了不可言說的靈魂之光,也就使得模型只是模型而已。
《天橋上的魔術師》是一部側重主題闡述,相對輕情節鋪陳與人物刻畫的小說集。吳明益對「眼見為憑」提出質疑(〈天橋上的魔術師〉),對「命運的可探究」提出質疑(〈石獅子會記得哪些事?〉),對「重建記憶的意義」提出質疑(〈流光似水〉)……。
在這三種類型的回憶書寫裡,會得文學獎的是吳明益的作品,好看的詹宏志的書;至於我的,就如同我在自序中說的:「這是一項個人的記錄,更是一則私人的邀請──邀請你對我的閱讀,也邀請你為自己的人生所感所思寫下記錄。」
寫下我們凡夫俗子的記憶,沒那麼文學性,沒那麼完整的敘事性,但一樣真誠。
**
《回憶的敘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2351?sloc=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