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寵物:生命無法取代】(3/5)
我的第一隻狗離世之後,我的眼淚遠遠超過我的想像。
眼淚裡飽含著對狗的不捨、傷心、痛苦,還有更多對男友的埋怨責怪,以及後悔。如果那晚是我套圈繩,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如果那晚我們沒有出門吃宵夜,kiki會不會還活著?如果我沒有與男友交往,生命是不是能重來?
再多的懊惱與追憶,對我的悲傷都於事無補,但我仍放任我的情緒,悲傷的在痛苦中受困了長達半個月。
最後,我決定停止一切,停止埋怨男友、停止沈浸悲傷,停止混沌不清的生活。畢竟,再多的懊悔,都改不了現狀,kiki終究不會再回來了,世界不會因此停止運轉,我的生命終得繼續下去。
為了繼續下去這個生命,我決定將對kiki滿溢的愛,傳遞給需要救援的狗。
我上網,找到了一隻與kiki年紀相仿的狗兒,她是一隻馬爾濟斯,當時已經七歲多,是一隻老狗,遭前主人長期虐待,長年關在鐵籠子裡,意外與主人的愛犬雪那瑞交配,產下兩隻巨大幼犬,一隻幸運存活,一隻G則難產死在體內。
我為她取名為vivi。
Vivi是一隻敏銳多感的狗,來到我身邊時,眼睛有著白內障,耳朵老化無法聽清聲音,而且對萬事萬物都膽小懼怕,我因此經常被她撕咬。
洗澡,被咬。剪指甲,被咬。抱她被咬。
隨時隨地,她皆處在恐懼裡,而我隨時隨地處在被她撕咬。
一個長年受到虐待驚恐的靈魂,一個亟需新生命慰藉的孤單靈魂,兩個生命因緣際會撞在一起,對彼此都是另一種考驗與學習。
我這才知道,領養一隻流浪狗,需要有什麼樣的心理準備,她的生命已經成形,成載著過去的傷痛,我的出現,只能給予她一個安全的環境,卻無法改變過去的傷痛。
vivi始終跟我不親,也填補不了kiki離去的傷痛,而我更也走不進vivi長年受傷的心理。即便如此,我們依然學會了彼此都學會尊重彼此,保有自己的安全領地,儘量不干涉彼此的相處著。
Vivi是一隻非常漂亮的馬爾濟斯,高貴優雅的姿態,澎鬆的毛髮,讓人深深喜愛。但仍然無法取代我心中的那隻憨厚可愛的西施。
vivi來到我身邊第三年開始犯病,除了原本的眼疾耳疾,她還出現了肝臟、腎臟、心臟疾病,每日用藥十餘種,每日需要施打皮下點滴和血紅素,日日病痛纏身,我依舊陪伴她就診、打針、吃藥、點藥、開刀、術後照顧,日復一日,無微不至的照顧長達三年。
vivi最後在我的照顧與意料之內離世。
那是我第一次親手送走一個生命,相較於kiki突如其來的驟逝,vivi的死亡雖然讓我有所準備,卻也更讓人煎熬更難以容忍,生命消逝前,原來這樣折磨一個人的心智。
Vivi離開生命的軀殼那年,我正懷著三三,一來一往,讓我體會了生命的貴重,值得我們去尊敬與順從,接納生命的來去,才可能完熟自己的生命。
在vivi受困於疾病時,許多人告訴我「別醫了」「丟棄了吧」「安樂死吧」。一個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將讓旁人難以面對與承受,足見一般人過去沒有受到完整的練習,學會面對生命的離去,因此大多數人都選擇不看不聽或選擇逃避。
而我是那麼的幸運,從kiki身上體驗了驟然逝去生命的徬徨與錯愕,從vivi身上體會了生命在眼前一點一滴悄然的流逝的無奈,兩隻狗,前後教會了珍惜當下的重要。
生命是課題,只有生命能教會我們這個課題,也只有生命能教會我們告別。
Vivi的生命讓我重新思考生命的盡頭,驟然離去和延遲離去的優與劣,此番思索,讓我對kiki的驟然離去有了釋懷,突然的意外死亡會有遺憾,但也許是最適合kiki的方式,那是她的選擇。而拖延的生命也許會有折磨,但那也是適合vivi的,因為她延長的不只是生命,還是與我相處的時間。
「浪浪別哭」的餐廳裡,孩子們與毛孩子正在嬉鬧玩耍,每一次玩耍,皆是以生命教導生命,提前讓孩子學會該如何與生命相處,接納生命現狀,並且珍惜每一次的當下,這是難得的學習也是生命的課題。
#vivi過世時我剛懷孕四個月
#挺著大肚子每天為vivi點藥吃藥打針
#兩隻狗的生命都令我有所學習
小編通知
#高雄親子教養工作坊還想報名的夥伴請留言
#小編會私訊報名表
#台北場工作坊參考底下連結
🔥 2021年3月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bRDayM
✔李儀婷「愛的賽局理論‧親子教養工作坊」
唯有父母體驗了愛
才能真正的貼近孩子
給予孩子溫暖的陪伴
讓孩子成為一個高自我價值的人
親子對話值得父母一再練習
如何 釋懷 男友的過去 在 Translators Anonymou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善良的代價
每個月有一天,居家醫師和居家護理師會到家裏訪視,醫師負責開藥,護理師負責換管路。因為我們離醫院最近,通常我們是早上的最後一站。有一次我聽到他們在訂便當,下次他們來時我就準備好了便當,幫他們節省時間。父親出院後,居家醫師改成安寧科醫師,除了丹丹之外,我覺得這位醫師是我生命中的陽光,這位血液腫瘤科醫生的名言是:「在我眼裡每個病人都是安寧病人。」不要以為他的病人真的都是安寧病人,此話其實頗具深意。
雖然貴為主任,這位醫生非常直來直往,一整個好相處到不行。問他想喝什麼飲料,他直接點可樂加冰塊,因為實在沒有時間客氣,看到便當只猶豫了三秒鐘便直接一邊吃一邊討論病情及處方,因為等下離開之後可能就沒有時間吃飯了。如果還有餘裕,甜點和咖啡也在菜單之列。對我我來說,醫生吃越久我可以討論得越多,對醫生來說,吃越飽回去越有時間直接做別的事,兩全其美,皆大歡喜。
過去半年中,我們發現母親腦幹小中風,由於不明原因的急性譫妄而住院住了十二天,當時媽媽的看護咳嗽流鼻水,被護理站退貨,由我自己陪病住院,為了謹慎起見,我連家都不敢回,換洗衣物都用小說裡的「dead drop」,事先約好地點但不接觸。在醫院裡四度被護理師問是否為護理人員,因為我從抽痰餵藥到換尿管都會。那時母親的譫妄嚴重,下藥頗重,我卻珍惜單人房裡的獨處時光,珍惜到看護感冒好了我還是不肯讓她替換。
老年譫妄是一個未知的領域,沒有人知道真正的成因為何,當然也沒有確切的治療方式。出院後整個作息改變,早上七點就推她出門曬太陽,太陽下山就讓她準備進入休息狀態,慢慢入睡。有時候不可能等醫生每月一次的訪視才調整藥物,這時只能憑著自己的經驗 Try and Error。經過休養,譫妄改善了,失智出現了,先是不認得自己的房間,然後忘記父親的意外,有時不認得已經來三年的看護,小中風加上腦部萎縮,她漸漸失去過去三五年的記憶,進入她之前最害怕的地獄:ボケ(老人癡呆)。
也許是因為我和父母同居的時間最長,最了解他們對生命末期的期待,因而知道他們兩人都處於最不希望發生的個人地獄中:一個清醒的全身癱瘓,一個有活動能力的失智,能把失智換到全身癱瘓的人身上不是必較好嗎?我看著他們的痛苦,想著我一定能做些什麼,減少他們的痛苦,我唯一能討論的家人是大哥,人皆稱醫師但是是牙醫。有一次在討論慢性呼吸衰竭時他堅持有感染才算慢性呼吸衰竭,我忍不住罵他學理很爛,他生氣地回我「你不要每次都以為自己是醫生好嗎?」(並沒有好嗎,我只是翻譯。)後來他去問了真正的醫師朋友(唸過醫學院的),向我承認我說得對。
在討論母親的狀況時,我表示為她的痛苦感到不忍,他居然回我一句「她現在意識不清有很痛苦嗎?」我氣了三天三夜,想到一個比喻:「我把你的前額葉割掉,讓你什麼都感覺不到,然後把你每天看牙齒那隻手掌截肢,不要說十年,讓你健康活個五年就好,你覺得如何?」
他無言以對。
醫生家訪前聽說了這件事,一坐下來劈頭就拿出他的開場白:「那個你在英國念博士是念什麼的?」我翻翻白眼說:「你到底要問幾次啊?」然後他叫我去度假,什麼都不要管,全部丟給別人。這個總是大口扒便當的主任醫生還把自己的小孩扯下水,為的是告訴我就算是同一對父母生下來的小孩也都個個不一樣。最後,他講了一句讓我釋懷的話:我所念過的書,接觸過的文化,對生命末期的尊嚴及安寧的認知,台灣社會的一般認知只是幼稚園而已。北歐國家從臥床到死亡平均只有七天,我們到那個境界還很遠。
在某一集的實習醫生裡,監獄送來一位腦部受傷的死刑犯,再過七天就要執行死刑。神外醫生堅持將他治好後讓他伏法,他的住院醫師女友(也就是女主角)卻覺得既然院內有急需器官移植的病人,他又符合條件,讓他死在醫院或監獄有什麼差別嗎?後來死刑犯自己承認他是在操弄女主角,希望在醫院死去。這時又恰好碰到神外醫生的母親來訪,女主角第一次見面時裝得很陽光的樣子,第二次她就裝不下去了,很直白的說我知道你想認識我,可是我不是那種婆婆會喜歡的女生,我的個性黑暗扭曲,我連自己到底為什麼會同情一個連續殺人犯都搞不清楚。這位見過世面的婆婆很鎮定的說:「很高興認識你。」隨後,她將一枚婚戒交給兒子,雖然他已經結過一次婚,而他的母親和女主角相處不到一個小時。她向訝異的兒子解釋:
It's easier to have compassion for a good person than a murder.
醍醐灌頂的一句話。
後來,女主角依照死刑犯的要求出席行刑。離開監獄後她抱著男友大哭:「我知道你不瞭解我,我也不瞭解我自己,我想對他表現一點同情心,所以我才來,可是那場面實在是太可怕,太可怕了。」
我一直拼命向每個認識我的人解釋,這兩年半來我的作為並非出自於孝順,也並非出自於愛,
我只是遇到了,覺得這對老人其他三個小孩都無法好好照顧他們,陪伴他們,所以放棄自己的事業。我不見得是在做願意的事,但我知道我在做對的事。只是知道這一點不一定夠。孝順和同情的界線是什麼?做不下去的時候,我可以因為從前他們對我的傷害而一走了之嗎?我和他們的感情不好,我看到他們痛苦的樣子,又為什麼那麼痛苦?外人一直以為我是因為照顧得太累才難過,其實我是因為不忍心。沒有人,就算他們傷害過我,就算他們做過什麼壞事,也不該在生命末期過著毫無尊嚴的生活。
後來,我告訴自己這是他們的命,然後我遵從醫囑,打包住進旅館,開始思考我的未來。
如何 釋懷 男友的過去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除了疫情之外,最近大家所關注的,也許並非誰是渣男,或誰慣性劈腿,而是如此敏感又尖銳的問題: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在所謂彼此認定開誠布公、毫無隱瞞的情侶或夫妻之間,究竟是否應該察看對方手機,究竟是否應該容許對方透過並非出於我們意願的方式窺探己身隱私?這確實是一個相當棘手問題。
去年在「真實與謊言」的選片中,將謊言主題分成三個層次:直觀的謊、自欺欺人的謊、前面明白易懂的謊言與後面無法理解的真相,在第一個部分便先選了 2016 年的義大利電影《完美陌生人》,劇中提出的核心概念相當適合於現在八卦風波中讓我們重新思考,有時候隱私關乎的不只是有沒有偷吃、不忠或劈腿,而是生活本身;有時候一項事實的表達方式才是對方能否接受的主因,而非事實本身。
《完美陌生人》以一次多年好友聚會、一頓七人晚餐與一場閒暇之餘的小遊戲,異常精湛的刻劃了人性種種缺陷與不完美。話題圍繞的只是再普通不過之男女關係、休閒活動、童年回憶、婚姻生活、教養理念與日常起居的生活瑣碎,然而暗藏於背後的性別差異、立場不同都帶來認知與價值觀上的互相抵觸,氣氛數度遊走於針鋒相對與彼此關心的一線之隔,短短一百分鐘的時間冷汗直流的看盡婚姻百態與人性陰暗。
「因為我們的關係是脆弱的,每個人都是,有的人更加脆弱。」
在月蝕的夜晚,看似金玉其外的至交好友與多年夫妻,前面和樂融融的氣氛到後來已完全變調,酒酣耳熱的笑語徒存質疑、歧視、不信任與心灰意冷。很多時候,坦誠相對與毫無隱私是無法全然劃上等號,每個人對事情的態度與認知不同,因此表達方式才會是一種藝術;每個人都有不堪回首的過去,因此在一段婚姻與感情裡,往往最需要的不只是愛,而是持續學習的妥協、釋懷與寬容等相處之道。人與人的關係是脆弱的,所以我們又該怎麼辦呢?這時候有一類的謊言成為必然,只為人與人最尖銳處相互撞擊時造成的傷害。
看著他們因為彼此並未完全開誠布公而變得猜忌多疑,出軌、偷吃、背德的種種欺瞞層層掀開,不禁思考這些謊言之所以出現的初衷是什麼?其實說穿了往往是愛與關心。有人瞞著身為心理醫生的太太去諮詢心理醫生,為的是明知婚姻之路窒礙難行卻努力嘗試不願放棄;女兒拒絕告知媽媽夜宿男友家中的事情,爸爸語重心長地分析並表達立場,依然將選擇權留給孩子;一個隱瞞多年的同志也被迫出櫃,就怕朋友們毫無掩飾的目光刺傷了自己的另一半,因為如果你深愛一個人,會願意為他擋下全世界的子彈。
就電影論電影,感情的事旁觀者很難置喙,舉凡信任、空間則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原則。在一般親密關係中,雙方都足以數的出一百個察看彼此手機的理由,但假使有意願維持這段值得珍惜的關係,無論看了手機與否,最好引導對方再次透過自己選擇的方式和時間點說出那些總是避而不談的事,理解、傾聽往往是最重要的。如何懂得判斷一個人是否誠實、坦蕩、適合託付終身,那是我們自己的識人能力,朝夕相處一段時間後,相信見微知著不是難事,無論猜測是否屬實,手機裡留存的證據多數只用來證實自己的想法。
月蝕之下,這群人凝視著樓下的陌生身影,一對白髮蒼蒼的夫妻緩緩步出養老院,牽著彼此的手如此堅定,卻不知在過去的幾十年歲月裡,他們到底一起經歷了多少風雨才能相互扶持走到今天。建立信任何其困難,真誠以對更考驗彼此,表象與真實的差異需要謊言這一層濾鏡來美化,或許,真實的一面連自己都不願接受,愛也不是將對方變成自己期許的模樣,然而維持一段關係、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永遠是不放棄彼此,我們都需要空間,也希望被接納理解,退一步海闊天空,理直也毋需氣壯,不合腳的學著灑脫轉身,畢竟即使明白再多艱深的道理,也無法將人生過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