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終於更寫書評了。
到了六十歲如果還想談戀愛,就衝吧!!
(温馨提示,如網絡戀愛牽涉什麼滙款,STOP 🙅🏻♀️🙅🏻♀️)
46) #火星失蹤書虫
博客來電子書(不好用)買兩本平一點點,眼見封面的藍色很美胡亂湊合入手。怎料很好看啊從頭到尾有笑有淚。
此書的原形本是PTT論壇的「異地戀」貼文。作者把媽媽的故事擺了上去後成為網民熱話,後來整合被邀出書,現在更有電視台準備買版權開拍電視劇(還是電影?)。
+ + + +
作者的爸爸在五十多歲過世,媽媽守寡了十幾年後不知哪來的靈感突然抽起條筋想談戀愛,六十歲人竟全力開火地上網交友,更靠著一本陳年英文書自習英文。最後竟開啟了第二春,把自己遠嫁到澳洲去................ (神人媽媽)
最初的共鳴感,是作者的媽媽和我媽根本是同 ! 一 ! 類 ! 人 ! .....作者形容和母親相處時我有一時三刻以為自己精神分裂寫了本書但忘掉耶~~~ (謎之音:你要是精神分裂會寫書,這裡就不會失蹤兩星期開空窗了)
中國傳統家庭大多是嚴父慈母,大家手牽手一起歌頌母愛之偉大和母女之間的溫馨體貼。咳咳,我家是相反,我媽根本是恐怖份子 (喂),大家互相嗆來嗆去的相處才是我從小和母親的寫實。
我媽性急、火爆、脾氣大。要數我媽的恐怖史 (怎麼變媽媽聲討文),例如小時候(幼稚園)我說以後不想做功課就二話不說一把火把功課全燒成灰燼,不是省油燈的我第二天直接從書包倒出一堆灰交給老師 (老師又不是靈魂你們幹嘛?!)。
記得數年前遭受網絡攻擊,友說你全沒不快呀對方很恐怖喎,我淡然說「我媽從前更恐怖.....」
看似把她奚落一番,但不瞞說某些地方我超佩服她。適應力強,行動力勁爆強 (所以看到慢活的本人她更火滾,她對我弟妹不是這樣的哈哈)。舉例說早陣子買了件傢俱,兩米 X 一米的外盒全釘了木條,搬上來時也需兩名大漢 (因太長)。拿走傢俱後木盒也最少30磅,擺在門口打算等男人回家一起搬到垃圾站。我媽晚上剛好上來問起那是什麼,我說垃圾呀明天打算二人搬去掉。
五分鐘後,那盒已在垃圾站了Oh YEAH (不是垃圾房,是垃圾站!!!)。重點來了,當晚黃色暴雨警告。有時我懷疑她有縮小燈或隨意門。
如我媽立心做生意,公司第二年應已上市。如她要外嫁到澳洲,今次出書的會是我 (噗)。
(唯一不同的是我媽在罵人時很少像作者媽媽般把孩子貶低、對我的人生選擇也極少過問.....)
但,某程度上我媽沒作者媽媽般幸運,有個雖早逝但能一直包容理解的丈夫。我爸是個好爸爸、女兒奴的類型;但長大後回想,他或者未必是個體貼的丈夫。
書中印象最深刻的情節,是作者爸爸勸女兒和媽媽吵架時,不要一來一回的緊接著罵回去,要給媽媽緩衝的空間。有時媽媽並非感到自己全有道理,但就是不服輸的要辯下去 (握拳)。輸贏後來已不重要,但傷人的話大家會永記在心。
我聽過幾乎一樣的對話,但並非由爸爸告訴我,而是我的男人。
他說時我的反應是「我就是要讓她知道自己不對!!要改變!!!」;男人說,你媽做了幾廿年人,不會在你激辯時突然自我反省。她有時只是呻呻,你有我傾訴,但她沒說話的對象,她是申訴一下找個情緒出口。你不用認真聽內容的,我每次也是給四大反應「1)哦~~~ 2)原來咁~ 3)明白 4)都係嘅~~」,她說完就開開心心,你一直回嗆只是沒完沒了。
從那時起跟著做,又發現真的work (重新愛上男人)。雖則,慢慢發現我好像也常聽四大反應 (咳)。
+ + + +
我父母在分開後還是單身過活,因此著實不知道有個後父或後母的感覺。
書中的媽媽,主動去結識網友談戀愛,一開始還直接問人要不要娶她 (強~~~),差點介入別人家庭成為小三 (強強~~~),更遇過詐騙集團 (強強強~~~~)。
作者一開始完全不能接受媽媽戀愛,以下節錄自書中:
「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她會永遠生活在我身邊。即使不住同一個屋簷下,也離我不遠。以旅伴來說,我已經做好了要跟著她一路對戰到人生盡頭的心理準備。但我認命,她卻不認命,半路落跑。這種感覺很複雜,我看著她跳到另外一艘船上去,前途茫茫.....」
身為女兒的她認為,婚姻應是什麼鍋配什麼蓋。爸爸過世了,蓋子就應該獨守著消失的鍋子到老。但,某夜看著媽媽獨居的身影,突然慢慢意識到,媽媽雖是媽媽,也已六十歲了,但六十歲的媽媽也是一個女人,也有「想被愛」的慾望,也會寂寞的。
「.....但談戀愛這種事,無論在什麼年齡,都要費心力。開啟一段感情需要勇氣,結束一段感情也需要決心。要把戀愛落實到婚姻,難度更高。
有時候我會想,換我是她,到了六十歲,還能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展開與結束感情?我有勇氣為了虛無飄渺的感情,拋下習慣而安定的生活,去遙遠的異國展開新生活?
我覺得我沒有,但老媽有。就衝這一點,其實我佩服她....」
我也很佩服。愛情很磨人。猶記得第N次拍拖時,光是重新解釋一次家庭背景已很累人。有一時三刻想弄本「我的介紹」派發就算。
+ + + + +
非常推薦的一本書。
「人生中,即使親如母女,也僅僅只是同行一程的旅伴,終將揮手走向各自的人生.....」,這是我在經營和孩子的母女關係時一直記著的。當了母親後,也對當年的媽媽多了一份理解。換著是我,有時也想殺死自己呀哇哈哈。
作者的媽媽在遇上第二春後,甜膩膩的經營著她的下半人生。
我媽呢,她的第二春大概是我女兒吧 (笑)。
某次丫鬧脾氣時把書櫃的幾十本書推倒在地,我媽無限耐性的在哄,轉頭望望兩婆孫在沙發開心說故事時不禁想:換著當年的我,這堆書已燒了十次八次吧......
(這篇像是透露了很多家人隱私。但,如你也曾和家人針鋒相對,願你也能從中學習到什麼吧)
#我媽的異國婚姻
娶 初音 ptt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認真看電影] 我們不打算逃走:魯蛇社會學與《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
本魯一直想在課程中談「魯蛇」這個概念或現象,但是卻找不到一部適合的電影來導引理論,之前看無敵文青片《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與《紐約哈哈哈》覺得能討論,但又感到不夠貼合,也沒那麼有趣好看。終於讓我等到了阿,阿根廷鬼才導演達米恩的《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Relatos salvajes)無論在主題、概念、敘事、甚至受眾都與魯魯有關,堪稱「魯蛇的異想世界」。先來談談「魯蛇」一概念。
一、魯蛇的認同
魯蛇是英文loser(失敗者)的諧音,這個用詞從2012年底到2013年初的農曆年間(恰巧是蛇年),在PTT八卦版發生大流行,由此成為PTT使用者在鄉民之外最愛的自嘲語,比起略顯生硬的崩世代,魯蛇更能直白地說出這個世代的自我認同(張勝涵,2014)。80年代後期的小朋友們以前大都被「大人」汙名化為「草莓族」,意指「一碰就爛」、「毫無抗壓性」,這樣爛了好幾年,爛到成為一種階層,一種結構,甚至,在社群媒體的推波下同樣描述輸家的「魯蛇」,卻變成一種自詡,一種認同。熟稔柯南辦案技巧且富有海賊之無賴正義的魯魯們,探索著自己一群人被生產出來的「社會因素」,指出各種無奈、無賴、無聊與無助,期待有一天可以吃到星星變無敵。
二、魯蛇的年代
一般來說,經濟因素是形構魯蛇的基礎因素。在吳介民(2013)的〈工資時光機〉一文中說明了台灣經濟發展的三個階段:
(一)「工資增長的黃金年代」階段,指1981到1991年,當時正處在勞力密集產業發展的頂峰,「台灣製造」物美價廉的消費品暢銷歐美市場。聞名世界的「明星產業」包括:製鞋、電風扇、雨傘、自行車和縫紉機等等。眾多勞工家庭收入向上流動,「黑手變頭家」不是夢。
(二)「自滿的年代」階段,指從1991到1999年,工資成長明顯趨緩,但是社會財富的餅持續膨脹喔~為甚麼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夕陽工業」開始外移,台灣的代工業,從傳統產業轉向資本密集的電子電機產品,這類產業不利於「黑手變頭家」的創業模式。有錢人開始繼續有錢,中小企業開始被逼迫另找出路,許多去大陸經商成功的故事就是在此時產生。不過,由於民主化、社會運動、性別平等、照顧弱勢、社區營造、生態保育、教改等成為主流論述,全民健保也開辦,安逸而自滿的氣氛瀰漫於「中產消費社會」。
(三)「挫折的年代」階段,從1999年到現在,台灣商業開始感到無法調適劇烈的趨勢變化。第一是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帶來的衝擊:彈性僱傭、派遣工、時薪制暢行其道,大大削減資方的勞動成本。第二是經濟開始大幅依賴中國,總體依賴度從1999年的18.3%,升高到2011年的38.0%。與中國高度經貿「整合」帶來「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影響,工資更加停滯不前。年輕人的機會越來越少,結構性的困境讓年輕人們面對市場時感到意興闌珊,「22K」、「崩世代」、「啃老族」等流行詞彙紛紛出現。
我們就是在這個第三階段被迫成為魯魯der。這具有一個歷史-社會過程的性質。
三、日常生活中的魯蛇階層
魯魯的生活就是做著一份連自己都瞧不起的工作,只能跟掃地阿喪打情罵俏,以為在西門町被女學生要電話結果是玩大冒險,看人一眼就被揍到垃圾堆裡爬不起來。哀算惹,回家看謎片打打手槍也就過去了。打開電視覺得全世界都快完蛋了。覺得想要拯救世界,但無能改變,又打開電腦看謎片(無限輪迴)。所有的小確幸都微小到要很用力才能感覺到幸福。
在挫折的年代中,這種絲毫提不起勁的感覺,不只是發生在荷包與職場,也包含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各種社會屬性的歧視跟隨著經濟資本一起發酵,跟隨著自由主義國家機器的無形壓制下,很隱諱地在各種日常生活的細節中發出惡臭。國家的大惡都被歸咎到雞毛蒜皮的個人小事中,「錯都在你不夠努力!」。
四、《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阿莫多瓦式的世間情
達米恩的《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是由西班牙名導阿莫多瓦監製的,全片總共六小段故事,互相沒有關連性,但全帶有濃厚的俗濫趣味、斑斕的影像、鮮明的節奏、誇張的情緒、極端的故事、傻眼的轉折、令人「蛤」的結局。看完之後,你就會發現,這是一個魯魯的故事集,一堆很爛的人生的集結。
每一段的小事都是有可能在我們身上發生的事,「隔壁偷聽你講話的是認識的人」、「碰到把你家畫成都更區的的政治人物」、「汽車在路邊爆胎」、「不斷地被拖吊」、「被敲竹槓」、「在婚禮時發現先生與公司女同事有一腿」等等,有些描繪還真的很「魯」。像是停在沒有告示禁止停車的地方而被停車,去繳款時還要面對機歪的公務員,生氣地回家後發現老婆要跟你離婚,公司也裁員你,於是,你就帶著一堆炸彈去把拖吊場炸掉。這樣的奇想,你有沒有想過?你敢不敢想?
阿莫多瓦式的《世間情》就是如此的荒謬人生,在這些小事中,魯魯們也許不知道種種的敗北,有可能具有結構性的原因,有可能是制度的後果,像是妳先生娶妳,是因為自由主義市場與資本主義的財富累積原則在支配著妳的婚姻。社會中可能有更多爛事讓你抓狂,不但考驗著你的EQ,更重要的是你是否具有「社會學的想像」。
五、最後的武器:社會學的想像
為甚麼會在這提到這個這麼基礎的社會學概念,即「社會學的想像」。我們總是忽略「社會學的想像」的重要性,太慢而不去想,或是,太快而進入批判。當我們看到一個小爛事,明知道攻擊公務員會被警察抓起來,那為甚麼還要攻擊?明知道炸拖吊場會坐牢,那為甚麼還要炸?你可能會覺得「政府很靠北」,或是覺得「壞人要抓起來」,但這都不是社會學家要做的。
我們要具有一種社會學家的想像,它是一種武器,它可以保護自己。社會學家會試著把這些現象關聯起來,他會去了解眾多被拖吊的人的心聲,他會去留意公務員的制度,社會學家想要瞭解個人小事與國家大事之間的關聯性,這就是社會學想像,一種與社會連結的解釋。
所謂生在江湖,身不由己。我們生在這個巨大的社會結構中,社會學的想像(至少可以動動指尖上網查超過10筆資料),讓我們可以「似近似遠」地解釋自己的生活,靈活自己的思維,保護自已的權益。好在魯蛇是活在新媒體時代,善用媒介是魯魯們社會學想像的力量來源,魯蛇們的春天已經不遠了。
如果什麼都沒有爭取到,至少可以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