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之光
我之前收到攝影師Chun Hua Wu的邀請,他的作品被法國上議院的攝影比賽選中,要在巴黎盧森堡公園展出。身為台灣人能夠打敗各國眾多參選人,獲得獨立個人作品展出是多麽不容易的事,作為台灣人一定要去支持的呀
再加上它展出的主題很特別:10099KM /。這是法國與台灣的距離,長年旅居台灣、法國的吳俊樺攝影師,表達兩地都是他的家鄉,每次的離開都是為了回家。
這幾年我自己長期待在法國,感覺似乎越認識法國,我對台灣的歸屬感越強,尤其這一年多的疫情(笑)
我覺得自己似乎無法成為法國人,但是台北也不再是我熟悉城市,飄蕩在兩個城市之間沒有落腳的地方。所以我個人非常好奇他的展覽,這個「腳踏兩條船」的人,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猶疑?還是或許他的作品可以幫我找到心的方向?
我看完作品後,特意地詢問他對於兩地都是故鄉的想法,才知道他是家人、工作在台灣,而另外一半在法國,因此疫情前他就維持著兩個月在台灣、一個月在法國這樣「規律」的生活,他笑著回答我:對他而言,沒有自我歸屬感的問題,因為兩地都有他割捨不下的情感,在法國就當個法國人、回台灣就當回台灣人,這樣往返的生活已經持續七、八年,如果不是疫情的關係,他並沒有覺得有什麼衝突
吳俊樺中文系畢業,曾經在日式的茶坊工作、在法國學的是時尚管理、現職是家居空間佈置的設計師、然後攝影一直是他的愛好,卻誤打誤撞成為攝影師。而他的作品也跟他本人多重身份一樣,很難定義。
攝影作品是打印在不織布上的,他說:這次特別和台灣的布廠合作,其實就是跟口罩一樣的材質P-Tex,防潑水、耐久,他把作品印在布上、貼在木板上、再用木片製成紙盒,把兩件物品鎖在一起,他想跳脫相片、相框的限制、再加上布料降低相片紙的色彩飽和度,卻增加了畫面的實體觸感。
我很難定義他的作品是相片嗎?一幅畫?或是一首沒有文字的詩?因為他把影像畫面整個壓平,不管是高低起伏的山巒、層次複雜的雲朵、茫茫林海的深山,在他的畫面裡都變成平面的二度空間,我特別喜歡這個。
我覺得作品不管是畫面、構圖、色調和主題總有種孤獨感。
「你覺得你是一個孤獨的人嗎?」我這樣問他
他愣了一下,笑說:「可能吧,滿多人這樣說過他的作品,可能我內心確實有孤獨感。但是我知道拍照當下的我在哪裡、我要去哪裡,所以按下快門的時候我並不覺得孤單。」
我才發現,確實,作品有種孤獨感,卻不是悲傷的孤獨,反而好像在跟你說「沒關係啊,我也是一個人,但是我們可以一起走在孤獨的路上。」這種打動人心的撫慰。我甚至覺得,他並不是捕捉到這個影像,而是這樣的畫面早已存在他心中,他只是剛好用攝影的方式表現,所以我才覺得他的作品比起攝影更像是一幅畫,一幅描繪他內心的感情的畫作
最後我趁機問了他的另外一半,對於自己伴侶作品的想法,他說:俊樺有一雙特別的眼睛,他的作品都是一瞬間拍下,沒有刻意構圖,有時候我們就在開車的路上,他要求我停下車來他要拍照,你知道,有時候在路上我是不能忽然就停下來的。。。但是他能看到那些我們看不見的美麗。他拍照時我也在旁邊但是我就是沒看見這樣的景色。
雖然我沒有出現在照片裡的任何畫面裡,但是幾乎所有的作品我都在他身邊。
我忽然覺得這些故鄉、認同、東西方文化或是孤單與出路都不是重點,10099KM就只是這兩個人的愛情密碼吧!!!
展廳不大,大約是30幾幅的作品,我覺得一樣好的作品是能讓人有不同的思考和想像空間的,一百個人心中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你也可能發現更不一樣的感受,攝影師本人都會在會場,他會很期待你能跟他分享你的想法,我想這是創作者最開心的時刻
展覽資訊
展出日期到 9月7號
11h - 19h
地點
Jardin du Luxembourg
Pavillon Davioud
55 bis Rue d'Assas 75006 Paris
推薦給現在在巴黎的朋友,另外在台灣的朋友也不用覺得可惜,因為Chun Hua Wu在今年10、11月也會在台灣有攝影展,大家到時候也都可以去看看喔!
孤獨感定義 在 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讀者來信:#如何找到興趣以及專業 (#我的親身經驗)
▌#興趣與專業的定義
最近有不同的讀者來信詢問同一件事情,如標題所示。
我先說我自己的定義:
興趣是做了會快樂的事情。
專業是一直一直做而變得比別人還要好的事情。
而專業是不是一定從興趣而來,我覺得不一樣。
你可以因為興趣而一直一直做,變成了專業,你也可以單純是因為一直做而變成了專業。
▌#我的簡短個人案例
我想用我自己當作是例子。
我有兩個專業,一個是業務,一個是寫作。
業務這個專業並不是從興趣而來的,我在業務上,非常擅長做陌生開發,尤其是開發高階主管,意思就是我跟對方總經理不認識,可是就是不斷透過各種方式,來聯繫上對方,而得到了第一次拜訪的機會。
但我的興趣並不是陌生開發,這件事情,是因為我不斷不斷做,一年內我開發了200家總經理,自然你就有在這方面變成專業,不管是打電話的技巧、說話的邏輯或是打電話出去的那個膽量。
而寫作相反,是從我自己的興趣出發,因為寫作讓我快樂(不寫會難過),因此,我一直寫一直寫,而有了現在的我。你們看到的我,一個很喜歡寫作的人。
那有沒有我覺得做了很快樂(興趣)但是沒有成為專業的?
有,而且很多。
例如瑜珈、爬山、做手作等等。
以上,就是你們所看到的我,如果簡單說明會是這樣。
▌#我如何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專長的心路歷程
那我當初是如何找到「寫作」這個興趣,進而變成「專業」的呢?
時間倒回2017年,差不多就是我開始日更寫作的前幾個月,我的人生有很低的低潮,我沒有跟誰說過,因此我那時候也不知道我要怎麼說,或是說,我需要的不是說出來,而是解決,但會不會沒有說出來,以至於不能解決?我不知道。
我那時候很認真思考,我到底為什麼這麼低潮而不快樂,我發現:因為我的生活一成不變。
我沒有新的朋友,應該說,那時候,我來台北要三年了,可是除了同事,我沒有其他的朋友,我以前的朋友都在中南部,沒有人在台北,好不容易來台北工作的,後來也都回去了。
所以,我發現「生活一成不變」之外,我還有「缺少新朋友的孤獨感」。
而且,我也覺得我都沒有進步,我的人生好空虛,我每天上班、加班、下班、睡覺,又是上班,一天24小時,我大概有16小時在上班,而且不是連續的,是斷裂的,也就是說,你可能隨時都需要接電話處理緊急事情。
我覺得好累,真心覺得很累。
但累之外,是覺得自己沒有進步。因此,我又得到了一個關鍵點。
啊,原來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沒有進步。
還有,回歸一開始,我一直不快樂。因為上述那些原因,我不快樂,我想要做會快樂的事情,如果工作不快樂,那可不可以下班要做的事情是我覺得快樂的事情。
於是,我綜合了我自己的發現:
- 生活一成不變
- 缺少新朋友
- 想要進步
- 想要下班做快樂的事情
接著,我開始了我自己的探索之旅,我開始去找不同的活動參加。並且滿足上面的四點。
▌#活動那麼多,#如何確認要參加這個活動
首先,這個活動必須是自己會開心的。
我那時候挑選活動的重點都是這個,我做這個會開心嗎?
因此,我參加了很多課程,例如上班不需要講英文,可是我參加了英文課,因為我發現我喜歡外文,上英文課好開心。我還上了新創的課程,但也沒有要做什麼,就是覺得在漂亮的咖啡店上課,是件開心的事情,學費也很便宜。(一堂才 $250 )
我還去爬山,爬山也會讓我好快樂,而且,我發現我遇到的都是神人,他們都是全台灣的山爬過5輪的人,完全可以天馬行空的點餐(例如我那時候很喜歡爬需要繩索,但是又不要過夜的山)。雖然我是小嫩嫩,可是山上的人都好會照顧別人,我在山上被照顧得好好的。
我還去上了瑜珈課,很小班制的課程,發現自己的筋骨真的是無敵霹靂硬(我獲得了很多老師的認證),我也去上了重訓課,發現自己真的跟自己的肌肉很不熟,很多動作我真的無法理解,要花別人的三倍時間。
雖然我的工作還是很忙,可能還是會發生很多不快樂的事情。
可是,想到下班可以寫文章,紀錄這些開心的事情,就覺得有可以期待的事情。
然後還有很多課程,週末可以爬山、瑜珈課、重訓課,這都是開心的。
我在這其中獲得了很多的新知識,我覺得這是我要的進步,我有種獲得新知識的快樂。
生活突然豐盛了起來,變得很忙碌,因為,每一個我選擇的事情都是我喜歡的,因此,我樂於參加他們後續的活動,認識的人突然變多了,朋友也多了。
然後就變成了一個正向的循環直到了現在。
後來留在我身邊的,最持久的是寫作,從2017年的7月到現在。
瑜珈課現在還是零星的在上,其他沒有到現在沒關係,但是那的確是我開心起來的源頭。
這樣前前後後,大概花了一年的時間,把這個正向的循環建立起來。
其實還是花了一段時間,生活不是魔術,不會突然變好,不會有奇蹟。
但是,有了這個正向循環是千真萬確的事情。
▌#來自小金魚的真心鼓勵
因此,我想要鼓勵那些寫信來詢問,或是沒有問出口但是卻有同樣困擾的你,開始去參加你們覺得會開心的事情,讓開心也成為你們生活中的一個元素。這世界活動那麼多,你就每個覺得有有趣就去參加看看,只有還沒參加到的未知世界。
我的邏輯是這樣,如果你的生活,工作是決定了 80% 你的情緒,那麼當工作低潮,你就會跟著低潮,可是如果我們在下班後有快樂的事情,那麼這件事情就會開始影響你的情緒,可能到了最後,工作只會影響你 50% 的情緒,下班又是快樂的事情,你整個人就會快樂起來了。
在嘗試讓自己會快樂的事情時,不要以「我要把這個當專業為目標」,我要是當初把爬山當作目標,我應該會絕望到不行,但是把爬山當作是興趣,那我就會很快樂。寫作對我來說,一開始也是興趣,寫作是我的興趣很久了,直到了去年才開始因為寫了幾年了,開始想要嘗試系列化。
但對我來說,我都是抱持著「嘗試」的心情。
如果你也想開始,你可以關心你身邊的活動,並且勇敢去參加那些你可能會讓你開心的事情,同時歡迎你跟我分享:)
孤獨感定義 在 哈佛商業評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HBR管理金句
【職場太寂寞,企業也受傷】
「我寂寞寂寞就好,這時候誰都別來安慰擁抱。」聽到這句歌詞你是否心有戚戚焉?寂寞可被定義為「當親近的需求和社會需求未被充分滿足時,產生的一組複雜的情緒感受」,和 #沮喪消沉、 #獨處 、 #孤獨感 有所不同!你知道嗎?「寂寞感」小至牽動個人情緒,大至可能影響工作效率!
研究指出,較寂寞的員工往往會孤立自己,與整個組織的連結較薄弱,同時投入程度也會較低,認為某些關係並不值得他們努力去維持;但這樣的思維極有可能擴散至群組,連帶影響夥伴和團隊,是不可忽視的議題!
也因此,「職場寂寞」絕對是主管和員工都須不斷學習的課題。
►完整文章: https://hbrtw.cc/IVZ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