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記得曾經閱讀過黃碧雲一個關於移民家庭的倫常兇殺慘劇 —《溫柔與暴烈》的《失城》,我以為自己有這本書,但在執拾整理大堆藏書時卻遍尋不獲,發現我有很多本黃碧雲的著作,就是欠缺我很喜歡的《溫柔與暴烈》。已經買不回來,唯有趕快到圖書館借來閱讀多遍。
故事的時代背景是 8964 後,97 前那沸沸揚揚、人心惶恐不安的大時代。跟今天一樣,當年也有大規模的移民潮。故事由三個角色去敍述,主角陳路遠的獨白,以及從外籍總督察伊雲思、救護員詹克明的角度加以補充整合。
陳路遠與妻子趙眉因著對時局的擔憂移民加拿大,多麼似曾相識 ⋯『但趙眉真的怕。中英談判觸礁,港元急劇下瀉,市民到超級市場搶購糧食。趙眉從醫院跑來找我,還穿着護士制服,只在我懷中哭道:「住不下去了。讓我們結婚,離開香港。」』這種恐懼,今天大家也親身經歷了。我也終於明白「香港住不下去」的窒息感是怎樣的一回事。
他們一家在新地方開展新生活,但同時面對移民家庭的困難:天氣、失業、找不到理想工作、生活重複乏味、孤獨無助、生活壓力、歧視欺凌。
『我從來不知道加國有這樣漫長嚴酷的冬天,才11月,已經下了雪。趙眉越來越沉默,川流不息的在廚房裏弄吃的,cereal、生水果、乳酪、煙三文魚、意粉、巧克力勿斯、蘋果批、果仁曲奇餅乾、龍蝦湯、鵝肝、燒鴨⋯⋯二人對着一桌子的食物發呆,電視亦川流不息的開著,簡直就像香港的屋邨。越眉又養了一隻牧羊狗,先餵狗、餵明明,然後才該我。食物吃不完丟進垃圾桶 —— 我的存在不過在牧羊狗、小孩與垃圾桶之間。漫天風雪,我披一件外衣便往外走。園子裏只有荒涼的幾株楓樹,索索的搖動。雪亮如白夜,月色明麗。我只是盲目的向外走。雙腿麻得枱不起來 —— 離開這食物豐盛的監獄。我們以為追求自由,來到了加國,但畢竟這是一座冰天雪地的大監獄 —— 基本法不知頒佈了沒有。他們在哪裏草擬監獄條例呢。逃離它,來到另一座監獄。』
妻子獨自在陌生的國家打理家庭照顧孩子,疲累得讓丈夫「已經多時沒見過她的笑容」,然後開始有情緒病,精神萎靡,行動緩慢,照顧不了孩子,甚至不自覺傷害孩子。他們決定回流香港 ⋯ 只是 ⋯ 誰又知道香港已經陌生得難以適應:
『然而我已無法再認得香港。我走路緩慢,鞋跟老給人踩着。銀行職員問:「先生,身分證號碼?」我略一遲疑思索,職員已在叫:「下一位。」我想去檀香咖啡室喝一杯舊香港的濃咖啡,發覺咖啡室已經消失。電話號碼都改了七個數字。港式英文我亦不理解,譬如「天地綫」。我去看許冠文的電影還會發笑,但整個影院的年輕人都十分不耐,粗話連篇的叫他「亞伯,收山喇。」民選的立法會議員才20多歲。我在香港迅速衰老。』
作者多次把移民和回流形容為「從油鑊跳進火堆,又由火堆跳回油鑊。」趙眉臨死的一刻,看著丈夫,彷彿在說:「陳路遠,我知道你恨我,你恨我逼你離開香港。但誰知道呢?我們從油鑊跳進火堆,最後不過又由火堆跳回油鑊,誰知道呢?」
離開又回來,陳路遠領悟到『移民不過是一個虛假的希望。而希望從來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後來,陳路遠在西貢的房子殺死了妻子和四名子女,以及寵物大白老鼠。
一切的痛苦、疲憊、不安、疑慮、悔恨 ⋯ 都可以終結了。
陳進監牢。外籍總督察於回歸前,擔心英國人的勢力沒落,回去愛爾蘭。而救護員詹克明的孩子快要出生,面對政局不穩、前路迷惘,他仍然選擇迎來新生命 —
『城市有火災有甚麼政制爭論,有人移民又有人惶惑。然而我和愛玉還會好好的生活的。』『我們總不得不生活下去,而且充滿希望,關懷,溫柔,愛。因為希望原來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猶如上帝之於空氣與光,說有,便有了。』
孤 味 綫 上 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格外樓神 ─ 安樂窩 】
一套劇集之所以好看,說到底,還是要看劇本寫得好不好,並非製作規模有多大。沒錯,製作資金愈是充裕,能夠做出來的道具、服裝、場景安排就會愈見仔細、愈有真實感,甚至可以邀請到大卡士參與,不過追劇經驗深厚的讀者也知道,假若劇本出事,那怕是幾千萬堆頭的浩大製作,超強演員扭盡六壬去演,那怕場景再浩瀚華麗鏡頭靚爆,依然無法遮掩故事結構粗疏「得個殼」的問題。於上周六(23/1)在港台電視31播出,由屋宇署與香港電台電視部聯合製作的新劇《格外樓神》第三集「安樂窩」,正好向觀眾示範,何謂好的劇本。
經過頭兩集「真相」省靚招牌之後,於「安樂窩」裏,製作團隊和回歸平實路綫,以最簡單的故事,帶出最簡單的宣傳訊息 ── 誠如本集主角成禮文(Steven,呂熙飾)尾段向大廈居民解釋:「其實驗窗係要搵認可的合資格人士先可以驗嘅,咁佢哋會隨身帶住一張『強制驗窗計劃的合資格人士』證件,上面有佢哋嘅名啦、編號啦,同埋相嘅,大家一定要睇清楚呀!」訊息清楚、直接,但要變成長約20分鐘的單元劇,張飛帆與林曉嵐兩位編劇就選擇以男主角的生活與工作入手,勾勒故事骨幹,畢竟他卸下「屋宇署屋宇測量師」的身份,跟你和我一樣,都是這個城市裏的小人物,而小人物的故事,往往最能夠引起大家共鳴。
頗喜歡劇情開首幾分鐘的對剪,精簡地帶出Steven在工作上和生活上面對的問題。由於負責監察幾幢大廈的強制驗窗情況,所以不時實地考察,奈何很多住戶收到驗窗通知書之後,不是裝作看不到,就是隨便的找不合資格的師傅驗窗。另一邊廂,Steven的婚期將近,婚禮安排與新居裝修兩件事,再加上工作安排,令他忙得暈頭轉向,更試過因為要召開大會,向居民解釋,為何單位內窗戶檢驗得由業主負責,結果錯過了與未婚妻Yvonne(張紋嘉飾)跟裝修公司面談,結果二人發生爭執,Yvonne投訴:「係你自己話呢個時間可以,我先約呢個時間,其實如果你真係唔得閒,可以早啲話畀我聽,唔使我喺度等你㗎!」之後Steven卻說:「其實你唔使等我喎,你揀咪得囉,你OK我OK㗎!」這句話令Yvonne更加火大:「原來我一直Care嘅嘢,你一啲都唔Care㗎喎!」最終Steven建議不如延遲入伙,結果Yvonne反白眼:「咁樣褪遲埋個婚期啦!」嗱嗱嗱,有沒有發覺,上述對話似曾相識?
結果編劇讓另一個女人去解決Steven的心結。別心邪!其實是Steven其中一個不肯參與強制驗窗個案蘭姨(陳麗雲飾),由於她一直不肯答允驗窗,Steven本來打算只用最官僚的方式處理 ── 罰錢,但經同事Ben Sir(范逸如,歐陽偉豪飾)和鍾日發(鄭敬基飾)開解後,Steven決定了解蘭姨的真實生活,不靠「死力」解決。丈夫離世後,蘭姨變成獨居長者,老來失伴,倍感孤獨,生無可戀,索性自我放棄,居所變成「垃圾站」,窗也開不到,Steven透過主動協助,逐步解開她的心結,她解釋為何不能丟棄那盞殘舊吊燈一幕,頗令人感動。而在相處時,蘭姨亦反過來開解Steven,「後生仔,有咩事唔好收收埋埋,大家拎出嚟講,唔啱講到啱。」最後故事當然是Happy Ending,處理手法也相當老土(因為Steven和蘭姨講兩句,居民對驗窗態度由極度抗拒變成「開竅」接受,實在太理所當然!),但作為一套「功能劇」,編劇能夠花心思增加劇味,令演員有戲可演,絕對值得讚賞。
重溫《安樂窩》:https://bit.ly/3tbUrS3
➡️《格外樓神》逢周六晚上21:30於港台電視31播出
【 延伸閱讀 】
《格外樓神 ─ 真相(上)》http://bit.ly/3al6gg9
《格外樓神 ─ 真相(下)》http://bit.ly/2Y2D1Zs
(30012021)
#游大東 #游大東影視筆記 #格外樓神 #呂熙 #張紋嘉 #陳麗雲 #歐陽偉豪 #鄭敬基 #羅雪妍 #港台電視31 #港劇 #張飛帆 #RTHK RTHK 香港電台 呂熙 Lui Hei Crystal Cheung 張紋嘉 鄭敬基 Joe Tay 屋宇署 Buildings Department 做乜膠睇電視 快樂的 港女講劇 港人講電視
孤 味 綫 上 看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請帖外交
文:薯伯伯
話說新華社聲稱,「多國人士認為香港推遲立法會選舉是高度負責選擇 」,而在一眾「多國人士」當中,除了典型的巴勒斯坦、肯雅等,還有法國。
有些香港讀者很疑惑,法國人怎麼會認同「香港推遲立法會選舉是高度負責選擇 」?
報道中原文是這樣寫:「法國中國問題專家索尼婭·佈雷斯萊表示,推遲香港特區立法會選舉反映了特區政府面對疫情的務實精神,即以保障人民福祉作為首要任務,避免廣大市民冒著被病毒感染風險而參加選舉。」(https://bit.ly/2EHOKWZ)
這個所謂的「中國問題專家」,在 2007 年她寫了《穿越西藏》,聲稱要讓西方瞭解「真正的西藏」。在2015年又出版了《新疆——絲綢之路的一千零一個奇跡》,說「我在新疆感受到各民族對這個國家的熱愛」。
類似的西方人,遠道而來唱好共產政權,在共產政權甚為普遍。我在這裡節錄一段《北韓迷宮》的章節,讓大家看看在被稱為「兄弟邦」的北韓,到底如何玩得出神入化。
* * *
節錄自《北韓迷宮》第十章〈南北分界線〉(薯伯伯著,香港天窗出版,2020年增訂版):
北韓人似乎真心相信主體思想就是世界最前衛的政治及哲學論述,對外國人「熱衷學習」這個似是而非的理論,絲毫不起疑心,不覺奇怪。我隨便翻開朝鮮勞動黨的機關報《勞動新聞》[1],置頂版位是最高領袖金正恩的指導和視察活動,其餘20則新聞,居然有18條都是跟外國有關,倒顯得極具國際視野。當中13條是外國團體如何仰慕朝鮮,2條是金永南[2]祝賀外國成就,另外3條則是批評聯合國及美國的對朝政策。
我把那15條所謂外國團體對北韓歌功頌德的新聞標題列出來,讓大家感受一下朝鮮的國際觀是怎樣煉成的:
* 瑞士團體贊揚金日成同志的業績
* 英國團體網站刊載金正恩同志著作
* 南非團體網站介紹金日成主席簡歷
* 德國成立2017年白頭山偉人稱頌大會籌委會
* 斯洛文尼亞成立2017年白頭山偉人稱頌大會籌委會
* 慶祝太陽節[3]籌委會在納米比亞成立
* 摩爾多瓦團體成立慶祝太陽節暨朝鮮勞動黨七大籌委會
* 哈薩克斯坦成立慶祝太陽節籌委會
* 慶祝太陽節津巴布韋籌委會成立
* 一些國家(羅馬尼亞、奧地利、幾內亞和尼日利亞)研究和普及金日成主席回憶錄和著作
* 一些國家(德國、波蘭和孟加拉國)舉辦金日成主席業績討論會
* 一些國家(巴基斯坦、埃及和墨西哥)舉行慶祝太陽節討論會
* 德國成立朝鮮文化研究小組
那些仰慕金日成理論或朝鮮政體的組織,分佈於歐美各國,連尼泊爾也有,起名大多是甚麼主體思想研究小組、先軍政治研究協會或金日成金正日主義研究會等[4]。尼泊爾的組織名叫記者協會[5],只有小貓三四隻,卻多次前往平壤朝聖。前蘇聯陣營國家或是今天的朝鮮,最愛這種國際上的「老朋友」,經常包飲包食邀請對方來朝,好收國際及國內宣傳輿論之效。不過這個尼泊爾記協也不是白來的,他們在2008年就曾給金正日頒發「尼泊爾國際和平獎」。
你敢想像嗎?金正日真的得過國際和平獎啊!只是這個獎狀的設計,頗像是在加德滿都買到的廉價乾果上面那張包裝貼紙而已。
***
北韓一向自視甚高,非常在意來訪的外國官員及訪客人數和級別。自從金日成那個年代起,就一直有所謂的「請帖外交」,歡迎外國名人前來平壤。受邀者除了政界人士,也有影視藝員。聽洪永城說,他在2015年為香港無綫電視在北韓拍攝節目,回到香港之後,居然收到北韓電影節主辦機構的邀請,想他出席這個朝鮮娛樂盛事,但洪永城對這個國家始終有點戒心,只好婉拒。
在1970年代,就有至少4位外國高級官員到來朝鮮訪問,分別來自東德、南斯拉夫、柬埔寨,當然也少不了中國共產黨的代表,他們一來,全受到金日成以宮廷的駕勢和排場的親切接待。
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被單獨安排在宮殿的住處,東德領導昂納克則受到了他「有生以來最隆重的歡迎」,而代表中方出席北韓1978年9月9日舉行的建國30周年大典,是當時中共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鄧小平[6]。小平同志訪問北韓五天,給足金日成面子,金主席非常高興,慶典期間,一直陪在鄧小平身邊[7]。
我跟中國民族問題專家王力雄談到「請帖外交」這一現象,他聯想到文革期間,中國也豢養了一堆西方的思想政黨,組織往往不到十人。其中一個著名例子,是荷蘭馬克思列寧主義黨,打著馬列旗號,到處招搖撞騙,該黨的總書記化名彼德森,跑到中國25次,踩著紅地氈過來,不單獲盛宴招待,還拿了不少紅包,更受到《人民日報》的祝福。這個荷蘭馬列黨的所謂總書記,其實只是一名數學老師,而更有甚者,如此耐人尋味的國際行騙計劃,居然是由美荷兩國的情報機關聯手炮製,用以刺探北京情況。北京由金主搖身一變,成了冤大頭[8]。
北韓的思想教育,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在大搞金家個人崇拜的造神運動外,再提升朝鮮民族主義。從所謂的大同江古文明,到現代的主體思想,均體現了外人難以理解的民族優越感。在妙香山設立的國際友誼展覽館,放置了老朋友送來讓人啼笑皆非的紀念品,其目的就是營造萬邦來朝的假象。王力雄說:「極端孤立的政權,下面的人為了向獨裁者表現工作成就,故意縱容這些山寨組織。」
古代中國跟現在朝鮮的情況雖然差異頗大,但倒有一個相似的賞貢心態。王力雄在其著作《天葬:西藏的命運》也有提到中國歷史裡的朝貢和賞賜現象[9]。按天朝的邏輯,前來上貢,即表臣服,自古以來,中國皇帝都把周邊的「蠻夷」上貢視為統領萬方的象徵,以此滿足天子心態。貢品多屬不值錢之物,但朝貢者一入中原,即派兵護送,沿途開銷全包,並厚往薄來,回賜甚豐。貢賜明顯有利可圖,上貢就成了合算的生意。
現代朝鮮所做的,其實就是中華思想[10]的平行時空,有著唯我獨尊、宇宙最強的共同心態。香港學者沈旭暉說,北韓的政治宣傳,也許就是恰如其分地混和著儒家哲學、民族主義[11]及一丁點的馬列思想。雖然在外人看來有點荒誕,但對朝鮮人而言,卻變成民族驕傲。
在行程當中,我經常會對小韓的講解內容充滿疑惑,但有一點我是非常肯定,就是她對主體思想是宇宙最中心的理論,真心堅信不移。小韓從來沒有向我們主動推銷主體思想,但只有團友問起,她總會非常積極地回答,聽到有遊客背得出一兩句,是由衷地欣喜兼欣賞。去到紀念品書店,她也會善意地提醒店裡的主體思想叢書,均有中文及其他語文的版本。
我總覺得,小韓跟我們聊起主體思想時,語氣不再是導遊,倒有點像是傳教士,對沒有受過主體思想感化的地球人民宣揚主體思想,就是她的神聖責任。
* * *
注釋:
[1] 我打開的那份《勞動新聞》,是2016年4月6日的中文版,這份官媒的網址為,http://www.rodong.rep.kp/cn/ 。
[2] 金永南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長,地位僅次於金正恩,在2019年正式退休。
[3] 太陽節即是金日成的誕辰紀念日(4月15日),是北朝鲜最重要的全國節假日。從1968年起金日成生日成了北韓節日,到了1997年此節日正名為太陽日。
[4] 黃長燁,《黃長燁回憶錄》,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第7章提到,世界各地開始對主體思想感興趣,先是第三世界的學者,後來是歐美各國,而東京在北朝鮮的支持下成立了主體思想國際研究所,但黃長燁跟那位日本人的理事長見過面,覺得他並沒有理解主體思想。
[5] 此記者協會的英文名為Nepal Journalists Association,網頁設計頗為「山寨」,http://www.nja.org.np/ 。在尼泊爾有另一個較為正式的記者協會,即Federation of Nepali Journalists,兩者應該沒有關係。
[6]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開幕,正式確立了鄧小平實際最高領導者的地位。
[7] 傅高義(Vogel, Ezra F.),《鄧小平時代》,香港:中文大學,2012,第241至243頁。
[8] 更詳細的資料,可參看《華爾街日報》的文章〈In From the Cold: He Was a Communist For Dutch Intelligence〉,http://pazu.com/nk/nl
[9] 王力雄,《天葬:西藏的命運》,台北:大塊文化,2009,第一章〈主權問題出現以前的中藏關係〉。
[10] 在朝鮮半島上,還曾出現所謂的「小中華思想」,朝鮮的儒學家認為,朝鮮取得中華文明,以「小中華」自居,視他者為夷狄。參看,http://pazu.com/nk/huayi
[11] 這個觀點,在Lim, Jae-Cheon,《Kim Jong Il’s Leadership of North Korea》,倫敦: Routledge,2009,第7頁及57頁有更詳細的描述。當中寫道:「金正日在儒家思想及民族主義的社會環境成長……北韓媒體把他塑造成個忠誠孝子。」
* * *
《北韓迷宮》增訂版
作者:薯伯伯
出版:香港天窗
年份:2020年增訂版
在旺角序言、北角森記及各大書店,均有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