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欠缺鑑別度 超篩之亂又起
溫順德/高中校長(台中市)
大學學測成績公告,數學科滿級分人數高達一萬四千餘人,較去年多出近一倍,去年申請超篩之亂,今年勢將再度上演。本報資料照片
大學學測成績公告,數學科滿級分人數高達一萬四千餘人,較去年多出近一倍,創下十九年來新高。因數學高分群暴增,國英數自四科總合滿級分,亦由五九五人增為七七九人,去年申請超篩之亂,今年勢將再度上演。
去年試題欠鑑別度,導致申請入學超篩,清大電機學系乙組招生名額為四十人,預計篩出一二○人,實際卻達五○六人;醫學系亦不遑多讓,台大等五校增一倍,陽明與成大漲三倍,寫下前所未有紀錄。申請入學程序繁瑣,準備資料費時耗力,南北奔波所費不貲;頂大甄試人數翻倍,錄取機率相對降低,不僅浪費社會資源,更是重創學生自信,因而招致各界撻伐。今年高分考生驟增,超篩夢魘再次降臨,必將釀成更大恐慌。
面對今年超篩質疑,招聯會執秘卻表示,近半數的招生校系,有的使用分科篩選,有的增加參採科目,除採計四科校系外,數學單科影響不大,今年超篩校系數目,將較去年減少一半;又說醫牙校系超篩,二階甄試人數增加,可選出適合的學生,況且審查委員足夠,甄試品質不成問題。增篩選或參採科目,或可減少超篩校系,但超篩問題依舊存在;且醫牙篩選的方式,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四科總分人數增加,超篩人數更勝去年,備審資料真能詳閱?口試品質如何把關?對於甄選的公平性,考生心中不免忐忑。
學測五選四的變革,高分考生哀鴻遍野,未來採計減為三科,問題更是雪上加霜。為解決高分群篩選,大考中心曾擬方案,十五級分再分三級,家長團體卻不埋單,疾呼增為卅級分;教師團體也不認同,主張維持現有級分,各方意見大相逕庭。然以筆者個人觀察,加速擴增學測題庫,穩定試題難易度,才能提升考試信度,有效鑑別考生程度;各科增為廿級分,既不至於分分計較,亦可解決篩選問題。若仍死守十五級分,無論如何疊床架屋,恐怕都是白忙一場。
調降學測參採科目,原為減輕考生壓力,而今配套未盡周延,高分群考生的激增,反卻造成甄試壓力,悖離制度設計初衷。檢討更修級分量尺,提升試題的鑑別度,力求考試公平正義,大考中心得加把勁,招聯會亦不容蹉跎!
學測篩選倍率是什麼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學測欠缺鑑別度 超篩之亂又起
溫順德/高中校長(台中市)
大學學測成績公告,數學科滿級分人數高達一萬四千餘人,較去年多出近一倍,去年申請超篩之亂,今年勢將再度上演。本報資料照片
大學學測成績公告,數學科滿級分人數高達一萬四千餘人,較去年多出近一倍,創下十九年來新高。因數學高分群暴增,國英數自四科總合滿級分,亦由五九五人增為七七九人,去年申請超篩之亂,今年勢將再度上演。
去年試題欠鑑別度,導致申請入學超篩,清大電機學系乙組招生名額為四十人,預計篩出一二○人,實際卻達五○六人;醫學系亦不遑多讓,台大等五校增一倍,陽明與成大漲三倍,寫下前所未有紀錄。申請入學程序繁瑣,準備資料費時耗力,南北奔波所費不貲;頂大甄試人數翻倍,錄取機率相對降低,不僅浪費社會資源,更是重創學生自信,因而招致各界撻伐。今年高分考生驟增,超篩夢魘再次降臨,必將釀成更大恐慌。
面對今年超篩質疑,招聯會執秘卻表示,近半數的招生校系,有的使用分科篩選,有的增加參採科目,除採計四科校系外,數學單科影響不大,今年超篩校系數目,將較去年減少一半;又說醫牙校系超篩,二階甄試人數增加,可選出適合的學生,況且審查委員足夠,甄試品質不成問題。增篩選或參採科目,或可減少超篩校系,但超篩問題依舊存在;且醫牙篩選的方式,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四科總分人數增加,超篩人數更勝去年,備審資料真能詳閱?口試品質如何把關?對於甄選的公平性,考生心中不免忐忑。
學測五選四的變革,高分考生哀鴻遍野,未來採計減為三科,問題更是雪上加霜。為解決高分群篩選,大考中心曾擬方案,十五級分再分三級,家長團體卻不埋單,疾呼增為卅級分;教師團體也不認同,主張維持現有級分,各方意見大相逕庭。然以筆者個人觀察,加速擴增學測題庫,穩定試題難易度,才能提升考試信度,有效鑑別考生程度;各科增為廿級分,既不至於分分計較,亦可解決篩選問題。若仍死守十五級分,無論如何疊床架屋,恐怕都是白忙一場。
調降學測參採科目,原為減輕考生壓力,而今配套未盡周延,高分群考生的激增,反卻造成甄試壓力,悖離制度設計初衷。檢討更修級分量尺,提升試題的鑑別度,力求考試公平正義,大考中心得加把勁,招聯會亦不容蹉跎!
學測篩選倍率是什麼 在 葉丙成 Benso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政大研究:多元入學是否造成多錢入學】
這篇文章很精彩。政大經濟系、財政系教授發表在中研院經濟所的論文,以真實的數據探究多元入學是否等於多錢入學。政大連賢明教授提到除了政大的研究,其他好幾家的大學針對這問題的研究,以科學的數據觀察都看到同樣的現象:
「有關多元入學公平性部分,目前幾乎所有發表的研究成果(台大,政大,清大,成大,台北大學,中山,東吳,世新等學校資料),都沒有發現『多錢入學』的現象。這些公平性結果蠻一致的:比起單一聯考來說,多元入學並沒有造成高社經家庭進入頂大機率增加(聯考原來就對低社經家庭很不利,多元入學並沒有惡化,甚至有稍稍改善)。」
政大團隊論文摘要:
「研究顯示多元入學管道的擴張對中、低社經地位家庭學生入學具正面影響,且有助於非明星高中學生入學。另外,非考試入學的高社經地位或家庭高中學生,入學學測成績並沒有較低,且反而不存在成績優惠。整理來說,多元入學並沒有造成政大學生越來越傾向高社經家庭或明星高中。」
制度好不好,都可以討論,但不是從自己的經驗想當然耳說哪個入學方式一定對窮孩子不利。學者們的研究論文以實際的數據做整體面的研究。讓數據講話,多元入學並沒有造成政大學生越來越傾向高社經家庭或明星高中。
多元入學還有可以改善的空間。對多元入學制度覺得不夠好、如何做得更好,都是很棒的討論。多元入學的缺失、哪個大學科系做的不好、指考比例應該訂多少,這些都是很值得討論的議題。但希望論者不要一再地拿對窮孩子不利來合理化對制度的批評。因為這些研究顯示,多元入學並沒有造成高社經家庭進入頂大機率增加。
(歡迎分享)
上篇有關多元入學的文章超乎想像的熱烈,打破我FB按讚的歷史記錄。對只知道悶頭做研究的我真有點驚訝,看起來台灣社會真的對大學入學制度有很多看法。
我也謝謝各位的指教(快兩百則留言),由於時間關係就不一一回覆,僅講幾點回應。
第一,許多臉友從個人經驗出發,說明多元入學在公平面的問題。這些個人經驗我都尊重,但從社學科學研究者角度,個人還是比較信賴整體數據。原因是檢討一個制度應從整體角度出發,而不是依賴個人經驗。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一樣,所發展的個人經驗自然不同,整體數據相對比較客觀。
有關多元入學公平性部分,目前幾乎所有發表的研究成果(台大,政大,清大,成大,台北大學,中山,東吳,世新等學校資料),都沒有發現『多錢入學』的現象。這些公平性結果蠻一致的:比起單一聯考來說,多元入學並沒有造成高社經家庭進入頂大機率增加(聯考原來就對低社經家庭很不利,多元入學並沒有惡化,甚至有稍稍改善)。
而家長擔心多元入學申請成本較高,引發對低社經家庭不利的現象,在資料中也沒有發現。政大結果反而是申請入學中老師對偏鄉高中給予優惠,增加低社經家庭進入政大的機率提高。詳細的研究成果,各位可以參考這篇論文:
http://www3.nccu.edu.tw/~hmlien/publication/AEP442-3.pdf
不過目前的研究成果(除中山大學葉老師的以外),都僅能以學生家庭居住地來進行社經地位的推估,無法直接串連到學生的家庭所得或社經變數,直接討論多元入學的公平性問題。教育主管機關應該好好檢討,為什麼不能提出信服的證據,來降低廣大家長覺得「大家都在走後門」的擔憂。
第二,陳老師提到多元入學採用兩階段入學,個人申請和繁星推薦在第一階段入學,考試分發在第二階段入學,這兩階段入學會造成學生選擇上的差異。這的確是個大問題,但應該不會影響入學公平性(學生家庭背景),而是影響多元入學的效率性(亦即多元入學所選擇學生是否合適? )。
有關效率性部分,外界也有許多誤解。最常見的說法就是繁星學生進的了頂大,卻出不了頂大。但根據政大資料,繁星學生雖然入學學測成績比較低,但在學成績卻是這三種管道最高的。並沒有進的去出不來的問題(請見附圖)。有關多元入學效率性部分,再找時間跟大家報告。
最後,個人要強調的是多元入學有很多地方需要檢討,但這些檢討應該根據實際數據,而不是個人經驗。政大高教團隊在過去五年間花了很多時間,針對多元入學的公平性,多元入學的效率性,不同系所應該看哪些學科成績,如何篩選和設定倍率,以及多元入學的存廢等議題進行研究。這些研究成果是希望透過數據降低許多家長不必要的擔憂。這個才是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