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上音樂課_跟專業吳老師學精油按摩放鬆🥰
#in夢想音樂國玩玩調油DIY❤️
早上雨也下太大了吧?不管白天的狂風暴雨,跟好姐妹們說好要一起玩油就是要Gogo~J就是充實又美好的人生👈🎶
.
➡️感冒生病衛教、自然療法共學社團: https://bit.ly/2NAItMp
.
#好像可以聽見幸福的聲音
#學習算比例調調油
#學習按按頭放輕鬆
#學習開開心心過生活💖💘
#Doterra #自然療法 #芳療
#Grace媽媽的親子部落格
.
--------------------
.
📌歡迎+好友、追蹤、訂閱好康好玩好去處喔~
【Grace Mama的親子部落格】
部落格:http://gracehoo74.pixnet.net/blog
個人FB:http://bit.ly/2vBZWPO
Youtube:http://bit.ly/2hiJLRf
Facebook:http://bit.ly/2uTvRXp
Instagram:http://bit.ly/2oCBrvd
學習算比例調調油 在 芳療家- 芳療初心者適用 調配精油濃度算法...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然後用植物油填充瓶子, 這樣就可以得到精油濃度5%的身體按摩油了。 不管要加幾種精油,總滴數是50滴即可。 如何分配精油比例?可依個人氣味偏好或者作用取向來調整。 ... <看更多>
學習算比例調調油 在 濃度稀釋計算公式2023-精選在Instagram/IG照片/Dcard上的 ... 的推薦與評價
稀釋比例計算– 稀釋濃度計算公式. 在芳療按摩裡,調油比例是很重要的一項技術,精油通常稀釋在基礎油裡,在10ml基礎裡通常 ... ... <看更多>
學習算比例調調油 在 [新聞] 科技業人才荒:Google、Amazon外商頻來台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www.readr.tw/post/2939
2023年4月24日
作者—徐湘芸、李又如
攝影—鍾俊銘、陳毅偉、楊弘熙、董孟航
設計—曾立宇
資料分析—徐湘芸、李加祈、蕭淳云、雷函霏
科技業人才荒:Google、Amazon外商頻來台設廠,本土產業卻陷缺才困境
大學入學申請日前公布第一階段篩選結果,學測報考人數連年下降,近年在少子化的影響
下,不少私校面臨退場命運,然而全臺仍有部分系所招生名額不減反增,尤其是臺大、清
大、陽明交大與成大等校的電資科系,在教育部的政策引導下連年增額錄取。
政策介入的背後,是產業的缺工警訊亮起紅燈。
「外面的人都想進來,裡面的人都想出去。」半導體業內人士H(化名)笑稱,這是流傳
在公司員工之間的名言。H在2021年進入半導體業,也讓他看見臺灣資訊人才求供比逐漸
緊縮的冰山一角。
H說,全球的資訊產品需求增加,帶動資訊產業的人力需求增加,「訂單增加,例如挖礦
要顯卡,也需要晶片,還有油電混合車、無人駕駛技術,或是iPhone也是......,」他坦
言,進入科技業早已不像以前困難。
「最缺的還是蹲產線的人,也就是賣肝的人。」H說,現在理工畢業生產業選擇更多元,
從博弈業、直銷、網購、健身教練,甚至投機產業也變得更多,他提到,即使不進科技業
,也可以找個上下班自由、壓力比較小的工作,或直接炒股賺錢。「(科技業)現在得用
高薪留人。」他也坦言,找不到足夠的人力,也會導致每位員工的平均工作量上升,人才
供給可說是雪上加霜。
H擔憂的,正是臺灣科技業現在面臨的困境。更嚴重的是,整體人才供給從教育端逐漸開
始出問題,現在即使企業捧著高薪也不一定能找到人。
READr分析教育部資料,並訪問學界和第一線的產業界,發現近20年,科技業持續擴張,
但高教端培育出的理工人才卻越來越少。而在社會風氣改變下,考招制度與高教縮編影響
學生選讀意願,而臺灣軟硬體技術人才,更受到國內環境欠佳與外商高薪搶才的雙重夾擊
。
趨勢:畢業生下降釀科技業缺才危機
檢視教育部的近20年的學士畢業生數來看,理工相關學門的畢業生降幅尤為明顯。
在臺灣耕耘超過20年的104人力銀行,也有類似的觀察。104人力銀行顧客價值處資深協理
翁維薇指出,「少子化下,其實理工人才沒有那麼多的畢業生能夠供給到這些大廠......
,加上不管是外商或者是中型的新創,其實他們也會積極在薪資福利上去爭取人才。」
人才競爭變得更激烈,企業仍需要人力,「他們願意hiring人才的標準,其實有慢慢地放
寬的。」翁維薇表示,台積電或是聯發科,以往只錄取臺成清交的double E(電子電機)
畢業的學生,現在可能放寬到中字輩或是前段私立大學。
曾在Yahoo、樂天任職,現為中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洪智傑也笑稱,他2005年碩
班畢業時,同學分享聯發科的線上徵才專區,當時網站上需輸入學歷資料的那欄,被製作
成下拉式選單,選項只留有「臺成清交」四校與「其他」,最後進入團隊的,很多是書卷
獎頭銜的菁英。而過了10幾年,現在表單早已換成了自填式的欄位。
聯發科董事蔡明介2021年曾針對本土技術人才問題投書媒體,直指本土科技人才荒開始出
現,勢必影響國家的科技發展。
台積電回覆READr訪問時提到,近年除了在臺灣有擴建產能相關計畫、對外也有在美國、
中國、日本等海外地區的建廠。實際上,台積電於去年就曾在技術論壇中指出,將在臺擴
建11座12吋晶圓場,在竹科的研發中心也將於下個月開幕,預計進駐8000位研發人才。
「人才是台積公司保持領先的關鍵。」儘管問及本土科技人才荒,台積電表示:「有信心
能夠在當前相當挑戰的人才市場環境下,還是能夠吸引眾多志同道合、高素質的人才加入
。」
台積電的確為了因應更多的職缺與需求頻頻出擊。除了台積電每年舉辦的預聘專案「預辦
豋積計畫」,開出10萬預聘獎金,搶留畢業碩博生畢業人才外,也持續推出與國內幾所大
學合作的「博士獎學金」、「實習計畫」等產學合作方案,同時也持續招募海外菁英人才
。
產業龍頭競爭人才激烈,更別提其他的中小企業、二線廠商。
「人才都被台積電、聯發科吸走,一些中小型的廠缺工缺很嚴重。」元智大學電機工程學
教授陳敦裕指出,一般公司要找到好的人才也不容易,「都被吸走了,除非開放移民,否
則臺灣少子化情況嚴重,不只中後段大學會有危機,甚至產業也會有危機。」
衝擊一:需求不減反增 外商挖角雪上加霜
長期觀察數位人才市場、臺灣徵才媒合平台CakeResume營運長謝威秤也指出,臺灣人才供
給減少,可以挑的人變少,「科技業的demand(需求)變大,這個gap(落差)其實是迅
速擴大。」
他提到,不只台積電等本土廠商需求擴張,近年也有越來越多外商來臺設廠,「如Google
跟Apple跟Amazon,都來到臺灣設廠,這個廠一招都是招幾百甚至到幾千人。」
謝威秤進一步補充,硬體人才是臺灣強項。以過去協助Google招聘的經驗為例,其中有將
近一半是硬體相關人才,其次20到30%才是軟體工程師;來臺設廠除了可以幫助這些外商
公司快速招募優秀人才,且薪資水準較歐美低外,也可以加速產品的產出速度與運送成本
。
「全世界的科技公司都意識到臺灣有那麼強的技術人才,」他直言,本土企業需要跟外商
頂尖公司競爭人才的狀況的確愈來愈激烈。
當外商瞄準硬體人才來臺設廠,但臺灣的技術人力市場,卻是「越貼近硬體、缺工越明顯
」。
謝威秤解釋:過去臺灣科技業帶動,是以半導體為主軸,培育出很多代工產業,從晶片製
造,再帶動到整個消費性電子產業,當時優秀人才很多都在硬體產業。
但現在狀態改變「世界發展上,軟體就是在Booming stage,」他表示,近年軟體成為趨
勢,以前的優秀人才幾乎全轉向軟體,「變成硬體有很多好的人才就流失掉,甚至會去轉
移到新的技術領域,例如AI(人工智慧)或machine learning(機器學習)。」這也直接
影響科技業的人才供給,硬體缺工的情形比軟體更為嚴峻。
同時,硬體進入門檻非常高,相比擁有豐厚開源資源的軟體業,較難吸引外部(非本科系
或轉職人才)投入。謝威秤說,硬體大多仰賴實體工具,除了需要在廠房進行,資訊也相
對封閉:「像以前CPU製造的技術,可能鎖在特定幾間公司......,不進到某些實驗室,
你是沒有機會學習這些東西。」
他坦言,儘管資訊封閉是商務競爭的一環,但這其實也拖累了CPU發展的進程,因此現在
在國際上也有人開發出新的CPU技術,除了資訊開源,也讓更多人才可以投入這個行業。
謝威秤提到硬體的特性,在整個產製完成前是看不到成品的,「所以這種東西會需要去宣
揚,讓大家知道到這個技術是怎麼在貢獻社會。例如有人覺得做Mac(電腦)很酷,想去
做工業設計,想去開發硬體,大家可能就會開始有動力去學習,......而不是只停留在製
造跟技術的累積。」
衝擊二:環境薪資成推力 人才持續流失
儘管業界觀察到技術人才往軟體傾斜,在臺灣卻沒有那麼多軟體工作機會,因此這些優秀
人才不是被外商高薪挖角,就是選擇出國工作。
「大部分搶不贏國外。」在趨勢科技服務超過10年人資協理柯志宜坦言,在優秀人才的爭
取上,外商就是主要的競爭對手,例如Google、Dell,其中薪水是很重要的原因。
她提到,這幾年受到COVID-19的影響,資訊化、線上化趨勢下,軟體的需求變得更大,很
多外商也跑來臺灣提供遠距上班的工作機會,人才能接觸的外部機會與選擇,可說是大量
增加。
「大家其實很愛講說,臺灣的軟體工程師其實都很強,」在微軟工作三年多、後轉調到美
國西雅圖總部的軟體工程師郭育文說:「但他們就沒有很多可以發展的空間,大環境的影
響還是差很多。」
「臺灣Google的話,就算你頭銜掛的是軟體工程師,大概七成的人都在寫韌體,但韌體卻
可能不是這些人的興趣。」郭育文坦言,發揮空間是一大考量,「像現在其實很多人想做
AI,但這種外商AI的機會相對就沒有這麼多。」他解釋,這是因為外商會在臺設廠,除了
便宜的綠電,大多也是看中臺灣軟硬(體)整合的能力,例如Google有Google Home系列
產品,智慧音箱、運動手錶,或是Amazon智慧家居的監視器,兼顧軟體驅動硬體設備,即
所謂的「韌體」需求。
從臺灣微軟辦公室、轉調到微軟蘇州研發中心,再請調到總部,郭育文說,自己兩次轉調
都是直接換組,因此皆需經歷完整面試流程。而促使他一路申請的動力,正是資源與交流
環境,「我覺得還蠻嚮往,就是很多工程師的地方,」除了實體交流、座談會,連過去只
有線上開會才能接觸到的公司高層,現在可能在辦公室吃飯就會遇到一個,「畢竟是總部
,也會覺得自己做的project稍微更重要、更有趣一點。」
像這樣赴美的臺灣工程師,也不只郭育文一個,「在中國的時候,大概有20個臺灣人吧,
那陣子突然有6個都說要來美國。」郭育文也提到,現在在公司遇到的臺灣人也比想像多
,「像我們組除了我,還有另一個臺灣人,我們這個樓層除了我們兩個,還有另一個臺灣
人。」
軟體工程人才海外求職,進入外商公司申請外派轉調機會是一條途徑,但最大宗,還是先
赴美讀相關系所的碩士,再透過學生簽證找工作這條路。
進入矽谷工作近六年、長期觀察科技業動態也主持Podcast節目《矽谷輕鬆談》的趙建誌
(Kenji),正是這樣一個例子。
過去曾服務於金融科技產業如Square、Brex,現任職於通用汽車旗下自駕車品牌Cruise。
趙建誌直言,過去考慮到海外求職,也是觀察到海外環境較開放,更願意傾聽大家的想法
,相較於臺灣或者是亞洲,比較像是「工廠」的思維,下屬只要完成上面交辦事務,意見
也較難被採納。
除了運作環境以外,薪水也是一大誘因。「薪水真的是比臺灣(高),剛畢業就高上好幾
倍,要說做的事情真的有多出三、四倍這麼厲害嗎?其實也沒有。」他提到,儘管有現實
環境的差異,但若能讓薪資水準稍微離美國或至少亞洲其他國家稍微近一點,那留住工程
師的拉力也會比較大一點。
癥結點還是環境差異,趙建誌認為,儘管臺灣有很多人才,但能站上國際舞台的軟體公司
卻很少,「比如我們只知道Gogoro或Appier,但如果有更多,可能幾十個、幾百個軟體新
創,那對臺灣人才的拉力也是會多更多。」
原因:不只少子化影響?學生投入意願降低、高教縮編也成推力
產業缺人才,但回到人才供給的源頭,不只是少子化影響整體人數減少,連選讀理工領域
的比例也持續下降,代表願意選讀理工科系的人變得愈來愈少。
其中,除了「資通訊科技領域」畢業生佔比微幅下降,而「工程、製造與營建領域」相比
90學年度,109學年度選讀佔比下降超過11.7%。
相比之下,過往常被視為就業、勞動條件較差的藝術與人文領域,比例上反而相較過去成
長了5.4%。
陽明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兼系主任劉建男就觀察到,學生端願意報考、進入自然組的意願
逐漸降低。他認為,主要受到課綱影響,這幾年教改趨勢希望走向通才教育,課程考制讓
每一科都不能掉,也連帶影響時數分配。當物理化學重基礎的科目,將時數分出去給其他
科,壓縮學習時間,「比較難的科目學習起來更辛苦,學生聽不懂的情況下,就選擇放棄
,高中如果學習經驗不好,就不會想要再去碰相關科系。」
研究學制的臺大師培中心教授王秀槐則指出,新課綱將更多時間撥給「多元選修」,目的
希望學生適性發展,但確實也變相壓縮了數理科的學習節數。此外,大學考試從早年的聯
考,改制成第一、二、三類組開放跨考,「學生(進入大學)的選擇性更多了。」
她提到,加上這幾年產業多元化與升級,像金融業彈指百萬,時代背景逐漸脫離了早年的
政策佈局,「理工掛帥」的觀念逐漸在家長學生心中式微,也都連帶影響學生選讀理工領
域的意願降低。
整體趨勢理工科系畢業生漸漸減少,但細看內容,會發現公立大學理工領域畢業生仍持續
微幅上升,代表人才流失主要發生在私立大學。
「臺大電機相關科系擴張很多。」研究高等教育制度、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認為這與高
教擴張或縮編有關。當前段公立學校的理工科系名額擴張,原來願意念理工的私校學生也
會選擇自動往前升級,「比如說你本來只能唸私立,現在可以往前念公立。」
另一方面,後段的理工學生,也有了「往前擠」的機會。「如果一個學生有選擇(要選技
術學院還是大學),他當然是要念大學啊。」戴伯芬指出,很多原來是唸理工的後段學生
,為了往前擠,就去擠入門門檻相對低、較冷門的人文學門。
「產業缺工跟大學一樣,『臺大』搶『清交成』理工的人,」華梵大學智慧生活科技系教
授林智玲分析,「一直往下搶,一層搶一層。每一層都在哀哀叫,這不是很好的現象。」
私校本身近年面臨退場潮的存續議題,理工科系更是其中首當其衝的目標,劉建男指出,
理工科系需要投資設備並維護,投入成本高,「其實理工科要投資較多設備,就會造成這
個系被砍掉。」
解方:產業自行培才、政府砸資源恐緩不濟急
「技術人才最重要的,還是你要有產業知識。」在業界第一線觀察,柯志宜指出,近年的
軟體人才,容易一窩蜂去進入特定領域,例如資料科學,或是早期的雲端技術,「可是你
沒有產品知識,其實還真的不是很好用。」
「但有經驗的人仍是少數,」柯志宜提到,過去也有嘗試與老師合作,提供暑期或更長期
的實習機會,但招募狀況並不理想,常遇到研究生需為了完成教授交付的工作與專案,加
上本身課業繁重,時間相對有限。去年,趨勢科技改採「Graduate Hiring Program」的
計畫,透過內部近1300位軟體工程師的人力,有培訓的資源與餘裕,「去等,去培養一些
同學。」
「只要潛質不錯、態度不錯,然後這是你想要嘗試的,我們的確在招募標準上是有放寬。
」柯志宜提到,去年的新策略下,趨勢科技共招募了120位剛畢業的同學,相較過去,一
年可能只有20到30位新鮮人,佔比明顯增加。
她觀察到,這些新鮮人科系也更加多元,其中大約有10%不是傳統的軟體專業科系畢業生
。但柯志宜也坦言,這些非理工背景的人,大多會負責前端UI、UX系統設計或資料分析,
「比較後端,或是底層(運算)架構的東西,他們應該還是比較難(上手),還是有個門
檻在。」
根據104人力銀行在2022年曾提出一項調查,70.2%軟體網路/電子通訊曾聘僱文科生,電
子資訊/半導體產業也有55%願意用文科生填補技術工程職。
台積電對此表示,因應業務成長與技術開發需求,持續招募如研發、製程、設備工程師及
生產技術員等理工專才,針對非理工相關科系人才,內部除了有相應專業職缺,若文科生
有意跨足研發、製造、資訊技術,「積極自我進修及學習,或許也可以贏得合適的機會。
」
「相信會有更多元甚至非理工的人才,能夠持續投入半導體產業。」台積電提到,除了政
府推動相關政策,如半導體學院,台積電內部也有培訓與豐富的學習資源,如半導體製程
概論等多樣初階半導體專業課程;同時,各類人才也可透過台積公司在職訓練、內部職缺
輪調、教室訓練課程與線上學習課程等來充實個人能力,
儘管台積電在回應中指出,透過深耕校園及多元人才管道,仍能有效招募人才以因應公司
成長所需,但也不忘呼籲,受少子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政府應重視「充分且高素質的
人才供給」作為產業要持續成長的重要因素。
以半導體為例,為提升產業需要人才的質與量,台積電認為「應增加學、碩、博理工科系
的招生人數」,同時也提出應積極加強學術交流,如「邀請國外大師級教授來台擔任講座
,與中研院、大學一起做研究,透過政府與廠商的合作,來提昇臺灣半導體的能力。」
面對高教端理工畢業生流失,以及產業缺工潮的的需求,教育部曾研擬相關策略。自2020
年起,教育部為精進資通訊數位人才培育,針對國發會所詳列5+2重點產業領域,核定特
定學校擴充資通訊領域科系的招生名額,該學年新增了3125名額,隔年更納入半導體、AI
、機械等領域。
高等教育司副司長梁學政坦言,過去也注意到理工人才領域的就讀比例持續在下降,因此
才透過擴充名額的方式介入。他提到,儘管不是整體理工領域,僅針對其中STEM相關科系
畢業佔比,也在擴充名額的機制下,有逐漸回升的趨勢。
但也不是產業有缺就能一直擴張,「學校也會擔心說,我沒有那麼多(師資或資源)」梁
學政也指出,過去在核定評估上,會考慮各校的量能,「這些東西過幾年是要回到學校,
學校自己去評估招生的狀況,是不是要繼續做。」
他直言,從師資、資金到設備資源,全都是量能的一環。
去年政府通過的《國家重點領域及人才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特殊條例》(後簡稱《創新條
例》),就是在這樣的脈絡下誕生。梁學政提到,大學本身有很多制度法源,例如《採購
法》、《學位授予法》......,但這些規章也限制了政府可投入的經費與人力資源,為了
回應目前市場的缺口,政府因此另立專法,排除現有的限制,並投入加速成立相關學院。
以師資為例,國立大學有各自的聘用額度,但當《創新條例》通過後,教育部可以為這些
將設立「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的學校,每校至多核增15名專任教師,讓師資到位。不
只如此,資金也是一環,「光是師資,退休的科技人人才或是業師,他們可能年薪幾百萬
上下,那他們為什麼要來?」因此也邀請科技大廠也投入一半資金,另一半則由國發基金
支應,協助編列更多師資聘用的費用。
目前已有五所學校,透過國發基金與企業資金挹注,開設自己的「國家重點領域學院」。
然而,對於半導體學院,H對此卻不樂觀。「(半導體學院)主要還是解決人才質的問題
,但無法解決量的問題。」他指出,沒有大學部的理工基礎知識,很難應付學院的學習內
容,「會念的學生,可能多數還是理工科系畢業的大學生。」
對此,梁學政也坦言,產業的當然覺得人越多越好,「但不可能嘛!你看人才就是這麼多
,就是一個大餅,看大家怎麼畫嘛!」作為培育人才的角色,教育部則推出「關鍵人才人
才培育方案」,透過吸引其他國家的學生,先研讀語言,再進入大學就讀,「我們也會跟
勞動部或其他局處談,希望未來能讓這些人留下來工作,到一些(有缺工需求的)產業領
域,成為我們的技術人才。」
高教更具彈性 產業、政府需各司其職
作為高教政策的研究學者,戴伯芬並不認同這個做法。她質疑,「台積電學院自己本來就
可以做了,為什麼國家還要補助?」
「廣設大學是希望市場機制的運作,相信市場這個萬能的手,」她解釋,「但教育不能作
為商品,教育如果完全市場機制是非常可怕的......原本是市場能做、或企業可以做,國
家卻搶來做,搶著支付『企業培養人才的成本』。」
戴伯芬直言,臺灣高教政策常常落入市場機制的圈套,或是是為了利益團體回應而做,沒
有自己的基本邏輯。她以日本為例,政府大多選擇補貼數學、物理、化學,與實務有落差
的理論研究,而日本的企業則負責捐錢給有潛力的學者,「國家跟企業都會把培養人才當
作一回事。」
她指出,商品一旦過剩,例如高麗菜,過剩可以棄之不要,但高教政策關係到學生四年,
甚至往後的生涯,例如現在的半導體學院,「好,全部都念半導體,你念完四年,(你知
道)產業會怎樣?」
戴伯芬指出,技術領域變化很快,因此理工學門在訓練學生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有適應
變遷的能力,但並不是直接貼著市場上的需求。」她舉例,過去交大曾推出一個矽導計畫
,但沒想到後來計畫中所教授的程式語言系統改變了,學生學的那套系統突然都沒有用,
一切要重學。
戴伯芬認為,政府的責任是投資市場無法培養的人才,能由市場提供的,國家也應該放手
。
「相對健全的狀況,應該是每個產業都是缺工的。」郭育文認為,政策過度強壓注在科技
業,反而不是一件好事。
而從國外修讀碩士、現在已成為資深工程師(Senior Engineer)的趙建誌,對於產業缺
才問題也分享自己的觀察,「美國大部分的人,四年念完要工作就去工作了,要繼續往上
走,就是唸博士班。」他直言,碩士班反而都是給外國學生赴美就讀的,「那我覺得最大
的一個問題是說,為什麼他們在四年內就知道『我想要走業界』或是『我想要做研究』?
」
他認為,美國的實習制度更為完善,有更多時間學習業界的知識,「也不會念了四年,你
已經23、24歲,你才第一次真的進到產業界工作。」
除了產業與教育界的對接以外,趙建誌認為,重要的是環境,不只是現實條件。「因為薪
水留下來,就可能因為薪水走,這是非常現實的層面。」作為人才媒合端,謝威秤同樣也
認為:「現在我們整個產業的訓練太貼近(現實),直接訴求薪資,它缺乏了一個對於世
界實體互動的想像。」
而王秀槐認為,回到教育的本質,政府也可以媒合更多產業界與教育者的合作,讓技術人
才的培養,從現實條件,應該回到內在動機的引入。「過去是非常特殊的時空背景下,因
此理工科系變得熱門,可是現在社會不一樣了。」
「回到教育的本質,你本來就不能去強迫大家(讀什麼)......」王秀槐舉例:「但進入
大學以前,我真的覺得有更多做法,可以讓學生接近並認識整體理工產業,給社會一個對
理工icon(精神象徵)。」
「如果我們有多一點的新創公司,在軟體領域,那讓大家比較容易看到說,你做什麼事情
,是可以真的在世界的舞台上,你其實會比較有這個動力,有這個願意去完成。」趙建誌
分享,「我當然希望,回去(臺灣)的時候,希望做比如說會讓人興奮的產品,或是在你
很興奮的公司工作。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9.34.244.166 (荷蘭)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ch_Job/M.1683563598.A.74F.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