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 時代,找定位。】
在電視台新聞部國際組工作的十年,我每天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過去8小時,CNN的新聞「掃」(review)過一次。在我們這行,確實有一個專業的術語,就叫做「掃帶」,在快轉影片「掃帶」的過程中,如果看到重要的新資訊,好看的訪談,我們會抄下time code,紀錄下來,可能會作為接下來一整天外電新聞的素材。版權?不用擔心,一般台灣大型的專業電視台,每年是會砸好幾百萬(或是更多),去買CNN的畫面來使用。
.
每次「掃」到這個節目,都覺得字字珠璣,卻很遺憾不能引用,就是 Fareed Zakaria的《Fareed Zakaria GPS》,為什麼不能用呢?很可能是因為主持人是重量級人物,版權要另外賣。
.
可惜的是,大家在電視上認識美籍印度裔Fareed Zakaria的機會少了,不過現在倒是有個機會直接閱讀他的文字,談談最近新興熱門關鍵字:「後疫」時代。
.
疫後的世界到底會往什麼方向走?航空業旅遊業真的會大爆發嗎?在特定行業商機回神之前,美國人已經快要因為貨櫃短缺、原物料斷源而喝不到珍珠奶茶了,跟台灣人有什麼關係? Vice versa,反之亦然呀,在台灣的我們,遲早也可能會發生,因為什麼東西短缺,而某事某物稀缺的情況
.
那Fareed Zakaria怎麼看?這本《#後疫情效應》有意思的點,是好像讓你同一時間看了十份學術論文,它的文章非常強調引述段落的出處,真的就是我們在國外唸書時寫論文的標準寫法(因為作者是哈佛博士),為什麼要強調「格式」,因為這證明了作者,在寫一篇文章之前,已經看過多少文獻,經過消化之後,再提出自己的結論。當然引什麼經、據哪部典,多少跟個人立場有關,不過也看得出來作者的思考脈絡方向,至少幫大家省了一些時間去咀嚼更多論文,而得出的結論,確實也有其巧妙之處。
.
目前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Fareed Zakaria怎麼看疫後產業復興,他不談「大爆發」,倒是著眼於此刻和1920年後的相似性,當年是知名的西班牙流感盛行的時期,越是勒令酒館關門,反而開得越多,結果催生了爵士音樂百家爭鳴,甚至有咆哮的二○年代的說法,疫後第一位美國總統的競選口號是:回歸日常。
.
但是「日常」真的是說回就回的嗎?看看貌似很難回去的美中關係,應該不少人本來以為,在川普離開白宮之後,美國和中國的關係會一團和氣,但是從中共飛不完的軍機,到拜登展開對台的第一筆軍售,顯示有些東西,要回去也真是不容易,但是說極端點,美中最後會不惜一戰嗎?作者有個精彩比喻,現在的美國和中國,猶如十九世紀末的英國和德國:「英國擁有地球,德國則想要地球」。
.
為什麼?倒是值得深入一讀,我就先賣個關子了。
.
#國際新聞
#林佳璇
#後疫情效應
#天下文化
#主播書評
#新聞主播
學術書評格式 在 出版魯蛇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長注意
#好像很久沒有講很正經的文章最近好像都在發廢文
上個月看到一篇文章心有所感,出自於八旗文化gūsa主編王家軒,想說順便來分享一下。(文章本身因為轉貼關係會變成只轉到照片,因此以下針對該文本身節錄,全文詳見此👉https://pse.is/0323)
上個月底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邀請了兩位美國出版人來分享他們的出版經驗,分別是《亞洲研究期刊》(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的總編輯Jeff Wasserstrom(華志堅),以及《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創辦人Tom Lutz。由於他們都是辦書評的人,王家軒主編特別問及關於書評的問題:
無論是作家還是編輯,當然都希望自己的書得到正面的書評。然而,有些書評是負面的。這時候你該怎麼面對?此外,書評的意義與作用究竟何在?只是為了讓某一本好書被更多人注意到嗎?還是有其他不同角度的意義與使命?
Jeff的回答是:這是一個很容易出書、但書很難被看見的時代。因此,不管怎麼樣,得到注意總比被忽略好,即使你是因為被批評而得到注意。
Jeff還有另一個觀察:正如所有的作家都希望他的書能被讀者一頁一頁翻下去,辦書評、寫書評的人也是如此。為了要讓讀者願意看完你的書評,有的時候寫nasty的書評是必要的,因為大家都喜歡看nasty的東西。痛罵一篇文章有時候比讚揚有趣多了。此外,學術性的書評格式太過單板,連他自己看了都覺得無聊。
Tom則分享了《洛杉磯書評》的原則:負面的書評不是不能寫,但只該針對已經相當受到矚目、得到廣大正面但未必完全公允的作品。如果一本書的市場反應已經很慘澹、或是某一個年輕作家的第一本書,他們在已經在naturally dying,你就不需要(也不該)再捅他一刀。
我覺得《洛杉磯書評》這個方針相當值得參考。
--
好,我要講的就是關於「書評」這件事情。
有天我從一個知名度和網路聲量都很高的作家臉書上,看到一本書被酸得很慘,雖然不是我出的書、作者跟我也互不相識,但我看到的當下真的感到有點憤怒。
我說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如果你已經是一個知名的作家,相信你也明白出版書籍之苦、之不易、之困難,今天一個新出道的作者出書了,你可能光看就知道他的書也不是賣得多好,需要這樣捅新人一刀嗎?
再者,我認為如果你在實體書店或網路書店看了試讀、翻了幾頁可能不甚喜歡,那你甚至不會購買這本書回去對吧?(還是你的興趣就是喜歡買你不喜歡的書回家?不太可能吧?),所以我合理判斷你是從別的管道取得,不管是別人送的、甚至作者或出版社自己送的,那你不喜歡你不要讀就放一邊是會怎樣嗎?有必要這樣酸別人甚至把書的連結都貼出來告訴大家不要買嗎?沒有必要吧?
不是說我今天在自己臉書粉專上就沒酸過別人的書,但說真的,就連我每年玩金魯獎這種鳥活動,大概就是自己看爽的而已;其實也不是沒人投一些目前知名度高的作者或書,但說真的對方的書都已經很賣了,某種程度上根本不欠酸。就像《洛杉磯書評》所言,「只該針對已經相當受到矚目、得到廣大正面但未必完全公允的作品」其實後來我甚至放棄公開投票結果,只在去年年底出版魯蛇之夜簡單帶過這件事情而已了。(所以我想,今年如果要再辦,也會再調整看看作法吧?)
說到這,有大家推薦真的很不錯的書評撰寫者嗎?(寫得好、但又敢講的)推薦一下吧!
兩位美國資深編輯的人文沙龍
#出版同業雲集
學術書評格式 在 Translators Anonymou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再談英文閱讀訓練】
旅行回來後廢了一星期才開始工作,仗著閱讀速度快,答應的審書留到交稿前一星期才開始看,豈料(?)慘劇發生,剛開工的編輯傳來443頁的半完成稿,這種稿件通常等不得,隨時有可能結案,原本三個星期只要看一本352頁跟288頁的書,現在突然插了一本,然後另一位對我很好的編輯也來湊熱鬧,這本只有277頁,也是急著要。究竟要如何在22天內讀完總長1360頁的四個故事,消化後再寫四份報告,還要上家教,做翻譯?
距離最後一本的交稿期限還有一星期,我已經交了兩份報告,快看完第三本了。
上次寫了【不要查字典】鼓吹訓練閱讀時不要查字典,結果被留了一些酸言酸語,我真的懶得回應。你愛查字典是你家的事,只要你滿意自己的閱讀能力就好。我提供的意見只是代表自己的經驗,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也沒什麼好挑戰的。
由於後來有人誠心發問,我又思考了這個問題,為什麼訓練閱讀的時候不要查字典?加強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尤其如果將來要到國外唸研究所,需要訓練的有幾個能力:
1. 釐清文章脈絡與重點的能力
相信我,等你念了研究所,等著過濾的資料堆積如山,絕對沒有時間一個一個查閱不懂的單字,這時候需要的能力是判斷文章脈絡為何,哪些段落只是在充字數,哪些段落才是需要細細閱讀的重點。哪個段落是介紹,哪個段落是正文,學術論文的結構自成一家,寫作論文時也有遵循的格式。在「訓練」閱讀的過程中,必須練習的是判斷某個你不認識的單字到底重不重要?這個單字是屬於看不懂就完全沒看到重點的那一類,還是只是讀者拿來炫耀字彙的那一類?有了這個判斷能力,面對大量閱讀時會輕鬆許多,也更能抓到重點。而這個能力的養成,就是先藉由不要查字典讀完整篇/本內容,是否仍然理解。
2. 消化內容理解中心思想的能力
一本書從頭到尾讀完了,知道內容是什麼,那麼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如果一本11萬字的英文小說只能用3千字的中文描述故事內容,不可以遺漏重要的梗,該如何判斷、如何取捨?如果你描述的內容與方式攸關此書是否進入繁體中文市場,或出版社可能買到一本爛書,該如何客觀的重述你所讀到的故事?就像讀完一篇(或一本)學術論文,你會如何在論文中用兩句話或一小段交代這本書的內容?作者的立場為何?客觀或偏頗?
3. 判斷文章品質的能力
某次我還在摸索但已得到編輯信任時,拼老命努力讀一本七百多頁、可能得獎的小說,那本書讀得非常吃力,吃力到後來編輯很同情我,叫我不用看完。我覺得整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文學性很強」,編輯一再追問我是什麼意思,我覺得彷彿回到寫論文時的惡夢,每次看到老師眉批「Be explicit!」我就一個頭兩個大,是要多明確?後來我開始幫人改英文之後就懂了,文字運用之間的曖昧與模糊。有些故事內容很平凡,作者卻可以講得很精彩,同樣的,也有作者把特別的故事變得平淡無奇,令人呵欠連連。不止一次,我接到入圍或得獎的小說,閱讀時不斷懷疑此書為何入圍/得獎,最難的是誠實寫出與網路評價相反的意見,或勇敢的說出「真難看!」三個字。
遇到這種問題時,有時我會拿自己的意見對照網路書評,大概知道自己的意見落在正反之間的哪一區,這是一種練習與驗證的方法,不過遇到尚未出版的書稿就哭哭了。
以上這些閱讀所需要的能力都不是從「查字典」得來的,而是以宏觀的方式(相對於翻譯時必須看懂每個字的微觀閱讀),著重於書本/故事的結構與整體性,以達到理解的目的。
至於訓練字彙能力的方法,我覺得還是不要回答好了,以免被鞭。我的字彙很爛,每天都要查一大堆單字(咦?),我指的是翻譯的過程。
前情提要:【翻譯與閱讀】不要查字典
http://uisgebeatha.pixnet.net/blog/post/62243323
學術書評格式 在 《史穗》徵稿啟事一、本刊為刊載與歷史研究相關之學術性刊物 的推薦與評價
五、來稿請按《成大歷史學報》或《新史學》格式撰寫;來稿請附中文關鍵詞及五百字左右的中文摘要;中文書評請加附該書作者及書名之英文譯名。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