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到 #新竹縣早療通報個管中心 與一群漂亮的幼教老師們分享 #學齡前幼兒的情緒察覺與溝通。
前幾天諮詢評估的時候,遇到一位即將滿四歲的小朋友,家長主訴,孩子的情緒行為嚴重,只要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大吼大叫,甚至會出現攻擊的行為,也常常一生氣就會做出離家出來的舉動,遇到這樣有個性的孩子,我詢問在座的所有幼教老師會如何解?
評估那一天與孩子的互動一切很好,彼此嘻嘻哈哈玩鬧在一起,但治療師為了驗證孩子的情緒行為,突然要求孩子,果然情緒很快就爆開了,孩子就直接要往教室門外走,並且大聲吵著說「要回去了啦!」
眼見孩子要離開教室,家長正要起身,就被治療師制止說「您們坐著,我處理就好了。」然後就轉頭對著孩子說「你要走囉!好!那你記得要拿著你的鞋子跟襪子喔!」
孩子一臉氣噗噗的模樣彎腰拿起自己的鞋子後,雙眼瞪著家長說「要回去了啦!」
治療師淡定的說「你要走,趕快走,我們要繼續說話,等一下記得幫忙把門關起來。」
孩子突然不知所措,看著愣在原地的孩子,治療師接著說「你怎麼還沒走,不然我自己關門好了。」
孩子趕緊放下鞋子衝進教室撲進家長的懷裡,並做出要打人的動作。
治療師見狀用堅定的語氣說「我們教室是不能打人的喔!若你要打人,那要去教室外面。」
孩子收起自己的拳頭,改成生氣的怒吼聲,一直故意打斷家長與治療師之間的對話。
於是治療師抱起孩子來到自己的身旁說「你吵到我了,你要跟我坐在一起。」
孩子緊張的一直搖頭,治療師接著說「還是你想要回去坐媽媽旁邊?」
孩子伸手指著家長方向,語帶哽咽的說「我要坐媽媽旁邊。」
治療師點點頭,用輕鬆的語氣說「好,我知道你很生氣,你也可以繼續生氣,但請你不要吵到我,不然我們又要坐一起了。」說完就直接請孩子回到家長的身旁,治療師也繼續與家長討論孩子的狀況與剛才事件中所使用的策略。
討論的過程,孩子不再哭鬧,而是靜靜坐著,孩子也不再出現攻擊行為,而是乖乖等待,最後看著孩子的好表現,治療師笑著說「你好棒喔!你沒有吵得要出去,也沒有生氣要打人,更沒有大聲哭著吵到我了耶…」
🤔當下的策略為什麼要這麼執行?
1️⃣這幾年很盛行一種孩子,情緒勒索的孩子,您可以說是孩子還小不懂事,是孩子心理有壓力而呈現的一種保護行為,也可以說是孩子想要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更可以說是孩子不懂得正確社會行為所導致的結果,但是,身為大人的您,有沒有想過另一種可能性,大多數會出現情緒勒索的孩子會不會都是大人不小心縱容出來的結果。
2️⃣學齡前的孩子,我會善用孩子還處在依賴大人的心理階段,同時也確認環境是安全的前提下,尊重孩子要離開的舉動,讓孩子意識到,這一招對我沒有用,然後讓自己握有事件的主導權。
3️⃣順著孩子勒索的行徑,轉變為一種約束的策略,間接制止孩子打人、大聲哭吼的行為,讓孩子連結到,若您要打人、哭鬧,就要去外面,引導孩子自我管理的表現。
4️⃣製造孩子表現好的機會,適時給予肯定,讓孩子知道什麼行為才是我們要的,逐步塑造正確的行為模式。
5️⃣最後,創造一個溝通的機會,讓孩子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讓我們認識孩子,同時透過溝通的過程,教導孩子正確的觀念。
這樣的處置結束了嗎?還沒!因為時間的關係,當下只能進行到第四個步驟,然而,這樣的策略就能讓孩子改變嗎?也不可能!因為塑造孩子的行為需要很長的時間,再透過潛移默化才有機會改變,當下也是先制止孩子的不當行為,靜待情緒冷卻下來,未來才有機會教導孩子正確的因應技巧與建構正確的觀念,所以這一次的處置策略只是在為接下來的療育課程進行前置作業而已。
‼️但到了國小階段,就不能使用這項策略,因為孩子真的會跑掉,那為什麼這個年紀我要這麼做,就是要建立孩子正確的行為與觀念,同時也要把溝通的管道與習慣建立起來,這樣未來孩子遇到情緒衝突時,就比較不會出現極端的手段,而是懂得用溝通解決的方式。
#陽光種子職能治療所
#童心職能治療所
#童心語言治療所
Search
學齡前幼兒的情緒察覺與溝通 在 現貨* 0~3歲給對愛就不怕寵壞+ 3~6歲做對管教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3~6歲做對管教,不打不罵孩子更聽話:日本兒童心理醫師秒懂孩子的「有效溝通法」, ... 如何適切的傾聽、理解與讚美,讓家有學齡前幼兒的父母輕鬆看待管教這門功課。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