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劇評]
追憶潸然──《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
「和枝,我這輩子,沒有一件事是可以自己做決定的。
不管是生在這種時代,或是生在顏家⋯⋯
但是,我唯一自己做的決定,就是娶妳。
我能相信的,只有妳啊。
全天下只有妳,只有妳,我不能接受妳騙我。如此而已。」
這是舞台劇《時光の手箱:我的阿爸和卡桑》,讓我聽了感覺最痛的一段台詞,也讓顏惠民這個人物的形象有了極為豐富的層次。
顏惠民是誰?他是台灣五大家族——基隆顏家的長子,一青和枝是他的日本妻子,一青妙、一青窈是他的兩個女兒。這齣戲的發想,便是由一青妙所寫的《#我的箱子》、《#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兩本書出發。改編成劇本後,以一個女兒對父親的追索,一個紀錄片導演的旁記,從箱子裡遺留的物品中,拉出一青和枝的視角和顏惠民的書信等幾條敘事線,鋪陳出大時代下複雜又純粹的愛情故事。
複雜,因為這是一個男人想要融入日本這個國家而終究不可得的歷程,想要自由卻得扛下家族重擔的憂悶。顏惠民十歲即被送往日本當小留學生,也曾誓死為日本帝國奮戰;卻在終戰那一天失魂落魄,只因從此不再是日本國國民,而是中華民國國民。他一度被送回台灣,但二二八事件後的混亂,讓他偷渡回日本,多年後在日本與和枝相遇。
但是,這場門戶不當的婚姻、長子長年滯留日本、返台後對家族企業轉型的爭執、在語言轉換上的問題等等,讓惠民父親的不滿逐步累積。終於在惠民讓公司經營不善而提出要回日本之際,引爆父子之間的決裂。無法原諒毫無擔當的自己的惠民,甚至曾企圖輕生。巨大的痛苦連妻女也無法完全撫慰,他只能不斷不斷地往山上走。因為山,永遠在那裡。
這也是一個平凡女人,為了融入台灣顏家這個大家族而拚命學做台灣菜的過程。從在銀座相識、相戀、成婚、生女,再到顏惠民要她攜女回台,我們看見和枝在愛情中的一往無前和獨在異鄉的忐忑不安。為了丈夫,她儘管被嚴厲的公公斥責身為長媳卻做著下人的事、不許坐近吃飯,不能見客等等,卻仍努力克服語言溝通的困難,改變髮型、裝扮、學台語,努力揣摩台灣菜餚的口味。甚至充當父子關係的潤滑劑,寬慰公公恨鐵不成鋼的憤懣。面對丈夫,她卻又以日本飯菜,成全丈夫想回日本卻不可得的心願。
「變成台灣人,要是有這麼簡單就好了。」這是對他們兩人處境最真實的喟嘆,又何嘗不是台灣人最複雜難明的認同課題?
純粹,則是惠民和枝夫妻之間深刻的感情。劇中提到,惠民一年當中總有一次或兩次會將自己關在房裡,既不開燈,也完全不踏出房門一步,只是不斷喝酒。好像把自己鎖進一個深層的黑洞,誰也拉不出來。面對逐漸崩潰的丈夫,和枝卻用了最大的溫暖守護著他。
然而,夫妻關係最為緊張的時刻,卻也因這份體貼而來。和枝得知惠民罹患肺癌的時候,深怕他知道真相後會結束自己的生命,苦苦隱瞞,堅持守密。隱約察覺到自己身體狀況的惠民,因此幾近兩年不開口跟妻子講話,不吃妻子煮的的菜餚,甚至連最後一趟登山旅行都不帶妻子同行。這樣固執嚴厲的他,卻在旅行途中不斷拍照,回家後要孩子拿相簿給媽媽看⋯⋯最後惠民對妻子說出不諒解的理由時,那些極痛、極怨、極忿,難道不是因為極深的愛而生的嗎?
而和枝的愛,劇中則在她過世後,藉由朋友之口,傳遞給一青妙:「就算人生重來一次,也還是想要跟你父親一起度過,和枝講到你爸爸的時候,就像一個女兒在說她的父親,又像一個媽媽在說她的兒子,很幸福的說著。」在那樣艱難的時代,那樣艱難的國族、階級、年齡種種的差距,得以扶持一生,實在是磨礪出了像珍珠那樣珍貴的愛情。
我非常佩服監製李崗、導演廖若涵、編劇詹傑以及同黨劇團等製作團隊將這個故事搬上舞台。李崗曾拍過霧峰林家的故事——《#阿罩霧風雲》,這次找來詹傑從兩本書為起點,佐以大量的歷史文獻閱讀,讓一青妙記憶裡模糊的父親身影現形。廖若涵在類似的題材上,先前做過《安平小鎮》(2013)、《阿章師の拉哩歐》(2015),既有在台南人劇團豐富的劇場工作經歷,也有愈漸成熟的對「劇場」的思考。這讓她更有餘裕地處理這樣的時代命題。
在選角上,一青妙親自上陣演「一青妙」與舞台上的父親演對手戲已是極新鮮的挑戰,鄭有傑流利的日語台語切換,更是讓我驚豔。更不用說楊烈沈穩威嚴的演技、台語的氣口,大久保麻梨子的活靈活現和深情,其他演員拋接流暢的對白,都為這齣戲打下紮實基礎。他們本身各自與日本的淵源,如鄭有傑的父親是日本華僑,大久保麻梨子嫁給台灣人,楊烈和日本人結婚,米七偶和台灣人結婚等等,我想都讓演員在角色上有更入心的演繹。
雖然因為篇幅有限,有些劇情稍嫌快速帶過,有時又不免覺得一青妙和「導演」的對話,會限縮觀眾的詮釋。不過,劇場空間結合了音效、影像,燈光和舞台設計,還是給予一定的想像空間。而不斷讓觀眾抽離又代入情緒,終究還是讓我從後半段至結尾,淚流不止。劇中「導演」適時加入批判性的觀點,也讓全劇避免落入濫情和缺乏反思的窠臼。劇末,一青妙回身走近舞台上重現一家人團圓吃飯的兒時餐桌,舉重若輕,讓它既有時代性,也是超越時空普遍的人性。「追憶潸然」,是啊,就是那樣複雜又純粹的感情。
這齣舞台劇的出現,提供了我思索日治到戰後台灣文化的不同視角。以往,我想起的九份,可能多是像吳念真筆下礦工之子的視角(像劇中阿春、阿春之子的視角),去寫九份的女人如何養成專注聽來自九份的風聲,判斷礦坑裡的男人是否全部逃出來的習慣。這齣戲選的則是「炭王金霸」顏家,再次提醒了我,台灣是有世家、有貴族的。這樣的多重視點,有助於撐出台灣地方文史更為立體的架構。
舞台上的顏惠民的半生,縱然是「不成材的繼承人」,縱然是不知道自己該回去哪裡,背後其實指向那曾經輝煌富麗、在地方上風生水起,擁有文化教養和政商關係的仕紳勢力。那些刀光血影,倘若認真爬梳,實在也可以寫成很凌厲的宅鬥、政爭和商戰戲。(若要處理五大家族題材,這條路線也讓人滿期待的。(關於台灣權貴家族網路,可參考一下陳柔縉的《#總統的親戚:揭開台灣權貴家族的臍帶與裙帶關係)。
不過,一青妙筆下的基隆顏家,或是像楊双子《#花開時節》、辛永清《#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裡面所寫的,種種精細的吃穿用度和大家風範,都是在不同形式的文化再現中,逐漸填補日治時期在庶民生活之外認識上的空缺。補上這一層,再去細想「語言轉換的一代」在不同的階級身分之下,在時代中如何抉擇與無法抉擇,也就能有更豐富的想像,和更深刻的理解了。
(台北場次已結束,希望這齣戲也能有機會到台中、台南等地演出!)
#時光の手箱
#時光的手箱
安平小鎮劇本 在 莊傑評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小週末就該看戲😎
昨晚看了台南人劇團的經典作之一
《Re/turn》2018版,
好的劇本即便重製上演魅力還是依舊呀...😍
記得第一次看台南人劇團是大學時看了改編自桑頓•懷爾德《小鎮》的《安平小鎮》,當時就深深佩服導演、劇本修編能夠把外文劇本這麼服貼的處理成一個,以台灣民國六七零年代為背景的戲。
看著舞台上的演員,心裡還是很激動的,曾經也是個微劇場人(哈哈,在那神秘的黑盒子裡專注、誠懇地說著故事,走出劇場開始面對鏡頭,還是一直鞭策自己依然是誠懇地說著故事,好拉!歪題了!
最重要的是,明天還有場次呀!
趕快去搶票了!
接下來台中高雄也有場次唷!
-
#台南人劇團
#你有想彌補的缺憾嗎
#劭婕女神依然很女神
安平小鎮劇本 在 蔡柏璋 Pao-Chang Tsa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Photo by Tom Mesic
《安平小鎮》雲門落幕,下週換《Solo Date》接力!
大家跑雲門真的是辛苦了,感謝不離不棄的們。
目前兩週的週六下午都加開了一場下午五點的場次,想欣賞《Solo Date》又要趕車的們可以參考這一個場次。約會專線:http://ppt.cc/zfJC3
因為很重要,所以要不厭其煩提醒:
ㄧ、戲長一小時,趕車送禮兩相宜。
二、有強烈語言和不雅圖片,小朋友很抱歉可能不適合看。
三、主要語言為英文和法文,皆會有中文字幕,歡迎邀請外國友人欣賞。
★★★★★ 英國劇場指南(British Theatre Guide)
「戲一開演幾分鐘,觀眾就知道這即將是一場非凡的劇場體驗!」
「蔡柏璋和台南人劇團的團隊創造出一場令人難忘,精彩飽滿的作品。這是劇場未來的趨勢。千萬不要錯過了!」
★★★★★ A Younger Theatre
「這個演出,對當代其他使用創新科技媒材的劇場,設立了絕高的標竿。」
「蔡柏璋的劇本直搗了我們如何探索愛與贖罪主題的核心。」
「這個多語言使用的表演是一個大勝利,同時也是一個深具底蘊的劇作家,說了一個絕佳故事的範例。嚮往未來人類與機器互動的觀眾,這齣戲絕不容錯過。」
★★★★ 瘦子(The Skinny)
「很多試著結合表演和多媒體的作品都讓人覺得牽強,多媒體像是附加物,試圖在表演裡強加效果,往往令人分心。在『Solo Date』裡完全沒有這個問題。投影不只轉換得不著痕跡,從絢爛的電子雨特效到同志的交友軟體,毫無違和感,完完全全地和戲劇整合。」
「令人驚艷的視覺,挑戰觀眾理智與情感上的感受,同時又具幽默。這個作品直搗當代關心主題的核心,並提供了一個全新徹底的面相,來探討亙古不變的主題:愛。」
★★★★ 三週報(ThreeWeeks)
「這是一部值得看的戲劇作品,瑰麗且強而有力地整合了科技,進而探索自我認同的議題。」
★★★★ 蘇格蘭人報(Scotrman)
「以一種精湛又動人的視角探索人工智慧。」
「編導演蔡柏璋利用語言的趣味(中、英、法)、身為演員的技藝和巧妙的劇場幻術,對現代人越來越耽溺於網路世界而非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強迫症提出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