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選歷史人物知多少 | 沈括】🔺
🔸年度人物歷史選舉2020
🔸主辦單位: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沈括,蘇州吳縣人(實為杭州錢坑縣人),宋朝地理學家,天文學家,軍事家等。沈括跟其餘科學家不同的地方在於,後人對他貶多於褒,沒有後人為他立碑、為他撰寫墓志銘、為他單獨立傳。
他是傑出的地理學家,編成《天下州縣圖》,內容詳盡,前所未見;他是優秀的軍事家,曾大敗西夏夷蠻,收復六個要塞;他是出色的外交家,智鬥遼國使臣,維護宋朝領土主權。他功勳卓著,做出重大成就,但歷史上的地位卻與其成就遠不相稱。在《宋史》中,沈括的名字排在其堂兄之後,僅以附錄形式予以記載。事實上,沈括最高官至翰林學士,是中央三品大官。他的科學成就也無可比擬,但在《宋史》中的奸臣傳裏,沈括幾乎榜上有名。雖然他成就非凡,但品行不端,為時人和後世史學家所不齒。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沈括的故事。
熙寧二年(1069年),熙寧變法啟動,王安石權勢熏天,極受皇帝器重。沈括有心依附,力陳新法之好,大力吹捧新法的好處,全力擁戴王安石變法。起初王安石認為他巧言諂媚,不是人君子,把他排除在變法的核心層之外。朝中掣肘變法的阻力很大,王安石急需人才,遂於熙寧五年(1072年)派他擔任汴河水利提舉。沈括不敢怠慢,親自勘察汴河兩岸共八百四十多里河段,首創分層築堰新技術,築成台階形堤堰,引水灌注農田一萬七千多頃。因為治理汴河有功,熙寧六年(1073),沈括被提拔為集賢校理,奉詔詳定三司令敕。
同年,沈括被派為兩浙路察訪使,也就是替皇帝出巡兩浙一帶的欽差大臣。沈括與蘇軾兩人曾是好友,但他忌妒蘇軾受皇帝特殊優待,便想陷害異己,誣告蘇軾。沈括假意跟蘇軾敘舊論故,請蘇軾手抄近期詩稿,留作紀念。蘇軾沒有多疑,抄了一批詩詞送給了沈括。回京之後,他將蘇軾的詩加以箋注,各種抹黑。例如在《詠檜》一詩的「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下面,沈括箋注道:皇帝飛龍在天,作者卻要到九泉去找龍,居心何在?隨後,他將蘇軾的詩冊附在察訪報告里,呈送神宗。神宗看了看,一時間倒真沒有怎麼在意。蘇軾得知後也沒有責怪沈括,但蘇軾完全沒有想到,正是沈括泄露出去的這些詩詞,六年後被另一批人翻了出來,換了個新玩法,差點害他丟了性命。元豐二年,蘇軾轉為湖州知州,例行給宋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上表》。文章中,他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當時,變法派和保守派的鬥爭正處於膠着狀態,以李定為首的新晉台諫官們,為了迎合新任宰相之一的王珪,就《湖州謝上表》連上四折,批評蘇軾大逆不道。他們稱蘇軾「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對皇帝不忠,宋神宗隨即下令審理此案。經過四個月的「審理」,御史台扒出蘇軾「反詩」一百多首,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署公事」。那便是著名的「烏台詩案」。
熙寧六年(1073年),沈括當時管的是司天監(中央氣象局),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職位,皇帝各種「順天意」的大事都由這個部門負責「安排天意」。為了配合新法,推行新曆,沈括在司天監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變法。他罷免了六名墨守成規的舊官吏,破格提拔了一個平民出身的盲人科學家。在王安石的支持下, 沈括用了五年時間修成了「奉天曆」。新曆法符合天體運行的規律,有利於農業生產。雖然編制過程受到了守舊派的百般阻撓,使曆法有所瑕疵,但沈括又於晚年完成了更精確的《十二氣曆》。
熙寧八年(1075年),宋遼於邊界又生衝突,遼國要求以黃嵬山為界,重新劃定兩國邊界。次年三月,朝廷再度任命沈括為大使,出使遼國,交涉劃界事宜。在與遼國六次談判中,沈括針鋒相對,寸步不讓。最終沈括不辱使命,凱旋歸來,提升了積弱朝廷的士氣。
沈括在出使遼國一行裏,深切體會到地圖的重要性。由於道路彎彎曲曲,山川高低錯落,繪製的地圖與實際情形往往有很大的誤差。沈括遂發明了「飛鳥圖」法,也就是用飛鳥直達的距離繪製地圖,這概念與航空拍攝相似,使得繪製地圖的精確度大為提高。
熙寧九年(1076年)十月,王安石獲准辭相,他推舉吳充代替自己,完成未竟的變法事業,然而吳充的政治主張並不完全與他相同。
此時,沈括已官至掌理全國財政的三司使,但他仍不滿足,他瞅准了兩任宰相之間的罅隙,給吳充呈上條陳,陳述新法的諸多不便。然而這事卻被御史蔡確知道了,他隨即上表彈劾沈括,說他反覆無常,自相矛盾。宋神宗親自比較了沈括前後兩種立場的奏章,自己都看不下去,反感沈括見風使舵的的神宗,藉機免去他翰林學士的官職,貶知宣州。一年後,宋神宗本打算重新起用沈括。蔡確卻於此時再次上書,批評沈括「反覆無常,附會大臣,被貶不足一年,不宜擢升」。神宗一想甚是在理,於是即將發下去的詔命被撤回。沈括再次為自己的政治投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
元豐三年,神宗重新起用沈括,調任延州(今陝西省延安市)知州。一個月後,又讓他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指揮西北防務,抵禦西夏入侵。沈括立即抓住了西北局勢的冷靜期,組織青壯年練習武藝,鞏固防禦工事。在迎擊西夏入侵的戰爭中,沈括親冒矢石,率師應戰,在無定川擊敗西夏兵十餘萬大軍。元豐五年(1082)四月,先後收復米脂、細浮圖、吳堡、義合、塞門、葭蘆六個要塞。沈括因軍功被晉升為龍圖閣直學士,官從三品,享受超遷官階的優待。同年八月,宋神宗突然派徐禧接替沈括的職位,命沈括輔助他。徐禧剛上任就完全推翻沈括早前安排好築烏延城的防禦計劃,改為築建永樂城,沈括竟然大力奉迎支持,一味諂佞附和。一個月後,永樂城順利築成,同時西夏兵大舉來攻。這次,宋軍大敗,損失軍民無數,高永亨、李舜舉等戰將壯烈犧牲。雖然戰況失利主要責任在徐禧而不在沈括,更何況沈括不久前才立下大功,本不應給予太大處分。然而,自從「烏台詩案」後,沈括可謂臭名昭著。朝廷派來調查的眾多大臣沒有一個為沈括說好話,結果沈括被免除官職,貶為均州團練副使,隨州安置。從此,沈括徹底退出了北宋核心政治舞台。諷刺的是,他日後將面臨的處境與被他所迫害的蘇軾一模一樣,都是從大學士貶為團練副使,都是不得擅離職地,都是不得簽署公事。可謂是咎由自取。
看到這裡,你是怎麼評價沈括的呢?如果你支持他,記得為他投上寶貴的一票!
投票日期📝2020.11.06-2020.11.20
投票鏈接🔗https://voting-2020.cnhe-hk.org/
⚠️輸入的手提電話只供是次活動投票之用(發出OTP和確保選票的唯一性),活動完結後會立即銷毁
⚠️香港地區以外的朋友也可以投票啦!!
#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20 #歷史人物 #歷史 #中國歷史 #沈括
宋史沈括傳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弓箭的延續:千弓同張,萬箭齊發|3>
我站在稀疏的草地上,刮起大風,左手緊握著那不明來歷的弓。
閉目聽著風聲,自己就如馳騁草原的戰士。
「看來你很喜歡手上的殺伐之物,也頗適合你。」
身後突然出現一把高亮豪邁的聲音,一個遊牧民族打扮的大漢。
「你知道你手上的東西是多麼古老嗎?想像那"千弓同張,萬箭齊發"的場景,多麼驚人。」
---------------------------------------------------------------
古代戰爭常以軍陣對壘的形式展開,弓箭在軍隊中的作用和地位相當重要,唐代《太白陰經*器械》中記載:唐一軍編制12500人時,裝備「弓一萬二千五百張,弦三萬七千五百條,箭三十七萬五千支。」弓箭手們於戰陣前一字排開,控弓發箭,千弓同張,萬箭齊發。 霎時之間,矢如雨注,箭若飛蝗,一場殘酷的鋒鏑噬血就此生成。
對鐵箭鏃種類的細化始於宋代,這真是個頗為有趣的時代,軍政軟弱的同時,軍事技術卻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宋代以他那令人值得欽佩的耐性對每種武器都精雕細琢,而箭的樣式也因之精細化,像鐵脊箭、錐箭等,造型都已脫離扁平四棱形的單調,變得更加專業。到南宋時更拉開了火器時代的帷幕,對遼,西夏,金、元的連綿戰爭使火器迅速走向成熟,成為主宰戰場的力量。不過在當時火器的射速和命中率不能令人滿意的情況下,箭之序列的壯大一直持續到明代,並繼續創立出更多令人目眩的種類和造型。
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的士兵主要武器就是弓箭,原因很簡單,這也是他們的主要狩獵工具。在馬背上長大的戰士,只吃牛羊,不吃米麥,驅羊隨軍,不愁後勤,一人數騎,不愁勞累,因此進軍神速,剎那間併吞八方。由於這些遊牧民族只能裝備皮甲(這反而使得他們的機動性得以保持)而且他們作戰不講究戰法,進攻隊型不嚴密,所以並不適合象西方騎士那樣排成方陣去衝擊。只有弓箭才能發揮攻擊的威力和靈活性,使不必接觸敵人就可以給予敵人殺傷。他們的箭術是可怕的。史載,漢時一支漢軍的巡邏隊遭遇匈奴的射鵰者,一仗下來,幾十人的隊伍就只有跑回去報信的一個傷兵,3個射鵰者不折一人,最後還是飛將軍李廣親自出馬來把他們射傷捕獲。不過遊牧民族的弓論其品質並不比農業民族的要好。匈奴人早期的箭頭是骨制的。而人在馬上,無法借助腰俯力量,所以也不能使用很強的弓。遼軍和金軍騎兵,所開之弓箭不過6~8鬥。即使這樣也夠了。野戰時遊牧民族往往聚集軍馬,集弓箭騎兵猛衝一側,導致對方因為一角崩潰而全線崩潰。在與中原軍隊的戰例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弓是以輕便、快速為特點的,在清中期前始終佔據著騎兵遠射兵器序列的主力地位,而當火器的發展淘汰了強弩時,弓也仍能揚己所長與火器平分秋色了400年。至十九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戰爭中已基本上不用弓箭。
弓箭雖是戰爭殺伐之物,但在中國古代生活中也被擴衍使用:箭既能攜帶書信遠距離射寄,也能夠被用以遊藝比賽、因事設判。射箭也就成為古代一種競技和娛樂色彩濃厚的活動,帝王將相們常以射箭比賽來賞賜屬下,嬉戲遊樂。唐時宮中連宮女也要學習射藝,並有射鴨,射粉團等多種遊戲。而在宮廷中沿習了很久的雅戲「投壺」——將箭枝徒手擲向壺口,就是春秋「射」禮之變。
蒙古部落在未被成吉思汗統一以前,一直處於原始氏族部落末期到奴隸制社會的轉型期,所以初期蒙古戰士所佩的弓箭大部分為自製。但是隨著蒙元軍東征西討,得到了大量的工匠和勞動力,弓弩的製造逐漸精良。蒙古鐵騎發動的強勁旋風在征戰幾乎整個歐亞大陸的過程中,把中國古代的制弓術傳到了世界各地,並且將從被征服地區學到的制弓術容入到中國弓箭製造中,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弓箭的工藝水準。
宋朝建立以後,對城池和要塞的攻防戰極度重視,而弓弩作為一種最適合守城的遠距離殺傷兵器,由此在製造規模和品質上達到了最高峰。當時宋朝統治者不僅在京師設有弓弩院,而且在各地設有軍器作坊,集中能工巧匠大量製造性能優良的弓弩。據《宋史》兵志記載:「弓弩院歲造角把弓等凡一千六百五十餘萬張,諸州歲造黃樺、黑漆弩等凡六百二十餘萬。」我國古代的大科學家沈括在宋神宗時被王安石推薦兼管軍器監,後來寫就了《夢溪筆談》。該書介紹了當時弓弩製造的基本情況。沈括認為一張良弓應具備6個特徵:第一,弓體輕巧而強勁;第二,開弓容易且彈性好;第三,長時間使用射力不減;第四,無論冬夏射力保持不變;第五,射箭時聲音清脆;第六,開弓時弓體端正。關於弓的製造,他提出要選用幹透的動物韌帶經過膠湯浸煮和梳理,使之不再伸縮方能用於制弓;在製造弓體的時候要把弓幹材向開弓相反的方向彎曲,而後再貼上牛角片和筋絲;弓結構的優化關鍵在於「節」的長短要合適,這樣弓才會強勁有力;制弓時膠要塗得薄,以免因膠的變化而影響弓的彈力。關於弩,沈括特別強調弩機上「望山」的作用(「望山」是西漢時期發明的)。因弩箭的初速高、彈道接近直線,所以可用「望山」上的刻度對準箭鏃再對準目標後發射,以提高命中率。
明朝時期,軍隊使用的弓除了宋時使用的4種弓以外,還有開元弓、小梢弓、西番木弓3種。見於《武備志》的弩有神臂弓、蹶張弩、腰開弩、窩弩、雙飛弩等。腰開弩是將一根有勾的帶子繫於腰後,張弩時將勾掛於弩弦上,然後身體向後倒,腿向前蹬,利用全身的力量將弩上弦。雙飛弩是一種裝在簡易木架上的守城弩。窩弩是將弩弦上好後,掛上絆線藏於路旁,用於預防敵軍偷營劫寨。
明中期以後,由於火器製造技術的發展和鳥銃等先進火器的傳入,將弩完全排擠出了戰爭舞臺,但是由於當時火器射擊速度過慢,所以並不能完全替代弓箭。著名的戚家軍中所用之弩,已經只有用來防止敵軍偷營劫寨的多連裝窩弩「耕戈」,但弓箭仍然是長槍手隨身的武器之一。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提到,為了適應南方多雨潮濕的環境,必須改進弓箭的型制:在弓箭外部用樺樹皮包裹,在節處要用線捆紮,箭鏃必須採用鋼製。
隨著明末政治統治的黑暗和軍制的敗壞,由努爾哈赤率領的建州女真迅速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建州女真為遊獵部落,精於騎射,弓箭是每個戰士必備的主戰武器。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曾被箭射穿鐵盔和鎖子甲圍領,受傷甚重,幾次昏迷,足見弓箭殺傷力之強。
當冷兵器時代在一百多年前結束時,弓箭矢鏃也從歷史舞臺上黯然消逝。
---------------------------------------------------------------
#歷史 #文化 #故事 #弓箭 #延續
~專題推介,盡在知史~
《豫遊中原》
http://www.mychistory.com/?uid=0.4.18.0
宋史沈括傳 在 如果這是宋史第1回宋祖出臨-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這是 宋史 」全集播放清單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9NnnYq7Myj3IMgqf-xzPXzFUOHN-SpyK如果您喜歡這一集,並希望有更多的粵語故事 ... ... <看更多>
宋史沈括傳 在 Northeast Asian history and mathematics - 【從沈括的數學 ... 的推薦與評價
《宋史‧沈括傳》記載: 括博學善文,於天文、方志、律曆、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又紀平日與賓客言者為《筆談》,多載朝廷故實、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