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古代商人如何促進消費
知史編輯組
古代商人和今天一樣,經常都要想想怎樣促進消費,刺激大家來買他的商品。仔細看看會發現,居然和今天的商家別無二致。
「吆喝」--古代商家最普遍的叫賣手段
宋朝市場經濟發達,在北宋都城汴京,每天五更(相當於凌晨3點到5點),便有人打鐵牌子或木魚報曉。據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天曉諸人入市」條:「諸趨朝入市之人,聞此而起。」為了吸引顧客,商販便要吆喝叫賣:「御街州橋至南內前趂朝賣藥及飲食者,吟叫百端。」所謂「吟叫百端」,就是什麼樣的叫賣聲都有。不同的商家叫賣聲各有特點。宋高承《事物紀原‧博弈嬉戲》「吟叫」條稱:「京師凡賣一物,必有聲韻,其吟哦俱不同,故市人采其聲調,閒以詞章,以為戲樂也。今盛行於世,又謂之吟叫也。」
宋代的賣花者最會吆喝。元黃澄《賣花聲‧詞品卷六》稱:「聽新腔、一聲催起。吟紅叫白,報導蜂兒知未。」由於特色鮮明,當時人們很喜歡模仿,《事物紀原》中稱模仿吟叫聲「以為戲樂也」。到了元代,叫賣聲更成一景,元吳渭《月泉吟社詩‧戴東老》詩稱:「誰家子女群喧笑,競學賣花吟叫聲。」元熊夢祥《析津志‧歲紀》記載:七月七,「市人又多以小扛車上街沿叫賣」;九月九,「亦於闤闠中笟筴蘆席棚叫賣」。一般來說,叫賣多是攤主自己吆喝,但也有花錢僱人「代叫」的。但古人講究叫賣要得當,叫聲要好聽,因為如果叫賣用語不簡潔明了,宣傳效果並不好:「有發語數十字,而不知其賣何物。」
這種「吟叫」到明清時已是一種通俗的商品宣傳方式。如在清末的北京街頭,叫賣聲被稱為「京叫」。清佚名《燕京雜記》記載:「京師荷擔賣物者,每曼聲婉轉,動人聽聞。」而且分貝很高:「呼賣物者,高唱入雲。」清閒園鞠農還專門將各種市聲輯撰於《燕市貨聲》一書,如耍耗子的「鳴鑼或吹嗩吶」;磨刀磨剪子的則「分數種,有吹喇叭者,有打鐵鏈者」。
「關撲」--大家都是貪小便宜的人
「關撲」是以待售商品為賭注,由商家決定賭博項目,如拋擲銅錢猜正反面,消費者猜對了可免費或打折拿走商品。什麼樣的商品都可以「關撲」,《夢梁錄》卷十三「夜市」條稱,在南宋都城臨安,「大街關撲,如糖蜜糕、灌藕、時新果子、像生花果、魚鮮豬羊蹄肉,及細畫絹扇……諸般果子及四時景物,預行撲賣,以為賞心樂事之需耳。」
這種關撲的促銷方式抓住了人們喜歡碰運氣、討便宜的心理,令消費者執迷不悟。據《夢梁錄》卷一「正月」條:「街坊以食物、動使、冠梳、領抹、緞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門歌叫關撲,不論貧富,遊玩琳宮梵宇,竟日不絕。」這種商品促銷方式有明顯的賭博性質,故又稱「關賭」,後世的抽籤、摸獎,其實都是關撲手段的變種。由於有賭博性質,關撲促銷受到宋朝政府限制,並不是天天都可以,只有在「元旦」、「寒食」、「冬至」三天,方允許使用。
#歷史 #中國歷史 #吆喝 #關撲 #古代商人 #宋朝 #京叫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仁稔又名人面、銀稔,是華南地區的一種特產果實。根據記載,最早在宋朝已有種植食用。仁稔屬山竹子科,樹可長得三四十呎高,結果也要等15年,因而有阿爺種,阿孫吃的說法。它很粗生,果苗種下,不澆水不施肥都可以長大,10棵樹有一棵掛果已是難得,但掛過果之後的樹,年年都有收成。 四會市羅源鎮石寨村盛產仁稔,年...
宋朝果子 在 梁栢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四四六六拆掂佢]
新解:四人限聚令,餐廳六人令,自己諗掂佢。
舊解:「四四六六」源自宋朝「四司六局」。「四司六局」是當時達官貴人家中的私人辦事機構,負責統籌宴會酒席。
四司:帳設司、茶酒司、廚司、台盤司;
六局:果子局、蜜餞局、菜蔬局、油燭局、香藥局、排辦局。
宋朝果子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蘇東坡拼命吃河豚:也值得一死!(二)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續)
被譽為「揚子江中第一鮮」、「水族三奇味」及「江東四美」的河豚,與大閘蟹齊名,號稱「二月河豚十月蟹」。自古以來,對牠讚譽備至,甚至有「不吃河豚,焉知魚味?吃了河豚,百鮮無味」之說。
主流烹法「紅燒河豚」
關於河豚的吃法,在宋朝是與荻芽做羹,此法延續至今。而加醬紅燒的河豚,則大盛於明朝,即使時至今日,仍為主流做法。據說本法乃常熟的「牙行」經紀人李子寧所精製,其味之佳,一時無兩。
李家的紅燒河豚,須先製醬。其法為:「前一年取上好黃豆數斗,凡發黑、醬色、紫葷、微有黑點者,皆揀去不用;豆已純黃,猶須逐粒細揀;然後煮爛,用淮麥麵拌作『醬黃』,加潔白細鹽,覆紗罩在烈日中曬熟,收入磁甕,上覆磁蓋,用油火封口,藏到第二年內,名之為『河豚醬』。」
而在整治河豚前,須先載來極潔淨的江水數缸,凡漂洗及入鍋,皆用江水。俟整治時,先割其眼,再夾出腹中魚子,自背脊下刀剖開,洗淨血跡,其肥厚處,一見血絲,則用銀簪細細挑剔淨盡,一絲馬虎不得。
接著是剝皮,皮不可棄去,下沸水中汆,一滾即撈起,以鑷子箝去芒刺,隨即切剁成方塊,再連同著肉與骨,一起用豬油爆炒,然後下「河豚醬」入鍋烹煮。且謹守古訓,講究在揭鍋蓋時,必得先張傘,否則熱汽上衝,有煙塵落入鍋中,食之者必死。當然啦!以今日視之,乃無稽之談。
又,紅燒河豚,必須燒透。其試驗之法,只消用一根紙稔蘸汁,如能點燃,便是透了;否則未熟。換句話說,要燒到水分都已蒸發,僅剩下一層油,一點即燃,才算火候到家,可以據案大嚼,吃個痛快。
自從李子寧發明此燒法後,河豚「每烹必多,每食必盡,而卒無害,以是著名於時;年年2、3月間,朋黨輒醵錢聚會於其家,上下匆忙,竟似以河豚為一年大事」。其影響所及,以致「春時筵客不得此為不敬」。
以河豚和荻芽作羹,與紅燒河豚一樣,皆肥鮮無比,酥醇不膩,食後回味悠長。清代名詞人朱彝尊曾享用過,作〈探春慢詞〉一首,頗膾炙人口。其詞云:「曉日孤帆,腥風一翦,販鮮江市船小。滌徧寒泉,烹來深院,不許纖塵舞到。聽說西施乳,惹賓客垂涎多少。阿誰犀箸翻停,莫是生年逢卯。閒把食經品第,量雀鮓蟹胥(即蟹醬),輸與風調。荻筍將芽,蔞蒿未葉,此際故園真好。鬬鴨闌邊路,猛記憶谿頭春早。竹外桃花,三枝兩枝開了。」
比較起來,柔滑其肌,其味甘旨的河豚,不僅中國人愛吃,在日本好此道者,亦大有人在,雖百死猶不悔。早在1590年時,豐臣秀吉征伐高麗,軍隊集結於下關,兵士食河豚,因整治不得法,死了許多人,險些潰不成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方酣,日軍在西澳的遠征軍,食河豚不當,造成400餘人喪生,戰力大打折扣。而今在東京上野公園裡有一座紀念碑,紀念一些吃河豚而枉送性命的老饕,鄭重其事,莫此為甚。也正因如此,在日本處理河豚,須經通產省考試及格,俟取得執照後,方能執業。
蘇軾念念不忘河豚魚
蘇軾有首關於河豚的詩,乃〈惠崇春江曉景〉,詩云:「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此際楊花撲面,節近清明,正是品嘗河豚之時。說句實在話,這位大老饕如果吃的是日式製法,無羹湯鮮腴肥潤、湛然香煖之樂,他是否會拚死吃河豚,恐怕大有疑問。不過,適口即珍,只要吃得對味,都是一等一的。
已故知名作家汪曾祺曾說:「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就蘇軾這位大老饕來說,確實也是如此。
比方說,蘇軾貶至惠州時,初食牡蠣而覺味美,還致函其弟蘇轍說:「無令中朝士大夫知,恐爭謀南徙,以分其味。」看來他意欲據此味為己有,且以禁臠視之了。而「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亦是此時的名句。且他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詩,即云:「似聞江瑤聽玉柱,更喜河豚烹腹腴。」並注:「予嘗謂,荔枝厚味高格兩絕,果中無比,惟江瑤柱(即新鮮乾貝)、河豚魚近之耳。」看吧!他老兄有荔枝吃,還念念不忘江瑤柱與河豚魚,這種「吃一看二眼觀三」的本能,非大老饕萬萬不能達到此一最高境界,讓人艷羨不置。
等到蘇軾貶往儋州(即海南島),因當地的生活條件很差,「至難得肉(指羊、豬、雞)食」,只好在土人「薦以熏鼠燒蝙蝠」後,終嘗其味。按熏鼠即果子狸(玉面狸)、白鼻心之屬,雖為野味,卻是佳味,亦可見其口福匪淺。
偶讀《觚賸》一書,其上記載著:「味之聖者,有水族之河魨,有林族之荔枝,有山族之玉面狸。河魨於桃蘇春漲時,盛鬻於吳(今江南)市,偶中其毒,或至殺人;荔枝初擘絳囊,狀若晶丸,液玉染指,啖之甘芳溢口;玉面貍以果為糧,至秋乃肥,面裹蒸食,脂凝無滲。」書中以河豚、荔枝、果子狸為味中之聖,蘇軾非但一一嘗過,而且深得其中味,以「笑傲食林」譽之,絕非溢美之辭。而我這個老饕,亦有幸品嘗此三個至味,竟可比附先賢,當是人生一快事也。
(朱振藩,原刊台灣《歷史月刊》)
(二之二,續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宋朝果子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仁稔又名人面、銀稔,是華南地區的一種特產果實。根據記載,最早在宋朝已有種植食用。仁稔屬山竹子科,樹可長得三四十呎高,結果也要等15年,因而有阿爺種,阿孫吃的說法。它很粗生,果苗種下,不澆水不施肥都可以長大,10棵樹有一棵掛果已是難得,但掛過果之後的樹,年年都有收成。
四會市羅源鎮石寨村盛產仁稔,年產19萬公斤,有仁稔之鄉的稱號。石寨村村邊遍植仁稔樹,很多已是百年老樹,其中一棵樹已有500多歲,是石寨村的村寶,樹冠巨大,7個成年人才能把樹幹合抱。
仁稔是季節性果子,只有晚夏才上市,以廣東四會所種植的較為著名。外皮綠色帶有黑斑,有一顆黃色的大果核,上面有五個卵形凹位,如人的面孔五官,因而被命名。
仁稔供應量少,偶然在一些菜檔才找到。新鮮仁稔帶酸澀,能生津止渴,主要作配料用,能中和油膩,減低腥滯,以之蒸煮食物,有消滯之效。人們多數用仁稔來做醬,它非常硬,所以必須先用菜刀拍扁,拿出核,切大粒才煮。仁稔醬沒有固定材料,多數加入子薑、蝦米、豬肉,用麵豉醬爆香,味道是鹹、酸、甜,極其惹味。早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家家戶戶也有自己煮醬的食譜,我的版本是用醃好的酸子薑而不是新鮮子薑,用來佐飯、撈麵、蒸豆腐或蒸魚腩都很好味。另外,也可以醃作涼果,作為小吃。用鹽漬或醬油浸,醃好的仁稔,作用跟梅子、酸薑相似。
編輯:張淑萍
攝影:陳秉謙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宋朝果子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今早發生了一件悲劇。是一個二十多歲的母親做木瓜奶給孩子飲,但他們不飲,結果便那媽媽便在浴室吊頸,那兩個子女,一個5歲,一個6歲,都不知發生甚麼事,只能一臉茫然。我要講的是,大多數人教子女的問題,就是強加自己的喜歡的事到子女身上。如果子女一不照足去做,便會很生氣。若去到這個媽媽般極端,她當然有點情緒病。她是喜歡飲酒,但她只是飲幾罐啤酒,又未到酗酒的地步,只能是一種嗜好。
我見到很多父母都會這樣。其實子女不照自己意思去做,也要看那件事有多重要。如果很重要,像吸毒的話,當然要堅決制止。或者細細個已經不肯讀書,當然要誘導他讀書,完全不讀書會有很大問題。其實我覺得讀到中六已經足夠了,讀大學是沒有太大用途。那些知識是不會用到,不過是去過那大學的生活。
其實關於大學教育,其實有2種講法。一種是指所學的東西對將來有用的,但怎樣為有之有用。在宋朝和之前,作詩詞叻才容易做大官。但作詩和做官有何關係呢?王安石覺得這不行,因為作詩只是無聊的東西,雖然有考其他東西,像明經,但都不太重要。只有作詩叻的才是進士。王安石覺得這原理上是不通的,於是考經義。所以便用五經《經義考》的意見來考,考他們有多明白聖人所講的東西,因為聖人所講的和管治都有關。到明清朝,便成為了八股文。現實是讀八股文叻和做官叻又沒有太大關係。結果只做就了一班很脫離現實的人出來。於是又有第二套理論關於科舉或者現在的教育。這是認為所讀的書是沒有用,但讀書的過程是一個考驗。這和找一件事作比賽是一樣的。在考驗中成功的人,意志會堅定一些,能夠集中到精神,那對做其他事也有幫助。比如說繡花比賽,如果四年時間學繡花,做得最快最整齊,又如砌積木,都沒有太大分別。那也要你有耐心,又要合邏輯。這是一個考驗。下棋對做人也沒有用,但大學也可以學下棋。有人話大學和學這些東西都是一樣,對於人生來講,實際上沒有真正的作用,出工作都是從頭再做。我覺得這方法是有點偏頗,但也有點道理。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