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放送~新書放送~~《我的大理寺CSI手扎》7/21~26日預購截止哦。
歡迎所有海內外愛妃姊妹們,踴躍參與大理寺卿李衡和司直曹照照的斷案追兇戀愛記事喲~~~(深情飛吻無數遍~)
話說,古代刑獄查案的偉大著作中,除了有世上第一本由法醫學之父宋慈大人所著的《洗冤集錄》外,還有宋朝桂萬榮大人所錄下歷代典獄的《棠陰比事》,以及宋朝鄭克大人寫下《折獄龜鑑》等等......
看看!光是宋朝,對於刑事鑑識案件的追查便極其注重縝密詳實,利用心理學和科學上的雙重驗證,就是希望能夠在重重疑雲之中,找出真相,還受害者一個雖是遲來、卻絕對要給予的正義與公道。
務求:朗朗青天,明鏡高懸,天下無一人應收冤屈,也無一案可受遮掩。
今兒就先跟愛妃姊妹們分享一則《棠陰必事》中的破案錄事────
《棠陰比事‧孫寳秤饊》
漢孫寳為京兆尹,有賣鐶饊者〈(今之鐶餅也)〉於都市,與一村民相逢,擊落皆碎。村民陪認五十枚,賣者堅稱三百枚,爭至無以證明。公命別買一枚秤之,乃都稱碎者紐折分兩,賣者乃服。
嘿嘿,漢朝這位孫京兆尹很厲害吧~思維清晰,斷案分明,賣餅小販雖口口聲聲堅持被村民不小心砸碎了三百枚的餅子,所以要村民賠三百枚餅子的錢,但京兆尹卻是先取了一枚完好的餅子來上秤,得出餅子的斤兩數,再將地上那些碎了的餅塊通通蒐集起來秤一次,就可知道正確的餅子數目。
所以最後,村民賠了該賠的餅數,小販也不得不乖乖收了應收的餅錢,誰也抵賴不過,誰也訛詐不了。
由此可知,數學很重要(咳XD)~~~呃,是查案判決的上官聰不聰明,公不公正,會不會用腦子,真的很重要啊啊啊啊!!!
小備註:「棠陰」指「棠蔭」,源自《詩經·召南·甘棠》。甘棠即杜梨,一名棠梨,是樹木的一種。因甘棠樹形高大,古代常種植此樹於社前,故甘棠又稱為社木。社,即聽訟斷案場所之古稱,亦是敬地神、穀神之處,因此又稱社稷。據傳召伯曾在社前甘棠之下聽訟斷案,公正無私,民有《甘棠》之歌頌揚紀念召伯。「比事」,據桂萬榮在《前序》中解釋,取「比事屬詞」之義,即「排比事類,連綴文辭」的意思。(出自維基百科)
宋聲聲是誰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平靜的日子中,平靜的語錄及詩句》
* 你可以是雪。
被撫愛過的白雪。
淚珠和素馨,
在黎明的開始。
你可以是水。
吻你時你是海水。
高塔,靈魂,航船,
一聲無始無終的道別。
你可以是果實
在我顫抖的手指間。
我們可以歌唱
或飛翔,
我們也可以死亡。
然而這六月
這夏季
太多死亡
留下黑暗的
色彩和味覺。
—-改寫葡萄牙詩人安德拉德:歌聲
* 我靜靜地坐在那裡,聽到頭頂上的雨滴聲,此時有聲勝無聲,我心裡感到無量的喜悅,彷彿飲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飄飄欲仙之概了。
這聲音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沈,時斷時續,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有時如紅珊白瑚沈海裡,有時如彈素琴,有時如舞霹靂,有時如百鳥爭鳴,有時如兔落鶻起,我浮想聯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風生筆底。
死文字彷彿活了起來,我也彷彿又溢滿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這樣的精神境界,更難為外人道也。
聽雨本來是雅人的事。
我雖然自認還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卻還很難說。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間的一種動物吧。中國古代詩詞中,關於聽雨的作品是頗有一些的。順便說上一句:外國詩詞中似乎少見。
我的朋友章用回憶表弟的詩中有:「頻夢春池添秀句,每聞夜雨憶聯床。」是頗有一點詩意的。連《紅樓夢》中的林妹妹都喜歡李義山的「留得枯荷聽雨聲」之句。最有名的一首聽雨的詞當然是宋蔣捷的《虞美人》,詞不長,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聽雨時的心情,是頗為複雜的。
他是用聽雨這一件事來概括自己的一生的,從少年、壯年一直到老年,達到了「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
但是,古今對老的概念,有相當大的懸殊。他是「鬢已星星也」,有一些白髮,看來最老也不過五十歲左右。
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過是介乎中老之間,用我自己比起來,我已經到瞭望九之年,鬢邊早已不是「星星也」,頂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講達到「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資格。我已經能夠「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了。
可我為什麼今天聽雨竟也興高采烈呢?
這裡面並沒有多少雅味,我在這裡完全是一個「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作物是那遼闊原野上的青青的苗。我生在鄉下,雖然6歲就離開,談不上幹什麼農活,但是我拾過麥子,撿過豆子,割過青草,劈過高粱葉。我血管裏流的是農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畢生對農民和農村懷著深厚的感情。
農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糧食。天一旱,就威脅著莊稼的成長。即使我長期住在城裡,下雨一少,我就望雲霓,自謂焦急之情,絕不下於農民。
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聽天氣預報,時時觀察天上的雲氣。憂心如焚,徒喚奈何。在夢中也看到的是細雨蒙蒙。—-季羨林:《聽雨》
*愛情比忘卻厚
比回憶薄
比潮濕的波浪少
比失敗多
它最痴癲最瘋狂
但比起所有
比海洋更深的海洋
它更為長久
愛情總比勝利少見
卻比活著多些
不大於無法開始
不小於諒解
它最明朗最清醒
而比起所有
比天空更高的天空
它更為不朽
愛德華·埃斯特林·卡明斯(Edward Estlin Cummings,1894—1962年),美國詩人。他的詩作大都沒有標點和大寫字母,他擅長創造不同尋常的排字效果和詞語組合,經常使用俚語和爵士樂的韻律。
* 請說了一遍,再向我說一遍,
說「我愛你!」即使那樣一遍遍重復,
你會把它看成一支「布穀鳥的歌曲」;
可是記著,在那青山和綠林間,
那山谷和田野中,縱使清新的春天
披著全身綠裝降臨,也不算完美無缺,
要是她缺少了那串布穀鳥的音節。
愛,四周那麼黑暗,耳邊只聽見
驚悸的心聲,處於那痛苦的不安中,
我嚷道:「再說一遍:我愛你!」誰嫌
太多的星,即使每顆都在太空轉動;
太多的花,即使每朵洋溢著春意?
說你愛我,你愛我,一聲聲敲著銀鐘!
只是記住,還得用靈魂愛我,在默默裡。
—-白朗寧
* 一個人也許會朝著完美奮鬥,但必須在相反的那一面受足夠了苦,才能使自己變得完整。—-榮格
* 有一個可以思念的人,就是幸福。
——岩井俊二《情書》
* 或許可以愛很多個人,但只有一個人會讓你笑的最燦爛,哭的最傷心。——徐志摩
* 極度誇張的語言是嫉妒虛偽的社會的反映,而暴力的語言是社會暴行的前驅。
——莫言《生死疲勞》
* 你微微地笑著,不同我說什麼話。而我覺得,為了這個,我已等待得很久了。
——泰戈爾
* 如果你過分珍愛自己的羽毛,不使它受一點損傷,那麼你將失去兩只翅膀,永遠不再能凌空飛翔。—-雪萊
——圖片:山區竹子湖四週空曠。山野間,有石層折痕沒有叫罵。心繫疫情,心疼受苦的醫療人員。
説些真心話後,賞荷。
盛夏第一朵荷,含苞待放,來的卻不是光年。一個寂寥的夏天,荷葉滾邊間,也有些破洞。
那裡都有美,那裡都有殘缺。
願讀此文者,心中得若干平靜。若聽苦聞聲,多發菩提心。
宋聲聲是誰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古案奇談 包公審割牛舌案
國史教育中心
法是社會穩定的基石,當有法可依時,一個國家才能夠正常運轉。如果法令過於鬆馳而賞罰不明,則會令奸人有機可乘,魚肉百姓; 如果法令過於嚴苛而不近人情,則會令百姓怨聲載道,社會動亂由此埋下禍根。法度執行,宜依律而判,循理而決,亦宜兼顧人情民意。莫以為法是近代產物,中國古代不乏情理並重的法律案例,即日起本欄將連載一系列古代精彩案例跟讀者分享。
本期讓我們穿越到宋朝,重回「包青天」時代——宋仁宗景祜三年(西元1036年),時年38歲的包拯赴安徽任天長知縣,正式開始了人生仕途。《宋史》有云:「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曰:『第歸,殺而鬻之。』尋復有來者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盜驚服。」
在《宋史》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案例:一日,時任天長知縣的包拯聽見堂外有人擊鼓鳴冤,於是便傳令上堂。這時,一名農夫牽著一頭耕牛走了進來,只見農夫愁眉苦臉,又聽見牛兒聲聲哀鳴。包拯問:「堂下何人,所為何事而擊鼓鳴冤?」農夫回稟:「包大人明鑒,草民是某鄉村民,向來安分守己,與人無冤無仇。今天凌晨時分,草民在睡夢之中被牛棚中傳來的怪叫聲驚醒。於是趕忙起身去查看,誰料這怪叫聲竟然是耕牛發出。原來,這耕牛不知是被什麼人割去了舌頭,才叫得如此淒慘!草民實在是走投無路,才來擊鼓鳴冤!光天化日,朗朗乾坤,求包大人為草民做主啊!」
農夫一臉悲戚地說完之後,就開始嗚咽。包拯聽完也不做聲,片刻之後,農夫覺得奇怪,就收住嗚咽聲小心翼翼地抬起頭向他張望過去。突然,農夫的目光被包拯的聲音震退了回去:「你只管回去,殺牛賣肉,本官自有主張。」
要知道在當時,牛作為農耕的主要勞力,是嚴禁宰殺的,所以當時誰都知道《宋刑統》中有明文規定,凡是私自宰牛馬者,除了杖責還要判刑一年。聽到包拯這番話,農夫又怕又惱,卻不敢違背命令,於是把牛牽回去宰殺,再拿到集市上去賣。
過不多時,就有人來到包拯這裡舉報有人私自殺牛售賣。只見包拯端坐在堂上不怒自威,不緊不慢地問道:「為什麼你割了人家耕牛的舌頭,現在還要來告發他呢?」舉報的人聽完當即愣住,汗雨如下,隨後承認了罪行並交代犯罪經過。
「花城峨峨誰建祠,二賢風雅後人師。猶道神宰割牛事,篤孝還憐刺血詩。」《嘉靖天長縣誌》的這首詩中的「神宰割牛事」,指的就是當年轟動天長的這個案例。包拯足智多謀,思維縝密,在不動一兵一卒的情況下,用欲擒故縱的手段「引蛇出洞」,最終將犯罪者繩之以法。回歸到本案,犯法者侵犯了受害者(農夫)的個人財產(耕牛)罪行無疑,但其最終目的是希望令受害者在被逼無奈之下選擇私自殺牛賣肉,從而觸犯到當時的法律,最後再去檢舉其行為而令受害者受到法律懲罰。犯罪者為何設計陷害農夫?《宋史》沒明言,但觀其計中有計,心思費盡,必有所圖。幸而包公嚴明,對法理認識甚深,終能對犯罪者繩之於法。
(本文曾於2021年1月6日在龍週報紙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一家民間慈善團體,冀望秉持「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的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為了向大家提供更好的「知史」體驗,自2021年起,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統籌「知史」各平台發展,繼續和大家說一說古人們的故事,談一談有溫度的歷史。
#知史 #古案奇談 #歷史 #中國歷史 #包公 #牛舌 #割牛舌案 #宋史 #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