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外的意外】
也許因為吃抗生素容易嗜睡,以致睡眠一整個補滿,十分充足的緣故,這幾天精神狀態較佳,閒談到這回受到細菌感染一事,結果娘親突然提起道她跟朋友聊起,說懷疑哥是不是打疫苗的時候在醫院就受到了感染…
再怎麼說,在統計上,醫院裡頭出現葡萄球菌的機率確實比日常環境更高出一倍以上,這樣的感染管道也時有所聞,希沙良自己雖也早想過有一定的可能性,只是現場的醫護人員其實因為新冠疫情的緣故也都有努力在做清消,這事也只能說是個不幸的意外了。
在一般人心目中,「非意料中的事情」常會認為就是意外,不過就保險而言,「意外」的定義則更加嚴謹。偶爾會聽到有人說,啊我這個就是意外呀!我也不想這樣,為什麼意外險不賠?
相對於其他各種的人身保險,意外險的費用相對低廉,少少的錢就可以獲得很大的保障,只是保險要獲得相關的理賠,自然會有一定必須要合乎規範的條件限制。意外險出險的前提,也就是所謂「意外」,其定義為:「外來、突發、非疾病」,以上條件皆必須符合。或許,說是「意外事故險」或較完整的「意外傷害險」,大家會比較容易理解,舉最常見的例子,就像是交通事故、跌倒,以及工安相關問題所導致的受傷、骨折之類(日本即是使用「傷害保險」一詞,英文中的casualty也是帶有不意受傷、遇難的意思。)。
與意外相對,必須要先排除的,當然就是「疾病」,除了本身帶有的疾病之外像希沙良這樣非預期地受到感染,也是屬於疾病。在與保險業務人員聯繫的時候,對方首先開口就是詢問這事。希沙良立刻回答:「是疾病,非意外。」,而後雙方再來確認是否可能有符合理賠的相關保障。在這回的CASE裡,因為個人沒有選擇住院,所以能夠申請的,就只有屬於醫療險的門診手術部分可以送件(可能有定額給付或實支實付的方式,要依當初投保的保單為準)。
此意外非彼意外,可不是所有心理上非預期的意外都能夠申請意外險的唷!
不過話說回來,很多台灣人的意外,像是闖紅燈「意外」被警察攔下來,買股「意外」被套牢,「意外」得要奉子成婚之類,根本只是統計學上的機率問題,其實本來就有可能性,一點都不意外呀!
(好啦,配圖還是放一下這回很辛苦才申裝成功的AZ戰隊證明小黃卡唄!)@希沙良的部屋。 #台北 #某處
-_
《希沙良的部屋》部落格➡️kisara.fc2.net
更多IG限定獨家請發落➡️bit.ly/kisaraig
-
#希沙良的部屋 #疫苗 #阿斯特捷利康 #AZ #醫院感染 #葡萄球菌 #保險 #門診手術 #醫療險 #意外險 #疾病 #理賠
#ワクチン #アストラゼネカ #コロナ対策 #コロナに負けるな #傷害保険 #タイペイ #台湾
#COVID19 #AstraZeneca #vaccine #casualtyinsurance #instacool #taipei #taiwan #kisara #fallowme
定額給付意思 在 林靜儀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不懂健保署。
健保額度是固定的,在醫療降載、一般輕症患者減少的情況下,用一定額度保障基層和非COVID-19 醫療服務,其餘重難症額度和特別預算支持COVID-19 相關費用,不是比較單純?
而且,健保不是最討厭醫師「衝量」?在疫情期間以定額給付,支持並且提高醫師降低門診治療量的意願,不是兼顧防疫也改變習慣嗎?
之前一直有基層醫師或醫療機構跟我反映,「以2018年同期八成」給付,對於正在發展中的醫院、或是新設基層醫師不太友善;但是我也認為用疫情前二年來估算八成給付,是比較單純而且至少有一定保障的作法。
想不到昨天輾轉從幾位學長那邊看到這張公文,繞口的文字最後的意思就是:
1. 特別預算的部分我看你們配合度好不好再說(大爺欸)。
2. 反正今年點值應該不會打折,那樣看你做多少再給就好。
「點值上升減緩院所損失」?
過去點值浮動打折給付醫界都隨便你這樣每季打折給付了,「點值上升」?一點1元?一點1.8?
在COVID-19 以外的醫療服務只剩過去三成、四成的情況下,點值可以「上升」到「減緩損失」? 你算給我看!
醫療機構從去年以來配合防疫,消毒、防護裝備(衛福部提供的口罩防護衣之外醫護自備面罩、頭套、護目鏡等)、人力調度、調節人流的成本,是醫療機構吸收;加強防疫演練訓練的成本,也是醫療機構吸收,到目前維持了除之前疫情爆發區域之外極少的院內感染情形。
更不要說疫情嚴重之後醫療機構配合降載,大幅降低延緩門診、開刀的時程安排,基層醫療院所更是配合防疫,有些直接遠距給病患免費諮詢服務,更多還宣導病患減少就診;而特殊科別因為防疫措施的效果,從去年到現在醫療服務都是過去的二成左右。
尤其因為疫情,很多醫護人員是自掏腰包住旅館減少回家的。
簡單說,醫療機構的成本增加,但是醫療服務的收入大幅減少。
用一定比例計算的給付,讓配合防疫的全體醫療單位不用顧慮收入,全心配合,你健保署就是做不到。
醫療人員是站在守住疫情的第一線,也是當民眾有就醫需求時必須排除被感染的恐懼與壓力立刻提供服務的人。
你在那邊跟人家斤斤計較。
我不想挫折醫療人員的士氣,但是健保署你們這種作法完全錯失了重新讓醫療回到「不衝量、看品質」的機會。
是說健保署向來說的政策理想和措施引導的作為充滿矛盾也不是第一次了🙄
定額給付意思 在 基金教母-蕭碧燕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認識基金的費用
費用的問題一向是投資人很關切的焦點,今天我們再來複習一下,我把費用分內含及外加二種
一、內含:
1.經理費(有人稱管理費):這是基金公司最重要的收入,它依據基金規模大小收取,如一年收1.5%,此費用不管你在哪一個平台、哪一個通路買的基金都要付的,但因它是內含的,所以投資人不用另外再給付,它已經從每天公告的淨值中扣除,曾有人認為經理費收越多的基金報酬率就會越差,這個理論不一定成立:
如:A基金經理費收1.5%,但幫投資人賺了15%(尚未扣除經理費的報酬),而B基金經理費收1.8%,但幫投資人賺了20%(尚未扣除經理費的報酬),如此一算大家就知,還是B基金較優,所以買基金並非經理費越低就越好,終究還是比績效吧!因為績效是從扣除所有內含費用後算出來的(即淨報酬),最後淨報酬率越高的才是最優的吧。
常有人要誤解我所說的這段話,總是斷章取義地說我:認為費用高低不重要,事實上知我者皆知我說的意思,只要是內含的費用,比淨利(淨報酬)應該是更正確的照妖鏡吧,股票大家都會比淨利(營收 - 費用),基金難道有不同嗎?
2.保管費:這是付給保管銀行的費用,也與經理費一樣,依據基金規模大小收取,如一年收0.2%,此費用不管你在哪一個平台、哪一個通路買的基金都要付的,但因它是內含的,所以投資人不用另外再給付,它已經從每天公告的淨值中扣除
3.分銷費:在『境外基金』中若是『後收手續費的級別』,有些會隱藏一個費用叫分銷費,費率約1%(還是要視該基金確實收多少?),因屬於內含費用,所以會每天反應在淨值裡,這個費用在境內基金是看不到的。如你的基金顯示是N級別,就是表示此費用不收,但到底收或不收?收多少?詳細要看該基金的投資說明書。
二、外加:
1.信託管理費:此費用是於銀行申購時會發生的費用,現在有些券商因有財富管理的執照,也能收取信託管理費,只是大部分的券商目前都打著免收信託管理費的名號罷了,信託管理費收多少,各家銀行也不一,如:持有前二年不收,第三年起每年收0.2%,如你在某銀行買A基金100萬,持有期間5年,5年後贖回時假如金額是110萬,那麼就會被收取信託管理費1,100,000*0.2%*3=6,600元。
也有持有達X年後就不收的,大家可自行比較,但在一般基金平台如:鉅亨網、基富通....,或者直接向投信或投顧購買基金,此費用也都不收的。
2.投資型保單收取的管理費:顧名思義一定是購買投資型保單時會收取的費用,名詞各家不一,但都用在保單處理等相關費用,至於費率多少也看各保險公司甚或各保單的規定。
3.手續費:購買基金時要付的費用,如:(申購金額)X(1.5%),但事實上,大家競爭激烈,尤其定時定額,都會打出免手續費優惠。
4.轉換手續費:轉換其實是:贖回+再申購,因此會有贖回時可能產生的外加費用(信託管理費、買回費、短線交易費) 再+申購手續費(不過這個手續費通常有優惠)
5.贖回費:在基金規定閉鎖的期限內贖回者,會被收的費用,如申購時就規定要鎖3年才能贖回,但在申購滿2年時贖回,就會收取此費用,其算法大致依贖回總金額再乘上某一個比例,收取的該費用最終是入基金資產中,絕非歸基金公司所有。
6.短線交易費:每一基金都有規定短線交易的天數,從7天~3個月都有,只要申購後在其規定的天數內贖回,就會收取此費用,也是依贖回總金額再乘上某一個比例,收取的該費用最終也是入基金資產中,絕非歸基金公司所有。
內含的費用大家可以比績效來決定,外加的費用就待自己思考清楚,因為到底在哪裏買基金最好,應該從自己的需求、方便、費用.....等各方面去思考,不該只單純的考慮費用面,否則可能省了費用卻徒增不必要的麻煩!而最終的答案也請大家自己思考後自行定奪
定額給付意思 在 [保險EZTalk] EP16_住院醫療實支實付雙實支三實支是什麼?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 實支實付型,也常聽到人家在討論雙實支、三實支,這些是什麼 意思 呢? ... 住院醫療實支實付型,主要在理賠超過全民健康保險 給付 範圍的各項費用。 ... <看更多>
定額給付意思 在 推薦家族達人保單險中的所提到的實支實付、定額給付 的推薦與評價
Facebook ; 他們究竟代表甚麼意思 (圖為台大PTT保險討論區) 何謂日額給付又稱定額給付 以固定金額(當初投保的金額) ; 用住院天數計算總共理賠金額 不因健保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