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嬌妻】請勿私訊來問病情
「我會加油!我會全力幫妳的!」
「不對!小孩明明就是我們共同擁有的!這是我們要一起面對跟承擔的事情!為什麼我要自己一個人學習然後為你指路?一起學習,一起成為父母,夫妻不就應該是這樣嗎?」
在日劇月薪嬌妻特別篇一開始,就指出普遍男性跟女性之間對於養兒育女的想法有所不一致。
最近我身旁有個朋友正在創業,同時家中也添加了新的寶寶,新手媽媽相當焦慮與擔憂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好、奶量不夠多、能不能調整好小孩的睡眠等等等等,所有對於"好媽媽"的角色責任就像是枷鎖一樣扛在她的肩膀,無奈她的丈夫忙碌於事業,有著非常正當的理由難以跟她分攤共同的育兒責任或是減輕她的焦慮感。
這是我們這個社會共同正在面臨的困境。
「我們想要獲得接納、受到敬重,那壓力是無止境的。我們把許多時間和心力投注在滿足他人的預期,以及在乎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上,因此老是感到憤怒、怨恨和恐懼。有時我們把這些情緒往內壓抑,說服自己真的不夠好,也許我們真的很糟,遭到拒絕是應該的。有時我們對外發洩,無緣無故對另一半或是小孩大吼大叫,或是對朋友或同事酸言酸語。無論是往內壓抑或是往外發洩,最終我們都感到精疲力竭,不堪負荷,又極度孤單。害怕著被他人評斷自己是一個"失格的母親"或感覺自己太愚蠢或受教育不多而不敢發言,也是出於這種狀況」--我已經夠好了
#情緒勞動
「"這種我該怎麼做,好讓大家皆大歡喜?"的內心對話經常上演,消耗很多心神,那些精力原本可以用來做更有意義或更有創意的事情。」情緒勞動一書進一步說明:「我不需要"幫忙",我需要的是通力合作的夥伴,這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幫忙意味著"這不是我的工作","這是你的責任"。幫忙意味著助人者特意騰出空檔去幫助進度落後的責任方。既然如此,我們過著共同的生活,為什麼只有一方是責任方?拋棄了"幫忙"的概念,並以一種平等的方式承擔責任。」
#女同志的家庭分工
說起來有點汗顏,身為女同志的我,自以為可以打破這種"幫忙"的假設,但其實我工作一忙起來壓根就看不到地板上的貓毛跟髒亂的貓砂,我根本就沒有心思在意我周遭的環境以及貓咪的狀態。每次我親友都問我養五隻貓會不會家裡很臭或是很髒亂?我都心虛地說:還好啦,我太太每天都有整理。
因此,每每翻"情緒勞動"這本書時,我總會有種"做錯事"或是"過於遲鈍"的愧疚感。
「不投入情緒勞動的男性,在很多方面就像幾十年前的女性,過著不太實在的生活。在你在家中感覺可有可無,沒有情感聯繫,不必對自己的生活負責時,你的價值完全取決於你的職業地位。在我們所知的世界裡,你還有甚麼價值呢?由於社會告訴男性,他們不該展現脆弱及情感聯繫,許多男性不會去追求女性努力打造的全面生活。他們只在乎最重要的事情,因為我們的文化告訴男人,他們的價值與他們是誰無關,而是與他們做甚麼有關。」引自"情緒勞動"一書。
看到這一段我心裡只想著:嗚嗚嗚,對不起,我在家就是個廢物,我連開罐頭都很少,我對貓咪來說就是個大型的廢材家具。謝謝主子們,從來沒有嫌棄過我。
#男性的自卑
#男性的脆弱
「我們男性也會自卑,深切的自慚形穢,但是當我們想接觸外界,分享自己時,情感卻大受打擊。而且不只其他的男人這樣對待我們而已,當然,他們會痛扁我們,但女人也是如此。你說你希望我們展現脆弱和真實的一面,但是少來了,你們根本受不了,你們一看到男人那樣,就覺得噁心。」
"我已經夠好了一書"進一步說明:「我們先天就渴望與人連結,不分男女,我們都有渴望獲得接納的基本需求,都希望自己有歸屬感、受到重視。然而,男性承受著極大的壓力,他們必須展現出強悍、堅強、堅忍、強大、成功、無懼、一切在掌握中、能幹的樣子。這就是社群的預期,為他們塑造出想要的身分。女性必須平衡、協商、穿梭於高不可攀又矛盾的預期之間,男性則是承受著永遠展現"堅強、無懼、強大"的龐大力量,那壓力一樣高不可攀,令人窒息。」
"性別打結"一書的作者若看到這段對話大概會跳出來大喊:妳看!父權主義對我們大夥兒幹了甚麼事?
#性別打結
事實上,這些性別角色的標籤處處在影響著我們,就連在家中所有的小細節、床笫上的私事都難以放過,不然那些總可以號稱"重振雄風"藥物老是可以賣得嚇嚇叫是為什麼?
「只有平等的結構才能指引我們如何擺脫這種混亂。事實上,這世界上有個部落稱作:Aka Pygmy部落約有兩萬人,過著採集狩獵的生活。他們不是不分性別,只是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在家中及狩獵中都是可以互換的,男人可以輕易承接照顧孩子的角色,不需要任何微觀管理,而女人外出狩獵時,往往表現得比男人更出色。Aka部落的男性在養育孩子方面,完全顛覆了生物學上的爭論,當他們湊在一起過著"男人之夜"時,他們會一邊把嬰兒抱在胸前、一邊喝棕櫚酒的情況並不罕見。父親和嬰兒之間的親密關係是常態,就像母親和嬰兒一樣親密。」
一開始我在看"情緒勞動"這本書時,其實是滿不舒服的。因為作者在前面花了很多章節解析甚麼是"女性的情緒勞動",並且試圖舉了很多例子,除了母職的角色還有服務人員、專業人士與醫療人士,在書中最讓我訝異的是一位護理師聚精凝神、小心翼翼地在替病患進行治療行為;過沒多久,該病患居然跟醫院投訴說,這位護理師從頭到尾都沒有帶給她一絲微笑。這是一個很荒唐的事情,但卻往往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中發生。
#請勿私訊來問病情
#ICU陳志金
即便是非常專業的醫療人員也被期待情緒勞動,且看ICU陳志金醫師粉絲專頁文章:"請勿私訊來問病情"下方有多少慘烈的經驗留言。
這或許是東西方文化差異上的不同?
畢竟東方文化更講究關係與連結性,因此,情緒勞動一詞似乎不僅僅用在女性身上,男性在職場上也會遇到不得不情緒勞動的狀態,例如拍上司馬屁、喝酒應酬等等,只是女性就不單單在職場上這樣被要求,連在家庭生活當中也會時刻被檢視著。
而在"我已經夠好了"與"性別打結"書中皆有提及,現代的社會架構太過於強化"男性或是女性應該如何"才會導致我們的獨特性不被看見,以及我們真正有價值所在不被認同或是重視,因為我們沒有活在社會主流價值觀應該有的樣態之中。
「真正讓我們達到雙方都覺得舒適的平衡點,是因為我們為了瞭解彼此而做了必要工作。我們觀察彼此的生活經驗時,主動積極地鍛鍊同理心。我開誠布公地對丈夫描述我的生活經驗時,他專心聆聽並融會貫通,不再辯解,而是展現出理解(這也是我很努力在學習的,我太太總說我對個案比對待她溫柔太多了),並自然而然地促成行動。他給了我真正想要的東西(就是被重視、肯定並且擁有歸屬感);不是疊得整齊的毛巾或是乾淨的流理台,而是變成真正「看見我」的伴侶。」
#水瓶時代
#唐綺陽
我們在這個社會中生存著,難免會接收到主流價值觀的制約,但我們正迎接著水瓶時代的來臨,那是一個不分異同、共享資源的時代,如同唐綺陽老師在2021星座運勢大解析一書中提及:「我們將往自由、平等、突破與改寫的時代前進」。
願我們也能夠撕掉這些性別角色的標籤,勇於改寫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故事。
ps:有人問看了很有感觸卻又不知道怎麼辦?可以試著先從家裡做起?主動關注身旁的環境與家人的狀態,倘若你已經是家中較容易情緒勞動的人,那也就試著表達你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也蠻好奇其他同性伴侶都怎麼分配或討論家務事的?
延伸閱讀:
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By 潔瑪哈特莉
性別打結:拆掉父權違建 By Allan G. Johnson
我已經夠好了 by Brene Brown (My favorite author)
唐綺陽2021星座運勢大解析 (My favorite author)
-----
【高雄工作坊】如何使用多元媒材帶領小團體
https://pse.is/3ckvwr
【塔羅占卜】2021上半年是否會有脫單的機會?
https://rothluffy.pixnet.net/blog/post/69529226
家務事是誰的事家庭內性別角色與家務分工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跨國灰姑娘沒有水晶玻璃鞋、南瓜馬車,她們有的是席地而坐的同鄉情誼與一口一口的家鄉味。
「跨國灰姑娘」這本書的初版是2008年,資料的收集也早在1998年。但在這個紛紛擾擾、詭譎多變的2020首次翻開此書,卻一點也不過時、反而充滿了既視感。
芝加哥、台北、馬尼拉、印尼,這本書橫跨四個地域,作者的身份時而是來自「第三世界」的研究生、時而是融入外籍勞工的田野調查員,同時更深入仲介公司考察移工在訓練時的細,同時訪問了雇用移工的雇主,秉持著中立多元不偏坦的角度去剖析外籍移工在台灣的種種現象,再提出改善的方針。
如果你認為「大家工作都一樣辛苦,憑什麼空姐你去罷工」、「政府為何不大量取締非法移工,讓他們趴趴走成為疫情破口」、「台北車站是台灣門面,這麼多『外勞』席地而坐能看嗎?」看完這本書,我不敢說你會改觀,但或許可藉由書中的歸納敘述,去理解背後的因果。
*** 「外勞」的面孔既模糊卻又刻板
這本書開頭就逼著我思索,哪些人是我們心中的外勞?
我承認在過去,提及外勞,閉上眼絕不會浮現金髮碧眼的商務人士,而是那些膚色較深、來自東南亞的移工。他們的臉恐往往模糊,我甚至也粗魯地認為「菲傭和印傭的差別就是前者會說英文、小聰明但難管理,印傭較純樸、學習力較差,但相對較好用聽話。」殊不知,這些無知的刻板印象和說法很多都是仲介公司為求最大利益所塑造出來,哪個國籍仲介費高就把哪國移工講得好用一些。(什麼商業利益?)刻意塑造的說法。 他們遠渡重洋跨國來台前,早已被層層剝削、教化成我們想像中的樣子。
我也終於明白,為什麼到車站聚會的印尼移工特別多。因受宗教因素影響,印尼女性不被允許進入清真寺,因此她們不像菲律賓人可在教堂禮拜集會在無處可去又無餘裕到咖啡廳、餐廳消費的狀況下,當然只能群聚在各城市的車站。
看完這個章節,我不假思索地逼問自己家裡的「外勞兼外配」:「誒,為什麼你在台灣當外科醫師五年就能取得永久居留,同樣來自東南亞的移工,只能待三年就得強制離境,遇到爛雇主還不能更換?」
他默默地說,「這就規定啊!而且我算是技術人員吧~」
我雖懶得再爭辯,但其實很想追問:規定也是人制定,而且也不是鐵板一塊,誰說人家就沒技術,我就認為好的「外勞」有時候比好的外科醫師還難找啊!
p.s 自2016年修法後,外籍移工可在台十二年不需離境。(可展延至十四年)。
**** 為難女人的到底是女人還是躲在其後的父權體制
這本書也呼應了台灣至今仍常被提及的現象:每到母親節就會有很多人疾呼,全職媽媽的薪水被低估,即使是雙薪家庭,太太也負責了較多的家務。
過去我很單純的認為兩個人真的忙不過來,經濟許可不妨請個外勞,大家樂得輕鬆。
看完這本書我才發現,的確許多職業婦女以「外包」家庭勞務給外勞的方式,換取事業上的進展和免去「第二輪班」的蠟燭兩頭燒,但相對的,女性移工「替代」本地母職的酬勞,換取養育遠方家人的資本,卻仍擔負著「失職媽媽」的內疚,放棄照看自己孩子的機會。同樣都是犧牲自己的母職換取事業,這條女性專屬的產物鏈卻也像鎖鏈般牢牢把家務綁在女人身上。
那男人的角色又在哪❓
「我看我太太很辛苦又要上班又要顧小孩,所以我幫她請了一個外勞」
「我家外勞都是我太太在管,去問他」。
書中田野故事裡,先生事不關己的回話說明了一切。
說到底,女就算在外也要「主內」的觀念仍是根深蒂固,甚至是當家務外包後,因性別因素,男主人為避嫌、減少和外傭接觸,加上台灣薪資結構通常男多於女,這筆費用男生出得較多,導致爭辯的時候,男性往往一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就句點。但我認為這句話,其實也是建立在不公平基礎的假齊頭式平等。
弔詭的是,女主人和女傭除了互利共生、某種程度也是在競爭。比較容易被外包出去的常是打掃、洗衣、幫小孩換尿布、整理環境。為避免「母親」角色被弱化,幫家人煮一頓晚餐、念讀本給小孩聽這些原本「應該」媽媽做的事則通常會被保留。看到那段分析時,也讓我重新理解自己往年回娘家聚餐時的行為。我也會很「社會化」地夾起一口菜說「姑,這個是小菲煮的吧!我還是覺得妳做的比較好吃誒!」
因為我知道,廚房這個領域是已經退休二十年的她可以一展長才的地方,讓小菲分掉她的辛苦可以,但可不能剝奪掉她的成就感。但小菲在我家工作到底有沒有成就感呢?我好像完全忽略了這件事,現在故人已歸鄉,無從追問了。
**** 從外籍移工和雇主的互動學「管理」
除了從公共政策和兩性分工的角度去探討移工議題外,作者也深度訪問了雇主和僱傭對彼此的態度,做出交叉比較。
有些雇主覺得我是移工在台的監護人,食衣住行皆得由我掌控,也有人強調,阿姨是來我們家幫忙的,要予以尊重,不能把他們當下人看。從雇傭的角度來看,有些移工覺得我事情做好就躲遠遠的互不相欠,當然也有被惡意對待的外勞仍用盡心力想討好雇主。這樣上對下關係的排列組合,既融合了遙遠的種族差異,又混雜著如家人般的貼近,在我看來根本就是超高難度的公司管理學啊!
但愈讀,我也愈覺得雇主、僱傭好像傳統的婚配,唯有掀起蓋頭才知道對方長怎樣、合不合適、速不速配。而僱傭永遠是故事裡的小媳婦,沒有權力抗爭、只能祈禱對方善待自己,不要被任意「休妻」。當苗頭不對,也沒人幫忙,只能變成「落跑新娘」一途。
雖然大家都說婚姻就像經營公司,夫妻就像隊友同事。我倒是天真的認為,現代勞資雙方的關係應該也要越來越貼近自由戀愛下的婚姻,老闆和雇主在權力對等下,共同為事業打拼。當發現雙方理念不合要「離婚」時,能有合理的法條保障雙方利益,而不是像傳統嫁娶,弱勢那方總是有苦說不出,眼淚往肚裡吞。
在「跨國灰姑娘」這本書裡處處可見作者對母職的關切,同樣是平權的議題,比起內閣女性成員的比例,我揣測她和我一樣,對於現代母親承受的壓力焦慮,以及如何盡可能達到家務事兩性平權分工等更有興趣。也難怪她在十多年後延續這個議題,寫出「拼教養」這本大作。
這兩本書在很多面向給我更多的力量與勇氣。首先作者和我一樣不曾當過母親,過去我也會自我懷疑,這樣的我到底夠不夠格在「母職」這個議題為媽媽發聲、盡心力。 看了這兩本書,我更相信,也許正因為我不曾深陷這個角色,反而更可以用中立客觀的分析目前看到的困境與問題,不帶偏見地去反思自己的觀點,提出解決的策略。
再來她也提醒了我社會運動不能和醫療相比,那個成效和回饋往往是很慢且不立即的,不是一兩天,也不是懷胎九月就可瓜熟蒂落。作者在書中提及,1998年時報紙社論竟有人以「不做家事的女人,人人嫌」的標題投書評論請移工協助家庭勞務的現象。我看到的瞬間覺得跨張又震驚,如果現在報社登出這樣的言論,應該早就被抗議翻了!
仔細想想,又覺得很感動,原來這二十年來,社會改變得如此多,這中間多少人悶著頭努力付出才有今天。雖然至今網路仍會出現,為了鼓勵爸爸多做一點而提出男性在某些育兒能力優於女性等性別刻板的言論,兩性平權至今仍難逃討價還價的魔咒。但回頭看過去,又覺得性別平權的觀念一路都在前進、未來可努力的空間仍很大、阻礙也永遠不會小。所以,如果現在我什麼都不做,未來二十年的人會不會怨我笑我呢❓
#跨國灰姑娘
#藍教授是我的偶像
喜歡這本書或是對類似議題也很有感的的大家,期待你留言和我討論喔!
*留言有我最近剛看完的兩本,也歡迎大家分享心得
家務事是誰的事家庭內性別角色與家務分工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跨國灰姑娘沒有水晶玻璃鞋、南瓜馬車,她們有的是席地而坐的同鄉情誼與一口一口的家鄉味。
「跨國灰姑娘」這本書的初版是2008年,資料的收集也早在1998年。但在這個紛紛擾擾、詭譎多變的2020首次翻開此書,卻一點也不過時、反而充滿了既視感。
芝加哥、台北、馬尼拉、印尼,這本書橫跨四個地域,作者的身份時而是來自「第三世界」的研究生、時而是融入外籍勞工的田野調查員,同時更深入仲介公司考察移工在訓練時的細,同時訪問了雇用移工的雇主,秉持著中立多元不偏坦的角度去剖析外籍移工在台灣的種種現象,再提出改善的方針。
如果你認為「大家工作都一樣辛苦,憑什麼空姐你去罷工」、「政府為何不大量取締非法移工,讓他們趴趴走成為疫情破口」、「台北車站是台灣門面,這麼多『外勞』席地而坐能看嗎?」看完這本書,我不敢說你會改觀,但或許可藉由書中的歸納敘述,去理解背後的因果。
*** 「外勞」的面孔既模糊卻又刻板
這本書開頭就逼著我思索,哪些人是我們心中的外勞?
我承認在過去,提及外勞,閉上眼絕不會浮現金髮碧眼的商務人士,而是那些膚色較深、來自東南亞的移工。他們的臉恐往往模糊,我甚至也粗魯地認為「菲傭和印傭的差別就是前者會說英文、小聰明但難管理,印傭較純樸、學習力較差,但相對較好用聽話。」殊不知,這些無知的刻板印象和說法很多都是仲介公司為求最大利益所塑造出來,哪個國籍仲介費高就把哪國移工講得好用一些。(什麼商業利益?)刻意塑造的說法。 他們遠渡重洋跨國來台前,早已被層層剝削、教化成我們想像中的樣子。
我也終於明白,為什麼到車站聚會的印尼移工特別多。因受宗教因素影響,印尼女性不被允許進入清真寺,因此她們不像菲律賓人可在教堂禮拜集會在無處可去又無餘裕到咖啡廳、餐廳消費的狀況下,當然只能群聚在各城市的車站。
看完這個章節,我不假思索地逼問自己家裡的「外勞兼外配」:「誒,為什麼你在台灣當外科醫師五年就能取得永久居留,同樣來自東南亞的移工,只能待三年就得強制離境,遇到爛雇主還不能更換?」
他默默地說,「這就規定啊!而且我算是技術人員吧~」
我雖懶得再爭辯,但其實很想追問:規定也是人制定,而且也不是鐵板一塊,誰說人家就沒技術,我就認為好的「外勞」有時候比好的外科醫師還難找啊!
p.s 自2016年修法後,外籍移工可在台十二年不需離境。(可展延至十四年)。
**** 為難女人的到底是女人還是躲在其後的父權體制
這本書也呼應了台灣至今仍常被提及的現象:每到母親節就會有很多人疾呼,全職媽媽的薪水被低估,即使是雙薪家庭,太太也負責了較多的家務。
過去我很單純的認為兩個人真的忙不過來,經濟許可不妨請個外勞,大家樂得輕鬆。
看完這本書我才發現,的確許多職業婦女以「外包」家庭勞務給外勞的方式,換取事業上的進展和免去「第二輪班」的蠟燭兩頭燒,但相對的,女性移工「替代」本地母職的酬勞,換取養育遠方家人的資本,卻仍擔負著「失職媽媽」的內疚,放棄照看自己孩子的機會。同樣都是犧牲自己的母職換取事業,這條女性專屬的產物鏈卻也像鎖鏈般牢牢把家務綁在女人身上。
那男人的角色又在哪❓
「我看我太太很辛苦又要上班又要顧小孩,所以我幫她請了一個外勞」
「我家外勞都是我太太在管,去問他」。
書中田野故事裡,先生事不關己的回話說明了一切。
說到底,女就算在外也要「主內」的觀念仍是根深蒂固,甚至是當家務外包後,因性別因素,男主人為避嫌、減少和外傭接觸,加上台灣薪資結構通常男多於女,這筆費用男生出得較多,導致爭辯的時候,男性往往一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就句點。但我認為這句話,其實也是建立在不公平基礎的假齊頭式平等。
弔詭的是,女主人和女傭除了互利共生、某種程度也是在競爭。比較容易被外包出去的常是打掃、洗衣、幫小孩換尿布、整理環境。為避免「母親」角色被弱化,幫家人煮一頓晚餐、念讀本給小孩聽這些原本「應該」媽媽做的事則通常會被保留。看到那段分析時,也讓我重新理解自己往年回娘家聚餐時的行為。我也會很「社會化」地夾起一口菜說「姑,這個是小菲煮的吧!我還是覺得妳做的比較好吃誒!」
因為我知道,廚房這個領域是已經退休二十年的她可以一展長才的地方,讓小菲分掉她的辛苦可以,但可不能剝奪掉她的成就感。但小菲在我家工作到底有沒有成就感呢?我好像完全忽略了這件事,現在故人已歸鄉,無從追問了。
**** 從外籍移工和雇主的互動學「管理」
除了從公共政策和兩性分工的角度去探討移工議題外,作者也深度訪問了雇主和僱傭對彼此的態度,做出交叉比較。
有些雇主覺得我是移工在台的監護人,食衣住行皆得由我掌控,也有人強調,阿姨是來我們家幫忙的,要予以尊重,不能把他們當下人看。從雇傭的角度來看,有些移工覺得我事情做好就躲遠遠的互不相欠,當然也有被惡意對待的外勞仍用盡心力想討好雇主。這樣上對下關係的排列組合,既融合了遙遠的種族差異,又混雜著如家人般的貼近,在我看來根本就是超高難度的公司管理學啊!
但愈讀,我也愈覺得雇主、僱傭好像傳統的婚配,唯有掀起蓋頭才知道對方長怎樣、合不合適、速不速配。而僱傭永遠是故事裡的小媳婦,沒有權力抗爭、只能祈禱對方善待自己,不要被任意「休妻」。當苗頭不對,也沒人幫忙,只能變成「落跑新娘」一途。
雖然大家都說婚姻就像經營公司,夫妻就像隊友同事。我倒是天真的認為,現代勞資雙方的關係應該也要越來越貼近自由戀愛下的婚姻,老闆和雇主在權力對等下,共同為事業打拼。當發現雙方理念不合要「離婚」時,能有合理的法條保障雙方利益,而不是像傳統嫁娶,弱勢那方總是有苦說不出,眼淚往肚裡吞。
在「跨國灰姑娘」這本書裡處處可見作者對母職的關切,同樣是平權的議題,比起內閣女性成員的比例,我揣測她和我一樣,對於現代母親承受的壓力焦慮,以及如何盡可能達到家務事兩性平權分工等更有興趣。也難怪她在十多年後延續這個議題,寫出「拼教養」這本大作。
這兩本書在很多面向給我更多的力量與勇氣。首先作者和我一樣不曾當過母親,過去我也會自我懷疑,這樣的我到底夠不夠格在「母職」這個議題為媽媽發聲、盡心力。 看了這兩本書,我更相信,也許正因為我不曾深陷這個角色,反而更可以用中立客觀的分析目前看到的困境與問題,不帶偏見地去反思自己的觀點,提出解決的策略。
再來她也提醒了我社會運動不能和醫療相比,那個成效和回饋往往是很慢且不立即的,不是一兩天,也不是懷胎九月就可瓜熟蒂落。作者在書中提及,1998年時報紙社論竟有人以「不做家事的女人,人人嫌」的標題投書評論請移工協助家庭勞務的現象。我看到的瞬間覺得跨張又震驚,如果現在報社登出這樣的言論,應該早就被抗議翻了!
仔細想想,又覺得很感動,原來這二十年來,社會改變得如此多,這中間多少人悶著頭努力付出才有今天。雖然至今網路仍會出現,為了鼓勵爸爸多做一點而提出男性在某些育兒能力優於女性等性別刻板的言論,兩性平權至今仍難逃討價還價的魔咒。但回頭看過去,又覺得性別平權的觀念一路都在前進、未來可努力的空間仍很大、阻礙也永遠不會小。所以,如果現在我什麼都不做,未來二十年的人會不會怨我笑我呢❓
#跨國灰姑娘
#藍教授是我的偶像
喜歡這本書或是對類似議題也很有感的的大家,期待你留言和我討論喔!
*留言有我最近剛看完的兩本,也歡迎大家分享心得
家務事是誰的事家庭內性別角色與家務分工 在 He for She 家務共好,幸福多加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在過去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制度已經落伍,現在流行的是不分性別一同做家事。 家,不是一個人的; 家事,是大家的事。 Wei Wei Tsai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