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國際婦女節 要平權更要 #性別主權!👍
今天是 #38國際婦女節,在這個各界紛紛彰顯女性在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等層面貢獻的日子裡,更重要的是透過公共行動,關注此時此刻仍有因女性身份,而導致的歧視與不公不義。無論你的性別為何,在今天,我想要邀請各位正視身邊的 #女性議題。
・家務勞動的 #隱形工時
新竹市作為兒少人口多的城市,許多家長在辛勤上班之餘,還需要利用下班時間照料小孩。從接送、家事到課後教育,新竹市的勞動婦女好忙碌。在高端人力資源充沛、小家庭崇尚 #養好顧好 的情況下,新竹也有不少媽媽,選擇在家專心照料兒女,成為家庭中大小事的靈魂人物。從職場走入家庭,夢想與生涯規劃,必然面臨調整。根據最新統計(2019),新竹市擁有大專以上教育水平的女性中,#勞動力參與率 僅有59.4%,遠比同樣教育水平的男性72.8%、高中職學歷男性68.3% #少了10個百分點左右。雖然總體資料無法回推到每一個婦女身上,但此狀況正反映了女性在家中照料兒女、經營家庭事業的隱形工時,確實影響了婦女就業的意願。
・反省社會分工與 #性別刻板印象
家庭生活或許甜蜜,卻也是沈重的考驗。日前,有博士媽媽遭到丈夫因「沒有上班」而反鎖門外訴請離婚的事件,引起各界譁然。我希望藉此機會,一起來反省家事的性別分工合理性、性別形象在社會地位與賦權(empowerment)上的差異性;而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要批判性地思考從婚姻、兒女姓氏、家務費用分攤、家長代表到育幼責任的各種刻板分配,重拾自我定義性別與責任意象的 #性別主權。在追求不同性別在工資、社會服務的平權同時,也顧及任何一位女性與其他性平社會行動者,在個人意願、個性與偏好上的差異。
・不只是 #女性 也是 #強人
就如 #蔡英文總統 在婦女節祝賀詞中強調的,希望未來『女強人』一詞不再被當成『樣板』一般,描述各行各業中的女性優秀人物。任何一個追求夢想的人都值得被肯定,而非受制於生理差異而阻卻了各種可能。
重新定義女性並扭轉現實社會的歧視,需要每一個行動者重拾自己的 #性別主權,讓每一個妳的需要,成為生活分配的主軸,被討論,被看見,進而得到認可與尊嚴。衷心祝福為生活、家庭與事業奮鬥的每一個妳,在勇氣中度過每一個挑戰~
三八國際婦女節快樂!❤❤❤
#IWD2021
#珍愛自己
歡迎加入我的臉書社團「新竹同學慧」🤡一起討論心中想法~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170239083390649
家務勞動 定義 在 林彥甫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生育應該是種選擇,不是讓人拿來說嘴。
想必這陣子,大家或多或少聽聞了一些政壇前輩對女性政治人物的詆毀。從張善政的「蔡英文沒生子不懂父母心」、到吳敦義批評蔡英文「衰尾查某」、到邱毅脫口「蔡英文算女人嗎?」,到昨天郭台銘酸洪慈傭「任職立委時忙著結婚生子」,都一再讓人感到生氣。
當人們要評價一位政治人物,可能會參考他的學經歷、施政成果、德行優劣等等;當人們要評價一位「女性」政治人物,卻常常以外表、有沒有結婚、有沒有生孩子,來作為評論標的。沒有達成這些預設框架的女性,很容易會面臨「不算女性」或是「不符期待」的否定。
什麼是「不算女性」?算不算女人由誰來定義?在這段言論的背後,「算不算」女人有一個固定的、不由女性自身來定義的標準,並且暗示了「不像女人」應該得到什麼樣的對待。
當女性結婚生子後,卻又會面臨「心力沒放在工作上」的質疑,而同樣進入婚姻、育有子女的男性,卻不會有同樣的批評。說到底,像這樣針對特定性別的資格審查,既不公平、也不適當。
雖然身為男性,但我必須說,在一個女性仍然負擔較多的家務勞動、高工時、育兒資源不足的社會中,作為男性,到底有什麼資格對她們的人生規劃說三道四?究竟有什麼立場,把生育全都歸責給女性?
我很幸運,在今年正式成為新手爸爸,正好符合大眾對於三十歲青年的理想形象,但我也必須承認,成家,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仍然是一件「很有負擔」的事。
我希望台灣的未來,能漸漸走向一個讓人民「有選擇」的社會。我希望人們(無論性別、身分)不是因為社會觀感、他人眼光而「勉強」生育,也不會因為怕養不起、影響工作而「不敢」生育;我希望無論生育或不生育,都是出於個人意願的「選擇」,而每個人的選擇,都該受到尊重。
延伸閱讀:
中研院追蹤 20 年的臺灣家庭調查:家庭動態資料庫
〈妻子收入增加,丈夫不開心?臺灣家庭比中國更傳統?20年臺灣家庭追蹤調查〉
https://reurl.cc/k5jpbG
〈台灣超低生育率的迷思與現實〉
https://reurl.cc/pDjpjd
#選一個跟人民站在一起的政黨
#全國政黨票請投時代力量
#新竹市立委唯一支持5號高鈺婷
家務勞動 定義 在 林彥甫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生育應該是種選擇,不是讓人拿來說嘴。
想必這陣子,大家或多或少聽聞了一些政壇前輩對女性政治人物的詆毀。從張善政的「蔡英文沒生子不懂父母心」、到吳敦義批評蔡英文「衰尾查某」、到邱毅脫口「蔡英文算女人嗎?」,到昨天郭台銘酸洪慈傭「任職立委時忙著結婚生子」,都一再讓人感到生氣。
當人們要評價一位政治人物,可能會參考他的學經歷、施政成果、德行優劣等等;當人們要評價一位「女性」政治人物,卻常常以外表、有沒有結婚、有沒有生孩子,來作為評論標的。沒有達成這些預設框架的女性,很容易會面臨「不算女性」或是「不符期待」的否定。
什麼是「不算女性」?算不算女人由誰來定義?在這段言論的背後,「算不算」女人有一個固定的、不由女性自身來定義的標準,並且暗示了「不像女人」應該得到什麼樣的對待。
當女性結婚生子後,卻又會面臨「心力沒放在工作上」的質疑,而同樣進入婚姻、育有子女的男性,卻不會有同樣的批評。說到底,像這樣針對特定性別的資格審查,既不公平、也不適當。
雖然身為男性,但我必須說,在一個女性仍然負擔較多的家務勞動、高工時、育兒資源不足的社會中,作為男性,到底有什麼資格對她們的人生規劃說三道四?究竟有什麼立場,把生育全都歸責給女性?
我很幸運,在今年正式成為新手爸爸,正好符合大眾對於三十歲青年的理想形象,但我也必須承認,成家,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仍然是一件「很有負擔」的事。
我希望台灣的未來,能漸漸走向一個讓人民「有選擇」的社會。我希望人們(無論性別、身分)不是因為社會觀感、他人眼光而「勉強」生育,也不會因為怕養不起、影響工作而「不敢」生育;我希望無論生育或不生育,都是出於個人意願的「選擇」,而每個人的選擇,都該受到尊重。
延伸閱讀:
中研院追蹤 20 年的臺灣家庭調查:家庭動態資料庫
〈妻子收入增加,丈夫不開心?臺灣家庭比中國更傳統?20年臺灣家庭追蹤調查〉
https://reurl.cc/k5jpbG
〈台灣超低生育率的迷思與現實〉
https://reurl.cc/pDjpjd
#選一個跟人民站在一起的政黨
#全國政黨票請投時代力量
#新竹市立委唯一支持5號高鈺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