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時常會接收到對於不同人生階段「合宜」表現的社會期待,例如「等到大學在談戀愛、某個年紀應該要結婚生子、退休後可以含飴弄孫...」。事實上,生命歷程的分期與約定俗成倫理規範的關係,不只反映出一個社會文化看待、定義與形塑「人」的方式,同時也會形成對於不同社會角色的刻板印象與道德價值觀的判斷。
尤其,「成家」往往被視為作為人生的重要里程碑,之前百工的說書會曾經分享《解套:愛情、婚姻與家庭價值,西好萊塢到中國西部》一書即是從同婚成家多元實踐的跨國比較研究來反思今日現代社會婚姻的意涵。在社會變遷劇烈的今日,單身、不婚的人口增加成為社會議題,尋找伴侶的媒合APP的出現,也反映出市場的需求與個人對於「成家」的期待。讓我們透過這篇 【50+ (FiftyPlus)】 對於中年單身約會市場的社會觀察專訪,來思考婚姻市場中對於中年階段「單身」或「戀愛」的理解背後,反映出的性別差異。
在【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馬上要舉辦的《跨世代女「人」交流系列講座》,三位身處不同人生階段的講者,將會從人類學視野來關注職涯與性別議題,千萬別錯過了這次的精彩活動喔!也誠摯邀請您與我們一起
#參與展覽再聽演講
#線上活動開放全世界讀者加入
#機會難得
#呼朋引伴來參加
【展覽資訊】展出現代女人的模樣|跨世代女「人」線上互動展
💡線上互動展覽:https://padlet.com/r09325002/anthrodo
【講座資訊】跨世代女「人」交流系列講座
👱🏻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 總監・9/3(五) 19:00-21:00
👱🏼♀️劉雨涵May・健身頻道May fit創辦人・9/5(日) 13:00-15:00
👩🏻林宛瑩・奧沃市場顧問創辦人・9/8(三) 19:00-21:00
📎報名資訊放置於展覽內
📎講座採用webex視訊軟體進行線上講座
📎搶先看【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粉專,不錯漏任何資訊
-----------
張緯紘提到,45歲以上的女性多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渴望自由的生活。若發現男性和自己缺乏共同的興趣和價值觀,多半會果斷結束和對方的關係,而非將就進入婚姻狀態。
相對的,45歲以上的男性,未婚原因和擇偶條件就簡單多了。張緯紘說,即使過了45歲,男人最在乎的還是外貌和年齡。這個年齡層的男性,通常期望交往對象的年齡小自己7~8歲,還處在適合生育的年齡。相較於同齡女性,他們也更期望能組織家庭、生養小孩。
沈秀華觀察,台灣人不只對約會市場的想像高度年輕化,當人們談到漂亮、可慾望的身體時,也通常是指青春的女體。外貌不夠年輕、過了生育適齡的女性,會因此被排除在愛情與婚姻之外。
...
既然婚姻市場對女人的青春與美貌如此苛求,女人該如何自處?沈秀華直言,「台灣的熟齡女性比男性有趣多了。不是只有男人不要女人,女人也不一定要這些男人。」她進一步解釋,50歲以上的台灣男性成長於台灣經濟起飛的時代,長年投入工作,性別敏感度較低,興趣培養也有限。反之,同世代的女人因為要照顧自己、照顧他人,往往會發展出許多技能和興趣,有一群自己的好姐妹,懂得如何生活。
(引用自: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22253?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post&utm_campaign=&fbclid=IwAR1NqZ2VBeozNMHj94_NT2MFaYgnQjyoZ6-niZEsR7raWb9F4X0WtRrSHBg)
家庭互動倫理從相對倫理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親愛的房客(2020)
鄭有傑繼《太陽的孩子》後睽違五年推出劇情長片《親愛的房客》,除了幫莫子儀登上台北電影節影帝寶座,同時也在後續的金馬將風光入圍六項大獎,可說是鄭有傑職涯新的巔峰。
《親愛的房客》故事聚焦在一組的非典型家庭關係,某種程度延續了去年如《陽光普照》、《熱帶雨》等電影的討論脈絡,試圖去定義愛,同時釐清何以為家人。然而,或許稍稍不同的是,《親愛的房客》選擇在溫情的脈絡下套上一層懸疑的外衣。故事起於房東阿嬤的死,房子中獨留尚且年幼的孫子悠宇以及剛收養悠宇為子的房客林建一。利字當前,人們不禁懷疑,林建一之於這家人究竟是什麼關係,這場收養究竟是愛與照顧的展現,還是爭奪房屋權狀的謀殺計畫之一。
於是,踩著對於林建一的質疑,電影敘事緩慢展開,鄭有傑在這之中發揮了過往議題關注的精準視角,以及寫實鏡頭語言的貼近,帶領觀眾一步步的跟著敘事的正反交錯,接露房客何以親愛,愛為何如此困難,又或許以愛為名的贖罪過程為何如此痛苦。只是,在這過程當中,懸疑的影子依然處處出現,這讓電影呈現了一個相對尷尬的狀況。
我們一方面跟著林建一是否殺人這個懸疑點前進,去理解他跟這個家庭的互動關係,但同時又被林建一是否愛著情人立維的疑問所困擾,好奇他們的感情如何建立。在今昔切割交錯之下,這個以懸疑外核包裹的家庭劇,故事的主要懸疑點卻一直飄忽不定,在是否殺人以及是否愛人的討論間來回擺盪,又或者殺人與愛人混雜在一起,指向一個更飄忽的終局。
這當中困難的地方在於是,殺人與愛人間本已複雜,但又加進了阿嬤、悠宇、尤士軒(約砲+販毒)等支線,看起來好像要將所有社會、家庭、愛情、倫理等複雜議題都往林建一身上擺,再藉由悠宇與他關係的和解作解決。這裡頭的問題可能是,在全部混雜一起的情況底下,原先阿嬤死亡的懸疑點感盡失,故事彷彿只是在堆砌情境而沒有推進,同時最後的情感解決與一開始的懸疑點關係不是很大,落得整部電影理應形成的辯證關係,最後並沒有好好解答,反倒是用愛做號召,以議題先行的姿態通過終點。
因此私以為,鄭有傑過往的寫實鏡頭,在這次的懸疑類型嘗試之下,某種程度反倒成為敘事上的絆腳石。因為他仰賴了寫實去建立情感的真實性以及說服力,但同時又期望詩意的段落可以幫他拉開距離觀看其中人們複雜的家庭關係。但前者靠得太近,以致於所有事情說得太滿,喪失了懸疑感。而後者又一下離得過遠,導致這當中人變得渺小,乃至於被龐大的情感所吞噬,其中的幽微自然就被稀釋。只留下情緒與議題的關注,人的主體與複雜性似乎便淡薄了許多。
或許《親愛的房客》懸疑故事的策略,像是一個辯證故事的催化劑,可以讓觀眾很快地進入那個思考模式當中。然而說到底,這終究是是一個探問家庭組成以及人與人情感互動關係的電影,從中拉出贖罪與愧疚感與否,或許積極意義上可以增加更多討論空間。但若鑲嵌不好,便會發展兩條互相拉扯的平行線。而若再去思考是枝裕和的《橫山家之味》,便會發現其中的不凡在於非常平凡,在那小的故事編制中,人們共享一個秘密,沒有資訊落差、沒有情感落差,只有說與不說的顧忌。而在那樣的情境中,家族的集體感與依賴感自然而生,同樣的狀態或許也可以想到陳哲藝的《熱帶雨》,老師、學生、公公三者互沒有血緣關係,但卻在相處中漸漸形塑了「家」的模樣。所以,我以為《親愛的房客》或許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若對於日常片段的堆疊更有信心一些,或許當那些苦心營造的結論與辯證也會悄悄的產生。
家庭互動倫理從相對倫理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認真聽】 《#花木蘭》真的有這麼爛嗎? 迪士尼找到的女性新觀念是「#孝」? | 李長潔 👧
.
一部電影可以被黑到讓人專程去看,也是一種成就。最近上映的迪士尼電影《花木蘭》,讓大家看得氣氣氣氣氣(#chi),使有點害怕迪士尼公主的我,特地去觀賞這部作品。直接說結論,《花木蘭》還真不是很好看,儘管場景華美,但在敘事情節、鏡頭運作、演繹表達等多方面上,都可以感受到一些足以令人出戲的毛邊。
.
真人版《花木蘭》真的有這麼爛嗎?花木蘭是一個怎麼樣的迪士尼公主?迪士尼公主有甚麼性別意義?真人版《花木蘭》居然把華人的「#孝道」拿來當作新世代女性特質,是不是搞錯了甚麼?!
.
📌 #今天的內容有:
.
▶ 花木蘭到底好不好看?
▶ 迪士尼的公主進化論
▶ 電影中的東方主義
▶ 孝順做為一種美德(?
▶ 雙元孝道的理論模型
▶ 其實花木蘭也沒有很爛啦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45rT6U9YctNslXtqs122V2?si=vSi4YxCgQ-60v7DFks3xbQ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evkz4vfopop0839tan4komg?ref=android
-
-
-
/////// 完整論述 ///////
.
▓ #迪士尼公主論
.
從女性主義的觀點來看,性別(gender)具有操演性(#Performativity),也就是說,性別是模仿、表演、施行而成(Boucher, 2006),而媒體就是其中一個形塑性別的機器。Fought與Eisenhauer(2006)的迪士尼公主內容量化研究發現,女性角色的台詞量隨著年代增多,顯示性別意識的進步;而公主的性別特質,也隨時代轉變成更堅強、更獨立的女性。#公主的女性再現,會成為女孩們演繹性別的脈絡,因此,迪士尼當然重視公主的性別形象所帶給大眾的參照性。
.
社會學者們也非常在意這些在童年裡扮演重要社會角色的公主,她們是一種「#認同的文本」(Wohlwend, 2012),公主跨媒介地出現在電影、電視、玩具、遊戲中,甚至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所有動作。每一個女孩(或男孩)都可以有「#做公主」的機會。(回頭看以為自己是Elsa的5歲乾女鵝)
.
▓ #花木蘭中的東方主義
.
當然,我絕對不會計較《花木蘭》中文化轉譯上的失誤,甚至是誤讀。這種東方主義(orientalism)(Said, 1979)的傾向,是基於「東方」與「西方」二者之間作本體論與知識論的差異。像是片中土樓場景的使用、對「氣」的理解與詮釋、莫名的鳳凰。在妝容與服飾上倒是還挺符合花木蘭身處的魏晉南北朝,柔然的幾角色設置也還看得出迪士尼的用心。畢竟,《花木蘭》主要觀眾群應該還是西方青少年以下,嚴謹考究的戲劇設定,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
不過,對於真人版《花木蘭》把「#忠孝兩全」作為某種迪士尼公主的價值核心,到底有甚麼問題?
.
▓ #孝道的相對主義與絕對主義
.
許多評論者把片中置入的「孝」的概念視為父權(中國)勢力的再現,這個部份我覺得可以再思考一下。我們從社會理論來看看,花木蘭被賦予的特殊價值「孝」究竟是甚麼?孝道的文化原型主要奠基於華人家庭對宜農生態環境的適應策略,而孝道的心理原型則根植於親子間自然情感互動的基本需求。
.
進一步來說,前者乃是為鞏固家族結構來滿足務農社會之實際生活需求,透過將家庭日常運作與其經濟功能緊密連結,孝道規範逐漸從生計生活經驗中演化成形,藉以促進家庭體系之整合與延續;同時又在人為的政治力量作用下,將儒家特定的倫理階序觀強化為孝道規範的依據,使孝道意識型態從繁複細緻的文化設計進而成為華人首要的「#絕對主義倫理觀」。(葉光輝,2009)
.
▓ #孝其實也有很多意涵啦~
.
因此,「孝」是一個社會—歷史性的概念,並且在孝道二元模式裡變動拉扯。以「尊親懇親」、「抑己順親」、「奉養祭念」、「護親榮親」四個變項,呈現為「#相互性」與「#權威性」孝道兩個面向。其實,從卡通版到真人版的20年過渡,在女性主體與孝道關係的表現性上,的確有新的進展。一方面,父親與皇帝皆具有「慈」的呼應性,符合相互性的孝之條件。
.
此外,花木蘭從一開始的「抑己順親」、「護親榮親」,壓抑自我符合社會關係,轉向「尊親懇親」、「奉養祭念」以真實女性身份,達到孝道的境界,更加符合相互性的孝。我覺得,評論者在一個「現代性」的自我要求下,去批判該片對孝道關係性的掙脫與自我表達,稍有失去對孝道多元意義的真正理解,有直接將孝道掛上「中國」、「傳統」沉痾之嫌。
.
▓ #不好看也不難看
.
其實說來有趣,《花木蘭》引起大眾對孝道的敏感,但實際上是對中國的對抗。但回顧現代孝道的論述形構,反而是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承接了源自胡適、魯迅五四運動的「#反孝」。而在台灣的情境中,因為國民黨執政時期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的「#崇孝」運動,權威性孝道則比較常出現在台灣。我想這是一個台灣人的症狀式閱讀。
.
至於真人版《花木蘭》到底好不好看呢?找片源看就好…
|
#參考文獻:
.
1. Boucher, G. (2006). The politics of performativity: A critique of Judith Butler. Parrhesia: a journal of critical philosophy, 1, 112-141.
2. Fought, C., & Eisenhauer, K. (2016).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gendered compliments in Disney princess films. In Washington, DC: 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 Annual Meeting presentation.
3. Wohlwend, K. E. (2012). ‘Are you guys girls?’: Boys, identity texts, and Disney princess play.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Literacy, 12(1), 3-23.
4. Said, E. W. (1979). Orientalism. Vintage.
5. 葉光輝. (2009). 華人孝道雙元模型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本土心理學研究》(台北), 32-101.
家庭互動倫理從相對倫理 在 學術倫理解答,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台灣 ... - GitHub Gist 的推薦與評價
以研究倫理的觀點而言,除了主筆寫作論文的作者之外,下列誰最有資格列為共同作者? 1 ... 4, 在研究的作者定義檢核表中,關於「寫作」的認定標準下,以下何者相對而言較 ... ... <看更多>
家庭互動倫理從相對倫理 在 雙方都有可能互為相對人, 並沒有絕對的施暴者或是受害者 ... 的推薦與評價
參考文獻: 卓雅苹、邱惟真、陳姿吟、李濰伃(民105年12月)。「從加害人到相對人」:家暴相對人社工處遇的倫理議題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156期。 ... <看更多>
家庭互動倫理從相對倫理 在 家庭教育的發展與理念【解答產生器】 :: 社區大學終身學習網 的推薦與評價
2021年5月6日—近年來,家庭互動倫理從相對倫理轉變為絕對倫理。○;╳.家庭生活教育人員應具有專業知能,故應考慮專業工作者實踐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