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的遮羞巾
朋友媽媽入座後, 點完餐, 我以為可以放心喝開胃酒等菜上桌了. 侍者過來把餐桌上每個人面前的裝飾性美麗餐盤撤走前, 朋友媽媽正在談多年來如何用名牌包塞滿衣櫃的豐功偉業, 「每個包都有故事呢」.
侍者有點尷尬, 站在桌旁不動. 我一看, 冷汗又開始冒了…
因為朋友媽媽餐盤上的餐巾還擺在上面, 如果她不拿開, 侍者不知道該怎麼撤盤. (有經驗的侍者會將盤子傾斜慢慢抽出來, 讓餐巾留在桌上)
我打斷朋友媽媽的名牌包故事, 小聲地說: 麻煩將餐巾拿開, 好讓侍者把餐盤拿走.
朋友媽媽說: 咦, 不是服務生要來舖在我的腿上才對嗎?
我: 呃, 法國沒有這個規矩, 這裡都是客人自己拿起來放在身上的.
(而且, 誰知道妳餐巾是要遮住豐胸還是舖在肥腿?)
餐巾, 不知何時台灣改叫口布, 難不成又是從中國傳過來的說法? 我還是比較喜歡”餐巾” – 用餐時的手巾, 比”口布” – 擦嘴巴的布 – 優美多了.
也不知何時, 在台灣高級餐廳用餐, 客人都變殘障, 清簡的一片方巾, 不重又不難拿, 我始終不懂為何要勞煩服務生來打開, 鋪在腿上? 我超怕這個動作, 常常要跟服務生搶看誰先搶到餐巾, 搞得好緊張…
台灣教導服務生幫客人舖餐巾的”傳統”從何而來? 而且是中日西餐都有, 不獨獨西餐. 我在法國從未見過這個奇怪的服務. 莫非是日本? 也始終不明白讓服務生為客人舖餐巾的用意何在.
關於餐巾的歷史頗有趣的, 約從15,16世紀開始出現, 在這之前因為歐洲人使用刀叉並不普遍, 都是用手抓食物, 用完後手指在麵包上擦乾淨, 嘴巴就用袖口擦.
到了18, 19世紀出現個人式餐巾, 也開始講究餐巾的質料, 從高級的絲綢緞, 棉布到麻布都有, 有許多繡上個人名字或家族姓氏的, 多半還是哪個知名織品坊特別訂製的.
還有餐巾環, 上面刻有使用者名字, 在家庭裡是在兩餐之間將餐巾收起來, 下一餐拿出來繼續使用(自己家人不必那麼講究用一次洗一次). 餐廳則是保留給經常來的熟客, 除了有親切感還有給熟客的特殊待遇感.
現在餐廳的餐巾和桌巾多半交給專業清洗公司洗燙, 每日更新送到. 漿燙得硬直平整, 摸起來舒服跟新的一樣. 我個人喜歡麻料的, 摸起來硬, 可是把它弄皺了有種奇異的快感(像把盒子踩扁那樣. 我變態…). 絲綢餐巾我遇過幾次, 不過都是在高尚的朋友家, 不是餐廳. 絲綢脆弱不耐洗, 也不好燙. 好看好摸, 可是很整人, 也難怪餐廳不用絲綢餐巾. 想想以前慈禧用這個來擦屁股, 現在拿來擦嘴巴也覺得怪.
餐巾的作用很簡單: 擦嘴巴或是不小心沾到東西的手指. 老一代的法國人還有習慣把餐巾塞掛在領口, 而不是鋪在大腿上. 過去這是喫海鮮時怕蝦蟹殼沾到衣服的權宜之計; 後來連喫麵條也會, 扭蛇一樣的麵條不小心會把醬汁抖灑四濺, 弄髒衣服. 換句話說, 塞在領口下巴下並非不合禮儀, 只是有些不合時宜. 不過話說回來, 最近這個復古動作也有點流行回來了.
用餐時難免嘴角有殘餘食物, 或是嘴唇油膩不堪, 此時就是用餐巾抿一下. 我說”抿一下”, 不是擦喔, 不是擦屁股那樣的前後左右來回擦拭喔.
餐巾抿嘴是過去餐桌上的淑女教育, 現在當然不必那麼講究, 寫出來是讓大家知道, 在歐洲上流社會仍有這樣的要求, 淑女們就不會將口紅擦糊了.
此外, 餐巾不宜用來擤鼻涕. 可是萬一要打噴嚏用來遮口鼻則是可以的(打噴嚏是電光石火間的事, 哪容你找面紙出來?)
常見使用餐巾的小問題反而不是在餐桌上, 而是站起來去洗手間時. 請記得將餐巾摺疊好, 不必要變成豆腐乾, 但是也不要揉成一團像擦過的屁股紙, 放在桌上; 或是掛在椅肘上. 有時侍者會來收走, 換一條新的乾淨的, 燙得整整齊齊的, 用刀叉夾著送上來. 有時不會, 所以請勿用這個來要求高級餐廳.
另一個換新餐巾的時間點就是主菜用完, 上甜點前, 有些餐廳會來換新餐巾, 但也不是一定會有的程序動作.
侍者手臂上也有一條餐巾, 這是侍者用的. 當他手上因為拿酒拿水弄濕了, 或是沾到菜餚湯汁時. 有時也會用一片餐巾俐落地掃掉一桌子的麵包殘屑.
不過, 最重要的作用是: 當不小心弄翻酒水或是湯汁食物弄髒桌面時, 侍者會用餐巾將污漬蓋住, 讓桌面看起來仍舊是乾淨清爽的一片, 而不是讓客人面對著一大塊污漬繼續用餐.
真的發生弄翻酒杯或是弄髒桌面時, 不要慌張惱怒(尤其忌諱父母長輩這時候當面大聲責罵), 只要給侍者一個歉意的微笑就好, 也不要動手想幫忙甚麼, 讓侍者自己來(就是不要來礙事, 越幫越忙啦). 這是他們重要的服務訓練之一, 幾乎每天都會遇到, 不會因此而輕蔑客人的.
餐巾, 其實就是塊優雅的遮羞布, 遮掩弄髒的手, 抹去油膩的嘴, 蓋住有污漬的桌面.
讓整個用餐時光, 發生再天大的事都-始-終-優-雅.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飲食籽:心水食桌】 Sabatini對大部份的人來說,不過是城中一家高級意大利餐廳的名字。然而對於Sabatini家族來說,這間以家族姓氏命名的餐廳,是家以外的另一個家。每個家族成員的回憶,都有Sabatini的味道。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
家族姓氏 在 Tsunagu Japan 繫日本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東京奧運 上許多日本選手因優異表現成為關注焦點,如日本史上最年輕金牌得主 #開心那,柔道金牌 #阿部一二三 等。這些 #日本選手 的姓名頻繁出現媒體上,讓外國人也跟著耳熟能祥。不過你知道日本的 #前三大熱門姓氏 是什麼嗎?除了常見姓氏,居然還有人姓 #鼻毛?
⠀⠀⠀⠀⠀⠀⠀⠀⠀⠀⠀⠀
▋ 到IG掌握更多日本即時資訊:
https://www.instagram.com/tsunagujapantw/
家族姓氏 在 王巍穆牙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嗨,大家好,我是老穆🦷
為什麼全口缺牙的人,來找老穆後能有新牙齒呢?其實這不是老穆厲害,而是發明#Allon4 的人厲害,他讓多顆缺牙的人能立即擁有新牙齒。(來跟老穆念一遍,All on4、歐盎否),老穆醫師十多年前就開始進行All on 4重建的手術,最近正好回想到這段歷史,就想和大家介紹。
⠀⠀⠀
首先我們先了解 #什麼是Allon4?
它是一個能讓全口缺牙的患者,快速安裝上固定假牙的手術,利用高超的技術,只需要四根植體,甚至能讓患者在手術當天立即有牙,並且吃東西順暢不再煩惱,是現在許多人的新選擇。
⠀⠀⠀
那是誰 #誰發明Allon4的?
是葡萄牙醫師Dr. Paulo Malo,他在經過長時間研究後,終於在1993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個下顎Allon4手術,並在之後持續地完善它,像是為了骨頭條件不好的患者,直接著手改變植體的設計,好為了能用最少的植體數量來進行手術,減少患者的傷口。
牙醫師嫌植體不好,自己設計新的,這是不是像有人上班嫌棄電腦不順,就自己改良一部新電腦一樣XD
⠀⠀⠀⠀⠀⠀
不過Dr. Paulo Malo的牙醫生涯也並非一帆風順,在他開始發表新的觀點時,就有牙醫的學會、公會前仆後繼的對他發出警告,告訴他這樣是不行的,甚至同為牙醫的叔叔都寄信說:「立刻停止你的研究,不准污辱Malo這個家族姓氏!」
⠀⠀⠀⠀⠀⠀
那Dr. Paulo Malo怎麼說?他說:「如果你領先人群15年,人群會殺了你。」
⠀⠀⠀⠀⠀⠀
在面對如此龐大的壓力之下,Dr. Paulo Malo依然堅持做對的事,才有了現在能給患者 #等同於真牙 的Allon4技術呀!
⠀⠀⠀⠀⠀⠀
老穆只能佩服,並持續將Dr. Paulo Malo的技術發揚光大!💪💪💪
#高階手術植牙 #學很難 #發明更難
#老穆對醫療前輩們滿滿敬佩
家族姓氏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飲食籽:心水食桌】
Sabatini對大部份的人來說,不過是城中一家高級意大利餐廳的名字。然而對於Sabatini家族來說,這間以家族姓氏命名的餐廳,是家以外的另一個家。每個家族成員的回憶,都有Sabatini的味道。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