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若重啟內用 #如何讓用餐更安全?
三級警戒進入第八週,疫情持續往好的方向發展。我們看到確診案例、死亡案例繼續下降,雖然台北市狀況不穩定,但台灣整體而言已比五月、六月高峰時改善很多,大家深居簡出獲得回報。
壓抑經濟活動這段時間後,是否,降級已露現曙光?以我們關心的餐飲業而言,是否,餐廳能夠恢復內用了?
新聞報導指揮中心正在研擬相關指引,指揮中心沒把話說死,加上疫情仍在掌控中,我們或許能期待7月12日後餐飲店家能恢復某種程度的內用營業。可以預期,室內桌與桌拉開1.5公尺的距離、梅花座、隔板、實聯制等等措施,將會續行;客容量限制、單桌人數限制、合菜改以個人套餐,甚至營業時間限制,也是可能出現的新規範。
在指揮中心真正頒布決定以前,我們也可以想想,假設之後真的可以回到餐廳吃飯了,我們能如何讓用餐體驗更安全?
消費者與餐廳業者都有一些事情可以做。
#餐廳內用蘊含什麼風險
我們喜歡餐廳的理由,正好是餐廳染疫風險高的理由。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去年十月一篇文章分析了餐廳蘊含的染疫風險。首先,餐廳通常環境吵鬧,#人們會大聲講話,#吐出更多飛沫。雖然科學家還沒研究出一個人必須吸入多少病毒,或者暴露於病毒中多久,才會染疫,但通說認為(包括美國CDC、台灣指揮中心)只要近距離接觸到病毒超過15分鐘就可能感染。MIT這篇文章更指出,去年美國在餐廳染疫的案例,全都和確診者共享空氣超過30分鐘至1、2小時。
此外,雖然目前WHO與各國政府都不認為COVID-19會藉由空氣傳播,如果病毒存在於比飛沫更小的氣溶膠(直徑小於5微米)內,即便病毒量較小,但能懸浮在空氣中較長時間,也能傳播較遠(10公尺)。即便病人已經離開現場,只要在同一空間待得夠久,也可能染疫。
在餐廳吃飯,#不可能不脫下口罩。若是室內環境,通風不良,加上前述病毒傳播的原理,的確讓餐廳這樣的空間變得脆弱。也因此,美國餐飲業去年第三季開始出現一波 #通風 (#ventilation)的討論,不少業者改善硬體設施,#加強換氣率 或 #過濾空氣。(有關換氣與通風,我會另外詳細說明。)
MIT該篇文章也提到以下研究結果:英國公共衛生部去年十月調查顯示,在去年八月至十月間染疫的英國確診者,出外用餐是他們產生症狀二天至七天前最常通報的活動;美國CDC去年九月針對802位美國成年人做的調查報告也指出,確診者通報曾經在餐廳用餐的人數約莫是陰性者的2倍。
#消費者可以怎麼減少餐廳內用風險
以上事證,令人沮喪。我們熱愛餐廳,想念餐廳,然而硬道理擺在眼前,我們必須直視面對。這事關所有人的安全與集體的信心,不僅僅是消費者的選擇,也是餐飲從業人員工作時必須權衡的重點。
疫苗已展開接種,我們都知道群體免疫才是徹底的解方,而在真正抵達終點線前(這條線請別後退呀),餐廳可不可內用、該不該內用,或者,餐廳到底該怎麼營業,都是客人與業者持續面臨的問題。消費者會評估自身的風險容許額度,餐廳業者亦同。若政府開放餐廳內用,消費者可以怎麼減少用餐風險?MIT提供以下建議:
🔸餐廳的大小很重要
空間較大的餐廳,較能保持社交距離。
🔸新鮮空氣
如果餐廳有室外空間,請優先選擇室外座位。MIT引述UC Santa Barbara的科學家所言,室內空間染疫的風險是室外的20倍。
如果餐廳沒有室外空間,請優先選擇靠近開放的窗戶或門口的座位。在不進食時,應戴上口罩。
室外空間,台灣的都會餐廳並不常有。政府是否可能開放某些道路、廣場、公園等等公共空間,供餐廳業者登記使用?有戶外空間的餐廳業者、飯店,該怎麼發揮最大利用價值?
🔸避開人群與熱鬧
如果餐廳窄小、擁擠、吵雜,比較不理想。
餐廳可調低音樂音量,使客人不必大聲說話。
🔸安排座位也很重要
如果你和不是同一家戶的人共餐,請與他們坐斜對角。日本超級電腦Fugaku計算出,坐斜對角的情況下,用餐者受暴露的病毒飛沫會減少75%。
#沒有單一有效的防護措施
最後要提醒大家,沒有一種防護措施能夠以一擋百,各種措施必須一起推行,才能達到有效防護。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依舊是防疫的黃金三律。
至於,餐廳能怎麼讓消費者更安心?是否該考慮提高換氣率、過濾空氣?這部分是目前台灣比較沒有討論到的,我將在下篇文章與各位分享。
「容許暴露時間計算」的推薦目錄:
- 關於容許暴露時間計算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容許暴露時間計算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容許暴露時間計算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容許暴露時間計算 在 音壓級容許暴露時間公式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容許暴露時間計算 在 音壓級容許暴露時間公式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容許暴露時間計算 在 勞工作業場所容許暴露標準歷史法規所有條文 的評價
- 關於容許暴露時間計算 在 ♂️👷♀️【工安小百科】 2019/08/20 【知識理論篇】 的評價
容許暴露時間計算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譚新強:中國人均壽命將率先彎道超車
在2017年,我曾寫過一篇有關以濫藥死亡率來衡量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成敗。當時美國人均壽命,在發達國家中非常罕有地已連跌了4年(英國難兄難弟,也陪着連跌數年),從2013年的78.94歲,跌至2017年的78.84歲。當時人均壽命下跌的主因為濫藥,尤其芬太尼(fentanyl)之類的鴉片類藥物(opioid),加上酗酒和自殺率同時上升,就形成所謂的絕望死亡(death of despair)危機。
此絕望死亡危機的背後原因當然是美國低層下50%人口的生活水平,在過去30多年來,不止毫無寸進,反而有所下跌,40%美國人連400美元應付緊急事件的錢都沒有。但上層人口,尤其Top 1%的收入和財富,反而急速增加,他們賺取全美國總收入的21%,更擁有全國約40%財富。貧富懸殊不斷加劇,已到危險地步,新加坡前外交官和學者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稱美國已成為一個「財閥當政」(plutocracy)!
低下階層絕望 釀極端民粹
這種低下階層感覺絕望的氛圍,當然正是讓各種危險的極端民粹、國家,甚或所謂本土主義發酵的最佳環境。在1930年代,一戰後的德國人感到不憤被《凡爾賽條約》不公平且過度苛刻懲罰,助就了希特勒和納粹黨的崛起。1990年代,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人感到徬徨和絕望,酗酒(包括甲醇)問題日益嚴重,男士平均壽命曾跌至60歲不到,到普京上台,終於幫到俄羅斯找回自尊,人民找回自信,才止跌回升。
同樣地,2010年代中期,美國也開始出現危險的、充滿種族歧視的民粹主義,甚至是一個「邪教」。此浪的高潮就是在2016年選舉中取得勝利,成功把「教主」特朗普推進白宮,當然亦需要感謝美國實質是反民主的選舉制度,以及俄羅斯多年悉心培植和選舉干預。
雖然特朗普萬般眷戀總統權位,選舉後兩個多月仍不停掙扎,不停否認落敗的事實,甚至鼓勵民眾衝擊國會山莊,企圖發動政變,但結果仍然是失敗。所以不認、不認、還須認,前數天,特朗普終於承認拜登將在1月20日成為總統,但請留意他仍未承認落敗,在他口中(未必是心中),他是以大比例贏了選舉,只因拜登作弊而盜取了勝利。此說法仍然非常危險,他的「邪教信徒」仍可能在1月20日或之前繼續搞事,甚至進行恐怖活動。只希望今次美國FBI、各地警方和國土安全部,以至軍方都會作出較好的預備,以防再發生如上周,容許支持特朗普的暴徒再次攻陷國會(不少傳媒稱之為本土恐怖主義者),出現大量暴力事件,或甚至阻礙宣誓就職大典。
上周事件中,軍方嚴重失職,不知是受到命令,故意拖延派出國民警衛隊(National Guards),還是軍方自己太過敏感,不想重犯夏天被特朗普利用來鎮壓和平示威者的錯誤。無論如何,美國軍方已再次更加嚴重地被政治化,對全球最強大的超級強國而言,殊非好事。更可惜的是和平交接權力的超重要傳統,已被徹底破壞,特朗普更將是150年來,首位不出席新總統就職典禮的原總統。但事到如今,特朗普缺席應反而是好事。據報,五角大廈企圖亡羊補牢,已派遣到華盛頓戒備的國民警衛隊人數,比駐紮在伊拉克加阿富汗的總數還要多,實在有點諷刺!
安全準備是一回事,政治是另一回事。雖然近日連特朗普都被迫言不由衷表態遣責暴徒,且呼籲支持者保持克制和平(香港反對派政客連這一點都一直做不到),但事情怎可能這麼容易完結?前天我跟某美資大行在紐約的總策略師聊天,他明顯是個特朗普支持者,他情緒低落,表示因見今天美國分裂情况和暴力事件頻繁而痛心和擔憂(跟我對香港2019年情况感受雷同),但他預期即使1月20日就職典禮大致和平,拜登對共和黨人伸出橄欖枝,右翼保守派支持者仍必深深不忿,國家分裂情况未必能改善。他形容特朗普下台並不代表分裂的「The beginning of the end」,反而更似只是「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如他的說法反映真實情况,美國有排煩!
拜登宣誓就任總統概率仍最高
即使特朗普任期剩下的日子只有6天,但仍充滿變數:
(1)他完成任期,1月20日中午拜登宣誓就任成為第46任美國總統。這個場景的概率應該是最高的,50%以上吧。
(2)眾議院已投票通過要求副總統彭斯啟動憲法第25條修正案(Article 25),聯同過半數的內閣成員通過罷免總統法案,然後由副總統彭斯接任成為總統。但彭斯已表態拒絕,特朗普更自誇第25條修正案對他是零威脅,似乎暗示與他早前批評不忠(特朗普支持者在上周暴亂中,更高聲呼叫要殺害彭斯)的彭斯取得默契。所以我認為此發展的可能性不高,不到10%。
(3)另一可能性是特朗普辭職,這亦是我數年前已曾作出過的一個預測。以特朗普的性格,本來很難要求他辭職,因為這做法等於認錯和示弱。不過,即使近日的遣責暴力,也不可能是真心的,那麼為什麼他會願意講呢?出發點肯定不是愛國,較大可能性是他害怕未來的法律責任,搞得不好,最後不止他,連他的子女都可能因貪腐和煽動叛亂等嚴重罪名而入獄。
近日有記者問特朗普會否辭職,奇怪地他竟然沒有破口大罵,只拒絕回答。其實對他來說,以辭職換來彭斯的特赦,可能是最佳選擇。此做法亦可能是對國家,甚至拜登和彭斯自己的最佳結果,更有尼克遜的先例可援。
在國會暴亂發生前,我已詳細分析過特朗普下台後可能面對的法律問題,當時我仍不肯定司法部會否真的採取行動,因為雖然美國表面上是司法獨立,但當然在此等關乎總統的案件,仍必有政治考慮(天真的人請夢醒)。而且國會暴亂發生後,如特朗普不獲特赦,所有人肯定已毫無選擇,必須追究到底,入罪機會極高。
有人認為總統可能有權特赦自己,但此憲法解讀當然極具爭議性,亦從未發生過,所以可免則免。拜登當上總統後,當然也有特赦權,我也相信他想修補國家裂痕,本不介意放過特朗普。但不幸出現國會暴亂,死去5人且包括一位警員,令到拜登極難大方特赦特朗普。即使他肯,亦極難服眾和對其他民主黨人交代。
彭斯接任總統特赦特朗普 利爭下屆大選
剩下來最適合給予特赦的必定是彭斯。從他角度考慮,他也未必完全想做這個「醜人」,如輿論的「spin」控制得不好,他可能會變成眾矢之的,被指責為過兩三天的總統癮而出賣正義,令國家蒙羞。但其實韓國式對前總統的窮追猛打,確對國家沒什麼好處,反而早日埋葬過去往前望,對國家更有利。所以如PR做得好,「第46任總統」彭斯反而可能被形容對修補國家裂痕有功勞(那麼已印上拜登46的帽子和紀念品就有炒賣價值)。
我個人不太喜歡彭斯,亦覺得他太過接近特朗普,對他政治前途不利,但他自己肯定仍有政治野心。即使他只當兩天總統,他亦將永世被稱呼為總統先生,如他在2024年再度參選,此氣勢對他有極大幫助,更有機會取得共和黨提名。很大機會拜登將是一屆總統,如下屆民主黨提名人是副總統賀錦麗,那麼在辯論會上,記者們將稱呼彭斯為總統,賀錦麗則只是副總統,氣勢上彭斯已有優勢。
所以我認為特朗普辭職的機會仍存在,可能有兩三成之多。
更肯定的是,無論特朗普會否完成任期,國會對他前所未有的第二次彈劾程序已啟動,即使在他下台後,亦必繼續進行,且今次成功通過參議院的機會頗高。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已表示今次有可能支持彈劾,但仍等待詳細聆聽證據。如他支持,其他共和黨參議員亦或將支持,有可能達到三分之二的「超級多數票」要求。
共和黨棄特朗普 未嘗不是好事
既然到時特朗普已下台,為何仍要彈劾他?請留意彈劾並非法律程序,只是政治懲罰,可取消他的退休金、保安安排等,最重要一點是可阻止他捲土重來,被成功彈劾的政客,可被禁止參選任何公職。麥康奈爾和其他共和黨領袖已非常厭倦特朗普,亦可能再沒有利用價值,所以聯同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平台,一齊把特朗普滅聲,未嘗不是好事。
特朗普年代已近落幕,那麼他到底能否通過我為他設下的測試?國以民為本,特朗普能否給予美國人希望,減少「絕望死亡」,人均壽命能否回升,是一個最公平、最重要,比GDP增長和失業率更實際的成敗標準。不幸答案是特朗普全盤失敗。他在2017年1月上台,但2017和2018年的美國人均壽命仍繼續下跌,到2019年,因對鴉片類藥物控制較嚴而終於遏止5連跌,但亦沒有反彈多少。
但到了2020年,COVID疫情抵達美國,完全暴露特朗普的無能、無知,甚至無恥,處理疫情徹底失敗,至今死亡人數已迫近非常恐怖的40萬。美國只佔全球人口約4%,但死亡人數竟接近全球的20%!對比1918年大流行,當時美國佔全球人口的5%,但死亡人數反而只佔全球的2%不到,遠比人口比例低。103年後的今天,科學昌明,今次的死亡率竟反而是人口比例的5倍,特朗普難辭其咎,故意反覆發放假消息(不用戴口罩)、假療方(注射消毒藥水),且鼓勵人群聚集,簡直形同謀殺!
疫情令美國人均壽命急降至77.48年
近月新納粹等極端分子,故意在網上發放有關COVID未有導致額外死亡的完全虛假消息,連一些愚蠢的香港暴徒都選擇相信!美國疾控中心(CDC)已公開解釋,當時數據只到10月,且不少死亡個案滯後,仍未計算在內,肯定2020年的總死亡人數將最少為330萬,比2019年高最少12%,約10%的額外死亡直接由COVID導致,其餘亦可能因COVID病人霸佔所有醫護資源,其他病人得不到適當護理而死。更重要的是額外死亡增加得最多的不是很多人誤解的老年人,而是年輕的25至44歲組別!
恐怖地,2020年美國人均壽命將急降1.13年,跌至77.48年!此數據背後更暴露美國不同種族面對嚴重歧視和不公的醜况。白人平均壽命下跌0.68年,但黑人下跌2.1年,即3倍白人的跌幅,拉丁裔更慘,下跌幅度高達3.05年!我估計拉丁裔較多非法移民,更難得到適當醫護照顧。
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是每個總統和政府的最首要責任。所以客觀而論,歷史給予特朗普總統的評分,肯定應該是F!
我曾指出過COVID疫情極可能成為中國名義GDP彎道超車,提前超越美國的催化劑。最近此觀點已幾成為共識,日本和美國的智庫都先後預測中國名義GDP將在2028年超越美國,比原來預期早了4至5年。我預測更快一點,可能在2025年已開始超越。
中國疫情受控快 沒甚影響人均壽命
但我最近才發現,中國人均壽命在2019年已升至77.3歲,去年中國疫情初時嚴重,但幸好控制得快和較成功防止第二、第三波,所以死亡人數較少,對今年人均壽命應沒甚影響,有機會繼續上升。
所以在遠比GDP更重要的人均壽命比較上,中國彎道超車的時間點更早,可能在今年已出現!
後記:2020年香港人均壽命估計約為84.89歲,全球最高,值得部分對香港百般不滿,對政府做的每一件事都充滿偏見,永遠只懂投訴的人牢牢記住,最好表示一點感恩。如政府提供的醫療服務不達到全球最高水平,沒有大量補貼,使到公共醫療服務近乎免費,有可能嗎?不會所有功勞又只屬香港市民,莫非自己在家土法治癌症?
(中環資產持有facebook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容許暴露時間計算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政府日前已經宣布,將開放瘦肉精美豬進口,且放寬美國牛進口月齡,30個月以上老(?)牛也可以來了。
這幾天已吵了好幾回了,我簡單整理一下重點和爭議點,大家各自判斷。
美國在1999年開放萊克多巴胺作為飼料添加劑,自此開啟美豬美牛爭議,已長達20年。
因美國在2003年爆發狂牛症,台灣禁止美牛進口。
在2005年,美國豬就已經開放進口了,包含美豬內臟,也沒有被禁止。(不過政府宣稱因為台灣豬很多又好吃,冷凍美豬內臟沒人要買,因此也沒進口)(但媒體近日挖出,並非沒進口)
https://udn.com/news/story/9750/4834176
2006年,台灣有條件允許美牛進口,但限制牛的月齡要在30個月以下。這是因為過去證據顯示,32 個月後(36月齡),腦、脊髓、骨髓等部位檢測到病原,而在 35 個月後(39月齡),陸續有牛隻出現狂牛症的病症。意即愈老的牛愈危險。
在2010年,立法院修正食品安全管理法,禁止狂牛症疫區牛肉進口。
但國際(美國?)壓力一直很大,尤其2012年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以表決方式通過瘦肉精標準,從0檢出到10ppb。
這次的投票票數相當接近,以69票對67票通過。國際至今意見也還很分歧,也有人覺得,安全容許怎麼可以用表決決定呢?(因背後有施壓,只好不採共識決,因為沒共識)有專家認為,國際對萊克多巴胺的長期攝取風險沒有共識,且危害程度跟各地攝食習慣有關。
在國際法典委員會的標準出爐後,同一個月份,台灣也通過食安法修法,開放含瘦肉精美牛進口,且在民進黨立委要求下「牛豬分離」,只准牛有瘦肉精。
在換人執政後,當然國際壓力還是持續。美豬美牛議題,在總統蔡英文執政下,一直如影隨形。最後,終於在日前宣布,打算明年開放進口了。
雖然政府公布的手法看起來真的相當突襲,但也是做了萬全準備,會陸續公告殘量安全標準、食品包裝標示規定,力求民眾吃得健康,不要吃到太多瘦肉精(?)
==========風險評估怎麼說==============
根據成大提出的萊克多巴胺評估風險報告,萊克多巴胺在動物體中可迅速經由尿液或排泄物代謝,在動物血漿中的半衰期約為 4-7 小時,在人類血漿中的半衰期約 4 小時。
不過,在一項萊克多巴胺對人類心臟功能影響的實驗,針對 6 名自願的健康男性(平均體重 75.5 kg),在 48 小時的間隔期間分別漸增萊克多巴胺 0、5、10、15、25 及 40 mg,觀察受試者的心跳及血壓等心臟功能參數。
結果,在投予劑量 5 mg 時,不會對心臟造成任何異常反應;劑量 10 mg 時有些微影響;劑量 15、25 及 40 mg時,心跳每分鐘分別增加 20、30 及 50 下,心臟輸出量及收縮壓也隨著劑量提高而增加。
劑量 25 mg 時,一位受試者退出實驗,主要是因出現不良心臟效應。
研究單位指出,綜合各項資料,若民眾因食用含萊克多巴胺的肉品而暴露時,可能產生不良的心臟效應。長期食入研究還無可供進行萊克多巴胺致癌風險評估的致癌資料。因此進行健康風險評估時,僅進行非致癌性風險評估。
綜合來說,若進口牛、豬肉品中的萊克多巴胺含量均控制在建議的最大殘留容許量之下,一般族群(不同年齡層、性別)就算都吃進口牛、豬肉及其製品與內臟,因暴露萊克多巴胺導致的非致癌風險,在可接受範圍內。
但高暴露族群(坐月子婦女)若全數食用含有萊克多巴胺的進口牛、豬肉及其製品與內臟,雖仍安全,但已快達上限。若產婦坐月子期間每日攝取超過一副腎臟及一副肝臟,則可能會超過可接受之風險。
至於另一份美牛風險報告則顯示,因吃美牛感染狂牛症風險極極極極極低。
================陳時中開放QA============
1.瘦肉精美豬安全嗎?
中:政府會把關安全,他本人也願意帶頭吃3個月,也可以一邊吃美豬、一邊吃台灣豬,證明美豬安全,台灣豬好吃。
2.風險評估報告顯示,孕婦感覺是高風險族群?
中:風險評估報告顯示民眾一般攝食都安全,吃好幾輩子都吃不到危險的量。
孕婦坐月子每天吃一副豬肝、豬腎風險較高;這樣算法不合理,豬內臟雖可進口,但因沒人要吃,都沒有進口。風險報告用極端值計算,如果這樣吃,身體還沒受萊克多巴胺損害,心血管也早就出問題。
也不是所有美豬又有瘦肉精,加上台灣過去進口量不高,除非特別去找瘦肉精美豬來吃,不然一般飲食沒問題。
3.開放美豬之後,台灣有什麼好處?
中:開放是為了換台灣在國際的地位,有地位才能談判,地位的基礎則是根據科學基礎互相尊重,且重申人民的健康不容交換。
4.有些縣市說要瘦肉精零檢出
中:食安政策應由中央統一,地方政府最後審視了解應也會認同。不能扯台灣後腿,不能讓台灣因為這樣小事情都不能走出去,「我們東西要賣出去,外面的東西不讓他進來,這樣生意怎麼做?」放寬相關標準也不是隨便讓他進來,而是有標準,經過專家審視是安全的才會放行,會繼續溝通。
5.外界質疑,民進黨立場不一
中:拿過去的言論檢視現在「沒有意義」,政策與時俱進,現在證據走到哪裡,現在需要什麼,現在這樣做對不對,「講以前都沒用」, 一點意義都沒有,因時空不一樣,現在有國際標準,要考慮這個時間點怎麼做對台灣最有利。
=================我的碎念==============
這幾天一直很哀傷,真心覺得今年醫藥記者的薪水非常難賺。
好不容易彰化抗體研究戰告一段落,瘦肉精美豬、老美牛就又跟著來了!
以前朝野為了美牛鬥得很凶的時候,我剛好跑立法院,豈一個慘字了得。
當時國民黨也宣稱站在科學角度,為民眾安全把關;但多數民意都不埋單(包含部分養豬大縣的國民黨立委)也有不少國民黨立委被封為「毒牛立委」
可見大家真心捍衛國民健康,還記得當時立法院修法,主持會議的衛環委員會召委(國民黨籍立委)蔡錦隆直接落跑,讓在野黨立委和記者傻等。
等到他好不容易回會議室,朝野立委又鬥成一團,蔡錦隆被趕到角落「霸凌」(恕我誇張用詞),記者也被擠到受傷(我手臂破皮)
蔡錦隆以無線麥克風宣布,將相關修法條文全部送出委員會到立院院會表決。開啟立法院行動會議室新紀元。(誤)
對比過去,現在實在是雲淡風輕阿
放一張當時的圖,幫大家回味回味
#打完收工
#今天實在寫太長
#看到這裡真的是真愛
容許暴露時間計算 在 音壓級容許暴露時間公式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 ... 的推薦與評價
音壓級容許暴露時間公式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房地產討論內容懶人包,找音壓級容許暴露時間公式,噪音暴露標準,噪音相加計算在YouTube影片與社群(Facebook/IG) ... ... <看更多>
容許暴露時間計算 在 勞工作業場所容許暴露標準歷史法規所有條文 的推薦與評價
... 暴露低於容許濃度及確保眼睛、皮膚免於危害。 Read More. ㄧ、解釋名詞: |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 (二)計算短時間時量平均容許濃度:. 1.二甲苯(PEL-TWA15min)=100 ... ... <看更多>
容許暴露時間計算 在 音壓級容許暴露時間公式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 ... 的推薦與評價
音壓級容許暴露時間公式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房地產討論內容懶人包,找音壓級容許暴露時間公式,噪音暴露標準,噪音相加計算在YouTube影片與社群(Facebook/IG)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