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問了一個網路文章片段:『全球目前年使用量,四百萬公斤抗生素,三百萬公噸草甘磷(抗生素),是人類和生態最危險的殺手。累積沈澱愈多的地區,慢性病和腫瘤患者比例就會愈高,例如美國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就是世界第一』
請問真的嗎?
我只能說,只聽過『草甘磷涼』,還真沒聽過有抗生素中文翻譯叫『草甘磷』。
這種譁眾取寵的文章,就別看了,假的。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提起美國南方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總會想起這裡曾經是重要的棉花產地,以及背後這裡曾經對於非裔美國人的奴役,到後來的民權運動。然而,我們也都因此忽略了在地百年前,也有一群華人移民來到這裡,定居並發展出自己的生活。
這篇來自NT Times的文章,帶我們認識這群華人與他們的後代,也透過他們的視角看到這塊土地上族群互動的發展史。
-------------------------
儘管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故事在某種程度上依然是白人和黑人之間的不平等及種族隔離的故事,但在20世紀,他們中間還有一個鮮被提及的群體:華裔美國人。
「華人已經在三角洲地區生活一百多年了,」講話帶南方腔調的退休圖書管理員弗裡達·管(Frieda Quon)說。「剛來的時候,我們沒有權利。我們不能去白人學校,甚至不能去理髮,也不能去醫院。我們是二等公民。在民權時代過後,我們得到了更多權利。我想是社會意識到,『嘿,華人的確在做貢獻。』」
弗裡達·管是安德魯·龔(Andrew Kung)和伊曼紐爾·韓(Emanuel Hahn)拍攝和採訪的十多名有中國血統的密西西比州人之一。儘管兩位攝影師只在2017年在紐約見過一次面,但除了都是亞裔美國人之外,他們還有很多共同點——上的都是商學院,都在科技創業公司工作過,後來都成了攝影師。
26歲的安德魯·龔和28歲的伊曼紐爾·韓決定一起做一個項目。在探索亞裔美國移民在美國的歷史期間,他們了解到了密西西比河三角洲華人鮮為人知的故事。
美國內戰結束後,中國移民第一次來到三角洲地區,在種植園裡工作,但直到20世紀初,隨著數十家華人家庭經營的食品雜貨店湧現,他們的人數才有所增加。這些食雜店主要服務於他們的黑人鄰居。到了70年代,三角洲地區的華裔移民已經達到了3000人,其中很多人住在與家裡的商店相連的房屋裡。在這個嚴格按種族隔離的社會裡,他們被禁止進入社會組織、公共設施和白人公立學校。40年代中期,在密西西比州的克利夫蘭,華人學生有單獨的教室。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什麼人在某些時刻有奇特的抉擇?】
1.
人的一生,總會在某些時刻做些奇特的抉擇。
Michelle 顯然至少做過三次。
Michelle 有個中文姓名郭怡慧,出生於一個來自台灣的移民家庭。她的記憶裡,父母努力融入美國社會,奉公守法,但不時會用警示口吻告訴她一些亞洲人在美國遭到威嚇、殺害,然後被人遺忘的故事,提醒她:「在美國人的國家想像中,我們並不存在──完全不存在。」
然而,很慢才會說話、生性害羞但是彈起鋼琴來卻熱情激動的Michell,一路透過閱讀認識了她自己的美國,找到她的人生啟迪。金恩牧師、麥爾坎.X、拉爾夫.艾里森等等人,讓她看到這些人的無所畏懼和亞裔美國人的擔心害怕恰成對比。
這樣再加上進了哈佛之後得到的影響,Michelle 「決定要像拔雜草般根絕父母的影響,消除光挑安全選項、不斷往前衝、一味追求安穩的傾向。」於是她很離經叛道地放棄了原本要讀的醫科,轉而主修社會學兼性別研究。
「當我碰到其他亞裔美國人──那些準備當顧問、玩對沖基金、賺六位數美金年收的人──我會做出嚴苛的評斷。我會瞇著眼睛,無聲地告訴他們:我知道你是怎樣的人,而且你並沒有太多事值得我知道。」
2.
第二次是Michelle 在哈佛大學要畢業的前夕。
當她在猶疑自己要做什麼的時候,遇到一位「為美國而教」(Teach for America)的人才招募員,得知全美最窮困的地區之一──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學校正苦於嚴重的師資不足。
Michelle說那是她這輩子頭一次聽到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現況。雖然她知道「這個極度貧窮的棉花鄉曾經是孕育民權運動及黑人權力運動的溫床」,但是她也好奇自己為什麼從沒聽說現在三角洲地區的人民是怎麼生活的?
「我不禁懷疑,那個地方是不是已經隨著民權運動和黑人權力運動遠去,也從美國的國族意識中消失不見?與白人暴力無關的鄉村黑人窮困處境是否過於庸俗不雅,無法吸引顯赫的領導人物挺身而出,為它發聲?」
Michelle 知道自己想做的是「直截了當的事,在需要有人幫忙的地方從事立即性的工作」,也「心想或許我能盡一份小小心力,延續民權運動的精神」,最後她決定深入密西西比流域三角洲,到阿肯色州一個叫赫勒拿(Helena)的偏鄉小鎮教兩年書。
當她打電話告訴父母這個決定的時候,「他們的反應先是不解,然後是生氣。『妳在南部那邊會沒命的,』母親說。」
3.
Michelle去的學校叫「明星中學」,但學生其實是各種逃學的、嗑毒的、製造麻煩的、逞兇好鬥的,盡是些被主流學校開除的中輟生。
她剛到這所「明星學校」的時候,有的學生會叫她「中國婊子」,有的學生會當眾撒尿。她也認識了當時十五歲,就讀八年級的派屈克。
「派屈克舉止溫和,走路時彎腰駝背多過大搖大擺。在課堂上,他喜歡傾聽,不喜歡發言。派屈克從不霸凌任何人,也不曾對別人飆罵。他似乎在遵守一套自我約束的行為準則:明哲保身,不胡搞瞎搞,避免捲入別人的紛爭。」
然而 Michelle逐漸把這些學生帶進了閱讀的世界。
她有一段記錄十分動人:
「我很好奇,學生們是否知道他們看書的時候是什麼樣子?聚精會神,樂在其中,認真嚴肅。我用相機把他們的模樣記錄下來。那時的手機還沒有照相功能,我是用傳統相機拍的;在他們等我把照片沖洗回來那段時間,教室中會瀰漫一股緊張懸疑的氣氛。我把洗好的照片拿進教室時,他們會仔細端詳那些出其不意的自身影像。
「我用那些相片裝飾教室牆壁,它們彷彿是充滿關愛之情的精靈,從牆上不斷鼓勵我們。我們讀完一本又一本書,並在一張掛在牆壁的方格紙上用色彩填滿一個個格子,代表我們讀完的頁數。安靜看書成為我班上的不成文習慣。我逐漸發現,讓學生靜默閱讀的做法有很多優點,其中最大的優點之一是老師無法事先猜測誰的表現會最好。你永遠不可能想到某個人會多渴望安靜。」
除了閱讀,Michelle 還鼓勵了學生寫詩。
派屈克也在這些學生之中。他寫過的一首名為「社區小獸」的詩,令Michelle 十分驚異。
4.
Michelle 在「明星學校」教了兩年之後,再回哈佛去讀法學院。
要讀最後一年之前的暑假,她安排好了人生路程,放棄進東岸律師事務所的選擇,而決定去西岸一家非營利組織的法律諮詢中心工作。
也在這個時候,她接到了從赫勒拿打來的一通電話,得知派屈克殺了人,現在人在牢裡。對方跟她說:派屈克跟別人打架,然後拿刀刺了對方三次。
派屈克被捕三天後的上午,Michelle 回去看他。
這段時間,派屈克已經輟學,有了一個剛出生的女兒,對於指控他殺人,他說是在保護妹妹時打鬥出了意外,但完全沒意識到自己做了什麼。不過他已經認罪,也簽了棄權書。Michelle 幫不上忙了。
但派屈克的故事在她心中揮之不去。一年後,就在Michelle要去西岸就職之前,她決定再去看派屈克一次。這時,派屈克被起訴,罪名比先前輕一些,但仍然是無期徒刑。而Michelle 也發現:派屈克已經又倒退成一個無法閱讀的人。
於是Michelle 又一次做了個奇特的抉擇,她決定在赫勒拿再次住下,陪派屈克一段時間來讀書。
她打電話去加州要上班的地方,問可否延後到職,對方給了她七個月時間。
5.
《陪你讀下去》,就是Michelle Kuo 郭怡慧寫這七個月,以及其前後的故事。
當然,這是一本有關閱讀的書。
一本教育的書。
這也是一本不停探索人生的目的,並且記錄其困境與掙扎的書。
尤其,兩個社會位置不同的人各自掙扎而相互影響的時候。
Michelle 在書的結尾寫道:
「我並非格外有能力改變派屈克的人生旅程,派屈克也並非特別具有回應我的潛能。重點在於我必須相信,兩個人處在一起時,他們可以在對方身上留下強大的印記,尤其是在某個被許多人離棄的地方,尤其是在某個我們還血氣方剛、志氣仍在飛揚、性情尚未硬如鐵石的時候。在那樣的時間、那樣的地方,我們是脆弱的,我們隨時準備好了。」
6.
12月16日(周六)下午3點到4點半,在誠品信義店的三樓 forum,有《陪你讀下去》的新書發表會。
歡迎參加,聽Michelle 第一手敘述。
詳細資訊請參考:http://bit.ly/2o7Dt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