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Camp2020結束了,特別驚喜地看到同學們今年的作品,跟以往線下合作在水準上基本沒有區別。今天的活動評選出了兩個總冠軍獎項,但學生們做的每一個作品都非常優秀、用心。也希望參與的200多名學生有真正的收穫。
本文來自創新工場微信公眾號
………………………………
創新工場DeeCamp2020完美落幕,兩團隊並列總冠軍獎金翻倍,共克真實世界難題
過去的2個月裡,200餘名來自全球高校的學生,聆聽了李開復、張亞勤、吳恩達、張宏江、俞敏洪、周志華等12位AI學術界、產業界大師授課,透徹理解了科技與創投核心規律;分組挑戰開放命題AI創新大賽,用AI和創意向現在和未來人類世界面臨的真實難題問題發起挑戰。
2020年8月5日,DeeCamp2020人工智慧訓練營總冠軍答辯暨結營典禮,在創新工場北京總部隆重舉行。
經過節奏緊湊的立項、研發、測試,DeeCamp 2020開放命題AI創新大賽共37支團隊提交了振奮人心的AI Demo,其中6項入圍總冠軍答辯。他們現場展示了自己精彩的成果,角逐開放命題AI創新大賽的總冠軍和各賽道冠軍。
最終,兩支團隊並列奪得總冠軍,分屬自動駕駛賽道和創新賽道。總冠軍獎金翻倍,兩支隊伍各獲得10萬元獎勵,其餘五個項目獲得各賽道冠軍。
DeeCamp人工智慧訓練營是一項面向全球大學生的公益項目,專注培養應用型AI人才。自2017年暑期啟動以來已舉辦四屆,培養了上千名大學生。DeeCamp 2020 由創新工場聯合華為共同推出,在今年全球變局與挑戰的背景下,旨在召集科技領軍新人才,肩負時代新使命,用AI解決真實世界的難題。受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影響,DeeCamp2020大師課和開放命題AI創新大賽全部轉為線上進行。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博士,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創新工場運營合夥人黃蕙雯,華為雲首席戰略官餘虎,聯合國開發計畫署駐華代表白雅婷(Beate Trankmann),路孚特(中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党曉青等嘉賓出席典禮現場,予以專案點評,並為優勝隊伍頒獎。
華為雲首席戰略官餘虎表示:“華為一貫非常注重AI人才的培養,我們在2018年就發布了沃土人才培養計劃;通過華為雲線上的ModelArts AI訓練平台,以及端側的Hilens kit等算力平台,在高校,跟學校一起,聯合開展教材設計,課程設計;並且舉行無人車大賽,聯合創新創業及科研合作。目前已經和超過50所雙一流高校,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培養了上萬名學生。這次華為雲ModelArts平台很好支撐了創新工場DeeCamp大賽,幫助全國各地參賽學生隊伍的實戰項目挑戰AI難題。大家的作品和創意都非常好。期望後面大家能基於本次大賽作為良好開端,更好的掌握AI技能,發揮想像力,基於AI工程化落地的視角,用AI解決真實的產業和生活難題,給社會和生活帶來更多的改變。”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表示:“人工智能以及其他新興技術的發展會改變我們的生活,甚至可以為氣候變暖、新冠肺炎等全球性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然而它們也會擴大數字鴻溝並造成新的不平等現象。希望各位學員在日後的研究中可以運用所學,促進變革,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人類創造更可持續的未來。”
路孚特(中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黨曉青表示:“從2019年開始,路孚特成為DeeCamp合作夥伴,為學員分享金融行業深厚的業務知識和豐富的專業數據,並提供學習並實踐相關課題的資源。作為路孚特戰略研發運營中心之一,北京研發運營中心希望能夠吸引國內優秀的AI專業人才,增強AI專業人才儲備和研發技術能力。”
▌6支 AI Demo競逐總決賽,兩支並列總冠軍,10萬獎金翻倍
DeeCamp2020入圍總冠軍答辯的6支項目團隊,分別來自創新賽道、自動駕駛賽道、教育賽道、醫療與公共衛生賽道、商業賽道。8月5日上午,通過雲端連線的方式,6支團隊各自展示了激動人心的Demo作品。
經過評委打分、討論,自動駕駛賽道的Faster&Better團隊和創新賽道的方仔照相館團隊,最終共同奪得總冠軍。總冠軍獎金翻倍,兩個團隊分別獲得10萬元獎勵。另有五個項目獲得了各賽道冠軍。
為什麼最終選出兩個冠軍?評委之一、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博士解釋說,這兩個項目評委打分相同,難分伯仲。“Faster&Better”團隊的技術讓人震撼,這說明在今天,黑科技創業的空間仍然存在。而“方仔照相館”團隊則以商業取勝,讓我們驚訝於積木居然可以與AI結合。他們的“方頭仔”產品讓人充滿購買欲望,幾乎是一項可以直接拿到融資的項目。“我們認為這兩個組,任何一個單獨奪冠,都不能完整表達DeeCamp代表的精神,所以最終決定評選出兩個總冠軍。”
▍總冠軍:方仔照相館 BrickMeStudio
所屬賽道:人工智慧的創新思考與前沿設計
挑戰賽題:自動積木建模
AI+積木?聽起來如此跨界的兩件事,會有什麼奇妙的組合?
來自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的同學們組成的“方仔照相館”團隊,用AI玩轉積木,為創意插上了翅膀。
他們打造了一個AI積木創作平臺“方仔照相館”,簡單上傳一張頭像照片,就可以生成個性化定制的方頭仔玩偶頭像。未來,只需一鍵下單,百變趣味的方頭仔就可以郵送到家。
怎麼實現呢?他們先根據輸入的圖像,抽取特徵向量,比如髮型、劉海、鬍子、眼睛、下巴、膚色、上衣款式、衣服圖案、鞋子顏色、手的擺放、褲子紋理等,匹配相應的積木零件,然後生成積木模型和拼裝步驟。
“方仔照相館”團隊希望將自己對積木的熱情,傳遞給更多人。積木不只是孩子們的玩具,更是創造力的源泉,“AI時代,更要注重創造力培養”。
▍總冠軍:Faster&Better
所屬賽道:自動駕駛的技術突破與前沿設計
挑戰賽題:算符算力約束下的無人駕駛車輛檢測
自動駕駛是人工智慧中最具挑戰、最具有應用前景的方向之一。對於需要大規模落地量產的車輛檢測場景,神經網路模型只能在較為廉價的晶片上運行,這為檢測模型的效率帶來了巨大挑戰和約束。
Faster&Better團隊在滿足嚴格算符算力的約束下,設計了一種極為高效的anchor-free車輛檢測模型。該模型採用了backbone、後處理策略,將物體看作點,使用輕量的head來預測物體位置、類別和bounding box,在保障性能的同時大幅提升了速度。
Faster&Better團隊對項目的商業價值也進行了思考。該車輛檢測模型能夠很容易地部署在低成本的晶片上,實現產品的落地,帶來商業回報。模型反覆運算速度快,可以使用更低的功耗訓練和維護。模型精度高,能夠為無人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保駕護航。
未來,該車輛檢測模型也有廣闊的應用空間。一是可以部署到行車記錄儀等傳統硬體上,使其智慧化,具備行車預警功能;二是可以部署到安防監控中,使用模型自動過濾篩選,將視頻中有車輛的場景加以保存,節省存儲空間,也節省人員重播視頻的時間。
▍教育賽道冠軍:Teched U
所屬賽道:用AI驅動的教育新工具和新方法
挑戰賽題:網路公開課聚類、檢索、評價和推薦工具
線上教育是未來趨勢,但錄播課的用戶體驗不佳。大量的錄播課僅將一段長視頻從線下直接搬運到線上,難以避免冗餘重複,造成學生積極性差、完課率低等問題。
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和沃頓商學院的同學組成了Teched U團隊,希望用AI技術賦能線上教育。他們通過自研原創神經網路 TopicNet,實現長視頻切割、大綱提取、知識搜索三項功能。
通過視頻切割,尋找知識結構中斷點,可以將一小時的教育視頻切割成5-10分鐘的短視頻,讓使用者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通過大綱提取,借助整理好的知識大綱進行跳轉,讓使用者快速瞭解知識內容的結構;通過知識搜索,可以精確尋找到相關視頻和精確到秒的視頻跳轉位置。
目前,線上教育巨頭主要通過人工標注做視頻切分,但對於缺乏人才和技術的中小型線上公司,這項低成本的視頻切割自動標注技術,可以説明他們豐富視頻內容,實現精准推薦,從而提升用戶體驗和轉化率。
▍醫療賽道冠軍:心靈捕手
所屬賽道:用AI應對醫療和公共衛生領域的新挑戰
挑戰賽題:通過深度學習識別生物電信號
在DeeCamp,AI+醫療也可以大顯身手!
由“心靈捕手”小組帶來的“聽醫聲AI 診斷專家”項目,是本屆DeeCamp項目中唯一一個軟硬結合的項目。硬體製作、小程式設計開發等工作,全部是在DeeCamp期間用兩個月的時間完成。
“聽醫聲”AI診斷專家通過電子聽診器採集心音、呼吸音、脈搏,並將電子化的信號傳遞給微信小程式及後臺雲端分析系統,進行定量分析判斷使用者的健康狀況,實現健康監護、疾病預警、輔助診斷。若檢測到身體異樣,可自動推薦附近的醫院。未來,“聽醫聲”既可以輔助醫生做疾病早期篩查、健康監測,也可以用在留守老人監護、殘疾人健康關愛等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聽醫聲”的脈搏波資料集,通過與醫院、診所、體檢中心等工作單位合作,共採集了6000余例由中醫專家標定的脈象資料,把專家經驗轉化為臨床診斷量化標準,實現了中醫問診的客觀化、資訊化。
▍創新賽道冠軍:AI科幻世界
所屬賽道:人工智慧的創新思考與前沿設計
挑戰賽題:科幻小說自動/輔助生成
你能想像一個AI構建的科幻世界嗎?在DeeCamp2020,AI正在創造一個全新的寫作時代。
來自中科院、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等高校的五位同學組成的“AI科幻世界”團隊,基於Open AI 的GPT-2模型,在百億級中文大規模語料上重新訓練,打造了一位神奇的“AI科幻小說作家”。
這位元“科幻作家”,可以根據設定好的故事主線、人物角色等,互動式生成科幻小說內容,不僅可以遣詞造句,還可以創作構思,讓普通人也可以化身“科幻文學大咖”。
“AI科幻世界”團隊在開發的過程中,借鑒作家創作小說的過程,受到認知心理學和文學理論啟發,提出情節大綱主導的、人機協同寫作的範式:用戶輸入第一句,機器輸出多個人稱一致、語句連貫、邏輯合理的下一句話候選,由用戶做篩選和修改,不斷重複形成情節閉環。
在人機協同的半自動模式下,AI科幻世界寫作故事大綱的速度每分鐘可達50-100字。而在無人干預的全自動模式下,可以在1秒鐘之內寫出一個曲折動人的兩千字故事,揭開了創作的神秘面紗。
未來,科幻小說自動/輔助生成可以應用在商業傳播場景中,提升內容的廣度和個性化,兼顧精准分發下的使用者需求和內容品質,滿足企業對海量資訊的搜集、分析、篩選、整理和發佈需求。
▍商業賽道冠軍:“Non-pretrain”
所屬賽道:AI 賦能的商業決策與商業流程優化
挑戰賽題:人工智慧在量化交易和投資中的決策輔助
量化交易是指以先進的數學模型替代人為的主觀判斷,利用電腦技術從龐大的歷史資料中海選能帶來超額收益的多種“大概率”事件以制定策略。
來自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的“Non-pretrain”團隊,針對外匯量化交易的歷史資料,提出了一種資料依賴的相似性度量方法。對每一個分類,分別使用所提出的層次注意力LSTM模型對未來匯率進行預測。最後對多個類的預測結果進行集成,並結合挖掘出來的典型pattern制定交易策略。
此外,聯合國開發計畫署一直非常關注高新科技與人工智慧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應用,為了鼓勵各位學員積極探索用AI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專門設立了“AI4SDG”獎項,頒發給西天取經團隊、AI倒爺團隊、Teched U團隊、Brainnova意念互聯團隊、心靈捕手團隊。
此外,DeeCamp還組織了學員互評,評選最受學員歡迎的作品,最終西天取經、You OnlyLook Us、AI科幻世界三個團隊獲此殊榮。
▍自動駕駛賽道冠軍:“西天取經”AwesomeDet
所屬賽道:自動駕駛的技術突破與前沿設計
挑戰賽題:算符算力約束下的無人駕駛車輛檢測
西天取經團隊由來自北理工、北航、新加坡國立、北大、麥吉爾大學的五位極客組成。他們希望在自動駕駛的漫漫長路上,經歷磨難,不斷成長探索。
團隊採用了業界先進的技術,從Backbone、Neck、Loss三個層面出發,設計了一系列滿足算符算符約束的目標檢測模型,並做出適配改進,進行算法針對性優化。
推理速度是衡量自動駕駛技術的關鍵指標,目前行業內對推理速度的最低要求是10fps, 而該團隊的產品推理速度最快達到了74.5fps。
同時,他們提出了基於數據分析提出特定的增強方法,改善了夜間難樣本的訓練。經過真實場景下的測試,無論側視、後視、前視、夜景,都表現出了良好的遷移效果,測速、性能表現較好,達到了簡單場景下的車輛檢測要求,滿足了商業落地的要求。
該項目另外一大亮點是在手機上集成了檢測產品,做到了產品級別的實時呈現。未來,產品將可以搭載到智能行車記錄儀車輛預警、車載手機預警APP、交通事故實時監測、實時治安情況監測等多個領域。
此外,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一直非常關注高新科技與人工智能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應用,為了鼓勵各位學員積極探索用AI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專門設立了“AI4SDG”獎項,頒發給西天取經團隊、AI倒爺團隊、Teched U團隊、Brainnova意念互聯團隊、心靈捕手團隊。
▌74所高校200余名學生參與,12位大師授課
DeeCamp2020採用開放報名+定向邀請的方式,通過激烈競爭,200余位學員最終入選。
他們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44所國內高校,以及卡內基梅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大學、康奈爾大學等30所海外高校,分佈在86個國內城市及北美和歐洲的17個海外城市。
學員中,碩士生占比56%,本科生占比26%,博士生占比17%。另外還有1%的學員是優秀的高中生,他們的技術科研能力已經達到了大學本科生的水準。
DeeCamp2020獨創“大師課+開放命題AI創新大賽”模式,讓學員既可以近距離與科研及產業領域大師溝通交流,也可以與志同道合的小夥伴結隊,親身體驗 AI 技術如何轉化為產業應用、積累實踐案例經驗。
在大師課上,李開復、張亞勤、吳恩達、張宏江、俞敏洪、周志華等12位來自AI領域學術界、產業界的重量級嘉賓,為同學們分享了AI前沿理論、產業創新、行業發展、創業趨勢等領域的最新洞察,讓大家充分領略了學術大師的思維方式,感受知識的魅力。
不同於常見的 AI 領域競賽,DeeCamp2020 開放命題AI創新大賽不以完成某一具體指標為目的,而是讓同學們組隊完成一個完整的創新項目,鼓勵其用創意向現在和未來人類面臨的科技問題發起挑戰。
因此,在賽題的設置上,DeeCamp聚焦社會熱點,關注真實世界與人們生活,共設置五大賽道14個新穎賽題,允許學生自由組隊。五個賽道分別是:
•教育賽道:AI 驅動的教育新工具和新方法
•醫療賽道:用 AI 應對醫療和公共衛生領域的新挑戰
•創新賽道:人工智慧的創新思考與前沿設計
•商業賽道:AI 賦能的商業決策與商業流程優化
•自動駕駛賽道:自動駕駛的技術突破與前沿創新
據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介紹,這次的賽道賽題設計具有“更熱門”、“更真實”、“更接地氣”三大特點:
“更熱門”: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我們面對著最多的變化,最多的挑戰,也是最多的機會,因此賽題設置貼合當前社會最關注的熱點問題,如健康賽道關注仍在全球延燒的新冠疫情。
“更真實”:為了讓同學們最大限度地接觸真實世界,所有賽題提供的資料都來自各個合作企業的真實場景資料。例如在Momenta提供的自動駕駛賽道中,Momenta為同學們提供了一批獨家未公開的128線雷射雷達檢測資料集和十萬量級視覺資料集,希望同學們在科研人員帶領下一同解決行業中的各類技術問題。
“更接地氣”:賽題設置與同學們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在教育賽道中,人工智慧對程式設計教育的應用占了很大的部分,因為參賽的同學大多來自數學、電腦專業,有自學程式設計的經歷,這能促使參加該賽題的同學發揮主觀能動性,更好的利用自身經驗提高項目完成品質。
最終,共有9支隊伍選擇了商業賽道,10支隊伍選擇了自動駕駛賽道,5支隊伍選擇了教育賽道,6支隊伍選擇了醫療賽道,7支隊伍選擇了創新賽道,向這些難題發起挑戰。
▌你想用AI改變什麼?——DeeCamp學員的AI願望
人工智慧是一項偉大的技術,我們有幸生活在這個時代,也應該努力讓人工智慧造福人類社會。
“你想用AI改變什麼?”在主辦方發起的一項徵集活動中,200多名同學用紙和筆,寫下了自己的AI願望:
o“我想用AI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
o“我希望用AI改變人們的教育環境,為所有人帶來更加智慧化的教育方式”
o“我希望用AI解決量化投資及商業決策問題”
o“我想用AI改變遊戲設計”
o“我想用AI改變文學作品的表現方式,讓大家能更加淋漓盡致地表現所思所想”
o“我想用AI改變醫療診斷技術”
o“我想用AI改變我們觀察世界的方式”
………
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表示,DeeCamp是一個為學生服務、充分發揮學生自主精神的人工智慧訓練營,鼓勵所有來到DeeCamp的同學進行一段自我驅動的AI學習實踐之旅。
在專案期間,DeeCamp的同學們充分發揮了“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表現”的精神:自發組織了13場分享會,涉及創業經驗、讀書感想、技術研討、項目交流。在官方組織的“飯?泛?FUN?”談會中,學員們積極與各位大師雲上約飯,探討AI產業發展、創業方向、職業選擇等話題。
DeeCamp人工智慧訓練營自誕生起,就以消弭中國AI應用人才鴻溝、培養和完善中國AI應用人才生態為初衷,堅持公益屬性,將知識課程與項目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體驗 AI 技術如何轉化為產業應用,積累實踐案例經驗。
自2017年暑期首次開辦以來,DeeCamp總計收到來全球 1000 餘所高校超過 20000 份報名申請,已有 1000 余名學員順利結業。
DeeCamp的最大期待,就是結業的學員們都能在方興未艾的 AI 產業浪潮中,真正解決來自真實世界的難題,將論文中的 AI 演算法打造成一個個成功的 AI 產品與解決方案,用AI創造更美好的人類未來!
未來,DeeCamp 將繼續砥礪前行,不遺餘力地在人工智慧人才培養上面挖掘新方法和新思路,為 AI 領域輸送最新鮮的血液、提供最堅實的力量。
實踐大學商學院評價 在 孭起背包·遊歷不預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出走的勇氣】
這一次出走到台灣,讓我回憶起十多年前,獨個兒前往美國讀大學的日子。回想起當天剛下飛機、放下行李,便一馬當先的衝到湖畔大街上,去感受這個校園小鎮的脈搏。看著眼前不同的膚色與面孔,聽著人與大自然交集而成的背景樂章,呼吸著那屬於美國中西部獨有的清新氣色。眼前一切都是新鮮的,都牽引著我那渴望探索的心。
就像今天,我當日心懷著憧憬,心口一個勇字,走進未知。結果在接下來的四年間,遇上了一個又一個的不預期經歷。本來打算進商學院的我,對政治學產生了興趣,結果修讀了雙學位;在課堂外發掘了奇特的新興趣,學起了劍道和色士風;加入了幾乎只有美國學生參與的學生組織,第一身感受到美式House Party的狂野和他們的work hard play hard 精神;爬上過危地馬拉(Guatemala)的活火山和馬雅金字塔,漫步過在哈瓦那(Havana)感受著那被封塵的時光,也沉醉過在新奧爾良(New Orleans)Preservation Hall裡那令人無法忘懷的爵士樂旋律中。這些的一切美好回憶都彷如昨日。
和當天相比,最大的差別大概在於,或多或少我已經無法擁有當天的純粹。經過了多年工作的洗禮,和背負著照顧家庭的責任,始終無法像當天用爸媽的錢那樣瀟灑,那麼無後顧之憂。今天的內心總是有一股揮之不去的不安感與不踏實感。然而,沒有改變的是內裡那顆渴望探索的心,和那份敢於出走的勇氣。它們就像落在泥土裡的種子,而生活的種種就像冬雪。儘管冬雪會暫時把種子埋藏,但只要是你的真實,就無法消失。只要時候到了,養份足夠,在因緣俱足下,種子就會萌芽。
這剛好與我近日很喜歡研究的維京人歷史不謀而合。起初純粹為了打發時間,覺得反正這段歷史沒有看過;後來看多了,才發現自己迷上這段歷史的原因。我們往往容易被相近的事情所吸引,而維京歷史中根本就是一段有關「出走」的歷史。撇下主流歷史評價(暴力、野蠻、異教徒),單純一點去看,說穿了就是一群人,由斯堪的納維亞往週邊較繁華的世界出走。這跟五世紀的「日耳曼大遷徙」和公元前的「羅馬征服」,在本質上不存在著任何分別。唯一的差異只在於主客之分:先來者據地為「主」,把後來的「客」妖魔化,視他們為跟自己不同的野蠻人,卻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自己不久前也曾是那出走的一群。
這些「出走」不但在歷史上時常出現,是歷史的常態,甚至可以說,正正是這些「出走」孕育了歷史。清教徒由歐洲大陸逃避逼害,走到美國尋找新世界,而當新世界開始變得像舊有世界後,他們又前往開發大西方。華北草原的遊牧民遷徙到黃河流域,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新「中華文明」,驅使本來的「漢人」多次南遷;到了明清二代,長江之南人口飽和,最終爆發「新移民」和「舊移民」之間的土客之爭,也促成了往台灣、香港和南洋的出走。
從歷史中可以輕易看見,我們每個人都埋藏著一顆「出走」的靈魂。面對社會中的規範與限制,有人會嘗試改變既有機制,於是帶來戰爭或革命;也有人會嘗試出走,離開族群規範去活出自己的個體性,在新世界建立新秩序,繼而為世界帶來影響和突變。活於新世界的不安感,將化成凝聚的力量,讓群眾連結成家族或同盟(同鄉會或廟宇群體就是最好的例子)。隨著族群的成長,規範與限制再次出現,於是又會滋養出下一批的「反抗者」和「出走者」,形成一個又一個的循環。
「出走」很容易令人有種錯覺,認為必須放下一切,必須宏大。幾年前,我也曾經幻想過要來一次這樣的「出走」,要去環遊世界6年。但因為各種原因,這「非自己」的計劃最後擱置了。然而,過了這些年後,我發現「出走必須宏大」只是一個頭腦的小把戲,企圖透過把它艱巨化,讓我們三思,令我們卻步。我發現自己心中真正所渴望的出走,並非身體要往哪裡跑,而單純是一場拒絕接受既有框架的探索旅程。
就像這一次出走,我真正想尋找的是一個生活與工作可以完美結合的可能性。城市人大多會說,這是不可能的,說到若喜歡的事情變成收入來源便會有所犧牲,兩者無法兼得,所以最好還是乖乖努力工作,然後在工餘的時候去做自己喜歡的事。然而,我拒絕未經過親身嘗試,便輕易相信這些所謂的定律,接受這些「未經考驗的真理」。
生活在凡事都追求效率的城市中,我們容易不自覺地,跟隨著一些彷似唯一答案的生活模式。而「出走」的心,正正是一種態度,一種「不滿足於標準答案」(not settle for an easy answer)的態度。你無須翻過千山萬水,也不用舉家移民,甚至不必強逼自己改變現在的生活;你只須好好在生命旅程中,盡情探索每一個你有力量探索的可能性,不要過早屈服於社會告知的規範與「不可能」。
獨立於社會的規條,去好好活出自己認為對的事。我想大概這就是「出走」的精神。
你又會否想在你的人生中好好勇敢出走一次?
-----
在職場上遇上任何疑難,或想探索自己在職場上的可能性,歡迎到以下連結,了解【 職場引導服務 】詳情。👇👇
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service
.
若有興趣將靈性修行實踐在生活中,歡迎追蹤 #靈魂事務所 專頁,獲得最新的課程和服務資訊。
實踐大學商學院評價 在 國立臺北大學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學城節慶之八「北大管樂節」一鳴驚人
國立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所推動的「大學城系列節慶」第八項活動,經過與北大管樂團近一年的規劃與練習,終於在12月15日(週六)下午兩點半在社科院廣場,由鄒佳宏老師指揮50名管樂團同學,並且在國內薩克斯風演奏家陳力鋒擔任協力獨奏之下,氣勢澎湃的完成九首曲目,讓社科院廣場的師生與民眾驚呼連連、大呼過癮。尤其是在表演結束後,現場更是響起如雷的掌聲,以及不絕於耳的安可聲,讓北大管樂團再次演奏一首安可曲才落幕,整場表演歷時約兩個小時,讓社區居民享受與大學比鄰而居的優越生活品質。
兩點不到,便有社區居民與團員的家人陸續前來等待。開場由鄒佳宏指揮介紹今天的音樂曲目,同時他也特別感謝社科院曾敏傑院長的大力支持,以及社科院USR計畫的協助,才能辦理這場成果發表會。接著邀請曾敏傑院長致詞,曾院長也感謝鄒老師的支持,願意與社科院USR計畫一起運用音樂來進行在地實踐,尤其是今年提高訓練的難度,也更頻繁的密集訓練,就是希望將成果展的規格從校內邁向社區,因此同學們特別賣力,也在今年首度獲得教育部音樂競賽優等的最高殊榮。
光從台上50名同學擺出來的架式,就已經令人大開眼界了,這些形形色色的樂器,還沒演出,就已經吸引了大家的眼光,這可能也是北大有史以來最大的音樂陣仗了。這些樂器有短笛和長笛;光是簧管部又細分出降E調單簧管、降B調單簧管、低音單簧管、與雙簧管;薩克斯風部則有中音、次中音、與上低音之分;接著有小號、法國號、長號、上低音號、低音號、打擊樂器;而更大部頭的樂器還有鋼琴、豎琴、低音提琴、以及定音鼓等等。
不僅是樂器多元豐富,鄒老師在開場介紹時,也特別提到這次曲目具有多元的文化背景,例如Overture to "Candide”的伯恩斯坦《憨第德》序曲,便具有美國牛仔般瘋狂的熱情氛圍;Morricone Paradiso日本真島俊夫的莫利克奈樂園,原曲出自作曲家Ennio Morricone,由真島俊夫改編為管樂團與薩克斯風獨奏版本,而真島則已於2016年去世,更特別的是本次演出的版本,更是由台灣新銳薩克斯風演奏家陳力鋒與北大管樂團帶給台灣的首演,意義實在不凡;而Harvest Festival則是由許雙亮老師創作的「豐年祭」,樂器輪流和樂團相互輝映,正如同布農族的八部合音一般,深具原住民元素;而Nimrod, from “Egnima Variations” 艾爾加/呂德:獵人,選自《謎語變奏曲》,在創作背景上,更是有一段Elgar與其英國出版商好友Jaeger的深摯友誼故事。
中場休息時,也有一位住在「博物館」社區的留德鋼琴博士音樂家,十分肯定樂團的演出,尤其是提到都動用豎琴了,費用肯定不便宜,尤其是她聽出來節奏特別的穩,因此也詢問應該有部分專業的協演人員,果然真是行家。為了讓本次演出更加完美,鄒老師也特別邀請朋友們拔刀相助,同時已經畢業的團員也回來支援,總共就有十餘位來協演的朋友,一方面提供機會讓同學們學習,另外更是讓表演的水準提升不少。
整場活動進行過程中,看到許多社區人士和老師們的熱情參與,統計下來觀眾總計有475名(含小孩110、大人257、長者108名),再加上演出的團員們52名,當天總共就有共530名一起參與了這項音樂饗宴,更是把社科院寬廣的廣場,首次點綴了滿滿人潮和用力掌聲的迴響。當天出席的貴賓也有學務長張玉山教授、歷史系辛法春老師、圖書館推廣組馬祖瑞組長,甚至將在明年二月捐贈本校銅雕的施哲三藝術家,剛好也來學校勘查場地,他在現場聽到這樣一場特別的演出,更是給予高度肯定和鼓勵。而龍學里的周秀鳳里長、以及南園里的李培鈺里長,更是親自來欣賞,也很肯定社科院USR推動中的「大學城系列節慶」活動,真的可以促進大學和社區的交流。
活動結束後,鄒佳宏指揮則提到這次社科院的場地很好,音樂聚集的效果很棒,比起往年在中央草皮演奏,效果好上太多;而因為這次曲目真的很難,同學練得很辛苦,也很怕跟不上進度,但是每次都是這樣,一上台演出之後都很正常。一位住在「碧連天」的台師大王姓博士生,表示她是透過朋友才知道管樂節,整場演奏聆聽下來,內心深受感動。多數在地居民散場時,經過服務台都會和工作人員反映,評價是水準很好、很不錯、表演很棒,並紛紛詢問未來是否會持續辦理這類的音樂性活動。而學校側門的「食堂」老闆娘也表示,中午時段就有聽到客人用餐時聊到,等等要去北大校園裡面聽管樂節的演奏,催促著趕緊吃飯呢。
本校社會系的校友李臨鳳學姐,最近新接任衛福部社會家庭署的副署長,也在群組中關切擔任薩克斯風手的女兒演出情形,曾院長更是即時拍了幾張相片回報,還讓她意外發現坐在台下的公公和婆婆,也一起前來相挺孫女;一場音樂會,也是校友聚會,也是家庭聚會,好不熱鬧。而院長群組中,電資院陳裕賢前院長說,音律電機大樓蓋好之後,可以邀請管樂團來演出;而商學院池祥麟院長則是建議,明年本校70週年校慶,可以將管樂團當成主要活動之一;而藝術家施哲三也期待,明年二月銅雕捐贈請管樂團來開場,效果一定很好。可以想見,未來北大管樂團一定可以為社區、為學校進行更多的音樂服務。
總之,管樂團一年來的努力,果然一鳴驚人、一炮而紅;老師和幹部們,大家辛苦了。錯過這場北大管樂節的師生和民眾,可以在12月23日(週日)下午五時,在校門口的「閃亮臺北大學城點燈及音樂會」中,再度看到北大管樂團的風采,等你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