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
《疫苗假訊息流竄臉書殺人? 政治病毒才是美最大敵人》
1.假訊息,成為美國疫苗施打率停滯不前的一大阻礙。美國總統拜登,日前公開直指臉書等社群媒體,放任惡意的疫苗假訊息在自己平台上流竄,造成太多人聽信網路謠言而不願接種疫苗,這種未善盡審查責任的做法,認為臉書是在殺人。白宮援引資料,美國保守派人士中,有一群由特定人士組成的12寇,一再流竄各大社群平台張貼反疫苗的陰謀論,但相關言論及文章,並未被刪除或者帳號遭移除。就有一位共和黨選民,即便已經染疫,也表示以後不會接種疫苗,因為一切都是民主黨政府的陰謀。
2.拜登的說法,因為太過武斷,而遭臉書發表聲明反擊,稱這些特定帳號人士,臉書都有持續保持監控,只是因為他們一再變更帳號躲避審查,才會讓假訊息流竄防不勝防,同時反擊拜登說法,認為總統的殺人說,只是替全美疫苗接種率未達標尋找代罪羔羊罷了。
3.美國疫苗政治化,早已不是新聞,白宮防疫顧問佛奇博士,在新冠肆虐這一年半裡,始終甩不掉共和黨議員一再替他貼上的疫情幫兇標籤。共和黨參議員保羅蘭德,日前又一次在國會聽證會上,暗示佛奇在任職美國國家衛生院期間,是協助美國資助中國武漢實驗室,培養超級病毒的禍首之一,也就間接引爆了新冠疫情。這讓佛奇當眾怒不可遏
,還擊蘭德身為國會議員,竟公然散布假新聞。
4.諷刺的是,共和黨保守派議員中的疫苗懷疑論者,與一向也高舉反疫苗大旗的福斯電視台,如今雙雙態度180度大轉變,不約而同呼籲未接種者速速進行施打,政治分析認為說穿了就是為了選舉不利,眼看民意風向不對,試圖選對邊站,才有利明年爭取連任。
{內文}
全美第四波新冠疫情正熾,感染及死亡人數雖對比峰值時相去甚遠,但當下這麼一場,幾乎只在未接種者間散開蔓延的大流行,讓近期看不到施打率該跟上的美國政府,公開點名矽谷必須負責。
NBC記者vs.美國總統 拜登:
針對新冠不實資訊一事,您有話要跟這些社交平台如臉書說的嗎?他們是在殺人啊,真的是啊,聽好了,美國目前只在未接種者中存在大流行,這是….這是在殺人啊
美國疫情反彈,讓面對媒體提問的總統拜登怒不可遏,直指包含臉書在內,美國多家社群媒體
未善盡把關職責,任由惡意的疫苗假訊息在平台上流竄,白宮援引非營利組織「對抗網路仇恨中心」統計資料,表示美國主要社交平台上的反疫苗訊息,近65%來自12名特定人士,而這12人幫組成的錯誤訊息「超級傳播鏈」,訊息既未被平台移除訊息,更遑論帳號有遭停用,就這樣肆無忌憚地在三大社群臉書 推特 Instagram上大鳴大放,其中一套理論新冠大流行是全球權貴設計的戰略遊戲,在疫苗接種過程中植入追蹤晶片,要監視你我一舉一動,臉書鳴冤擊鼓,認為總統扣的殺人大帽太過沉重。
新聞片段:
臉書在周末回擊,認為他們不該被怪罪全美接種率停滯,聲明稿中寫道:高達85%臉書用戶,已經接種或者願意接種新冠疫苗
新聞片段:
臉書還擊,在聲明稿中告訴NBC,明明美國公共衛生局長是給予稱讚,包括說臉書提供疫情訊息,政府根本在找施打率未達標的代罪羔羊
CNN記者vs.美國總統 拜登:
您上周說,像臉書這些公司及社群平台,是在扼殺美國人,我不是指臉書在殺人,而是這群12寇在散布假訊息,聽信這些假訊息者都會受傷,是假訊息在殺人
美國總統 拜登:
我希望臉書不要太執著於我說的 「臉書是在殺人啊」那句話,而是拿出行動解決錯誤訊息散播
縱使拜登後來對自己的臉書殺人說輕描淡寫帶過,臉書確實也無須對美國施打率近來始終不振負起全責,但流傳在全美的疫苗懷疑論,卻是已造成太多家庭,對疫苗認知產生不同出現失和問題,
近期令全美譁然的經典案例,就是出現未接種而染疫的共和黨選民,即便因此而大病一場,卻依然鐵了心不施打,堅信著美國右派人士所散布的疫苗陰謀論。
共和黨選民 羅伊vs.CBS記者:
我正在逐漸康復,明天就能出院,我會因此去打疫苗嗎?我不會 因為…,(為什麼不) ,因為疫苗有太多爭議
CBS記者vs. 共和黨選民 羅伊:
假設在你生病前,有機會注射疫苗,預防自己被感染,你會接種嗎?不會。你寧可經歷這一切嗎?我寧可經歷這一切就是這樣,別想強迫我接受這一切。從地方 州 到聯邦政府,都在強迫我們接受這一切,要強迫你接受什麼,強迫你接受科學嗎?不是,強迫我接受他們的政治議程,拜登政府的政治議程,就是要你去打疫苗
美國疫苗政治化,早已不是新聞,作為身處政治核心的科學家,白宮防疫顧問佛奇博士在新冠肆虐這一年半裡,所經歷的形象轉折,正是疫苗政治化活生生的寫照,例如他始終甩不掉共和黨議員,一再替他貼上的幫凶標籤,直指他任職美國國家衛生院期間,代表美國資助中國武漢實驗室,中美於是共同進行超級病毒研究,是引爆全球新冠疫情的一大幫凶。
白宮防疫首席顧問 佛奇vs.共和黨參議員 保羅:
你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這就是我的肺腑之言,我們還是不清楚,還不清楚病毒是否從武漢實驗室來,但檯面上所有證據都指向如此,實驗室創辦人絕對得負上責任,當然也包括你
我實在…(委員會應讓證人答辯),我實在很痛恨你正在散播的這套謊言 參議員
超級病毒研究的原始目的,本是要協助防疫,替下場疫情預做準備,但在美國保守派人士看來,尤其激進右派眼中,佛奇被直指為病毒強化的始作俑者之一,痛批他手上沾染幾百萬染疫死者的鮮血,要求他下台負責,甚至把佛奇抓起來關的激烈言論,也隨著一批去年佛奇,在公務往來上電郵內容的曝光,捲起了不小的政治風暴。
CNN主播vs.佛奇博士:
有一封郵件,是EcoHealth一名主管寄給你的,這個組織曾提供資金,贊助武漢實驗室的研究。在郵件中他對你表示「感謝」,針對你公開宣稱病毒源於自然界的言論。
CNN主播vs.佛奇博士:
有些人就此批評,說這封郵件證明了你和武漢實驗室的背後金主,過從甚密,您怎麼回應?這根本是胡說,這封郵件完全沒有證明他們所說的那些關係,那封信是他們寫給我的。我一直強調,現在也同樣再次重申:我直到今天仍認為,新冠最可能的來源,是從動物傳染給人類,但我永遠保持開放態度,承認有其他的可能性、其他的可能來源,包括可能是由實驗室流出...
諷刺的是,共和黨保守派議員中的疫苗懷疑論者,與一向也高舉反疫苗大旗的福斯電視台,如今雙雙態度180度大轉變,不約而同呼籲未接種者速速進行施打,包括染疫痊癒的眾院大老史嘉利斯,和川普超級好朋友福斯主播漢尼提。
新聞片段:
福斯主持人漢尼提這位今年初曾對施打疫苗多所質疑,在本周懇求他的觀眾,拜託去打疫苗
福斯主播 漢尼提:
打疫苗對許多美國人來說,絕對是對的,我相信科學,我相信疫苗科學
新聞片段:
這位共和黨眾院二號人物,曾說相信體內已有病毒抗體,但最近他越來越憂心Delta造成的確診攀升,因此上個周末,史嘉利斯終於打了疫苗,如今他的言行,像是要別人一起跟風
共和黨眾院少數黨黨鞭 史嘉利斯:
這很安全有效,我打了而且展示照片,鼓勵民眾施打。
CBS記者vs.共和黨選民 羅伊:
你知道史嘉利斯是誰吧,我很清楚史嘉利斯是誰
CBS記者vs.共和黨選民 羅伊:
「他認為疫苗安全有效」(念新聞內容) 你的反應是什麼 我不認同 你會因為他的意見而改變決定嗎 不會 他不會
網路媒體總編輯 塔列芙:
如果你是一個政治人物,面對2022年的期中改選,或是2024年有望角逐共和黨總統提名的候選人,站在對的一邊是很重要的
說穿了都是為了政治利益,共和黨不想再輸2022期中選舉,想看對眼下風向,在最能拉攏選票的議題上選對邊站,對照那些早已把疫苗懷疑論,聽入耳聽入心的共和黨選民來看,或許政治病毒,才是這場大流行中美國最大的敵人。
https://youtu.be/oqWn9C3sMhQ
實驗室主管職責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日疫情重點【彰化衛生局自行採檢無症狀居家檢疫者,指揮中心:違法但尚無罰則;陸籍配偶明日起可申請入境】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3)日召開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記者會,說明日前彰化縣衛生局自行針對「無症狀篩檢」一案,是否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的調查結果,認為「有違法」但因無罰則、無法開罰。此外,明(24)日也有多項新政策實行,包括菲律賓入境有症狀者才採檢、陸籍配偶可申請入境,以及雙鋼印口罩上路。
■彰化對無症狀篩檢,違反地方防疫策需報核或聽由中央指揮規範
彰縣衛生局日前針對居家檢疫者主動進行核酸PCR篩檢,檢出一名8月17日自美返台少年居家檢疫期間無症狀但被驗出陽性(案485),才意外爆出彰化縣採檢對象擴大,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無症狀者不需採檢」的政策不同調,指揮中心因而將此案送政風調查。
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在8月28日拿到政風調查結果後表示,調查結果有「便宜行事」的味道,再將此案轉送指揮中心的法制組調查。經近1個月的調查,陳時中今天在記者會上表示,彰化縣衛生局有兩項作為違反指揮中心政策:
1.針對無症狀的居家檢疫者自行採檢。
2.主動要求居家檢疫者於檢疫期間外出到醫院,恐造成傳染風險。
陳時中解釋,彰化縣衛生局違法的是《傳染病防治法》第5條第1項第2款第1、2目,及第17條第1項規定:「地方主管機關須依據中央主管機關訂定的傳染病防治政策擬定,並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以及「中央主管機關成立指揮中心後,統一指揮、督導、協調各級政府執行防疫工作」。
■有法規、無罰則,罰不到彰化縣,未來擬修法增對應罰則
但陳時中也表示,此案彰化縣雖然違法,但現階段的《傳染病防治法》並沒有設立相對應罰則,因此現在處於「有違法事實,但不罰」的狀況,未來會在修法時一併提出罰則評估;其他如涉有公務員違法、怠忽職責的失職行為,將由彰化縣政府調查辦理。
對此結果,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接獲《報導者》記者詢問電話時,僅低調表示,「不表達任何回應與意見。」
至於,彰化縣衛生局與台大公衛學院合作的另一項萬人血清抗體調查研究,也因計畫是否通過研究倫理審查(IRB)引起質疑,而台大公衛學院公布的資料上顯示,計畫是送交台大校總區的台大行為與社會科學倫理委員會的研究倫委會,8月11日才通過,但計畫6月即已啟動,有事後補件的瑕疪。陳時中表示,「此案衛福部仍在調查中。」
■陸配可以來台!明(24日)起陸籍配偶可申請入境
2月6日,台灣在疫情延燒之際即全面對中港澳封關,陸配部分僅開放已取得「依親居留」者入境。陳時中今天也宣布,考量國內疫情穩定,並兼顧人道需求,國人的陸籍配偶可以自明天(9月24日)起,向內政部移民署申請入境。外國人隨行團聚的陸籍配偶、未成年子女也可以入境,但都需要完成14天居家檢疫。
指揮中心副指揮官、內政部次長陳宗彥表示,這些外籍配偶必須已經在中國完成結婚登記,並且取得有效依親團聚的證件,目前估計人數有666人;至於外國人隨行的陸籍配偶則有74人,總計740人。
移民署進一步說明,已持有有效團聚證者(人在境外)明日零時起可入境。至於還未取得團聚簽證者,明天起可開放申請。
陸配申請來台,有「團聚」、「依親居留」、「長期居留」、「定居」4個階段。依台灣規定,若夫妻雙方要在台灣登記結婚,首先得在中國完成結婚登記,將結婚公證書正本送往海基會驗證,通過後向移民署申請大陸配偶來台團聚,經移民署訪查台灣的家庭、經濟等狀況,始核發通稱「團聚簽證」的「入台證」給陸配,夫妻雙方在機場通過國境面談後,才能入境台灣登記結婚,並進一步申請依親居留。這樣的「團聚階段」,一般需時數個月到半年不等。
不過,無論是已取得團聚簽證、卻還來不及完成國境面談;或是已在中國完婚、卻未及向移民署申請團聚,就此與另一半分隔兩地的個案,《報導者》從海基會婚姻公證書驗證的份數估算,申請團聚流程因封關停擺的兩岸新婚夫妻,約有2,000對。
由於目前往返台灣、中國需各隔離14天,能放下工作到中國和另一半團聚的台灣民眾有限,多數「團聚陸配」已相隔7個月沒有見面,手上許多公證文書已過期,得重新申請。但得知開放團聚消息,都相當振奮。
■18名菲籍、1名日籍民眾返國檢驗陽性,防疫醫師:疫調結果台灣無擴散
至於疫情部分,陳時中表示,指揮中心分別接獲菲律賓、日本透過國際衛生條例國家對口(IHR)以及民眾通報,一共有18名菲律賓籍民眾、1名日本民眾,自台灣返回母國時,於機場採檢出COVID-19陽性。
負責菲律賓個案疫調的防疫醫師蘇家彬表示,疫調的重點是將這些個案都當成本土個案來調查,希望了解個案確診前14天在台灣的接觸狀況。蘇家彬說,個案可分成3大類,第一是船員,這類型最單純,船員從國外坐船工作到台灣,在台灣僅進行居家檢疫,檢疫完成就坐飛機回菲律賓,在台灣的相關接觸者很少。
第二是家庭看護工,目前疫調會針對看護的照顧對象、雇主家裡,假日會接觸到的人等進行追蹤;最後較多的則是工廠作業員,指揮中心會針對個案接觸過的工廠員工、同宿舍的室友、一起聚餐的朋友等進行匡列,特別將個案出境前兩天的接觸者列為居家隔離者。
目前匡列一共372人,採檢202人,核酸PCR、血清抗體檢驗結果都是陰性,「這些個案調查後,目前都沒有證據在台灣有感染源,或已經感染給別人,」蘇家彬說。
陳時中表示,該名日本旅客,8月29日入境台灣,9月12日檢疫期滿、14日返日,入境日本時抗原檢驗結果陽性;但日前民眾主動通報,9月20、21日日本政府再對此案進行核酸PCR檢驗,結果為陰性。此案在台灣接觸者匡列1人,核酸PCR與血清抗體皆陰性,因此判定對台灣沒有影響。
對於菲律賓突然有大量通報數,陳時中說,這些確診個案幾乎都集中在2個班機裡,其中一個班機有13名確診,陽性率16.7%,十分異常且偏高,目前也積極向菲律賓搜集情報。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也說,「菲律賓突然傳出這麼多個案,在專家眼中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我們會繼續追蹤最後的結果。」
上週三(9月16日)例行記者會時,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曾表示,菲律賓的機場檢驗機器是外包,可能造成檢驗品質疑慮。莊人祥今表示,指揮中心已詢問菲律賓官方,但對方回答都很模糊,僅說明菲律賓的檢驗機器外包給紅十字會,實驗室都有認證;再詢問如何判定確診,就沒有再回覆。莊人祥說,菲律賓官方與台灣聯繫的對口,與當地檢驗的部門不同,因此不容易取得明確資訊。
■明(24)日起,取消菲律賓無症狀入境者全面篩檢政策
陳時中表示,台灣自7月26日起,對自菲律賓入境來台者全面篩檢,截至9月20日採檢了1,238位民眾,其中有症狀者採檢陽性率為17.6%、無症狀者採檢陽性率0.7%,經過專家小組諮詢會議討論之後,決定於24日起,調整菲律賓入境檢疫政策:
1.將全面篩檢,改成「有症狀」民眾採檢。但所有入境民眾都須在集中檢疫所完成14天居家檢疫,並於檢疫期滿前進行採檢。
2.未持有我國居留證、居留簽證的外籍人物,須提供登機前3天的核酸PCR檢驗報告,才能轉機或入境。
3.外籍人士需自費每日1,500元的集中檢疫費用。
(文/陳潔、曹馥年 ;攝影/楊子磊;照片提供/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延伸閱讀
【真的假的?COVID-19陽性與否,PCR的篩檢其實存在「灰色地帶」?】https://bit.ly/30ugPtx
【真的假的?血清抗體檢測,是解讀流行疾病的「關鍵密碼」?】https://bit.ly/2S42KOx
#報導者 #COVID19 #陸配 #菲律賓 #疫情
實驗室主管職責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致:
陳肇始教授,食物及衛生局局長
高拔陞醫生, 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
梁智仁教授, 醫院管理局主席
鍾健禮醫生, 醫院管理局總監(質素及安全)
盧志遠醫生, 九龍中聯網總監
伊利沙伯醫院管理團隊於十一月二十日召開會議,其中有前線人員和各部門主管獲邀出席,席間回答員工的提問。我們對醫管局能表現出有別於一眾政府部門的誠意去和前線人員對話表示歡迎,期望院方能繼續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去解決現時的問題。
然而,我們認為有一些公眾極為關注的問題仍未被觸及:
1. 院方於席間承諾會就警方釋放的有毒化學污染物質進行樣本蒐集及實驗室化驗,亦會尋求測試山埃(CN)及二噁英(Dioxin)的方法。但既然現時警方所採用的催淚氣體成分、產地、素質未明,請問院方打算如何就這些有害物質作質量性(qualitative)和定量性(quantitative)的調查?如何可以確保試驗的結果準確,和確保病人和員工可以無所顧慮的前往伊利沙伯醫院求醫或上班?此關乎公共衛生以及病人和員工的個人安全,我們強烈要求院方正視並早日調查,以釋除公眾疑慮。
2. 有不少職員在工作期間均受催淚煙霧影響而需求醫和休假。院方能否就此情況公布有關數字統計?而據我們所知,在過去幾天有預約的手術服務被取消或延期,請問何因?有否病人因而取消覆診預約?請問院方有否向病人誠實交待取消/延遲手術的原因? 有否對病人隱瞞醫療氣體系統受污染的真相?
3. 有傳媒披露 (1),懷疑伊利沙伯醫院手術室所使用的醫用壓縮氣體系統受污染而被停用;醫管局及後才發聲明澄清,「為謹慎起見…… 停止使用醫用壓縮氣體,改用樽裝醫療氣體」。院方為何未有主動公布有關措施;是否不屬醫管局所訂立的九種醫療警示事件(sentinel event)就等於不涉及公眾知情權?「醫療氣體」在醫學界被理解為藥品的一種,需醫生處方;既然受污染藥物需要公布並回收,為何涉及整所醫院的醫用氣體系統因安全理由停用而不需公布於公眾?
此外,我們以醫護同業的身分去質詢同為醫護專業人士的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
1. 作為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首要任務是確保香港的食物安全和公共衛生。想請問,警務處的行動部署,是否凌駕於食物安全和公共衛生?食衛局是否從屬於保安局和警務處之下?如警務處所使用的化學武器對公共衛生和市民健康構成威脅,食衛局有否機制去審查該批化學武器的成份和安全性?
2. 陳局長於立法會接受議員提問時,強調「衞生署和醫管局的毒藥中心有做研究,暫時無研究和文獻顯示,催淚彈會否釋出二噁英」(2) 。敢問陳局長,衛生署和醫管局所做的「研究」,是否只是「文獻回顧」,而非嚴謹而經得起琢磨推敲的大型臨床實證或實驗室化驗?不厭其煩地再問一次,陳局長是否已知釋警方所用的催淚氣體為何物?歷年醫學文獻所調查的催淚氣體是否同一種類?如非同種,如何可以在成份不同、劑量不同、運用方法不同的情況下,以不相干的舊文獻去支持警方「保證安全」的一面之辭?作為醫護專業的一份子和大學教授,其信口雌黃和對待科學實證的輕率態度實在讓人震驚。
3. 世界衛生組織(WHO)早於2004年刊出的生化武器指引 (3) 中引述,國際社會於1993年共同簽訂的「化學武器協議」(CWC)清晰列明,管有任何暴亂控制劑(riot control agents)的機構均需為其成份提供識別。請問警方有何特權可以被豁免在外?
4. 我們再一次向陳局長嚴正提出,請食衛局聯同衛生署和醫管局,向警方索取催淚氣體、胡椒噴劑和顏色水劑的確實成份,對前線醫護提供足夠的指引和支援去處理受這類物質影響的病人,並對公眾清楚闡明其成份對人體和環境所帶來的災害。如未能做到,則局長未能履行其作為食衛局局長的職責,我們要求其引咎下台。
如局方/院方未能提供証據以消除我們醫護同業及市民的疑慮及恐慌,我們唯有呼籲病人,尤其是以下幾類高風險人士:孕婦、小童、對化學品敏感人士、患有呼吸系統疾病人士,慎重考慮還會否繼續在伊院求醫,並需自行承擔風險。我們亦不排除徵詢法律意見,申請法庭手令要求政府交代有關資料,以保障求診市民的健康及員工的職業安全。
一群伊利沙伯醫院的前線醫護 謹啟
Ref:
(1) https://news.rthk.hk/rt…/…/component/k2/1493214-20191119.htm
(2) https://news.rthk.hk/rt…/…/component/k2/1493457-20191120.htm
(3) https://www.who.int/csr/delibepidemics/biochemguid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