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最好的學習」這一句在 閱讀前哨站 首頁顯眼的標題,從部落格成立至今就放到現在。我不曾改變過這句話,卻也是這句話,對我帶來了最大的改變。為了學習「如何閱讀一本書」,我開始對每一本讀過的書寫下讀書筆記,並且將心得整理成部落格文章,透過這樣持之以恆的紀錄,我有了一些不同的體悟。
圖文好讀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2020-favorite-books/
.
1.跨能致勝
2.誰會說故事,誰就是贏家
3.完成
4.最高學習法
5.破框能力
6.財務自由實踐版
7.金錢超思考
8.從內做起
9.僧人思考
10.零規則
.
【為我帶來啟發的書單】
.
我發現,只靠讀書,雖然沒辦法直接改變你的人生,但是,從書本裡你可以找到許多的「啟發」。這些啟發,或多或少會改變你思考事情的方式,讓你想要接觸不同的觀點、學習不同的知識、嘗試不同的行為。接著,就是當你踏出了那一步、往未知的領域前進了那麼一些,這時候,改變才會發生。
2020年,我從讀過的70本書、寫過的56篇讀書心得裡面,挑選出10本我個人最喜歡、最受啟發的書來跟你分享(前兩年的Top 10好書推薦:2019年、2018年)。我挑選的這10本書裡頭,有些帶給我思考上的衝擊、有些帶來特別的靈感、有些則幫我改變了行為和習慣。
以下,我會簡單分享這些書的心得,以及我得到的啟發。每一本書我都會附上完整心得的長文連結,如果你有興趣的話,也可以直點進去閱讀全文。接下來,就讓我們開始吧!
.
1.#跨能致勝:顛覆一萬小時打造天才的迷思,最適用於AI世代的成功法
當初我讀完《跨能致勝》之後,馬上寫道:「這是我2020年至今最喜歡的書,它有故事、有理論、有溫度,用廣闊的視角和獨到的觀點,帶人們領略『在這個越來越需要超級專業化的世界中,如何獲取和培養跨界能力、體驗多樣化、探索跨學科的領域?』」
在這本書尚未推出中文版之前,我就用Audible英文有聲書聽過一次,當下已經非常喜歡,後來推出中文版後又讀了第二次。在年底的時候,當我得知這本書也名列「比爾蓋茨2020年度五本選書」,能跟他有類似的選書品味,心裡真的感覺到非常的開心。
作者從運動界、藝術界、商界、學界,挑選了許多發展過程截然不同的人,說明專才跟通才的差異。不過,這本書的中文版有一些小缺點,因為是四個人聯合翻譯的作品,所以會感覺有一些地方的前後連貫性沒有這麼理想。但是整體來說,作者要傳達的觀念還是非常的有意思的,對我來說算是瑕不掩瑜。
帶給我的啟發:讓我換個角度思考,不一定要執著於「成為特定領域前1%的專家」,而是結合跨領域的專業能力,發揮出截然不同的獨特性,去達成另一種類型的前1%。跨能人才懂得尋找自己在這個社會上的「稀缺性」,提高自己獨特的「價值」。這本書讓我對於即將執行的目標,產生了更多靈感。
.
2.#誰會說故事誰就是贏家:讓你在幾分鐘內感動人心,說服任何人、做成任何事
《誰會說故事,誰就是贏家》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作者認為「說故事」的策略可以應用於當今商業的溝通挑戰,協助企業和公司用更親切的方式塑造形象、傳遞訊息、與客戶建立關係。當你想要讓任何人接受你的服務或商品,靠得不只是規格或數據,更多的時候是你說了什麼故事。
作者在書中應用許多生動的案例,說明了為什麼要說故事、如何說故事、該說哪些故事。我認為,這本書除了對各種大小的公司有幫助之外,對於準備職場簡報、經營個人品牌的一般讀者也會有所啟發。你只要把書中的「顧客」換成你要溝通的「對象」,把「公司」換成「你」自己就可以。
因此,無論你是在經營個人品牌、在公司擔任行銷或業務的職位、或是想推廣產品和服務的創業家,這本書都會對你非常的有幫助。書中會用實際的範例和步驟,帶你建立四種必備的故事:價值故事、創辦人故事、使命故事、顧客故事,這本書不只談理論,更有許多的地方會帶著你實作。
帶給我的啟發:以前,我總是覺得自己不是一個說故事的高手,常常用理工人的觀點,覺得如果要做一件生意,就開談規格、要談賣點,要談價格。現在,我被「說故事」的觀念說服,也從許多其他的商業故事認識到這個手法的優點,我開始思考關於自己更深層的故事,這本書是一個很好轉捩點。
.
3.#完成:把不了了之的待辦目標變成已實現的有效練習
面對新的一年,應該有很多人都會興高采烈的寫下自己的「新年新希望」,但是你知道嗎?根據統計,有92%的人會半途而廢。如果你想真正「完成」自己許下的新希望,《完成》這本書是我認為在新的一年,你會最需要的一本書。
作者寫作的方式,會讓你感覺有點像是一個幽默的脫口秀演員,有時調侃、有時鼓勵、有時自嘲。雖然,作者的文字之間充滿了輕鬆風趣,但是他給出的建議卻十分誠懇和執行。例如,把目標砍半、把時間加倍、把目標拆解成微小目標、記得回顧自己的進步。從這本書裡,你也會學到如何克服完美主義的心魔,讓自己「不完美地前進」,贏過九成不能完成目標的人。
帶給我的啟發:原本我一直很猶豫要不要開始錄製 Podcast,總是擔心自己比較內向、無法對麥克風唱獨角戲、感覺自己還不夠格、可能沒人喜歡自己的聲音,因此,遲遲無法完成這個延宕許久的目標。這本書幫我用輕鬆的方式,接受了不完美的自己,終於踏出了第一步。這一步,幫我帶來更多的勇氣和自信。
4.#最高學習法:12個改變你如何思考、學習與記憶的核心關鍵
《最高學習法》這本書讓我超級驚艷,我分兩個面向來講。第一個是這本書的評價非常好,我喜歡在網路上先看別人的評論,做為自己的選書參考,但是我完全找不到這本書的負評。這也是我第一次在幫助讀者選書的〈選書,兩好三壞〉專題文章裡,沒有紀錄任何負評的一本書。
第二個是這本書真的是我以前從來沒有讀過的類型。書的主題是在講人類的大腦是怎麼學習和記憶的,最特別地方就在於,作者竟然把「這本書的本身,當成這本書的範例」。舉個例子來說,其中一個理論是,為了提高我們的記憶力,背誦東西應該首重「更高的複習頻率」,而非「單一長時段的複習時間」。
所以,他在四個不同的章節,放了同一張照片(上面有一些文字)請你看10秒。然後,他又在某一個章節裡,在同一頁上放了四張一樣的照片,請你連續看40秒。在書的尾聲,他請你回憶兩張照片裡面的文字。結果非常鮮明,分散在四個章節的照片,帶給我們的記憶深刻許多。
帶給我的啟發:第一次體驗到「紙本書」的設計和編排方式,可以讓我這麼深刻地體會到,腦袋如何去學習和記憶。這本書必讀紙本書,其他的媒介都沒辦法帶你如此深刻的震撼。我也體會到,學習「如何學習」的另一個好處,會讓我們學到「如何教學、說服和影響」,這是一體兩面的事情。
.
5.#破框能力:全球TOP50管理大師教你突破「專業」陷阱
《破框能力》是帶給我思考衝擊的一本書,作者在談我們常常會陷入一種稱為「能力陷阱」的境地,也就是說:「當你越擅長自己做的事情,就會一直去做。做得越多、越擅長,就越願意去做。這樣的循環讓你獲得大量專業經驗,卻容易讓你受限於專業框架,落入能力陷阱。」
你如果想在職場往上爬,想往管理職邁進,那這種能力陷阱會成為一種很大的障礙,作者認為克服這個陷阱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行動後思考」,由外部的行動,改變內在的想法。如果你想要像一個領導者一樣思考,唯一的辦法就是先讓自己像一個領導者一樣行動。
作者強調,當你跟那些「優秀的領導人」做著一樣的行為,你才有可能反過來刺激自己的想法,去思考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發掘背後的原因和技巧,淺移默化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書中也提供具體建議,教你怎麼克服三種陷阱:專業陷阱、人脈陷阱、忠於自我陷阱,很顛覆我想法的一本書。
帶給我的啟發:以往我也曾經落入作者說的一種心態,那就是想要「先想清楚再行動」。結果,往往實際的情形是,想了半天卻滯足不前,永遠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還不夠格。現在,我在職場上的工作規劃,開始加強「行動」的部分,更願意讓自己嘗試以往不熟悉、不習慣的互動方式。
.
6.#財務自由實踐版:打造財務跑道,月光族、小資族也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財務自由實踐版》的作者是受過認證的財務規劃師,這本書也跟我讀過的其他財務自由理財書,有著滿大的差異和特色。作者不是單純只講財務和投資,他認為邁向財務自由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因此我們如何看待主要的收入來源「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他想透過這本書,提供一份健全的「財務、工作、生活」規劃指南。
如果你以為只靠著股市裡面殺進殺出,就可以提早退休,那是過於美好的幻想。作者除了提供穩健的投資策略之外,也說明了該如何善用自己的職場能力,找到你的使命感和成就感,獲得越來越好的本業收入。這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你必須學會享受這段過程。
關於書中談到稅務、保險和遺產規劃的部份,是財務規劃裡不可或缺的一環,作者以財務規劃師的角度,用平易近人的文字說明了這些規劃的原則和重點。雖然,書中的範例大多以美國人為主,但是觀念可以先學起來,再延伸到台灣的情境。
帶給我的啟發:首先是作者提到的「財務跑道」公式,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計算方式,讓我們知道自己的資產狀態,以及擁有的自由程度(選擇喜歡的工作)。另一個是關於「財務自由」的心態,並非達到終點才叫做自由,這樣反而會帶來「現在都只是在受苦」的假象。當你踏上適合的財務跑道,朝向終點邁進的每一個時刻,都是自由。有了這種認知和喜悅,前進的速度反而更快、更穩健。
.
7.#金錢超思考:《華爾街日報》最受歡迎財經作家,25道創造財富的關鍵思考,教你晉升有錢人!
《金錢超思考》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長年在《華爾街日報》撰寫財經專欄的作家,他透過長年來的觀察,對於人們該「如何思考金錢」有很深刻的洞見。他想告訴我們,如何有智慧地看待金錢、如何運用它,讓它成為一個讓我們生活更美好的工具。
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作者把金錢和「快樂」連結起來的方式,還有關於用錢來「追求物質」和「追求體驗」的差異和比較。另外,作者也說明了金錢和「時間」的關係,時間可以換取金錢,但金錢也能買到時間。當我們認識到金錢跟時間的關係之後,對於「投資」和「儲蓄」就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書的後半段談金錢和「風險」的關係,以及我們該如何處理和面對這些風險。
帶給我的啟發:當我們對一件事情的心態對了,行動才會跟著對,對於「錢」這件事情更是如此。我學到三個重點,第一個是金錢帶來的體驗不分貴賤,追求體驗是很值得的消費;第二個是學會判斷保險的類別,什麼是不值得承擔的保險;第三個是活得太久竟然也是一種風險,需要將長壽風險納入投資理財的規畫當中。
.
8.#從內做起:頂尖領導大師淬鍊25年的10堂課
《從內做起》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所謂的「領導力」,就是你對別人的「影響力」。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把領導力拆分成「領導力五階層」。他認為提升領導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一些可以遵循的原則和步驟,是可以透過後天的方式培養出來的。
對我來說,這本書跟領導管理的經典書籍《與成功有約》有那麼一絲相似,都是作者本人從自己的故事和例子,延伸出包含人格培養、待人處事、心態建立…等論述,然後旁徵博引其他的書籍與文獻。從同樣身為內向者的作者身上,我被他「領導力不是天生,而是後天養成」的說法感動,他追求「自我成長」展現出的熱情,也讓我為之嚮往。
帶給我的啟發:「領導力的高低」是可以被定義出來的,一個人在不同的群體裡面,也會有著不同程度的「領導力」。重要的是,我們都能透過「領導力五階層」的步驟和方法,來逐步提升自己在群體中的領導力。也不要仗著自己在某個群體裡有著很高的影響力,就想把一樣的態度用在不同的群體上。
.
9.#僧人思考:從道場到職場,訓練你的心,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每一天
《僧人心態》這本書是我今年讀到關於哲學思考方面,最喜歡的一本書。作者在社群媒體上非常火紅,擅長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把一些很棒的觀念包裝成激勵人心的短片。直到接觸到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作者曾經從商學院畢業後,前往印度當過三年的僧侶,這件事情引起了我對這本書的興趣。
在這本書裡,作者把他在道場裡面的修練、跟僧侶們的交流互動、體悟到的人生的道理、還有千古流傳的智慧,帶回紛擾的現實世界分享給大眾。作者將道場中學到的普世智慧,巧妙地融合數位科技的推廣,加上他曾經是商學院出身的思維,打造出了一個具有深遠影響力的思想傳播平台。
僧人總是能夠以最平靜的方式,活出充滿意義感的人生。作者認為我們也應該學習這些智慧,用來面對你的內心情緒、處理你的人際關係,提升你在職場上的表現、改善你想要學習和進步的事物。每個章節後面都有許多的「試試看」步驟,讓我們採取具體的行動,來練習這些僧人教我們的事情。
帶給我的啟發:讀完後我得到三個好東西,讓自己更容易找到平靜。第一個是:「放下對於目標的執著,收穫來自於享受學習的過程本身。」第二個是:「練習抽離自己的原始心智,用愛和尊重來對待自己。」第三個是:「學會付出自己的喜悅,對別人的成功抱持祝福,你就可以擁有無限的快樂。」這本書也幫我重拾睡前「冥想」的習慣。
.
10.#零規則:高人才密度x完全透明x最低管控,首度完整直擊Netflix圈粉全球的關鍵祕密
《零規則》這本書在談Netflix創新企業文化背後的管理方式,作者正是創辦人暨執行長本人。特別的是,他邀請一位專門研究各地文化差異的學者跟他共同寫這本書。學者到世界各地訪談幾乎所有層級的Netflix員工,從新人工程師、中階主管、以及高階主管群,都是受訪對象。
這本書獨特的三方對話寫作方式「創辦人—學者—員工」,我讀起來的感覺,就像是親自在公司裡面走一遭,非常有代入感。Netflix特有的「自由與責任」文化,強調給予員工高度的授權、刪除繁瑣的行政流程和規則、重視員工之間高度透明的溝通方式。執行長以循序漸進的方法,顛覆傳統老舊的管理方式,讓整本書讀起來令人耳目一新。
書中許多環節都凸顯出「高人才密度」的好處,執行長把最優秀頂尖的人齊聚一堂,設計一個不會彼此扯後腿的績效機制,這讓員工們集中火力在提升公司的創新和競爭力。對待這些優秀的員工,給予他們自由,不要用規範和流程束縛創意;給予他們責任,讓他們有權決定重要策略、擔起公司進步的重任。
帶給我的啟發:這本書是我今年最喜歡的商管書,相比起我待的高科技製造業使用「規範與控制」來達到製造量產,Netflix看似「零規則」的管理方式則有利於「創新」。我沒有在這類型的公司待過,能夠這麼近距離了解這家公司的運作和理念,對我的領導思維帶來很多衝擊,也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團隊管理和帶人方式。
.
【後記:更多的好書推薦】
.
圖文好讀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2020-favorite-books/
如果你喜歡我分享的讀書心得,歡迎訂閱「閱讀前哨站的電子報」,每週都會寄送最新的文章通知。如果你喜歡用「聽」的方式吸收資訊,也歡迎訂閱我的 Podcast 說書頻道「下一本讀什麼?」,我會用輕鬆的方式說書、聊書,讓你能利用通勤之類的零碎時間,快速吸收我從一本書裡得到的收穫。
最後,提供一些閱讀的資源。想要培養閱讀的習慣?可以參考我的這篇文章〈養成這3個習慣,一年讀50本書改變人生軌跡〉。想要徹底讀懂一本書?這篇文章可以幫上你〈對抗淺碟閱讀的最佳武器〉。想要學習在書中記下重點?這邊文章有多訣竅〈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
.
2021年正式起跑了,你的下一本讀什麼?
.
【博客來.2021 黃金月活動】
文章的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個好康,那就是一年一度的「博客來黃金月活動」。我幫閱讀前哨站的讀者們爭取到了「限量2000份的 $50 優惠券」,需要的朋友趕緊去領取。更棒的是,我請博客來將我的年度書單,做成一個專頁讓你可以快速瀏覽我的好書推薦,千萬別錯過了!
領取粉絲專屬 $50 優惠券 https://bit.ly/2WHAdAr
「下一本讀什麼」年度書單 https://bit.ly/3pB9aDa
黃金月活動主場(全館3折起) https://bit.ly/2L8pTPs
專題標題範例 在 蕭詒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很久不曾覺得自己無法用文字確切說明心中的某個想法了。但此刻我想試試看。
當我問他們,他們口中所謂的「台灣場景」是什麼,他們舉的例子很有趣。其一是中港轉運站,他們說「那是求學時會經過的地方」;然後他們提到辦演出的早餐店,並不是隨便一家早餐店,而是「朋友開的早餐店」。
我想起自己的兩種採訪經驗。一次是 ØZI,採訪前我並未親身經歷他崛起的前期,僅能依靠對作品的聆聽和理解來準備訪題;作為對比,訪陳珊妮時,因為她過去某些作品與事件發生時我就身在當下,想著要聊什麼的時候很自然地就從她與馬世芳 04 年做的那一系列 IS# 專輯切入。那是三張影響我至深的專輯,而這種影響,並無法以「回頭做功課」的方式攝入體內。因為影響並不是只發生在一瞬間的事,會從觸碰到一件事物之後永續地進行。就像有什麼東西確實埋進了土裡,但需要多少時間才會形成化石一樣。
我有時仍會在某些場合感到自己的局外。比方說,走進某些專場,站在聽了十年的歌迷身旁,即便我已經把那個樂團某某張專輯聽到會背、即便我藉由 YouTube 接觸了過去我不在的某次演出,我仍感到自己的淺顯。那種「有心加入、但還沒被當成自己人」的感覺。稍微察覺得到別人把你當成新手,因而對你較為疏遠或者過於親切。這種局外感令人直覺地不適,但我知道這種不適對自己是好的。事實上我也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使某些他人感到這種局外。我認為我應該要強迫自己不被這種局外感嚇跑,因為那一轉身,就等於丟掉了那個對象的一切,什麼也沒有了。雖然令人安心、卻什麼也沒有了。
寫訪問終究是有限制的。受訪者的言談帶給自己的領悟,無法百分之百用自己的表達來對外說明,要試著用他們本來的話語來傳達;但拍謝對台灣場景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是在這種限制之下、要是不說明就可能無法讓每個讀者都體會到我的領悟的那種回答。
我覺得這個回答非常奧妙,它樸實地闡述了一個概念:我們應該要非常害怕當我們引用某些符碼時、自己和那符碼的疏離和斷裂才對。
回答裡,他們提到的「台灣場景」,並不是作為一種形容詞的「台灣」場景,而是「他們自己生活的場景」。當我們想起台灣,然後直覺地聯想到諸如珍珠奶茶、廟會或者原住民文化的時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這些確實是已經有強烈象徵的符碼,有時卻也不出於我們的自身經驗。某些時候,我們先看到了那些符碼、以特定的意義認知它們之後,然後覺得理所當然,這時斷裂就產生了。
那可能是你不夠了解、不在你生活中的事物,你卻引用它,來認識或註解這個世界。
這一點,我們應該要很害怕才對,可是我們常常不知道應該害怕。
之所以提到自己會經過的車站、朋友開的早餐店,是因為他們有意識地讓自己所談到的台灣場景,並不只是被借用的符碼。並不是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以排外且旁觀的方式說「這個是台灣」(套回上面範例的話,大概就是「ØZI 就是這樣啊」「傷心欲絕就是這樣啊」這類的句子),而是從自己身處的事物之中,以吸納的方式說「這個不也是台灣嗎」。
這一點對採訪時的我而言非常啟發。然而,如果我把上述這些想法寫進訪稿裡,那受訪者根本就不見了 ── 我只能盡量將他們的原話放入稿子裡,會領悟到什麼就全然地交給讀者。
這篇寫在此刻,彷彿是在不合時宜地在推銷商品。不過不是的。事實上我刻意延後這篇到這時候發。原因是,關於引用符碼時意識到斷裂的這個領悟,其實和選舉時的社會狀態非常相關。
沒有意識到這份斷裂,就很可能導致封閉的認識。有些人會崇尚某些符碼,但沒有意識到自己對那個符碼背後的一切建立全憑想像。「純真善良的中南部人民」是什麼?什麼叫「恢復中華民國的榮耀」?為什麼你指認某群人「只是平凡的台灣老百姓」?某些人的認知,並沒有相應的經驗存在於他們的生命,僅僅只是接觸到了符號,然後對它加之想像而已。
但這種想像號召了那麼多人。
容我直接用那些句子出現時的糟糕模樣來敘事:為什麼瑪麗亞不能當老師,為什麼同性不能結婚,說到底只是這些事情讓某些人不適而已。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些不適和自己對「社會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斷裂化想像有關、就將導致不適的責任推給自己不適的對象,並因對新的認知的局外感而感到被剝奪。其實純粹是他們(或我們)以「這個就是世界的全貌」來面對世界,而拒絕以「這個不也是世界嗎」來思考罷了。
會感到不適,也正應證了那些事情正進入他們的生活中。他們明明可以選擇去理解,或不去,但選擇不去的人往往不覺得是自己選擇了不去理解,反而覺得自己是在糾正社會。
我擅自將即將到來的選舉,以「意識到這份斷裂的人,與沒有意識到的人之間的認同拔河」來解讀。遺憾的是我們最終只能以多數決來總結(其實也無法總結)這個過程,並讓那個結果擴及所有人。無法像聽音樂的時候說一句「啊,這個團就是這樣我懶得追了」、不對他人造成什麼影響地結束一切。
不該抱著「我要來決定台灣應該回到什麼模樣」的心態投票,而應該抱著「盡可能讓台灣還可以是什麼模樣」的心。我是這樣想的。否則就什麼也沒有了。雖然某些人會因而安心。
我很喜歡以箴在《沒有名字的人》新書發表會上舉《哈利波特》當例子:
「你以為跨進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就是巫師的世界了,結果發現有個史萊哲林認為只有純種才有資格當巫師。一開始覺得自己有麻瓜血統很恥,結果又發現純種之中還有不會用魔法的爆竹。」你緊接著還會發現雙親都是麻瓜的妙麗魔法比你強,然後自稱史萊哲林的傳人的佛地魔的爸爸還全家都是麻瓜呢。所謂進入巫師世界,九又四分之三月台並不是一條絕絕對對的界線。那份認識隨時隨地隨人都在浮動。
台灣也是一樣的。台灣的樣子還沒有固定下來。或者應該說,我希望台灣的樣子不要固定下來。一旦認為它應該固定,就停止了認識。當我說「我是台灣人」的時候,台灣這個詞彙的意思仍不停在變動。我永遠會選擇保持這種浮動的那一邊。
最後一件事。
標題不是我下的,不過經過上面的脈絡之後,就會知道這篇訪稿標題裡「羨慕台語很優美的人」這句話,並不是一味崇尚台語的意思了。不是羨慕台語作為某種符碼本身,而是羨慕那些能身在那完整經驗之中、得以讓自身的認知和經驗盡可能重合的人。就像我有時候會很羨慕老早就在聽透明雜誌的人一樣(沒搶到票)。
不是崇尚那些很美很潮很好的元素的展現,而是那一整個過程,有時還羨慕能置身其中的緣份與付出。不崇尚一個不動且因而陳舊的典範,而是以理解為基礎,擴張典範所包含的內涵與可能性。
這是這次投票我選擇的準則。
////////////////////////
節錄自 BIOS monthly 實體特刊《野 yeah》
完整專訪全文,請至嘖嘖網頁購買特刊:
https://zecz.ec/2PpOnSV
40 位創作者深度訪談/專題/創作
收錄樂團拍謝少年專訪
販售截止倒數 3 天
2019.12.07 - 2020.01.13
////////////////////////
有時候,會羨慕台語很優美的人 ——
拍謝少年,在台灣場景繼續唱下去.《野 yeah》節錄
biosmonthly.com/interview_topic/10188
採訪撰稿_ 蕭詒徽
攝影_ 洪以樺 Chair Hong
責任編輯_ BIOS month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