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與深度學習發明人之一、2019年ACM圖靈獎得主Yoshua Bengio教授一起對話,深深為他身上的科學家底蘊所感動。
Bengio教授長期致力於推動AI的合理使用,尤其對用AI解決環保議題有很多投入,如使用新藥研發的AI演算法概念,延伸應用在發掘全新低污染材料以對抗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的艱巨挑戰。
他相信,人工智慧將推送社會的理性和包容,構建AI與人類社會的良性循環。
這是我們討論的視頻和文字記錄。
……………………
李開復對話Yoshua Bengio:構建AI與人類社會的良性循環
7月23日,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博士,受邀參加SGInnovate主辦的“深度科技(Deep Tech)造福人類”活動,與Element AI聯合創始人Yoshua Bengio教授對話,討論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
在對話中,李開復博士與Yoshua Bengio教授探討了AI對人類社會的意義,尤其在COVID-19疫情後時代,AI如何幫助未來的經濟社會更加富有彈性、宜居和可持續。
他們認為,AI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人類得以真正從重複性事務中解脫出來。在 AI 的幫助下,我們將有希望希望建立一個明智、理性、包容的社會,構建人類社會與AI的良性循環。
他們討論的話題包括:
1、AI技術的下一個突破,如何加速AI從科研到應用轉化?
2、COVID-19疫情如何加速AI應用,由此帶來了什麼風險?
3、AI的責任和挑戰:如何促進未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4、你心目中理想的AI未來是什麼樣的?
▌深度學習2.0時代,提升機器理解和執行能力
話題1:AI技術的下一個突破,以及如何加速AI科研到應用
“接下來的研究雖然繁重,但新的進展會令人振奮。尤其是在深度學習領域,我稱其為‘深度學習2.0’。” ——Yoshua Bengio
Yoshua Bengio:第一個問題我非常有共鳴,在我看來,目前機器學習的一大限制,是學習系統的泛化能力。
過去幾十年研發的系統,都建立於一個假設,即預設測試數據與訓練數據有相同的數據分佈。
然而在現實世界中,無論在什麼行業應用,都會存在實際情況與AI訓練時不同的問題。
這一問題看起來無解,但目前我們找到了幾個突破點和想法,主要是借鑒人類的意識加工機制,對原本分散的知識積累,快速進行全新重組。
雖然這些知識的組合不一定遵循訓練數據分佈,但我們還是能從中獲得某種重組方向的優勢,從而在訓練分佈中進行更好的歸納。
接下來的研究雖然繁重,但新的進展會令人振奮。尤其是在深度學習領域,我稱其為“深度學習2.0”,它能吸收人類的歸納傾向,對數據分佈演算法進行泛化。
李開復:我借 Bengio 教授的觀點多說幾句。我從大學時期就開始著手會話式 AI 的研究。目前的人機界面,我稱之為委託界面,大多基於直接操作,如鍵盤、滑鼠、多點觸控等。
但語言是人類最基本的交流方式,也是最自然的交流途徑。向AI語音辨識、自然語言理解進軍,一直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
例如,以前我們使用搜尋引擎時,會通過輸入關鍵字來查找網頁。後來,Google帶來了新的突破,基於深度學習的智慧問答功能,可以直接讓機器“說”出答案。
但我們不應止步於此,而是應該繼續向下一步目標努力:通過深度學習的進一步研究,提升機器對人類指令意圖的理解和執行能力。
例如,我們是否可以直接向亞馬遜 Alexa發送指令:“給我媽媽送個生日禮物”。之後,它將自動理出頭緒,流覽禮物,安排配送。它瞭解我的個人喜好,知道我能接受的價格範圍,也知道我媽媽是誰,住在哪裡,想要的禮物是什麼。
Yoshua Bengio:關於AI的行業應用,我做個簡短分享。我認為這是個很有難度的議題。困難來自兩方面:一是社會方面,二是技術方面。
在社會方面,從基礎科學研究,到最後產品研發階段,需要共同營造一種文化,讓研究人員可以擁有研究自由,從而取得真實的突破。在技術方面,我們需要一些軟體工具,讓技術從研發到生產這一轉化過程,盡可能的高效快速。
李開復:AI的行業應用,我將之分為兩大類:顛覆式和漸進式。
顛覆式是指引入 AI 會對行業造成顛覆性的結果,帶來天翻地覆的改變。
例如,自動駕駛將徹底改變運輸行業;Alexa某種程度上正在改變音箱行業;新的互聯網保險應用,比如美國的Lemonade,極可能顛覆保險行業。
這些行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條件,讓行業專家通過 AI 帶來顛覆影響,讓人非常期待。當AI與行業的顛覆式創新兩相結合,將有機會擊敗行業巨頭,重整行業格局。
然而顛覆式只是冰山一角。在人工智慧帶來的巨大機會中,漸進式變革佔據絕大部分份額。
普華永道預估,人工智慧將在2030年給全球帶來15萬億美元的財富淨增,主要來自于傳統行業和AI的結合。由於傳統行業規模龐大,僅僅提高幾個百分點,就可以產生海量財富。
但困難在於,當前一些傳統企業對 AI 一無所知,他們以為AI是科幻小說的臆想,看不到即刻就能產生的收益,再加上技術工具太難使用,導致他們的 IT 部門無法駕馭。
因此,我們應該通過培訓,説明傳統行業接受並認識到AI的益處。同時,我們投資的AI企業或像 Element AI 之類的公司,需要幫助傳統企業找到簡單易用的工具,讓他們跨越技術鴻溝,上手即用。
▌AI提前預測傳染性,應權衡公共衛生與隱私保護
話題2:疫情如何加速AI應用,由此帶來了什麼風險?
“必須在公共衛生或個人健康的背景下考慮隱私,在公共衛生危機期間,國家應該在尊重權利和必要防控措施間加以權衡,從而有效控制疾病的傳播。”——李開復
李開復:我說幾個親身經歷的例子。疫情期間的社交隔離,催生了眾多的 AI 應用,例如醫院中的送貨機器人。
對於隔離中的人也一樣。前陣子我回到北京隔離時,在我居住的公寓樓裡,沒有見到一個人。所有的事情都交給了一台機器人代勞,包括網購的包裹和食品運送,真正實現了零接觸,將危險降到最小化。
第二個例子是AI與醫療的結合。我們投資的AI 醫療企業Insilico Medicine,主要使用生成化學對抗神經網路,研發新藥小分子。在疫情期間,他們通過AI平臺,用幾個星期的時間,研發出了能抑制病毒內負責複製的主要蛋白成分的新藥物小分子。
最後一個例子或許有些爭議,就是接觸者追蹤。世界上許多國家已經成功的建立了接觸者追蹤體系,並較為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蔓延。但在美國、歐洲等地方,這種做法被視為是對隱私的侵犯。
對此,我的觀點是,對那些重視隱私的國家,我表示完全理解和尊重,但是我認為必須在公共衛生或個人健康的背景下考慮隱私。在公共衛生危機期間,國家應該在尊重權利和必要防控措施間加以權衡,從而有效控制疾病的傳播。等到疫情結束後,再回歸正常。
我們都不希望重蹈疫情的覆轍。我預計在未來,AI將被用來預防流行病的發生和傳播。醫院將廣泛使用感測器、可穿戴設備,匯總疫情資訊,及時報告潛在危害,在早期遏制疫情指數級增長的趨勢,從而更好地應對危機,避免再次失控。
Yoshua Bengio:李開復博士提到的這幾個領域,我都有所涉及。
一個是藥品研發,我本人參與了幾個專案,其中涉及神經網路、即時強化學習和主動學習。
在化學和生物領域,需要進行測試的組合方式太多,逐個進行研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合理的搜索策略,這就是我現在參與的專案內容。我們希望能用AI縮短研究時間,通過重組已有藥物,研發新型抗病毒藥物。
在接觸追蹤方面,目前已有的接觸追蹤大都沒有用到AI,只是進行簡單的測試法:如果有人測試結果為陽性,或者確診感染,那麼與其接觸過的所有人,都應該採取隔離措施。但是,在測試為陽性進而被隔離之前,傳染就已經開始了。
我們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能借助機器學習,提前預測某個體是否具有傳染性以及傳染性強弱,透過一些模糊的數據分析,就能大幅節省等待時間,及早知道曾接觸過病毒攜帶者,從而抑制病毒的傳播。
當然不可避免會出現隱私問題。隱私保護與機器學習需求之間存在有趣的矛盾。隱私保護需要盡可能降低數據交換,而機器學習卻需要盡可能收集大量的數據。
許多國家非常擔憂接觸者追蹤的濫用會侵犯隱私,因此催生了許多隱私保護技術。好消息是,這兩者可以共存。
▌AI是把雙刃劍,應推動全球治理、改變文化
話題3:AI的責任和挑戰:如何促進未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如果我們能對人工智慧的能力善加利用,就能更快速地找到更好的新材料,以取代現今對地球造成長期污染的碳、電池等毒性材料。”——Yoshua Bengio
李開復:我會從創新工場的角度舉一些例子,創新工場是一家創業投資公司,我們非常希望 AI 能得到合理應用。Bengio 教授可能會在氣候變化上再補充一些。
在 《AI新世界》一書中,我描述了一個人類與 AI 的共存的藍圖:由 AI 承擔優化常規工作,讓人類專注於需要創造力和同情心的工作。
從社會責任感的角度說講,AI與醫療和教育的結合,將帶來極大的社會福祉。
未來,醫生將成為富有同情心的護理者,深切關懷病患,與他們交流。而 AI 可以用於分析放射結果、MRI、CT報告,提出各種可能的診斷及治療結果,針對性推薦藥物,以及輔助科學家研發新藥。
教育行業也是這樣。我們投資了很多線上教育公司,發現 AI 在教師的常規工作上表現非常出色,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因人而異地佈置作業,幫老師們節省了時間,讓他們專注于為孩子指導能力和引導心靈,進行個性化的教育,幫助他們培養創造力、團隊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以及同情心。
所以,醫療和教育既是 AI能夠顯現優勢的領域,也是有價值的投資。目前這兩個領域正在蓬勃發展,我們也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資金。
Yoshua Bengio:我完全同意李開復博士的觀點。AI 技術的進步,能夠造福大多數人,我們需要將大量精力投入到此類項目中。
我個人對用AI解決環保問題投入很多,目前正在參與的一個項目就和氣候危機相關。
我們使用類似新藥研發的AI演算法,應用在對抗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的艱巨挑戰上,生成、合成、評估各種新型材料技術,包括碳回收和電池。
正常情況下,這些新材料研發耗時極長,動輒十幾年,甚至比新藥研發的時間還要久。但是如果我們能對人工智慧的能力善加利用,就能更快速地找到更好的新材料,以取代現今對地球造成長期污染的碳、電池等毒性材料。
但是,我們同時應該保持警惕:如果AI僅被少數市場玩家掌握,也有可能被用做牟利的工具,破壞正常、自由、動態競爭的市場環境。
因此,在向AI 未來發展的路上,我們需要時刻謹記 AI 具有的社會危害性。要將AI治理落實到各個層面,小到公司,大到全球。只有具備放眼全球的管理,才能合理有效地協調所有的力量,一起應對這些挑戰。
如果我們真的想引導 AI 應用富有道德和責任,就必須改變現有的文化。而這依賴於所有人的努力。
政府必須參與其中,要投資好的技術應用,改變教育體系,讓工程師、科學家不只專攻特定的科技領域,還要具備足夠的社會學科知識;科學家必須懂得謙虛,認識到自己對專業以外的領域知之甚少,與其他不同領域的專家合作,保證自己的成果對社會產生正面的影響。
▌構建AI與人類社會的良性循環
話題4:你心目中理想的AI未來是什麼樣的?
如果我們能努力抓住人類與 AI 共存的機遇,思考人類存在真正的意義,從我們這一代便開始努力,最終將可以實現理想的AI未來。——李開復
Yoshua Bengio:未來,在 AI 的幫助下,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更明智、更公平、更理性、更包容的社會,每個人都可以說出自己的觀點,進行充分辯論,再做出最佳決定。
社交媒體在誕生之初,本意是做一個最為透明、最為公平、普惠大眾的公眾傳播平臺,但由於演算法基於人類偏好的推薦,及帶有特定企圖的傳播者作祟,造成社交網路的破碎淩亂,煽動的、謬誤的、偏見的資訊被放大傳播,不僅沒法幫助我們理性討論,也欠缺幫助人們做出最佳集體決策的能力。
人工智慧應該在這一方面有所作為,從各種垃圾資訊中篩選出有用結果,讓社交
平臺更加智慧,做到真正的公正透明,推送社會的理性和包容。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都能變得更理智,也就能更好地使用 AI 技術,就能構建一個良性循環。但如果應用不當,就可能陷入惡性循環,因此我們必須謹慎選擇。
李開復:Bengio教授說得太好了!我們是幸運的一代,AI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人類能夠與AI共存合作,由AI來承擔常規事務,我們則專注於人類擅長的領域,從重複性事務中解脫出來,放手去做自己喜愛的事情。
我想用我心愛的、約翰·亞當斯的一首詩來結束這場分享。如果我們能努力抓住人類與 AI 共存的機遇,思考人類存在真正的意義,從我們這一代便開始努力,最終將可以實現理想的AI未來:
I must study politics and war
我必須研究政治和戰爭
that my sons may have liberty to study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因此我的兒子們能夠學習數學和哲學
My sons ought to study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geography, natural history, naval architecture, navigation,commerce and agriculture
我的兒子們應該學習數學、哲學、地理、博物、造船、航海、商業和農業
in order to give their children a right to study painting, poetry, music, architecture, statuary, tapestry and porcelain
使得他們的孩子們可以學習繪畫、詩歌、音樂、建築、雕塑、織物和瓷器
約翰·亞當斯,美國第二任總統,《獨立宣言》起草委員會的五個成員之一,被譽為“美國獨立的巨人”。
本文及視頻內容經主辦方 SGInnovate 同意翻譯轉載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8萬的網紅SoybeanMilk Ca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成為頻道會員按鈕: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XuTOccGliVKpcL1qQWMPg/join ➤訂閱成為漿絲or榮粉按鈕: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XuTOccGliVKpcL1qQWMPg?sub_con...
尊 博 測試 工程師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陣子與深度學習發明人之一、2019年ACM圖靈獎得主Yoshua Bengio教授一起對話,深深為他身上的科學家底蘊所感動。
Bengio教授長期致力於推動AI的合理使用,尤其對用AI解決環保議題有很多投入,如使用新藥研發的AI演算法概念,延伸應用在發掘全新低污染材料以對抗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的艱巨挑戰。
他相信,人工智慧將推送社會的理性和包容,構建AI與人類社會的良性循環。
這是我們討論的視頻和文字記錄。
……………………
李開復對話Yoshua Bengio:構建AI與人類社會的良性循環
7月23日,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博士,受邀參加SGInnovate主辦的“深度科技(Deep Tech)造福人類”活動,與Element AI聯合創始人Yoshua Bengio教授對話,討論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
在對話中,李開復博士與Yoshua Bengio教授探討了AI對人類社會的意義,尤其在COVID-19疫情後時代,AI如何幫助未來的經濟社會更加富有彈性、宜居和可持續。
他們認為,AI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人類得以真正從重複性事務中解脫出來。在 AI 的幫助下,我們將有希望希望建立一個明智、理性、包容的社會,構建人類社會與AI的良性循環。
他們討論的話題包括:
1、AI技術的下一個突破,如何加速AI從科研到應用轉化?
2、COVID-19疫情如何加速AI應用,由此帶來了什麼風險?
3、AI的責任和挑戰:如何促進未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4、你心目中理想的AI未來是什麼樣的?
▌深度學習2.0時代,提升機器理解和執行能力
話題1:AI技術的下一個突破,以及如何加速AI科研到應用
“接下來的研究雖然繁重,但新的進展會令人振奮。尤其是在深度學習領域,我稱其為‘深度學習2.0’。” ——Yoshua Bengio
Yoshua Bengio:第一個問題我非常有共鳴,在我看來,目前機器學習的一大限制,是學習系統的泛化能力。
過去幾十年研發的系統,都建立於一個假設,即預設測試數據與訓練數據有相同的數據分佈。
然而在現實世界中,無論在什麼行業應用,都會存在實際情況與AI訓練時不同的問題。
這一問題看起來無解,但目前我們找到了幾個突破點和想法,主要是借鑒人類的意識加工機制,對原本分散的知識積累,快速進行全新重組。
雖然這些知識的組合不一定遵循訓練數據分佈,但我們還是能從中獲得某種重組方向的優勢,從而在訓練分佈中進行更好的歸納。
接下來的研究雖然繁重,但新的進展會令人振奮。尤其是在深度學習領域,我稱其為“深度學習2.0”,它能吸收人類的歸納傾向,對數據分佈演算法進行泛化。
李開復:我借 Bengio 教授的觀點多說幾句。我從大學時期就開始著手會話式 AI 的研究。目前的人機界面,我稱之為委託界面,大多基於直接操作,如鍵盤、滑鼠、多點觸控等。
但語言是人類最基本的交流方式,也是最自然的交流途徑。向AI語音辨識、自然語言理解進軍,一直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
例如,以前我們使用搜尋引擎時,會通過輸入關鍵字來查找網頁。後來,Google帶來了新的突破,基於深度學習的智慧問答功能,可以直接讓機器“說”出答案。
但我們不應止步於此,而是應該繼續向下一步目標努力:通過深度學習的進一步研究,提升機器對人類指令意圖的理解和執行能力。
例如,我們是否可以直接向亞馬遜 Alexa發送指令:“給我媽媽送個生日禮物”。之後,它將自動理出頭緒,流覽禮物,安排配送。它瞭解我的個人喜好,知道我能接受的價格範圍,也知道我媽媽是誰,住在哪裡,想要的禮物是什麼。
Yoshua Bengio:關於AI的行業應用,我做個簡短分享。我認為這是個很有難度的議題。困難來自兩方面:一是社會方面,二是技術方面。
在社會方面,從基礎科學研究,到最後產品研發階段,需要共同營造一種文化,讓研究人員可以擁有研究自由,從而取得真實的突破。在技術方面,我們需要一些軟體工具,讓技術從研發到生產這一轉化過程,盡可能的高效快速。
李開復:AI的行業應用,我將之分為兩大類:顛覆式和漸進式。
顛覆式是指引入 AI 會對行業造成顛覆性的結果,帶來天翻地覆的改變。
例如,自動駕駛將徹底改變運輸行業;Alexa某種程度上正在改變音箱行業;新的互聯網保險應用,比如美國的Lemonade,極可能顛覆保險行業。
這些行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條件,讓行業專家通過 AI 帶來顛覆影響,讓人非常期待。當AI與行業的顛覆式創新兩相結合,將有機會擊敗行業巨頭,重整行業格局。
然而顛覆式只是冰山一角。在人工智慧帶來的巨大機會中,漸進式變革佔據絕大部分份額。
普華永道預估,人工智慧將在2030年給全球帶來15萬億美元的財富淨增,主要來自于傳統行業和AI的結合。由於傳統行業規模龐大,僅僅提高幾個百分點,就可以產生海量財富。
但困難在於,當前一些傳統企業對 AI 一無所知,他們以為AI是科幻小說的臆想,看不到即刻就能產生的收益,再加上技術工具太難使用,導致他們的 IT 部門無法駕馭。
因此,我們應該通過培訓,説明傳統行業接受並認識到AI的益處。同時,我們投資的AI企業或像 Element AI 之類的公司,需要幫助傳統企業找到簡單易用的工具,讓他們跨越技術鴻溝,上手即用。
▌AI提前預測傳染性,應權衡公共衛生與隱私保護
話題2:疫情如何加速AI應用,由此帶來了什麼風險?
“必須在公共衛生或個人健康的背景下考慮隱私,在公共衛生危機期間,國家應該在尊重權利和必要防控措施間加以權衡,從而有效控制疾病的傳播。”——李開復
李開復:我說幾個親身經歷的例子。疫情期間的社交隔離,催生了眾多的 AI 應用,例如醫院中的送貨機器人。
對於隔離中的人也一樣。前陣子我回到北京隔離時,在我居住的公寓樓裡,沒有見到一個人。所有的事情都交給了一台機器人代勞,包括網購的包裹和食品運送,真正實現了零接觸,將危險降到最小化。
第二個例子是AI與醫療的結合。我們投資的AI 醫療企業Insilico Medicine,主要使用生成化學對抗神經網路,研發新藥小分子。在疫情期間,他們通過AI平臺,用幾個星期的時間,研發出了能抑制病毒內負責複製的主要蛋白成分的新藥物小分子。
最後一個例子或許有些爭議,就是接觸者追蹤。世界上許多國家已經成功的建立了接觸者追蹤體系,並較為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蔓延。但在美國、歐洲等地方,這種做法被視為是對隱私的侵犯。
對此,我的觀點是,對那些重視隱私的國家,我表示完全理解和尊重,但是我認為必須在公共衛生或個人健康的背景下考慮隱私。在公共衛生危機期間,國家應該在尊重權利和必要防控措施間加以權衡,從而有效控制疾病的傳播。等到疫情結束後,再回歸正常。
我們都不希望重蹈疫情的覆轍。我預計在未來,AI將被用來預防流行病的發生和傳播。醫院將廣泛使用感測器、可穿戴設備,匯總疫情資訊,及時報告潛在危害,在早期遏制疫情指數級增長的趨勢,從而更好地應對危機,避免再次失控。
Yoshua Bengio:李開復博士提到的這幾個領域,我都有所涉及。
一個是藥品研發,我本人參與了幾個專案,其中涉及神經網路、即時強化學習和主動學習。
在化學和生物領域,需要進行測試的組合方式太多,逐個進行研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合理的搜索策略,這就是我現在參與的專案內容。我們希望能用AI縮短研究時間,通過重組已有藥物,研發新型抗病毒藥物。
在接觸追蹤方面,目前已有的接觸追蹤大都沒有用到AI,只是進行簡單的測試法:如果有人測試結果為陽性,或者確診感染,那麼與其接觸過的所有人,都應該採取隔離措施。但是,在測試為陽性進而被隔離之前,傳染就已經開始了。
我們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能借助機器學習,提前預測某個體是否具有傳染性以及傳染性強弱,透過一些模糊的數據分析,就能大幅節省等待時間,及早知道曾接觸過病毒攜帶者,從而抑制病毒的傳播。
當然不可避免會出現隱私問題。隱私保護與機器學習需求之間存在有趣的矛盾。隱私保護需要盡可能降低數據交換,而機器學習卻需要盡可能收集大量的數據。
許多國家非常擔憂接觸者追蹤的濫用會侵犯隱私,因此催生了許多隱私保護技術。好消息是,這兩者可以共存。
▌AI是把雙刃劍,應推動全球治理、改變文化
話題3:AI的責任和挑戰:如何促進未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如果我們能對人工智慧的能力善加利用,就能更快速地找到更好的新材料,以取代現今對地球造成長期污染的碳、電池等毒性材料。”——Yoshua Bengio
李開復:我會從創新工場的角度舉一些例子,創新工場是一家創業投資公司,我們非常希望 AI 能得到合理應用。Bengio 教授可能會在氣候變化上再補充一些。
在 《AI新世界》一書中,我描述了一個人類與 AI 的共存的藍圖:由 AI 承擔優化常規工作,讓人類專注於需要創造力和同情心的工作。
從社會責任感的角度說講,AI與醫療和教育的結合,將帶來極大的社會福祉。
未來,醫生將成為富有同情心的護理者,深切關懷病患,與他們交流。而 AI 可以用於分析放射結果、MRI、CT報告,提出各種可能的診斷及治療結果,針對性推薦藥物,以及輔助科學家研發新藥。
教育行業也是這樣。我們投資了很多線上教育公司,發現 AI 在教師的常規工作上表現非常出色,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因人而異地佈置作業,幫老師們節省了時間,讓他們專注于為孩子指導能力和引導心靈,進行個性化的教育,幫助他們培養創造力、團隊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以及同情心。
所以,醫療和教育既是 AI能夠顯現優勢的領域,也是有價值的投資。目前這兩個領域正在蓬勃發展,我們也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資金。
Yoshua Bengio:我完全同意李開復博士的觀點。AI 技術的進步,能夠造福大多數人,我們需要將大量精力投入到此類項目中。
我個人對用AI解決環保問題投入很多,目前正在參與的一個項目就和氣候危機相關。
我們使用類似新藥研發的AI演算法,應用在對抗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的艱巨挑戰上,生成、合成、評估各種新型材料技術,包括碳回收和電池。
正常情況下,這些新材料研發耗時極長,動輒十幾年,甚至比新藥研發的時間還要久。但是如果我們能對人工智慧的能力善加利用,就能更快速地找到更好的新材料,以取代現今對地球造成長期污染的碳、電池等毒性材料。
但是,我們同時應該保持警惕:如果AI僅被少數市場玩家掌握,也有可能被用做牟利的工具,破壞正常、自由、動態競爭的市場環境。
因此,在向AI 未來發展的路上,我們需要時刻謹記 AI 具有的社會危害性。要將AI治理落實到各個層面,小到公司,大到全球。只有具備放眼全球的管理,才能合理有效地協調所有的力量,一起應對這些挑戰。
如果我們真的想引導 AI 應用富有道德和責任,就必須改變現有的文化。而這依賴於所有人的努力。
政府必須參與其中,要投資好的技術應用,改變教育體系,讓工程師、科學家不只專攻特定的科技領域,還要具備足夠的社會學科知識;科學家必須懂得謙虛,認識到自己對專業以外的領域知之甚少,與其他不同領域的專家合作,保證自己的成果對社會產生正面的影響。
▌構建AI與人類社會的良性循環
話題4:你心目中理想的AI未來是什麼樣的?
如果我們能努力抓住人類與 AI 共存的機遇,思考人類存在真正的意義,從我們這一代便開始努力,最終將可以實現理想的AI未來。——李開復
Yoshua Bengio:未來,在 AI 的幫助下,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更明智、更公平、更理性、更包容的社會,每個人都可以說出自己的觀點,進行充分辯論,再做出最佳決定。
社交媒體在誕生之初,本意是做一個最為透明、最為公平、普惠大眾的公眾傳播平臺,但由於演算法基於人類偏好的推薦,及帶有特定企圖的傳播者作祟,造成社交網路的破碎淩亂,煽動的、謬誤的、偏見的資訊被放大傳播,不僅沒法幫助我們理性討論,也欠缺幫助人們做出最佳集體決策的能力。
人工智慧應該在這一方面有所作為,從各種垃圾資訊中篩選出有用結果,讓社交
平臺更加智慧,做到真正的公正透明,推送社會的理性和包容。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都能變得更理智,也就能更好地使用 AI 技術,就能構建一個良性循環。但如果應用不當,就可能陷入惡性循環,因此我們必須謹慎選擇。
李開復:Bengio教授說得太好了!我們是幸運的一代,AI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人類能夠與AI共存合作,由AI來承擔常規事務,我們則專注於人類擅長的領域,從重複性事務中解脫出來,放手去做自己喜愛的事情。
我想用我心愛的、約翰·亞當斯的一首詩來結束這場分享。如果我們能努力抓住人類與 AI 共存的機遇,思考人類存在真正的意義,從我們這一代便開始努力,最終將可以實現理想的AI未來:
I must study politics and war
我必須研究政治和戰爭
that my sons may have liberty to study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因此我的兒子們能夠學習數學和哲學
My sons ought to study mathematics and philosophy, geography, natural history, naval architecture, navigation,commerce and agriculture
我的兒子們應該學習數學、哲學、地理、博物、造船、航海、商業和農業
in order to give their children a right to study painting, poetry, music, architecture, statuary, tapestry and porcelain
使得他們的孩子們可以學習繪畫、詩歌、音樂、建築、雕塑、織物和瓷器
約翰·亞當斯,美國第二任總統,《獨立宣言》起草委員會的五個成員之一,被譽為“美國獨立的巨人”。
本文及視頻內容經主辦方 SGInnovate 同意翻譯轉載
尊 博 測試 工程師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二十多年前,我和沈向洋等人一起從零開始,創辦了微軟亞洲研究院。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已在另一職業領域內深耕十年,而這位老朋友也告別了微軟,迎來了人生的新篇章。他說,在微軟工作的二十三年對他有非凡的意義,給他帶來巨大的成長和寶貴的回憶。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文章整理自沈向洋自述,他思考了多年來的工作經歷,總結了自己在職業生涯中學到的七個經驗教訓。
職業生涯中的七堂課
文章來源 | AI科技評論(ID:aitechtalk)
1.你不能什麼都做(要專注)
2.要拓寬,先深入
3.會講故事很重要,對工程師亦然
4.定位是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5.把握可控的,留心可見的
6.專注於項目,而不是名頭
7.走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在我剛獲得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機器人學博士學位時,我的職業目標是成為一名電腦科學教授。我將説明年輕人學習電腦知識,並為這個領域貢獻世界級的研究成果。
我渴望成為和我的導師 Raj Reddy 一樣的人,他教給了我一些人生中最重要的知識。當時一切準備就緒,我想我會在大約十年內成為終身教授。
但事實並非如此。
我後來做的一系列選擇讓我離這個目標越來越遠。作為事後諸葛亮,我發現我一直被另一種力量驅使著做出了這些選擇。
幾年前,數學家 Richard Hamming 發表了一次主題為 You and Your Research的演講,這次演講觸動了我。他問道:“你所在的領域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如果你所做的並不重要,如果你認為它不會產生重要的成果,那為什麼還要做這件事呢?”
我們中的許多人都會樹立一個特定的職業目標:成為一名經理,成為一名副總裁,並且不斷朝著目標前進。相比於“我想要什麼?”也許我們應該問自己,“我的領域需要什麼?”
如果我們這樣做,Hamming 提出的追隨最重要問題的建議可能會把我們帶到我們應該去的地方。
以下是我在追求這一哲學過程中學到的七個經驗教訓。
┃第一課:你不能什麼都做
剛從學校畢業時,我就決定在一家致力於虛擬實境(VR)的初創企業工作,在當時,VR 是一項遠遠領先於時代的技術。
在初創企業,所有的事情都必須你自己做,甚至這樣都遠遠不夠。在那個時候,我有了一個孩子。我很快意識到照顧孩子和創業這兩件事是不能同時兼顧的。我選擇了照顧孩子!
我第一次意識到,我的時間和精力並不是無窮無盡的。你不能一次做所有的事情。
┃第二課:要拓寬,先深入
在微軟研究院(MSR)成立之初,我就加入了它。不知何故,我覺得這將是一個可以開拓新天地的地方。
我遇到了很多像 Rick Szeliski 這樣的非凡人物,是他們教會了我在電腦視覺中深入研究運動估計等基本問題的重要性。我學到了當你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理解它,以一種令人信服的方式來書寫它,並且真正把它做好,這將會給你帶來巨大的進步。
我和 Rick 一起寫了很多文章,這裡面有一篇文章名為Creating Full View Panoramic Image Mosaics and Environment Maps,發表於 1997 年。今天,當你用手機拍攝全景照片時,你可能正在使用我們的演算法!
尋求重要的問題、解決棘手的挑戰,這就是通往領導的道路。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並讓這成為自己的個人標籤,然後再擴展知識的廣度。
┃第三課:會講故事很重要
在科研、商業和生活中,你交流你的想法的方式可能比工作本身更重要。
我從電腦圖形學和交互技術領域的 TED——SIGGRAPH 中學到了這一點。十多年來,SIGGRAPH 教會了我才能的新標準。
即使作為工程師,在做技術演示的時候,你也需要通過講故事來向同事解釋你的想法,激勵人們去推進你的工作。如果沒有人相信,即使你做的工作再好也是無用功。
┃第四課:定位是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我決定在北京擔任新的 MSR 實驗室主任,在四年多的時間裡,我真正瞭解了成為一名負責人意味著什麼。
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不知道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實驗室應該做到怎樣才算成功。我們是第一個在中國成立實驗室的跨國公司!我們制定了三個目標:(1)推進電腦科學領域的發展;(2)為微軟的產品貢獻技術;(3)造福中國學術界和本土產業。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我們不懈地努力。在早期,我們定義的成功標準是使實驗室處於領先地位。我在中國的同事們將把 MSR Asia 變成世界領先的實驗室之一。所以,明智地定位你的目標。
┃第五課:把握可控的,留心可見的
我被要求回到美國並加入 Bing 專案,擔任產品開發副總裁,儘管我在專案管理、測試和開發方面幾乎沒有工程經驗。對當時的微軟來說,Bing 是一項新的工作。我必須重新學習最基礎的知識:項目如何活下來、如何快速學習和增值。
我發現解決 Bing 專案中最重要的問題需要深入的研究知識:搜索品質機器學習和分散式系統,而我們只有 2 個相關研究人員。因此,我回到 MSR 並招聘了 50 多個人。
面對競爭對手 google,我們經驗匱乏的團隊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我們堅持不懈地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在研究過程中,團隊成員經常產生分歧。在這段時間,我總結出一句話:“把握可控的,留心可見的,不管其他。”人們很容易被沒有意義的事情所激怒,也經常會把自己困在那些不能解決的問題上。你必須先看看你的身邊在發生什麼。如果你不能後退一步觀察全域,那你什麼也不能做。
┃第六課:專注於項目,而不是名頭
在 MSR,我遇到了圖靈獎獲得者、偉大的技術領袖 Jim Gray。
我曾經問過 Jim:“你在 MSR 和 SQL 都工作過,你似乎從不擔心自己是在產品團隊還是研究團隊”
Jim 的回答是,你不應該以你的頭銜來定義你的職業生涯。他說:“我跟進的是能產生影響的專案。”他並不關心自己在產品團隊還是研究團隊。
相反,他會思考有什麼有趣的項目可以做,以及有什麼團隊可以一起解決重大難題。不要陷入頭銜的泥潭,相反,潛心沉入研究吧。
┃第七課:走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無論在職業道路的哪個階段,你都會做很多事情,你會做決定,你會編碼,你會創造,你會實現。但比這些更重要的是,你會是誰?你會因為你是誰而為人所知?
很久以前,當我還是一個年輕的中國學生的時候,我接觸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字面意思是走在路中間,保持你的方向。
對我來說,孔子所教東西的本質是要在各方之間保持平衡,傾聽、體貼和尊重。人們可能是極端的,並且不知道他們的極端立場是否正確。
不要過河拆橋。你永遠不知道哪位同事會成為你的下一任老闆,哪位實習生會繼續創造下一個獨角獸。
寬宏大量,敞開心扉,友善仁慈。
你永遠不知道前方等待你的是什麼。也許有一天,我會成為一名更好的教授。
尊 博 測試 工程師 在 SoybeanMilk Cat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成為頻道會員按鈕: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XuTOccGliVKpcL1qQWMPg/join
➤訂閱成為漿絲or榮粉按鈕: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XuTOccGliVKpcL1qQWMPg?sub_confirmation=1
➤測試影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sqyuyjbOh0
➤ 豆漿第一本書《豆漿娘娘駕到》
☑金石堂購書網址(海外可寄):https://reurl.cc/kVWxRr
☑博客來購書網址(海外可寄):https://reurl.cc/8yR6oX
☑誠品購書網址:https://reurl.cc/ra23D4
☑蝦皮購書網址:https://reurl.cc/VEzv2Z
➤ 豆漿娘娘相關周邊
☑ 豆漿娘娘周邊:https://shopee.tw/soybeanmilk_cat
☑ 第一款LINE貼圖-(豆漿本尊):https://pros.is/RCAXQ
☑ 第二款LINE貼圖-(豆漿&俊榮本尊):https://pros.is/J2B6E
☑ 第三款LINE貼圖-(豆漿&俊榮Q版):https://pros.is/KVN9X
➤ 豆漿娘娘聯名
☑ RITE後背包:https://soybeanmilk.pros.is/3bm3u9
☑ DEVILCASE手機殼:https://soybeanmilk.pros.is/3an94a
➤協助語言白癡a奴才翻譯影片讓外國朋友認識漿漿!
☑ 幫忙上字幕:https://soybeanmilk.pros.si/P6KB7
➤豆漿其他出沒的地方:
☑ 豆漿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SoybeanmilkCat/
☑ 豆漿IG:https://www.instagram.com/soybeanmilk_cat/?hl=zh-tw
☑ 豆漿微博:https://goo.gl/FY8Uc6
☑ 豆漿B站:https://reurl.cc/W3xZbD
➤豆漿實體信箱,漿絲想讚美娘娘或想說什麼都可以寄信喔:
☑中文: 30099 新竹市科學園區郵局第502號信箱
☑英文: P.O.BOX 502 Hsinchu Science Park Hsinchu City 30099 Taiwan(R.O.C)
➤合作提案或邀約
☑信箱: BlueEyeStudioTW@gmail.com
#貓咪測智商 #歡迎測試看看有沒有用 #反正我先道歉了
尊 博 測試 工程師 在 少康戰情室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節目內容:
◆挺馮世寬留任、查蔡正元洩密 雄三究責搞錯方向?蔡英文:換人不能解決問題 部長馮世寬留校察看?蔡英文斥目無軍紀、人謀不臧 上級懲處輕輕放下?
◆艦長甫上任、中士首上陣 雄三誤射掀菜鳥肇禍?出事金江艦從上到下都菜菜的 菜鳥扛責保馮世寬?1中士可逕自啟動發射雄三 完美脫罪?軍紀散漫?
◆蔡正元爆料疑李姓上校通風報信 國防部抓內鬼轉焦?五、六百人看到算啥秘密 林全轉焦查洩密找替死? “610港內打雄三…”早在LINE瘋傳 林全狀況外?
◆虐狗道歉、直播公審、官兵跪爬…國軍尊嚴掃地?徐永明:應對涉案軍人忠誠測試消費國軍? 陳亭妃怪馬政府懦弱八年 海軍誤射綠委扯太遠?
今日來賓:
前立法委員(民)沈富雄
立法委員(民)林俊憲
前雄三專案總工程師 張誠
前立法委員(國)帥化民
亞太防務雜誌總編輯 鄭繼文
資深媒體人 董智森
✔密切鎖定【少康戰情室】快來訂閱➔https://goo.gl/SFpizi
每週一至週五21:00至22:00 TVBS 56台首播
隔日中午YouTube官方頻道/TVBS官網回播
●完整內容在這裡也看的到:http://goo.gl/Au9Wfa
●TVBS官網:http://2100.tvbs.com.tw/
●按讚粉絲頁:https://goo.gl/Qa9pUR
更多政治評論,請看【T博客】:http://goo.gl/LxCx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