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ETF人氣榜8月號⟫
0056納入航運和面板所引發的爭論,似乎已告一段落,經過二個月實測又遇到航海王落難🚢🌩,股民的投票結果也正式出爐!不論是十張以下的散戶,或是高達百張的超級散戶,在七月得票數都是 #全面倍增,0056受益人數還一舉衝破40萬大關,再度刷新大會紀錄!所以0056納入 #配息記錄不佳的景氣循環股 究竟是不是個問題?台股ETF投資人似乎已經給出答案🤓。
🤓如果把這次的開票結果,加上去年3月與今年5月台股二次劇烈修正當中,我們所觀測到好幾檔大盤型ETF,都共同出現了 #阻跌現象;再加上今年幾檔新ETF掛牌時,已不再出現去年881和878那樣瘋狂的溢價,還有去年油價破底以來已經連續創高,但石油ETF幾乎是一路折價在追淨值。我們察覺到的是台股ETF市場正在快速成熟,投資人對商品的瞭解和主動掌握的程度,可能早已超越過去既有的認知。
接著一定要關心的是今年的 #績效王733,已經在7月中已經完成第三季的成分調整,這季一共換了48隻(總成分50隻),你沒看錯,套用0056的句型就是 #48進48出,直接從魯夫變身成東尼史塔克。只能說今年以來的733,真的刷新了ETF三觀,直接開高績效碾壓高費用率,簡單粗暴,劇情完全非典型。接下來的三個月,中小噴射機要準備搭鋼鐵人脫離平流層了嗎?🚀會掉回對流層還是繼續往太空推進?這齣一定要繼續看下去
🥚另外本集彩蛋特別邀請跨國組ETF新選手00893,挑戰的項目是全世界都在瘋的 #電動車⚡️🚗。30檔成分股一攤開,是難得罕見的超!高!純!度!,幾乎可以用 #電池控 來形容🔋,掛牌不到一個月夯到130萬張限量籌碼全部被掃光😱。最後順便複習一下「ETF增募」是什麼,當然還有即將公告配息結果的四位同學
✅快點連結看影片 https://youtu.be/FEfV87ALrgs
🔰ETF人氣榜大圖:https://bit.ly/3BWYO7H
#小戴金牌戰加油🏸🥇
#對流平流中氣增溫☁️
#樂澀話估咩🗺
對流層平流層中氣層增溫層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科學腦洞時間】 如果地球有環,會怎樣?
想像一下,萬一哪天地球長 (?!) 出了像土星一樣美麗又壯觀的環,到底會怎樣呢?我們的生活可能有那些變化呢?
_
🌏 地球環可能不太美。
地球環可和土星環不太一樣哦!土星環是由岩石與冰粒組成的,但地球與太陽距離較近、難以形成冰粒,也就是說,如果地球有環,那應該只有岩石。環,或許沒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美麗和壯觀。
不過,沒冰不要緊,它們從地球這端看上去,會有些亮晶晶的!這是因為大大小小的岩石們會反射太陽光,就和月亮的道理相同。
假設地球環能反射 10% 的太陽光,那麼,每平方公尺反射的太陽光,將和 130 瓦燈泡產生的亮度一樣多。
於是我們的夜空,從此不再寂寞(誤)
_
🌏 有環還能在天上飛嗎?
地球周圍包裹著大氣層,由外而內分別是:增溫層、中氣層、平流層、對流層。
環會在最外圍生成,與增溫層相連,高度大約落在 1000 公里。而客機通常飛行在距離地表 11 公里的平流層中,和環保持著最佳距離,基本上不會打擾飛行哦!
不過這圈岩石,難道不會轟隆隆的掉下來嗎?
放心!大氣阻力會把位置太低的岩石塊們通通變不見,它們就會像流星一樣在大氣中燃燒殆盡。
如此一來,另類的流星雨可能常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
_
🌏 多了個環,我們生活可能有哪些改變呢?
也許會改寫歷史,加速大航海時代的進程哦!如果我們抬頭仰望便能看見地球環,那麼對於水手、航海員來說,辨認方位就容易許多。
從地球公轉的角度來談,如果北半球是夏季,直射在北迴歸線的太陽光會讓地球環產生影子,這些落在南半球的陰影,將導致他們的冬天變得更加寒冷。
欸!不過,因為環本身也會反射太陽光、產生亮度,因此地球環對氣候的影響,可能一時半會兒也不好判斷哦!
_
科夥伴們覺得還有哪些可能性呢?歡迎留言和我們分享哦!
_
參考資料:Live Science《What if Earth had rings?》、科學人《美麗的土星環是如何形成的?》
_
延伸閱讀:
在太空中開得了槍嗎?用科學切開迷因梗圖!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88466
如何從太空寄快遞回地球?海拔400公里空投包裹超實用教學|可能性調查署 EP2
https://youtu.be/26jQ1F6VUMQ
————
斗內泛科學,支持好科學:https://donate.pansci.asia/
國中課本學不夠?更多有趣的科普文章、超認真線上測驗都在《科學生線上學習平台》:https://student.panmedia.asia/#/index
對流層平流層中氣層增溫層 在 169王軍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0210「軍凱聊天氣」
天文迷不要錯過
今晚9:56水星達東大距
是最適合觀測的時機
因為水星很接近太陽
常被陽光掩蓋難以觀測
但今晚來到太陽東邊最遠的距離
最不受陽光影響
最適合觀測
哇!氣象主播連東大距也懂?
老實告訴大家
我也是看天文館發布的訊息,哈
因為我學的是氣象,不是太空
簡單來說大氣研究的是對流層和平流層
平均來說就海平面0公里到10公里
太空研究的是中氣層和增溫層
也就是超過海平面10公里
那海平面以下的呢?
就算是地質系管轄的範圍了
離題了
天氣部分
週末開始台灣附近水氣逐漸減少
今天只有東部有些局部降雨
東北風減弱
今天中部以北溫度也有所回升
明天週二
水氣仍不多
各地多雲到晴
僅東部零星有雨
溫度會再回暖
各地白天舒適到溫暖
到早晚稍涼
西部清晨防局部濃霧
中南部空氣品質差
北台灣13-23
中部15-25
南部15-27
花東16-24
週三
水氣略增
影響還不會太大
西部山區和東部有些局部降雨
其他多雲到晴
溫度跟周二差不多
白天各地舒適到溫暖
早晚稍偏涼
週四
下半天起
鋒面影響
各地有雨
中部以北局部雨勢大
這天記得要帶傘
冷空氣不多
僅因為下雨溫度會略降
週五
鋒面離開
水氣減少
但各地仍有些局部降雨
沒雨時舒適到溫暖
降雨時還有早晚
溫度稍偏涼
週六
水氣減少
西部多雲到晴
東部局部有雨
各地白天舒適到溫暖
早晚稍涼
週日
鋒面影響
各地有雨
接著強冷空氣南下
目前資料看
不排除達寒流等級
下週一到週二
中部以北低溫下探8-9度
但冷空氣實際強度還要觀察
對流層平流層中氣層增溫層 在 台電電力粉絲團- 以前地科老師有教~地球 表面包圍著一層厚厚 ... 的推薦與評價
以前地科老師有教~地球 表面包圍著一層厚厚的大氣層,依溫度隨高度的變化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氣層->增溫層 (推眼鏡其實在離地表50km到20000km這個區域, ... ... <看更多>
對流層平流層中氣層增溫層 在 天氣小觀:未來一週,阿留申平流層增溫- 看板TY_Research 的推薦與評價
天氣小觀:未來一週,阿留申平流層增溫,但是看來應該免驚
地球的大氣層包括對流層、平流層、中氣層、增溫層,再往外就是散逸層
由於中氣層的空氣密度非常小,不會有高低壓,增溫層就更不用說了;
因此,一般天氣現象都是觀察對流層的大氣活動,
但每年前冬(跨年前之冬11~12月)到後冬(跨年前之冬1~2月),
必須觀察位處於平流層到對流層的北極渦旋,
因為,
這段期間正是冬季系統大魔王北極渦旋的巔峰時期,影響著冬季大氣環境。
2019-2020冬天,簡稱19*20冬季的異常強極渦事件,讓南方寒潮爆發多天,
而今,
2020-2021冬天,簡稱20*21冬季的大氣環境,北極渦旋目前強度沒有異常,
但模式預報未來一週,阿留申平流層增溫。
這時就要觀察阿留申平流層異常增溫後,是否侵入北極,
造成"平流層爆發性增溫(SSW)事件"。
一旦發生"平流層爆發性增溫(SSW)事件",
受熱成風的機制,也就是形成平流層上空出現高氣壓順時針風場,
在北緯60度的極圈吹起東風,摧毀了原本北極渦旋的極夜噴流,
導致北極渦旋崩潰或是分裂位移,在對流層由上往下傳出現AO負值,
最終,大氣地面層的AO負震盪,北極氣團往中緯度散逸。
"平流層爆發性增溫(SSW)事件",額外一題奇妙的東西,
SSW事件 通常對應 太陽黑子的出現, 近期就有觀測到不少太陽黑子
因為
平流層溫度和太陽黑子數成正相關
不過回到大氣活動來看,
首先,
造成SSW的出現一般認為由平流層大氣行星波動與對流層溫帶大氣系統活動有關,
源頭從對流層的大氣長波(Rossby Wave)開始,藉由等熵面向上傳播,
也就是大氣在不受外部能量干擾的非絕熱過程中,
對流層能量源 給 平流層作功,造成平流層增溫;
平流層作為一個調節者,勢必會反饋打回對流層,影響對流層大氣。
由於平流層空氣密度很低(分子碰撞少),因此波動在此層會比對流層大的多,
最大震幅出現在北緯60度左右,當波動過大時,能量會破碎,
取而代之的是釋放熱量和動量,分子不安分的碰撞,造成平流層的增溫,
而,
平流層的增溫現象是從 中高層(一般可以先看10hpa)向低層傳遞,
因此10hpa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反氣旋暖高壓,侵入北極後,就會爆發SSW事件。
平流層增溫事件一旦使北緯60度,10hpa的風場變為0或東風,就稱為"major增溫事件"。
研究指出,
北極的"ssw / major ssw"發生之前,極地西風需要被削弱,
也就是
觀察北緯60度的西風帶必須轉為 弱極地西風,如此才能有利對流層波動向上和向北傳播
,
值得一提的是,當對流層擾動源向上傳播到平流層增溫後,會引發風向由西轉東,
但東風下,波動不能向上傳播,
因為,
波動的傳遞會隨著風速變為0的時候,向下傳/向下移。
也就是說,
平流層好比一面鏡子,10hpa的增溫 不代表 上層 1hpa也會增溫,
但10hpa的高溫 會向下傳播,
平流層底層100hpa的高溫會向下傳播,平流層打出"反饋",影響大氣對流層。
因此,
發生SSW之後,在對流層的體現就是北極負震盪,由上往下傳遞
不久之後,
北半球最大規模的寒潮爆發,
冷空氣即向南擴散瀉入中緯度~為歐洲,華北及北美帶來異常寒冷的天氣。
結論:平流層中高層(一般觀察10hpa)副極地major增溫後,觀察是否"major ssw"。
模式預報,未來一週位於阿留申到白令海上空的平流層增溫,
不過,長期模式預報認為,北極渦旋守住了!
因此,一週後期,阿留申到白令海上空的平流層增溫逐漸消退。
值得一提的是,
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副極地平流層major增溫 比較需要擔心是否ssw,
預報顯示北極渦旋撐住了,看來又是冬季極夜的加持,北極渦旋還是夠猛;
但再來就要觀察,
12月下旬百帕高度場是否增強至低於15000米的超級渦旋了。
但這波北極渦旋抵擋副極地major增溫後,
北極渦旋除了緩緩增強外,似乎偏好北亞,
因此台灣要留意冬天才剛開始,
模式目前顯示12月下旬北極渦旋外圈勢力已經來到東海了,皮皮剉!
但時間太久遠,再看看。
未來一週,對台灣來說,除了冬季地形雨外,又加上一點大氣地面秀,
雖然這季節地面秀一點都不像秋季那樣須留意了(不會有秋颱共伴),
台灣還是西風帶環境場,
但在850百帕接近大氣地面層有波動帶上暖濕水氣,
除了東北季風又加上暖濕水氣,對東北部來說仍是雨上加雨,
尤其模式看來宜蘭雨下得更大了!
一週後期,東亞冷高壓出海減弱,蒙古冷高壓又還沒接上,
但南支槽水氣又來了,北部、東北部、東部繼續多雨。
好像沒甚麼好說了
(以上供參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2.149.19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Y_Research/M.1607218406.A.AE5.html
※ 編輯: daron (123.192.149.195 臺灣), 12/06/2020 09:41:4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