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性別平等的論點來平反某些女性角色的污名化問題,沒想到背後也是一種性別歧視?近幾年來,電影公司試著從大眾娛樂過度發展的劇本疲乏中找到新的出路,於是他們想到將過去著名故事中的反派角色作為電影的主角,試著告訴觀眾這些反派都是被動的成為社會的受害者。因此,這些反派都不是自己自願作惡的純粹惡人,尤其是女性的反派,似乎總是在遭受家庭暴力、性別暴力等緣故之後,才從天性良善的女性轉變成為作惡的反派。如此一來,這些角色就遭受了兩種的剝削,第一種是本身角色的性別遭到男性角色的壓迫,第二種則是自主作惡、奉行反社會價值的自主性則在改編中被編劇與導演去除了。這樣的平反究竟是去污名化,還是去除汙名化的同時,也將這些女性反派角色放置入一個「賢妻良母」的牢籠?
———————
《時尚惡女:庫伊拉》(Cruella)預告片公布後推特上一片噓聲,網友嘲笑它太像《小丑》(The Joker);太像迪士尼之前的電影《黑魔女:沉睡魔咒》(Maleficent);太像華納兄弟的《猛禽小隊:小丑女大解放》(Birds of Prey)——許多人在推特抱怨「為庫伊拉平反」是很詭異的決定:因為在1961年的第一部電影中,她是一個試圖綁架並殺害小狗,想把狗皮做成毛皮大衣的大壞蛋。
然而,迪士尼在預告片打著「精彩、使壞,還有點瘋狂」的口號,把庫伊拉定位成悲劇英雄,而不是徹頭徹尾的壞蛋:她是有才華、憂鬱、叛逆、被社會誤解的人,庫伊拉的對白也反映出這點,她解釋說:「從一開始,我就意識到我看待世界的方式與其他人不同。有些人並不喜歡,但我本來就不是生來滿足所有人的期待。」因此,庫伊拉不是一個熱愛殺狗的反派,只是一個被誤解的「壞女孩」,她的行為背後都有合理的動機,做壞事也都是因為別人對她不好的反擊。
伊莉絲‧馬汀指出,《庫伊拉》是很典型(但荒謬地)為角色平反、贖罪式的重塑,以流行文化中的女性反派為主,她寫道:「近期這些故事並不是對某起事件的重述,而是重寫整個故事背景。我們(觀眾)不僅從壞人的視角觀看,還得知她們『不得不』使壞的理由。我們只是不知道故事的來龍去脈,也不知道她做惡的動機——而後來所加的情節都讓這些角色無罪。最後,她們並沒有因為罪行受到懲罰,而是得到了救贖——所以她們並非無藥可救的壞蛋!只是被大家誤解了,她們其實人還不錯。」
我們並沒有看到《阿拉丁》的賈方或是《波特萊爾大遇險》(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的歐拉夫以這樣的方式平反,即使是《小丑》也把主角放在道德模糊的灰色地帶;雖然很明顯社會制度在各方面都辜負了他,但《小丑》對於亞瑟・佛萊克(Arthur Fleck)墜入殺戮的深淵並沒有表示歉意。然而,當大型媒體集團決定把女性反派——卡通化的女性反派——捧為主角時,連帶將她們塑造成替自己惡行懺悔的「女英雄」,同時也試著告訴人們:她們根本沒有那麼邪惡。
伊莉絲‧馬汀提到,美國文化傾向於為女性的惡行辯解——大部分是虛構的女性,但有時也有真實的女性——因為女性的邪惡與文化對傳統女性的純潔和美德認知相悖。所有女性必須天生賢惠的觀念(歷史學家稱其為「女性氣質文化」)在19世紀中期形成,當時的通俗小說經常描寫罪犯因為一個「真正的」女性而得到救贖。她們的道德感被認為比男性同儕更為強大也更純潔,以至於女性永遠不可能真的犯下滔天大罪,假如一個女人犯了罪,那肯定是被欺騙或被男人帶壞,因此而「墮落」。然而,女性天使般的本性使她不可能是邪惡的大壞蛋,她只是不小心墮落了,就像天使那樣墜入地獄。
100多年後,「女性天生善良」的觀念被證明仍難以動搖,「女性氣質文化」主要圍繞在白人女性身上,她們的美德被拿來當成對付黑人與跨性別者時使用暴力言論與行為的藉口,因為她們的純潔必須受到保護。在小說中,當流行文化聚焦在一個犯罪女性時,它不是警世寓言就是重獲新生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女性反派墮落並不是她們的錯,因此也不會永遠如此。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671?fbclid=IwAR0aYQ952GVYep5B1pajgL0WQufYIU9ppBmVyKYCAV-8w-karhwivT-uSFg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萬的網紅aji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team真人電影遊戲,前半段的劇情比較沉悶無聊,後半段卻腦洞大開,故事漏洞非常多,完全變成搞笑遊戲。你扮演研究奈米細胞技術的女博士,不知為何你正在開發中的細胞卻被人偷走了,原本可以拯救性命的科學技術變成了死亡病毒。 喜歡影片就按個讚👍👍👍! 遊戲網頁 https://store.steampow...
小丑竟是我自己小說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由艾倫.摩爾(Alan Moore, 1953- )書寫與戴夫.吉布斯(Dave Gibbons, 1949- )繪畫的《守護者》(Watchmen 1986-87),是20世紀美國英雄漫畫的經典,是首部獲得雨果獎的圖文小說,也是少數榮列2005年時代雜誌百大英文小說(The All-Time 100 Greatest Novels)的圖文小說。
或許你不見得真的聽過《守護者》這部漫畫,也或許在你印象中《守護者》的電視劇(2019)與電影(2009)都不是熱門的影視選項,但是可能你想像不到,今日我們熱衷的眾多英雄角色,像是蝙蝠俠、小丑、V怪客或開膛手等等,其實都是來自摩爾的創作,也都與《守護者》的英雄們有著雷同的原型——有缺陷的英雄(the flawed hero)。
在摩爾創作《守護者》之前,英雄在美國漫畫界的形象,幾乎都是「超越凡人的完美者」,而英雄漫畫也幾乎都千篇一律地遵循著「英雄成功打擊壞蛋」的公式。這種平面呆板、粗糙單薄、又充滿公式的圖文寫作,大概就是一般人對於英雄漫畫根深蒂固的概念。
但是,自從在1986年,《守護者》問世之後,摩爾開創的英雄典型徹底改變早期英雄的粗淺形象,也一改觀眾對於英雄漫畫即是二流青少年消遣讀物的印象。
摩爾可謂漫畫界的哲學家與文學家。他的英雄人物並非完人,也非聖人。他們有自己的人生困惑、人性弱點與自我矛盾,英雄會有看不清的盲點、錯誤的選擇、甚至重蹈覆轍。在這些英雄人物中,或許有些最終獲得自覺、有些總算自我超越,但是,不少英雄不僅毫無自覺,最後甚至選擇墮落。這也是為何在《守護者》頻繁出現的黃色笑臉別針,總是帶有一抹血跡,因為《守護者》的英雄們,都不是早期的樂觀派英雄主義者,而是與你我相同,都是有瑕疵的人類。
摩爾將超凡的英雄降級為有瑕疵的人類,既是一種實驗,也是種哲思,他顛覆完美,揭發人性,無論是神或人,都與宇宙一樣,有暗物質也有黑暗面。這類帶著人性弱點的英雄原型,後來成就了同樣是由摩爾創作的蝙蝠俠與V怪客,無論是如同蝙蝠俠的黑暗守護者,或是像V怪客的正義犯罪者,都是有弱點瑕疵,卻同時又有著偉大豪情的矛盾英雄。
.
.
.
如果你看過《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 Avengers: Infinity War, 2018),肯定會覺得智謀者的陰謀似曾相識,因為在《無限之戰》的薩諾斯(Thanos)於六顆無限寶石都完整收集之後,就是以「犧牲一半人類才能拯救宇宙」的動機,將全宇宙一半的生命灰飛煙滅於彈指之間。這種出於傲慢的理性之愛,並非獨創於漫威的薩諾斯,早在1986年,就已經出現在摩爾的DC《守護者》。
假若你也喜愛諾蘭的《黑暗騎士》,並且深深感動於結尾時,高登因為職責必須追捕蝙蝠俠,同時對崇拜蝙蝠俠的兒子解釋:「因為他是高譚配得上的英雄,卻不是我們此時所需要的。我們追捕他,因為他可以承擔這些,他不是我們的英雄,他是一個沉默的守衛,一個警覺的保護人,一個黑暗的騎士。」如此,你一定也會感動於羅夏的堅持與選擇。同樣都是來自摩爾的創作,蝙蝠俠有著雷同於羅夏的精神,對正義與道德的堅持,無畏於惡勢力與地下暴力,更無懼於因為堅持正義而被扭曲甚至犧牲。也是如此,總在暗中追查與維護正義的羅夏,最後選擇被殺,而同樣也帶著面具行俠仗義的黑暗騎士蝙蝠俠,則選擇永遠於暗中保護市民,同時甘願為哈維.肯特(Harvey Kent)代罪而被追捕。
或許在你的小時候,也曾經喜愛《超人特攻隊》( The Incredibles, 2004)裡有點弱又有點蠢的英雄爸爸超能先生(Bob Parr,或稱 Mr. Incredible),故事中失勢的英雄、被社會唾棄的超能者、以及帶著人性弱點的強人,也來自於摩爾的顛覆英雄。猶有甚者,在《超人特攻隊》裡,因為崇拜超能者而刻意模仿超能先生的超能小子辛拉登(Buddy Pine, 又名Syndrome),同樣也是取自《守護者》中的概念──「英雄不過是穿著制服的凡人」。不過,畢竟是給小朋友觀看的故事,英雄的偉大形象並未完全被顛覆殆盡。反派超能小子辛拉登的真實身分終於被揭發,原來這位新時代的英雄,根本是位穿著英雄制服並喬裝超能者的災難製造者。
.
.
.
摩爾最讓人佩服的,不僅是他顛覆英雄的超能標準,也為英雄賦予人性;更令人欽佩的是,他在英雄作品中對英雄作為的反思。熱愛正義的英雄類型,如同羅夏與蝙蝠俠,他們都有崇高的心性與精神,也都將自己視為黑夜的守護者,默默地在黑暗中守護著城市中的公平、道德、與正義。但是,假若黑暗中的守護者,是如同智謀者、薩諾斯、或是辛拉登這類精算冷血的英雄呢?此時,英雄到底是守護者,還是破壞者?城市的守護者與保護人類的英雄,是否也需要被另外的守護者監督呢?
《守護者》在故事裡一連串的辯證與反思之後,沒有畫上句點,也不放過讀者。讀完十二個章節,往後翻到《守護者》最後一頁的結尾處,我們還會再讀到這句話:「誰來看管守護者呢?(Who watches the watchmen?)」故事從來沒有結束,反思也沒有終點:假若上帝已死,世界還有真正的守護者嗎?
.
.
.
摩爾創作這類矛盾英雄的作法,就是將英雄的出身降級為「人」,或是將神力英雄的產生源於謬誤。催化《守護者》故事動能的主要角色有兩位,一者是策劃陰謀的謀殺者,另一則是追查真相的地下偵探,這兩位恰巧也剛好站在理智與熱情的極端。如果,想認識更多關於這兩個極端的英雄角色,不如就點入下面的連結,讀讀這篇關於當代漫畫先鋒的摩爾式英雄吧。
.
.
.
〈創造顛覆式英雄的經典漫畫《守護者》〉
https://bit.ly/39HeOz6
小丑竟是我自己小說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推理小說中,一直藏頭藏尾不露面的凶手會因為什麼露出馬腳】
多年過去了,據說當年和柯南一樣是個小學生的讀者可能都長大成人結婚生子,可是始終不知《名偵探柯南》結局的幕後真凶是誰。
之前雖曾在神秘組織的設計中介紹過,如何以「最熟悉的陌生人」還有「最愛的人傷我最深」來推敲辯證誰是最可能的幕後黑衣人。
但在推理小說中,除了這個辦法,有沒有能夠像搓神燈召喚精靈一樣,搓一搓(?)或怎樣(!)就讓一直藏頭藏尾不露面的凶手露出馬腳呢?
答案是有的,只是說出乎人們的意料!但這可能要先以韓日相繼改編翻拍的電影《第22年的告白:我是殺人犯》,還有多那托.卡瑞西 (Donato Carrisi)擅長心理操弄的《霧中的女孩》來代表解說。
首先《第22年的告白》的主演是不管是在哪部電影,看起來都好像會有人跟你說「再給開司一罐啤酒」的藤原龍也,故事誇張到非常荒謬。
但不得不承認,這卻有可能發生在現實當中,就像當年犯下驚世駭俗甚至慘絕人寰的少年A,日後竟得以獲赦並寫書出版的真實事件。
不過不同於少年A因為適用少年法的保障所以脫逃制裁,《第22年的告白》則是立基在日本過往15年為限的犯罪追溯起訴條例。
長期懸案未解的22年後,那「疏而有的漏的真凶跳出來」,可他所謂遲來的「自白與道歉」,就像犯下重罪還一直大言不慚的少年A,根本就是出來炫罪!
反觀被害者家屬,除了要承受親人無辜受害(且多死狀悽慘)的心碎、媒體撲天捲地的騷擾取材,最後竟然還必須要面對凶手可以逍遙法外的難堪!
不僅被害者/被害家屬相關的理應保護同理,並得知真相的各項權利被全然漠視,有時還需眼睜睜凶手倍受保護與歸因社會教育及成長的承接失誤來卸責。
不得不說,藤原龍也演繹的殺人犯,除了大大打了「無能警方」的臉,讓多年來在外撒下漫天之網,在內搜索枯腸的警方,臉上無光還腫腫der。
而那宣稱要「向受害遺屬道歉」的舉動,其實是藉此炒作,造勢造神明星化,這樣無視道德倫理又自大瘋狂的挑釁,想當然耳不意外的會引發眾怒。
可惜,正義感再多的民眾,也抵制不了其他好奇心殺死貓的「知權授有」,仍然非常想知道獵奇罪犯的心理想法,所以書還是人人爭搶的暢銷。
不過還好,想起塗紅色口紅咧嘴笑的小丑,月光下,一定會有個穿著內褲趴趴造的蝙蝠俠(X),這看來表演性質頗高的殺人犯,也有當年貓抓老鼠卻抓不到的警官,還有代表愛與正義的使者播報員真相大搜查(O)。
可是讀者怎麼也猜不著的是,人其實並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真凶露出馬腳,如果說這一切都天時地利人和,被安排的天衣無縫的話。
遺憾的是,真凶要是在當年第一時間沒能真正的落網的話,再過多年,也難了,例如多那托.卡瑞西《霧中的女孩》也是用這一招。
乍看不知究竟是犯罪手法同的模仿、師徒關係間的手把手承傳,還是真正連續殺人魔的N年後?畢竟星爺《食神》的武功傳授早有說過,游泳跑步還不是你做什麼他做什麼,難道犯罪這項也可以例外嗎?
事實上,美國真實犯罪側寫專家約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破案神探》(Mindhunter)系列研究就有相類罪犯罪行剖析的統整歸納。
書中就曾在首部曲內依自身實地探查辦案的經驗積累,自行區分了可用以分類的「犯罪手法」與「簽名特徵」的差別。(詳見頁253)。
犯罪手法顧名思義…就是犯罪者犯罪的手法,雖然是不好的行為,但行為本身仍然會因為經驗的累積加成而有所成長,甚至有所精進。
另一個「簽名特徵」則比較是偏近於「犯人為什麼要這樣」的動機目的,因為空虛、想炫耀、意圖刷存在感或沒來由的種族歧視這樣,(但也有可能全然毫無動機,就是想犯罪的隨機犯案心理)。
據說,作者就是以「犯罪手法或許可以進步,但同一犯罪者的簽名特徵都一樣」的概念區別差異類同,由此屢破奇案,甚至一些長期未解的謎團。
不過不止美國犯罪側寫專家約翰.道格拉斯對此頗有見地,日本精神科醫師片田珠美《自戀病》,也從「奧客、隨機殺人犯、怪獸病人到暴走老人」找出了犯罪者的一些共同特性,那就是「自戀病」。
不管是現實當中叫人毛骨悚然的少年A,或是電影裡面演得讓人覺得又可惡又可恨的藤原龍也,殺人犯案的過程,很大的原因,都是基於自我中心的自戀。
想起《霧中的女孩》書中曾以犯罪寫作相類比,講說優秀犯罪等同傑出小說作品,重點在抄襲(?),所以故事情節推進,或說犯罪的驅力是「惡行」(!),但故事的核心,始終是「壞人」(X)(詳見頁109)。
但是如果按照上述邏輯回到問題,能破解推理小說中長期懸案未解或乍看不相聯繫案件系列的key,除了用犯罪手法或簽名特徵來區分差異-
要讓一直藏頭藏尾不露面真凶露出馬腳,就是覺得自己不會被發現所以重回現場,認定世上無人能抓獲並制裁自己,那真凶脆如薄冰、自尊自信的自戀病。
真的沒有什麼比一直藏頭藏尾不露面的真凶自己跑出來自首自己是真凶更有說服力了,前提是出來自首的真凶,要是真的真凶才可以。
警語:本文僅適用推理小說劇情設計,不可作為現實任何犯罪的途徑與目的。
★註解
被害少年父親土師守曾以《淳:一個被害者父親的真實告白》一書寫案發前後試圖替無辜慘死愛子討回公道的心路歷程,讀完令人鼻酸。
小丑竟是我自己小說 在 aji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steam真人電影遊戲,前半段的劇情比較沉悶無聊,後半段卻腦洞大開,故事漏洞非常多,完全變成搞笑遊戲。你扮演研究奈米細胞技術的女博士,不知為何你正在開發中的細胞卻被人偷走了,原本可以拯救性命的科學技術變成了死亡病毒。
喜歡影片就按個讚👍👍👍!
遊戲網頁 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app/1107790/The_Complex/
更多遊戲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EzqZq_wDhpdI-zQf0fpNP0UTkPiuUVEb
直播台 👉 https://www.twitch.tv/kamiyu666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ajin_3068/?hl=zh-tw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tttd3/
成為【阿津】頻道的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DsD2j3K3nJkO0ZuGwsIUA/join
你好啊 └(^ω^)┐我是阿津,歡迎來觀看我的youtube頻道
頻道內容主要是錄製恐怖遊戲的實況影片
不時也會製作其他各種電玩的劇情遊玩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