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運 即將正式開打,一起來看看明天的賽事台灣有哪些選手出賽吧!(括弧中為台灣時間,實際賽事以官方宣布為主)
#程銘志(桌球男子TT5級單打資格賽,11:20):42歲的程銘志從小便嶄露桌球天賦,小學三年級第一次打球就擊敗高年級生,小學六年級更拿遍台灣各大小比賽的冠軍,之後以15歲之齡入選青少年國手,並在退役後回鄉擔任桌球教練。然而看似一帆風順的人生在32歲那年徹底變了調:除了母親因病過世,幾個月後更被人酒駕撞傷左腿截肢,右腿也無法完全施力。還好父親除照顧他的生活起居並陪伴做復健外,更鼓勵他重拾桌球,讓遭逢人生巨變的銘志重新燃起求生意志。2016年,靠著努力與不放棄的堅強意志,程銘志代表台灣參加里約帕運並奪得桌球C5級銀牌,也在兩年後的雅加達亞帕運奪下單打銀牌,近兩年更陸陸續續於各項公開賽拿下單打金牌,成為目前帕拉桌球TT5級世界排名第1!本屆帕運銘志再次代表台灣出賽並將目標鎖定金牌,我們一起為他加油打氣!
#盧碧春(桌球女子TT4級單打資格賽,19:40):盧碧春幼時住在印尼,因罹患小兒麻痺不良於行而在家自學,青少年時期較為孤獨自閉,直到舉家搬遷回台灣後透過身心障礙者支持團體,讓她逐漸打開心房並結識了許多新朋友,更認識了日後的先生。42歲時在先生的鼓勵下她拿起桌球拍開啟了桌球之路,經過一次又一次地揮汗練習,不斷地挑戰自己,盧碧春在各大賽事中發光發熱,成為世界排名前段班的好手。儘管過程中難免承受壓力甚至沮喪挫敗,但她的熱情始終沒有被磨滅,勇敢迎向各種挑戰並全力拚搏,祝福盧碧春能在帕運留下自己永生難忘的美好回憶,加油!
#田曉雯(桌球女子TT10級單打資格賽,16:20):一場醫療疏失讓田曉雯出生時右手神經萎縮,從此無法舉高右手也沒辦法做出翻正的動作。家人除積極幫助她復健之外,也送她去學桌球以適應團體生活並嘗試不同新事物,讓曉雯因此與桌球結下了不解之緣。為了克服因右手不便造成的身體不協調,她除了接受大量的體能鍛鍊與練習外,還必須額外加強平衡感訓練。然而隨著年齡增長,同儕間競爭壓力變大讓她面臨前所未有的低潮,所幸當時陳正高教練的一席話讓她開始反思,而後擺脫逆境找回打球的初衷。重拾對桌球熱情的她更加刻苦練習,也開始在各大賽事嶄露頭角,目前女子單打世界排名第5。這次帕運除參加桌球女子第10級(TT10)單打項目,也和另位世界排名第10的桌球好手林姿妤搭配參加女子雙打,我們一起為田曉雯加油!
#林姿妤(桌球女子TT10級單打資格賽,16:20):林姿妤從小喜愛運動,國小時參加學校桌球社,然而國中時一場車禍讓她右手腕韌帶斷裂,又因延誤就醫導致身體有部分肌肉萎縮惡化,右腕翻轉角度受限。突如其來的巨變讓姿妤一度十分抗拒且變得悲觀厭世,直到看了電視上及雜誌新聞報導身障選手在專業上付出的努力不會因身體條件而比不上一般選手,從而醒悟並重新投入復健以及桌球的訓練。隨著姿妤開始參加身障桌球比賽後便屢屢拿下佳績,目前世界排名第10。這次帕運除單打項目外,也將和田曉雯一起參加團體賽,兩位從2018年開始搭檔,也成功在雅加達亞帕團體賽聯手摘銀,不但是隊友更是最好的戰友,期待兩位都可以突破自己創下佳績!
以上是明天全部參賽的台灣選手,希望他們都能盡情在帕運這個大舞台上享受比賽、突破自我,也請大家一起為他們集氣加油!
#東京帕運 #台灣加油 #一起為台灣戰士加油
(圖片來源:更生日報、台中市政府)
小兒麻痺年齡 在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起幫帕運選手加油💪💪58歲的盧碧春自幼患小兒麻痺,但她不受身體和年齡的限制,越過重重難關,站上夢想的舞台。
面臨輸球的挫敗、不斷襲來的壓力,盧碧春曾掩面痛哭,看著東奧台灣選手在場上發光發熱,她也獲得力量,興奮地跟兒子說:「我要向莊智淵的精神看齊!」
小兒麻痺年齡 在 I運動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帕運桌球老將程銘志誓言奪金 盧碧春打破年齡限制登帕運殿堂
2020東京帕拉林匹克運動會,我國有10位選手取得參賽資格
鎖定i運動為帕運選手們加油
今天要介紹的是桌球選手程銘志與盧碧春
🏓42歲程銘志從小熱愛桌球,10年前因車禍導致左腿截肢,復健後改打輪椅桌球,目前於TT5級世界排名第一。
🏓58歲盧碧春因為小兒麻痺不良於行,42歲在家人鼓勵下開啟桌球之路,目前於TT4級世界排名第十。
我們一起為銘志和碧春加油,為帕運選手喝采🥰
小兒麻痺年齡 在 參與者及其家長只需到訪研究診所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招募志願者參與#香港大學#小兒麻痺症免疫力研究】 為更深入了解小兒麻痺症病毒抗體在接種疫苗後的持久性, ... 參與者必需為年齡介乎1 歲半至10 歲半的香港居民 ... <看更多>
小兒麻痺年齡 在 小兒麻痺病毒再次復出?台灣會受到影響嗎? 哥讀的不是故事 的推薦與評價
愛+好醫生完整版: https://youtu.be/wRpK3oCecQ0脊髓灰質炎,又稱 小兒麻痺 症,是一種由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於1940年代在全球流行,有0.5%的人因嚴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