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31【經濟委員會質詢】
我在經濟委員會質詢國家發展委員會陳添枝主任委員,首先針對國發會業務職掌以及功能提出質疑,我認為有許多檢討空間,所有財經政策發展的國家戰略應當是由國發會發動,應該是以宏觀而非微觀,以戰略而非拘泥於戰術。像中國可以提出一代一路、亞投行或博鰲論壇這些牽涉到區域經濟改革,甚至是牽扯到全球經濟扭轉,我覺得國發會應扮演這種功能,而不是包山包海,人口、國土業務都要去做,連檔案管理都要由國發會來做,國發會應該把業務核心化,把國家未來十年短、中、長期戰略發展,提出戰略高度,各單位按照國發會戰略規劃去執行戰術。如今國發會被窄化了,能見度、格局都太小,功能也不足,工作項目也越來越模糊,不像過去十大建設、六年國建和亞太營運中心等,這些才能帶領國家面對國際的競爭,並對國內產業趨勢去做調整,國發會應扮演照明燈,去照亮國家發展方向,而不是管一些細微末節。國發會年度預算僅編列27億,卻又劃分成10大工作項目,一個國家發展計畫僅有27億,只能買一台F16戰機,卻又要擔任一個國家經濟擘劃的總工程師,如何讓我們有信心國發會能引領台灣經濟成長發展?
我請陳主委去看看一代一路所產生的效益,國發會應該要更重視一切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的因素,去審視、去研究、去研擬出方案,現在的預算規模,我覺得不是國發會,是國乏會,欲振乏力阿。我看國發會的十大工作項目中的國家發展計畫只有規劃106-109四年,沒有讓人印象深刻,能帶領台灣經濟發展方向的要素,也沒有對國際上的影響因素加以分析研究,比方說人民幣貶值、各國採行寬鬆貨幣對我國會產生什麼影響,對此國發會身為幕僚機關應提出專案報告供總統做參考。
此質詢就是為了國發會功能性沒有確實發揮,人民幣貶值到底對台灣人民有何影響?國發會沒有任何一個人去做研究,歐盟、日本、美國都在做寬鬆貨幣,台幣對美金的匯率相當平穩,如此會對我國出口整體經濟造成那些影響?我向陳主委提出,雖然國發會預算有限但希望格局要拉大,在國發會施政報告中我認為有幾項不應該由國發會來處理,「健全國土規劃」可以交給內政部,「促進社會發展」這是衛生福利部的工作,此類計畫在部會審完定案後又再由國發會疊床架屋再審一次,有很多交通建設也是如此,在交通部審完後又再一次送到國發會複審,延宕整個公共設施建設進度。在我看來十項重大建設中國發會應著重於國家發展計畫的綜合業務、經濟政策協調財經兩項,而五大產業尚缺乏推動方案。
另外中國推動的一代一路重振了新絲路的精神,將中亞國家重新納入他們的經濟版圖,也適度的讓美國在亞洲的平衡政策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亞投行及博鰲論壇也都是他們戰略性的策略,作為南向政策非常有效的工具和平台。相較我們的南向政策,不能只是開幾場座談會就能真正達到目標,請陳主委去看看人家一代一路怎麼去規劃、去執行。
有許多各部會主管的重大政策呈報到行政院,行政院認為需要國發會的意見而轉到國發會審核,這一審核就是半年一年,造成許多重大政策的延宕,現在貨幣政策可能失效或功能有限,財經政策才是未來政府應該積極思考的,所以擴大公共建設投資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現今許多公共建設轉到國發會引起非常多質疑,要再行開會、退回重審,這一來一往浪費了非常多時間。
我還有提出一臨時提案,是有關改善政府效能,為什麼我們FDI那麼低?為什麼我們國際經濟環境評比有進步,但FDI卻沒有上升?這部分請國發會進行檢討並提出解決方案。
最後,國發會擴大國發基金投資信保基金,其中國發基金要挹注20億撥予信保基金,另承保倍數為20倍。關於信保基金部分我認為國發會橫向聯絡有問題,南向政策根本是一盤散沙,沒有戰略觀是最主要原因,各單位自行其事,國發會應去進行統籌各部會的經貿戰略。
小功率擴大機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曾經某次聽到有人談起馬來西亞華小功課沉重的課題,在桌中的一位教授就言之鑿鑿的說華小功課多是個傳說,他說他孩子的小學的功課是很少的。
他還講了一句『我都沒有見過我孩子做功課』來支撐他的論點。
沒有見過孩子做功課的理由有很多可能性,學校不給功課是其一,但,也有可能是你見到你孩子的時候,他已經做完了,更有可能是你常不在家,所以根本沒有機會看到。
那位發起關於馬來西亞華文小學功課沉重的就跟教授說:『我知道你那所學校,他們基本上是不需要向教育部叩頭,他們有自主權。其他的華小不是,我們都有業績的。為甚麼我知道?因為我是副校長。』
很過癮的是:我們都看過華小小學生的書包,都知道他們功課的繁重,但,以自己孩子功課量少來斷定華文小學功課多是個迷思,是個很大膽的言論。
我很好奇這個人為甚麼敢這樣講,這跟講馬來西亞首相是清廉的,沒兩樣。
我和李老師討論這個人為甚麼會那麼大膽,我們猜測應該是他以自己的孩子能夠進到那學校為榮。然後榮與傲混淆起來,開始忘形。
我們覺得他忘形,是有理由的。因為他私底下跟李老師講起這件事時,他說他當時有挑戰了這位副校長一個問題,副校長都沒辦法回應。
李老師知道我當時是現場的目擊證人,問我他問了甚麼問題導致副校長沒辦法回答。
我訝異了,因為當時副校長不是過來請教這位教授甚麼,她只是過來告訴他事實,她一講到『為甚麼我知道?因為我是副校長。』後,就瀟灑轉身走開了。
我真的不記得教授問了甚麼問題讓副校長目瞪口呆。反之,是人家轉身走開後,教授比較可能無言。
若以自己的社會地位、銀行的存款、公司的大小、閱讀量之擴大、學術上的成就,而會有虛榮傲慢感,算是正常。我和李老師也會有這種感覺,但我們忘形的機率比較低。
而且,我們再傲,也不敢講太多絕對性質的言論,特別是如果某領域根本不是自己最熟悉的。
信心是好事,過度信心是噩夢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