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 proud of you! 唐詩詠 Natalie tong
對她而言,
真的好不容易。
你在這條影片中,才短短15-20分鐘,看到的是她人生的一個重要故事。
要這樣赤裸坦誠的告訴你,剖白她的傷痛經歷,需要多少的勇氣!
我看到她的澄明和堅持,行禪的堅定和謙遜,分享如何和自己好好相處,承認曾經被忽略的感覺,學習建立溝通相處,心裏也很感動。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迷失的小孩,你願意重新接受他、擁抱他嗎?
去到大館的官方網頁,你可以看到她的作品。
認識了很多新朋友,都是美好的姻緣聚合。
特別感謝導演 Alice Foo
你的不計較,溫暖人心。
邀請你,用心看:
https://www.facebook.com/115547456799643/posts/150432903311098/?vh=e&d=n
#lostchild
#最後的那一瞬間
#goodbyeuntilwemeetagain
#小女孩對母親的思念
#每人心中都有隻小鬼
#DavidGlass
小女孩對母親的思念 在 《女孩母親的思念親筆信首度公開》 一個女孩的離開,對多數 ... 的推薦與評價
女孩母親的思念 親筆信首度公開》 一個女孩的離開,對多數人而言, 只是即將淡忘的社會事件。 但對一個家庭來說,悲傷有多深? 對一個母親而言, ... ... <看更多>
小女孩對母親的思念 在 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死亡不用成為禁忌 - 媽媽經 的推薦與評價
一名一歲半的小女孩乖巧地蹲在火化場的外面,不哭也不鬧,原來, ... 讓孩子有複雜的感受,因為孩子會不知道怎麼處理對母親的想念,還有一直有著期待,因此對旅行工作 ... ... <看更多>
小女孩對母親的思念 在 [好雷] 需要孤獨,也需要陪伴:《親愛的童伴》 -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本文涉及劇情,建議觀影後再讀。
圖文網頁版:
https://vocus.cc/FilmandDramaNotes/62888570fd89780001ce1e58
~*-*~*-*~*-*~*-*~*-*~*-*~*-*~*-*~*-*~*-*~*-*~*-*~
需要孤獨,也需要陪伴:《親愛的童伴》
生死別離的感受,在孤寂的同時,往往需與對方的回憶相伴。這原是個
人私密經歷的哀悼過程。然而,當對方深深投入哀悼時,身邊的其他親友,
又該如何才能靠近?
《燃燒女子的畫像》裡,導演瑟琳席安瑪(Céline Sciamma)藉由繪
畫,讓瑪莉安和艾洛伊茲從抗拒到互視、觀看者與被觀看者互換的過程,尋
回女性的身體與情慾;同樣是自編自導的作品,《親愛的童伴》
(Petite Maman)則是哀悼者之外,讓兩位原該是母親最親密、卻又同時落
入孤寂的小小陪伴者,猶如對影般看見彼此,在同一間房子、同一座樹林,
穿越時間,用畫面傳遞、流動情感,藉由台詞與互動裡勾勒出理解與關懷。
奈莉(Joséphine Sanz約瑟芬桑斯飾)和瑪莉詠(Gabrielle Sanz嘉
布莉葉桑斯飾)都八歲,外婆同樣在上週過世;奈莉的媽媽在生日前夕離家,
瑪莉詠則即將動手術,以免長大跟母親一樣拄拐杖──兩個孤獨而早熟的小
女孩相遇之後,奈莉由於過去對母親的理解,很快就察覺眼前的人是誰。對
年紀尚幼的她來說,該是相當強烈的衝擊。但是當她看到失去母親的外婆
(而自己也剛失去外婆)躺在房間裡,回到自己的時空,她就躺在同樣的位
置,彷彿在陪伴那樣的悲傷與對母親的思念──這讓我想起電影開場的第一
幕,是一位老奶奶拿筆寫字,接著畫面換成在寫字的奈莉,然後她一一和三
位奶奶道別,回到外婆已經清空的病房,看著望著窗外的母親的背影──母
親與女兒之間那樣貼近、相似,卻又遙遠的距離。
奈莉是那樣貼心又敏覺的孩子,她陪媽媽,在媽媽開車前往外婆舊居時
餵她吃餅乾喝飲料,睡前總是問問題讓忙碌常常不在身邊媽媽陪她久一點,
半夜渴了喝水會給媽媽準備一杯,到她身邊一起躺著,述說自己失去親人的
難過。然而第二天,母親就離開了家,雖然父親說「清完壁櫥我們就去找
她」,但母親無法分擔的悲傷,也在奈莉心上留下疑雲──直到她遇到了瑪
莉詠。
奈莉無法陪伴成年的、失去母親的媽媽,但她可以陪伴同樣失去外婆的
瑪莉詠──從她拖著木頭請奈莉幫忙,一起到母親的小窩;下了雨在雨中奔
跑,到瑪莉詠所居的、熟悉的屋子、熟悉的浴室裡脫掉濕衣服擦乾頭髮;在
那個房間,她看到上週已經逝世的外婆躺在床上──當她穿上毛衣與外套離
開,穿過小窩,回到自己的時間──
「我以為你也不在了。」「我還在這裡。」
這段時光交錯雖然魔幻,卻也同時指涉了「在」與「不在」畫面的替換
不只是時間,是思念的魔法,更是「同在」與「同理」──我想試著在你的
位置,感受你的悲傷,你的存在。這對奈莉來說肯定是熟習慣常的,就像父
親問她:「我可以抽菸嗎?」「雖然這對你不好,但隨便你。」又如因為對
母親的了解不夠,所以奈莉也問父親小時候的事,「例如會令你害怕的事。」
「我以前超害怕我爸爸的。」她從八歲的瑪莉詠身上,也感受到害怕;她和
瑪莉詠分配角色共寫劇本,為了扮演檢察官,繫不好領帶的奈莉請外婆幫忙,
也幫外婆檢查拼字,當外婆「請奈莉拿水來」時,對她說:「我已經好久沒
有叫這個(母親的)名字了。」來不及好好道別的遺憾,在這裡得到了美好
的補償,彷彿在告訴奈莉:雖然未必都能好好道別,但那些平淡到以為會是
持續的日常,只要曾經珍惜,那就是永恆的印記。
然而和瑪莉詠的彼此陪伴,奈莉知道終會結束──不只因為瑪莉詠即將
離開去動手術而已。該不該告訴她真相,如果這樣能撫平她對未來的恐懼?
還是珍惜這段魔幻時光,留存為自己內心的祕密就好?但這樣對瑪莉詠是否
公平?這個兩難在她們一起共演的戲劇裡,藉瑪莉詠之口暗示了選擇:
「祕密不是想隱瞞的事,而是那些無人可訴說的事。」
奈莉知道瑪莉詠的部分「未來」,卻是相遇後才知道她有過當演員的夢
想。如果隱瞞,那份「無人可訴說」的孤寂將存留在她們之間,存留在記憶
裡,即使再次相遇,也無法相認。所以奈莉告訴了瑪莉詠,讓瑪莉詠「預知
未來」──包括總是說自己隨時可能離世的母親/外婆,活到了她31歲;
包括她現在是和女兒做朋友;包括在未來的那棟房子裡,她看到了她未來的
丈夫、孩子的父親──
電影裡雖然看不到奈莉父母的互動,但從開車到外婆家前的長久擁抱,
母親離開家後父親給她哀悼的空間(我們整理好再去找她),卻又提早整理
好房子的舉動洩露了他對妻子的擔心與思念。而他對待奈莉的愛:搶繩子搶
輸她、抽菸前取得她的應允,讓女兒陪他刮鬍子,當奈莉選擇陪伴身邊的瑪
莉詠,因為「不會有下次了」,他也能同理孩子的感受與選擇──對瑪莉詠
來說,這場面試應該相當高分。接著她們一起做可麗餅,同床共眠,一起演
完戲,一起吃早餐,點蠟燭唱了兩次生日快樂歌(一次給無法參與的,三十
二歲的她)。奈莉告訴瑪莉詠她心裡的另一個恐懼:「她為什麼要離開」,
也察覺到爸爸為此而傷心,「生我的時候很年輕」(也許我是不該被生下來
的),已經知道未來的瑪莉詠這樣告訴她:
「每個人都想知道自己的問題。」
「我並不驚訝(我會在那麼年輕的時候生你),因為我已經在想你了。」
就這樣,她們從陌生的友伴,到雙方都獲知、共有祕密,再一起共有對
別離與死亡的恐懼──當奈莉在床尾看著黑暗中的豹影時,或許是尚在孩子
的她,初次能同理母親對死亡、別離,以及對未知的恐懼。第二天早上,奈
莉把自己的耳機,「來自未來的歌曲」給瑪莉詠聽,一起抬橡皮艇去划船的
過程,她們之間沒有祕密,只有理解、陪伴和攜手同行的情誼。
最後奈莉和瑪莉詠,和外婆好好說了再見,回到自己的時間,看到媽媽,
跟媽媽坐在一起。當媽媽對奈莉為「把你留在這裡」道歉,奈莉說:「不必
抱歉,我過得很好。」母女互相擁抱,叫喚彼此的名字「奈莉」與「瑪莉詠」
時,觀影的當下,我只以為是跨越時空,呼喚思念的母親與女兒同時,奈莉
也呼喚著剛剛分別的瑪莉詠──但寫下筆記的同時才忽然明白,瑪莉詠呼喚
的不只是自己的女兒,更是從八歲藉由伯爵夫人這個角色之口傾訴的,「我
希望能見到你,因為我愛你」的、延續至三十二歲的思念,是在當時陪她經
歷死亡的哀傷與恐懼的、親愛的童伴奈莉。奈莉當年選擇訴說祕密,經過瑪
莉詠八年的隱瞞至今,才終於重新有了藉由呼喚名字彼此相認──或許母女
「一起當小孩」是導演給予的魔幻時光,「離開你長大」是女兒的願望,
「獨自當小孩」是共有而必須的孤寂,但即使不得不分離,只要你的心永遠
在我心中,即使是時空阻隔,我也會永遠和你在一起。
--
一隻鳥飛過去了,天空還在。就是這樣。
我懷疑,但,就是這樣了。
有時候,眼睛只肯告訴我這麼多。
陳斐雯 貓蚤札(其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5.81.19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53115887.A.315.html
※ 編輯: watercolor (118.165.81.195 臺灣), 05/21/2022 14:52:0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