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將要迎來夏末最強的批市連線
但我敲不到任何來賓,剛好大家都有活動
環島、父親節吃飯、工作節目、聚餐
不要拉我,讓我獨自在風中漂:(
如果最後我一個人播,會不會穿到一半就自爆自棄開始聊天了呢?還是老闆跟我一起穿,會不會迎來最低收視率😌😌
#置頂文的分享禮快去抽
/
今天帶女鵝跟小幫手們到動物園挑戰人體極限,外面的溫度像是近三溫暖烤爐一樣,小女目前已陣亡在午睡,媽媽偷得小閒,私訊晚一點會回覆唷:)
目前現貨商品滿多的,我把一些有貨的整理起來,大家慢慢看
你就是小可愛 澎袖上衣:https://reurl.cc/Nj5pDk
屬於你的摩洛哥 圖騰雕花上衣:https://reurl.cc/GVzoly
闆娘推雙口袋工作裙:https://reurl.cc/5l7GEv
想詢問現貨也可以直接附圖私訊唷:)
我們明天見:)
小女 花不 棄 收視率 在 跟著韓劇遊韓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Doctors》由金來沅及朴信惠主演,《溫暖的一句話》、《上流愛情》河明熙作家執筆,講述女流氓劉慧靜她生活跌至谷底,差點進入監獄後發憤圖強成為女醫生的故事。原著《女流氓慧靜》是作家河明熙在2010年廣播文化振興財團主辦的第3次劇本徵集活動評選的電視劇作品。此劇為繼2013年播出的《慾望女王》後,SBS月火劇時段沉寂三年後再度獲得超越20%收視的影集。(來源:https://goo.gl/zhkjHM)
看到最後一句話我笑了,「收視率超過20%」確實也是引起我好奇決定開看的原因。
---以下是第1-6集感想文,這裏是防雷分隔線---
《Doctors》原著為《女流氓慧靜》,很明顯這是以女主角為主線的劇。慧靜的成長背景、角色性格與人生經歷,確實很符合無線台電視劇主人公的設定,有稜有角有故事有張力,只要演出者駕馭的好,這是一個很討喜、會吸引觀眾焦點的角色。
在開看之前有聽友人分享對於此劇主人公感情線發展的想法,於是在看的過程中有稍微觀察這部分,所以本文不討論慧靜,我單純就Sam這角色來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首先,親愛的編劇大人,[根據維基資料] 你有20集的扣打,男女主角的情感發展鋪陳為何不再細膩一點呢?
李智弘,童年時父母出車禍、目睹父母雙亡成為孤兒,高中時被國日醫院理事長洪老爺收養、改名為洪智弘,在實習醫師期間因失誤棄醫職出走成為高中生物老師。感謝這失誤讓他遇到慧靜(咦)。
因為不懂事女孩由愛生恨造謠讓Sam成為師生戀事件主角(「師生戀」真的到哪都是禁忌啊),一段還來不及發展的感情硬生喊卡,Sam黯然遠赴美國深造。就此一別13年,直到那位朝思暮想的女孩蛻變為成熟女人再度來到他面前。
高中校園青春花兒這麼多朵,Sam為何獨對慧靜這朵?
可能是慧靜智商156與學業成績的反差,讓Sam對他產生好奇。因為慧靜不順遂的成長歷程、總是一個人帶刺地保護自己來應對這世界,使得孤兒背景的Sam看透在多刺保護下的慧靜不過是一個渴望愛的孩子。多想再靠近慧靜一些,但因為13年前現實不允許,只好理智道別。
結婚了嗎?
有男友嗎?
這幾年來我每次回韓國都在找你。
這13年來Sam沒有忘記慧靜,因為沒得到不知道所以更渴望。13年後再會,一見面簡單三句話道盡他對那女孩的思念,當年來不及萌芽的情感,不知何時早已根深茁壯。
十幾歲的愛情,矇懞懂懂,可能還沒牽手就揮別。
二十幾歲的愛情,或許三五年吧,但不會是永遠。
三十多歲的愛情,如果可以,就一起走一輩子吧。
再見慧靜的Sam已經40歲了,他已經尋覓了13年,說什麼不能再錯過。熟男熟女談戀愛沒在搞小屁孩猜心那套(不信你看看吳海英),雙手一攤明著來不是有效率多了?於是一股執念瞬間爆發,所以Sam大叔對慧靜情感表態完全直球系(搭配陽光系燦笑)。
友人說他沒辦法接受為何Sam會對慧靜急轉直下地突然愛上?
其實不突然,是編劇沒在這部分琢磨太多。(啊是根本沒有吧)
不是二十幾歲小女孩的我,我想我懂Sam。(你哪位?)
瞧瞧我為了喜歡的人事物不也跟著感覺走先做了再說?(友人表示:你這怪異單一個案不能代表大多數人)
以上是我對Sam之於慧靜表態行為的淺見。
「我喜歡有故事的人(女孩)。」預告了鄭允道註定被慧靜吸引,然後是愛不到女一只能給觀眾愛的悲催男二。希望編劇好好形塑男二,我看六集下來,允道有被觀眾愛的機會。
我覺得最可憐的是女二陳瑞雨,他喜歡好久好久的兩位男生都被慧靜吸走,慧靜根本是他的愛情剋星來著。如果發展下去編劇要黑化瑞雨我一點都不意外。
然後這麼多人愛護著女一實在有點over,男一男二不說,重機男、實習小醫師、挨砍黑道老大、允道叔叔(?)也都來參一腳不會膩嗎?噢對了,別忘了還有閨蜜。
此劇有20集,前面進展這麼快,接下來要怎麼演?各種醫療狀況劇嗎?不然感情線一路噗陳下去會很膩.....。或是王子復仇記之洪洪洪為了幫氣急攻心突然掰了的洪老爺恢復名譽上演醫院經營爭奪戰?(天啊自己key完都覺得好狗血啊)
反正我會繼續看下去就是了,看看收視率的盡頭在哪?
Doctors(닥터스)
SBS 2016/06/20起播出的月火劇
官網:http://goo.gl/hkavhl
小女 花不 棄 收視率 在 台灣之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學彎腰》王偉忠:當年謝金燕一路跟在我背後,拼命賠不是...
闖江湖不必撒嬌
近年來臺灣流行熱血,舉凡節目、電影、藝人,拚出熱血都會大賣。像跨年節目中拿下收視冠軍的謝金燕,前陣子週刊們不約而同報導她的奮鬥故事。各界朋友屢屢問我為何她如此吸引觀眾?這倒有個故事可說。
我曾與謝金燕合作過。當年作《週末派》選美腿小姐,她腿特長又漂亮,脫穎而出。選完問她願不願演短劇,她答應了,便安排她在《連環泡》演出,我不知道她的家庭背景,漂亮女孩肯演女丑還肯吃苦,很特別。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在工作上對她有所誤會,大怒,她急著說明,但我少年得志愛耍酷,完全不理她,她就一路跟著我走,從華視走回公司,看她真有誠意,才進公司坐下談。
那場誤會讓我對她有了更深的認識,漂亮女孩卻不撒嬌,如此堅忍,確實少見。後來人生路上經歷風風雨雨,她一律不回應,一路靠自己,慢慢地以更好的表演爭取觀眾認同,終於揚眉吐氣。
現在說這故事有點錦上添花,但很想添上這朵花,因為在臺灣太多人靠關係、靠身材、靠家世撒嬌。在影劇圈,也只有謝金燕能像隱士一樣堅持做著入世的事,深深為她驕傲。
上週邀朱學恆聊天,看著他侃侃而談,想起自己年輕的模樣。朱學恆滿懷夢想到處演講,他告訴我六年級很悶,因為四、五年級生占著位子不給機會,於是一路悶到七、八年級生,大家都接不到棒。
本來想說四年級很肯給年輕人機會,像我一路帶新人……但看看「火大遊行」,第一排站的還是蘇謝呂游,而他們火大的是三年級的馬總統,罵人的是老面孔,挨罵的也是老面孔……世代交替真是慢!
撰文者王偉忠 非讀BOOK瀏覽數:50000+2013-08-12
+A
-A
收藏
列印
轉寄
就像家裡掌控電視遙控器的總是老人家,弄得年輕人躲到房間看網路電視去, 在媒體圈是造成了革命,但長久下來,電視環境怎麼可能進步。
我們這些四年級生是該退一退,不一定要退休,可以學明朝楊慎「隱晦」一下。任何事情出頭搶第一排看似不錯,但成為名人也會讓自己身在明處,難免遭難,不受雷擊也會波及。因此別因擔心資源少而卡位不讓,能隱得深、隱得厚、隱得堅,學學謝金燕低下頭,才能好好做事。
業績與奇蹟
上週參加104人力銀行為社會新鮮人舉辦的座談會,有年輕人問到現在是該隨便找個工作好?還是等待真正喜歡的工作出現?
這是個好問題。建議任何工作都該先做,因為看似無聊的工作經歷,日後往往都能派上用場,值得多方嘗試。
多嘗試可不是隨意看看,像公司有新人早上來報到,中午出去吃頓午飯就消失,願意發個簡訊說聲謝謝再連絡已經算不錯的。加入一家公司就至少該積極努力地待上半年,才能有所體會,若真不合意,過半年再換。
我們永遠不知道哪扇門會開,更不知道門後面有什麼,透過多方嘗試更能了解自己的價值。像有些人保守,適合當上班族;有些人積極,適合創業。有些人想創造業績,有些人則致力追求奇蹟。
但親子間往往會因目標不同產生衝突。像訪問《超級模王大道》八強,大飛說如果得到冠軍,最不感謝的就是爸爸,爸爸為了反對他從事表演已經長達一年不跟他說話,苦了居中傳話的媽媽。
我可以理解大飛爸爸的心情,大家都年輕過,都受過苦,因此不願眼睜睜看孩子做不通的事,走太磨難的路,寧可他們安穩作業績就好。但有時候,孩子想追求的就是奇蹟。
像林俊逸12歲就在五燈獎五度五關還發片,只是唱片市場不景氣,沒成功。這20年來他從來沒放棄,在街上唱、當合音,偶然開始模仿費玉清讓他爆紅,但方向沒變,還是想唱歌、想創造更多奇蹟。
在臺灣這樣小小的市場裡要創造奇蹟不容易,尤其電視圈長期讓收視率調查以及媒體購買牽著鼻子走,光追求業績。業績告訴他們男人看政論、女人看八卦,於是這兩種節目愈來愈多,甚至出現長達4小時的政論時段,結果就是媒體萎縮,政治愈來愈八卦,社會跟著扭曲變形。
愈小市場就更該靈活多元找出活路,偏偏NCC不准節目冠名,企業無法贊助理念相近的節目,另類節目沒有生存空間。當大家都追求業績,那誰來創造奇蹟?
最近表演空間「地下社會」不堪政府屢次臨檢決定停業,歌手們現身力挺,因他們都在這裡從另類變主流。就像音樂人說的「沒有地下文化、就沒有地上文化」,如果現在不鼓勵年輕人創作,未來華語音樂就會失去奇蹟。
問大飛爸爸到底大飛模仿的DNA來自何方,看來嚴肅又擔任教職的飛爸說,其實他也會模仿,還現場來了段林洋港。看完忍不住拍了他爸爸一肩膀,父子幹嘛不講話,根本就一個樣!
光齊家不治國
最近有個調查顯示臺灣個人幸福指數有64.2分,整體社會幸福指數只有48.9分,不及格,看起來我們「齊家」做得不錯,但沒人想「治國」,這現象與近日感受不謀而合。
這年頭網友成了「自媒體」,想罵誰就罵誰,媒體不假思索引用,消息正確還好,萬一錯誤,不更正不平反,播過就算。
這些年,要做事的人就得有心理準備,可能不會有好名聲。像關懷病童做善事的黑人遭到攻擊,點頭接下預算不多、籌備時間短、壓力很高的金鐘獎主持人陶子遭到攻擊,接下「夢想家」的賴聲川遭到攻擊,外界不知賴導帶著案子遍訪國內重量級歌手,但大牌都以各種理由不願參與,說穿了,因為這是國慶,太敏感。
我們社會長期自律神經失調,結果是誰做事誰倒楣。因此當前行政院長陳冲在立法院備詢臺上因為肚子疼而必須暫時休息,相信他不只罹患了腸胃型感冒。可是另一方面,關入牢裡的貪汙高官卻照樣有人力挺。將來誰願當做事卻討罵的傻瓜?誰還想成為英雄英雌?
但社會需要英雄也需要傻瓜,有熱情才能讓社會進步。只是太多人假正義、假左派,光批評而不願做事,以為站在民眾身邊就能代表庶民,建議各位揚名立萬的意見領袖們多學學鄭村祺,他從社運投入公共事務,真正做官做事,退出後依舊秉持理想,真左派、左得令人欽佩。
上週專訪政務委員楊秋興,他曾是雜誌評選最佳縣長,對藍對綠都有接觸。楊秋興覺得臺灣最大問題是內耗,朝野對立讓國家無路可走。美國國會議員壁壘分明,卻願意為國家利益相互妥協,政治是門妥協的藝術,而不是不妥協的妖術。如果萬事不妥協,臺灣未來怎麼辦?
當澳門這個小漁村的國民年收入已經達到臺灣的兩倍多,身為亞洲四小龍之末的我們,還要內耗下去?每天看著八卦新聞嘲笑旁人的失敗、真的會令我們更快樂嗎?
這時看到新竹4歲女童被六隻野狗咬食攻擊的新聞,捕狗人與愛狗人對立,政府抓走野狗,挨罵;不趕野狗,也挨罵,為社區安全放個狗籠圈養狗,愛狗人士破壞,讓狗又滿街跑,居民氣得要命。結果就是怎麼喬都沒共識……唉!臺灣就是個抓野狗也不對,不抓野狗也不對的地方,汪汪!
林志玲的處世哲學
上週文化界邀請三位總統候選人開會,候選人都到場各抒己見。這場總統選舉看來火熱,實際各項主張差不多,比來比去,最大歧異就是大陸政策,到底是把大陸當朋友、當敵人、還是?難怪有人說,如果沒有中國大陸,那臺灣的政黨早就解散了。不禁想起《臺灣是誰的》此書作者提出的角度,如果臺灣是個人,國際上是怎麼看待這個人?未來又該怎麼生存下去?
現實上臺灣在國際上不算是個國家,因為沒有太多正式外交關係,沒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沒有吸引觀光客的景致、沒有能力自給自足。外在條件不好,個性也不太好,內部不分藍綠都說愛臺灣,卻不斷鬥爭,鬧個不停。
但我們最特殊的條件是隔壁住了個全世界都想要討好、都想從他身上挖點什麼的崛起中的中國大陸,而這鄰居目前想討好我們。很明顯,在這種情況下聽話是沒用的,臺灣註定要學會政治手段。看是要面子,或是要裡子,或是看起來要面子、實際上拿到裡子,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處世哲學。臺灣必須想清楚該如何在微妙局勢中找方法拉抬自己的地位。
像我的長輩朋友王伯元是位低調天才,也是專業投資人,他常自稱是「出生在蘇州的臺灣人」,唱臺語歌的「口氣」非常道地,問他怎麼學的?他說愛唱臺語歌就自然學得好,七十歲還出版了一張臺語專輯。旁人有省籍情結,他卻靠著唱臺語歌交了不少朋友,愜意自在。
處世哲學也代表一個人的性格。像電影圈裡人緣最好的當數朱延平導演,週末他的《新天生一對》首映,老中青導演雲集。過去臺灣電影圈少見這樣的場面,尤其文人相輕,結合起來不容易,應該只有朱導能讓導演們都願為他抬轎。大家也許對朱導的電影有不同看法,但都知道他是個好人,從不說旁人壞話、不排斥任何人,拍了幾十年電影,終於等到電影回春。現在朱導忙著吆喝參與《10+10》電影的導演們一起參加柏林影展,更顯熱情。
在茫茫人海中,最懂處世哲學的應該是又美又受歡迎的林志玲。她聰明卻不外露,家庭是深綠色彩,但到大陸發展卻沒受刁難,與比她矮的男性藝人合作,對方也不會有泰山壓頂的窒息感,面對尷尬敏感的問題,她可以四兩「嗲」千斤,甚至連大陸當紅藝術家劉小東都跨界幫她畫了肖像,領著她從流行跨足藝術圈。我發現,林志玲的處世哲學高明在跟誰都處得好,而且施力不著痕跡。如果說臺灣將出個女總統,應該……就是林志玲,想像她握著拳頭說,「臺灣加油!」「凍蒜凍蒜!」連我最欣賞的陳菊的革命悲情嗓音,都擋不住呀!
活著的感覺
莫言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是對中國文學遲來的肯定。莫言的人生像他筆下世界,少年貧讓他作品像在乾涸、遍粗礪礫石土地上開出鮮豔無比的花朵,正如張藝謀與他合作的電影《紅高粱》。
訪問張藝謀時曾問他何時感覺真正「活著」,他說是在拍《紅高粱》的時候。
那年頭女主角鞏俐第一次演電影,是個還有「農民晒」的小紅臉姑娘。大陸整體物資有限,張藝謀說,聽著底片嘩嘩嘩地跑,全身熱血沸騰,感覺「我們正在記錄一個時代」,拍得好有勁。他與姜文、莫言天天光著脊梁拍片,那種活力,終生難忘。
困苦真能激發很多事情,「困而學之」是有道理的。最近小女兒主持廣播節目,本想建議她多談談生活、多談談學校、多談談她們這個年紀的世界,但她與一同主持的小朋友聊完之後,決定還是談明星……難怪某些英國家長會在小孩8、9歲就送他們讀寄宿學校,因為家裡太安逸,狠下心讓他們住校受受苦,能讓孩子成長。
本週還有臺灣電玩高手拿下世界冠軍,相信許多家長規勸孩子少打電玩時,遭到許多「未來世界冠軍」回嗆,家長這時候可以講個故事。
有個美國小孩在密西西比河畔對著河踢石頭,邊走邊踢愉快無比,看到路邊有一廁所,大聲問裡面有沒有人,沒回應,一腳把廁所踹進河裡。回家看到爸爸正在洗澡,他得意地說今天暢快的行為,爸爸卻揍了他一頓。孩子說,國父華盛頓誠實告訴父親自己砍倒櫻桃樹受到稱讚,為什麼我誠實卻挨揍?
爸爸說,因為華盛頓他爸不在樹上,而你踢倒的那間廁所裡,你爸正在大便!
不是每個打電動的小孩都能成為世界冠軍,就像不是每個勵志故事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上周看了吳念真的新戲《人間條件5》,講幾個男人的外遇。外遇沒有規則可循,不是每個已婚男人都嚮往自由,也不是每次外遇都會抓包,外遇一定不正確嗎?可能也有例外。戲劇精簡地說了故事,觀眾感動出場後還是要過自己的人生,要風平浪靜?還是刺激?享清福好?還是在紅塵翻滾好?矛矛盾盾都得自己走下去。
最近看書發現讀者可能習慣任何作品都該有個Ending,感覺人生比較輕鬆,但作者愈成熟,文章結尾往往愈朦朧,像胡晴舫的新書《第三人》跟她過去評論風格不同,讀完隱約抓住了一點概念。想到另一本書中的句子,「思想自由了,然而變的任何事情都不確定了!」到底作者意思是什麼?可以自由解讀……
為了顯示本書也是成熟之作,今天,就沒有Ending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