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張專輯來描述你的一生,你會選哪張?
我的好朋友,台灣爵士小號第一把交椅 魏廣晧Stacey Wei ,在自己43歲的這一年,譜了一張原創專輯,名稱「43」。
身為他的朋友,我非常榮幸獲得了他這張極度限量版的黑膠,編號#43。
我認識魏廣晧十幾年了,從我們兩人剛回到台灣發展沒多久就開始合作。他給我聽日本DJ Krush和小號家近藤等則的專輯,我們則效法這個雙人組合,時常在夜店做「DJ + 小號」的演出。
魏廣晧的音樂底子非常紮實,自己也愛玩各種實驗風格。後來他受聘到花蓮的東華大學音樂系任教,在好山好水的地方孕育下一代的爵士音樂家。我們雖然較少見到彼此,但偶爾還是會出來jam一下。他人非常幽默,這點也反映在他的音樂中。
不過在43這張專輯中,我聽到了一個更成熟、沈思的Stacey。如今為人之父、也不再是個年輕小伙子的他,用9首曲子(加兩首alternate version)回顧他生命中重要的地景人事物。
專輯從他的家鄉開場,在基隆崁仔頂的魚市內收音。在此起彼落的漁獲叫賣聲中,一支小號獨奏響起,很是他的風格:詼諧、活潑又知性。接下來,我們便隨著他的吹奏和鋼琴伴奏,
步上一個回憶的旅途,隨著音樂踏入一張張明信片。許郁瑛的伴奏為許多曲子提供了適當的感性開場,像是在「早蔗田」這首,幾個音符就讓我看見了一片陽光下的甘蔗田,加入魏廣晧的弦律,似乎用聲線畫出花東的山脈剪影,整首曲子有著悠閒的活力,是我這張專輯中最喜歡的曲目之一。
魏廣晧的文筆也相當好,在「43」為每首曲子也寫下了很詳細的介紹。先聽,再看他的文字,然後再聽,真的有更深的感觸,尤其那首為他不在世上的麻吉所寫的「Jeep」,確實可以感受到每個音符中的思念,令我動容。
這張中英對照、很有國際視野的專輯,絕對是國內爵士愛好者必須收藏的。雖然現在大家都同時出線上版,但魏廣晧決定慢慢來。我尊重43歲的他的「懷舊」,畢竟在聆聽時,手上能同時拿著一張印製精美的黑膠或CD,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感官享受。
聽說這張專輯的黑膠版一在誠品上架就熱銷,目前可能只剩下幾張等待有緣人,也在此向各位爵士愛好者推薦。
也更是期待43歲之後的魏廣晧,會繼續為我們帶來不同的音樂思維,吹出更多的精彩。
黑膠/CD連結:
https://bit.ly/3gU6Vsd
小號獨奏譜 在 魏廣晧Stacey We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那天進錄音室,開錄之前手上雖然拿著譜,我還是問了侯老師:「這部電影在講什麼?」侯老師告訴我這是一部講同志的電影,也跟我聊了一些內容,「他們追求、矛盾、掙扎、吶喊,小號就得像是貫穿整部戲的那個聲音。」有我跟管弦樂團的片段,有我獨奏的,也有我跟侯老師鋼琴跟小號的二重奏。
中間休息我走出錄音室,瞿導說:「我們在外面聽的都掉眼淚了」
我幾乎演奏著每個音符的時候,心裡就不禁的想著一個從高中之後的好朋友,巧的是就像劇情裡說的,我們都是在管樂隊裡長大的,他吹長號,我也試著能大致感受到他生命裡所遭遇到的矛盾與掙扎,只是現在的他在天堂了,我沒有辦法邀他一起進戲院,但如果這部電影裡的小號聲能更讓這個故事感動一些人,那就讓這些音符當作是我送給你的一個小禮物吧。
記得去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小號獨奏譜 在 Fan-Chiang Yi 范姜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黃河鋼琴協奏曲」中西首演大比拼💪🎹💪
💁🏻♂️殷承宗& 李德倫與中央樂團 (1970):
https://youtu.be/39qxrNhJdbE
💁♂️Daniel Epstein & Eugene Ormandy, Philadelphia Orchstra (1973) :
https://youtu.be/XX9pD9-0Kpk
🇨🇳殷承宗── 欽定版《黃河》?
1939年,冼星海指揮了由他創作的《黃河大合唱》,並在日記中寫道:當我們唱完時,毛主席跳起來,很激動地說了幾聲「好!」。三十一年後,類似的一幕又出現,1970年,殷承宗首演了鋼琴協奏曲《黃河》,當演奏到第四樂章《保衛黃河》時,觀眾的情緒受到奔騰的旋律感染而沸騰,打擊樂手甚至把鼓膜都打破了。演出結束後,周恩來總理激動地說:「星海復活了!」
在中國1970年代這樣一個特定時期,由《黃河》作品創作的參與者和首演者殷承宗擔綱獨奏,李德倫協助指揮的版本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以小號,雙簧管為主奏,搭配長笛和短笛,組成了黃河船夫曲開頭磅礴的氣勢。通常指揮家在處理這一段時,會突出鮮明的管弦樂,忽略長笛和短笛的16分音符半音階經過句,而李德倫則注重在168速度引導下,使長笛和短笛聲音鮮明,遽然浮現在整體音響之上,給人驚濤駭浪的感覺。
1970年代殷承宗正處於巔峰時期,華彩段落中的大段琶音彈得伶俐果斷。與許多鋼琴家的處理不同,他在突出重音的同時,一鼓作氣把四個「波浪」串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向華彩段的最後一個高音。在接下來的三個樂章裡,更是創造了奇跡,艱難的八度上行音階和整串的下行和弦表現出不可思議的速度和精准,所達到的火爆程度是其後任何一個《黃河》版本難以比擬的。殷承宗的演奏已經達到如同本能反應的境界。更為可佳的是,李德倫的樂團沒有出現像畢勤(Thomas Beecham)那樣被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拖著走的尷尬。我一直把該錄音版本的後三個樂章看成是一個單樂章存在,因為殷承宗的演奏把《黃河頌》、《黃河怒》、《保衛黃河》之間的銜接處理得天衣無縫、富於張力,且每個樂章的高潮間都前呼後應,臻於盡善盡美。
唯一遺憾的是,這個錄製於70年代的版本,聲音品質不佳,除了開頭的美妙聲音,其餘時間鋼琴分均含糊不清,不過,當聽到樂團整齊的小提琴和豐潤得圓號,仍可以感覺到此次演出同年較早時候的首演之間強烈而直接的聯繫。
🇺🇸 1973年,奧曼迪(Eugene Ormandy)率領費城管弦樂團訪華演出,促使後來錄製了這款由外國藝術家演繹中國作品的珍貴錄音。擔任鋼琴演奏的艾波斯坦(Daniel Epstein),沒有把《黃河》的創作背景作為基調,但是這種不過分渲染原曲的歷史背景和政治色彩,而是把《黃河》當作是一個獨立(甚至是非標題性)的樂曲來演繹的思想,給《黃河》增添了豐富的異國情調。最富東西方文化色彩性的碰撞效果以及激情演繹的是第四樂章,其速度的火爆程度可以與70年代殷承宗的版本媲美。
奧曼迪的宏圖大略同樣顯露於對細節的探索。小提琴突出的內聲部,法國號、小號、長號的清晰分明的層次;打擊樂的時值控制⋯⋯大量的技術和細節安排貫穿全曲,使得樂團演奏效果具有極大的震撼力。奧曼迪未照原譜的分句行事,把一段段的短小旋律並在一起,使整個旋律的線條更為悠長。由此可見,奧曼迪尤其擅長挖掘樂譜中的內在美,以及清晰浮現的獨特的個人理念。
(部分文字轉載自MUZIK 雜誌 2010-06 Vol. 43 / 林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