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堅守一門技藝 全港唯一手雕麻雀女師傅 - Yan Law
打麻雀絕對是過年的必備節目,幾個親戚朋友圍坐一起打幾圈,一邊聊天,一邊吃賀年糕點就最開心!但大家有否留意到,我們以前常打的手雕麻雀,在很久之前、在不知不覺間,就已經變成了機雕麻雀?在時代巨輪的轉動下,這個曾經風靡一時的傳統技藝,如今卻無人問津,難怪現今全港只剩下三位手雕麻雀師傅!
位於紅磡寶其利街的「金發麻雀」,由1962年開舖至今,幾乎有一甲子歷史了。從爸爸手上接棒的「湄姐」何秀湄,既是「金發麻雀」的第二代傳人,也是全港僅存的手雕麻雀師傅之一,甚至是唯一一位女師傅!在僅約三十呎的樓梯底空間,湄姐始終堅守著爸爸一生的心血,也守護著快將失傳的手雕麻雀工藝。
兩、三日雕一副麻雀:「搏晒老命了!」
要說湄姐的故事,就要從她5歲時說起。當年,她爸爸為創業在紅磡買了一間地舖,於是一家六口便搬到「金發」,過著前舖後居的生活。日頭爸媽做生意時,湄姐四兄弟姊妹就在大街上玩耍;吃過晚飯,要睡覺了,大人就在閣樓睡,小孩則一起睡在狹窄的床板。湄姐說:「這裏有很多令人懷緬的回憶,就算將來要重建或拆卸,我們都會回來尋根,始終在這裏留下很多腳毛……」她哈哈大笑起來,似是回想起一些難忘又有趣的童年趣事。
因為自小在店舖打躉,湄姐13歲就跟店裏的師傅正式學藝,日日用舊麻雀練雕功,練到十隻手指都受傷,方能練到不用起稿、就可以直接在空白的麻雀上雕出完美的字型。「熟能生巧嘛,最重要係,落手要快、狠、準!」望著湄姐雕麻雀時手起刀落,徒手就能雕出一隻漂亮的「二筒」,然後上色、剷油,再修飾,動作俐落有勁,編者不禁連連發出讚嘆聲!她卻謙稱這只是「民間小雜耍」,算不得甚麼!
不過,一副麻雀牌有144 隻,要全部手雕出來,始終是件費心神的事。「起碼要雕三、四日,如果精神狀態好的話,兩、三日都可以,搏晒老命了!」60多歲的湄姐,在旁人看來仍然腰身板直、中氣十足,也不用配戴老花眼鏡,但她自己身體自己知,「手腳早就不比以前協調,眼睛、耳朵都已經退化了。」所以湄姐現在每日開舖,只會雕30隻麻雀左右,當是「過過日神」,之後就會去買餸煮飯,生活簡單又自在。「年紀大嘛,做唔得耐㗎!」她如是說。
為麻雀奉獻一生
湄姐把一生都奉獻給麻雀,其認真和堅持的工作態度,為她帶來了不少慕名而來訂麻雀的知音人;但眼見昔日曾盛極一時的手藝瀕臨失傳,她覺得這一路走來,挺坎坷的。湄姐說:「我20、30歲的時候,行內還有40、50位師傅,當時卻完全沒有人懂得欣賞手雕麻雀這工藝。到後來機雕麻雀開始盛行,行業因而遭受重創;近年又有了電動麻雀枱,生意就更加難做下去,所以很多師傅都轉了行……」
正因為行業走向衰落,而保育是時代潮流,正好讓手雕麻雀重新走入眾人的視線,傳統手雕麻雀工藝更於2014年獲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果真物以罕為貴!「有很多外國人都會走來訂麻雀,但我只有一雙手,訂單再多也接不了,因為根本交不出貨。」甚麼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湄姐本人就是最佳示範。
如果有一天,湄姐再雕不了麻雀……
一個人的力量當然有限,不如開班授徒,也好為自己物色接班人?試過了!只可惜那些跑來學藝的年輕人,來過幾次就嫌辛苦,最後更消失不見人!還是自己最可靠?體力始終是最大限制。「試過有大學邀請我去開辦工作坊,但路途太遙遠了,行多兩次都腳軟。又試過有個大學生叫我去尖沙咀鐘樓附近做訪問,沒想到回來後就病了兩個星期,都不敢再試了……」湄姐說起往事來,似乎仍猶有餘悸。
手雕麻雀的式微已是不可逆轉的事實,問題不是沒有人願意珍惜、沒有人願意保育,而是我們已錯過了最好的時機。湄姐亦坦然接受命運,「要說可惜嗎?其實有很多『值得可惜的東西』都消失了。覺得無奈又如何?就以深水埗的古羅馬式蓄水池為例,當一些東西在『不知不覺』中消失,就有些東西在『不知不覺』中湧現到我們面前……」如此看來,「珍惜」本身就有限期,如果不在還可以觸及的時候及時珍惜,或者就再珍惜不了。
「今天還可以坐在這裏做倒好,要不然過兩天,湄姐身體不舒服的話,想做都難了。當然你們可以去找其他手雕麻雀師傅,畢竟走了一個湄姐,還有另外兩位師傅,但他們都已經不年輕了。」這話聽起來似是萬幸,卻不無唏噓。
原文:經濟通
#文化 #生活 #娛樂
尖沙咀鐘樓 故事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90年代《歡樂今宵》幽默笑匠David Lo變走尖沙咀鐘樓,寄語一句「擁有時沒有珍惜,直到失去才覺得可惜」。若說凡事也有限期,在大限來臨前,可以如何凝住一幕日漸模糊的城市畫面?
緩緩駛進春秧街街市的電車,空氣中隱約飄來的海水味,喧嚷的行人,還有英皇道一帶的多個大型地標,北角的氣息總是如此清晰鮮明。隨著近年不斷的重建項目,沿海新樓相繼落成,幾年間新舊地景頻密交錯,但北角仍然遺留各種歷史痕跡,如電廠、皇都、新光戲院、各式商住巨廈,盛載了昔日大都會的輪廓,還有那豐富多元的文化底蘊。
英皇道除了見證着北角的時代變遷,還陪伴攝影藝術家劉智聰走過十數載的青蔥歲月。他最近受「油街實現」邀請,再次回到成長故地,透過攝影創作和自身的成長故事,編撰一系列攝影集細說北角的前世今生。幼時家住長洲,每天卻要翻山涉水地坐船到北角上學,成為初代的「跨境學童」。畢業後在東港中心工作,劉在英皇道渡過無數黃昏、黑夜與黎明,後來在97前夕赴英升學。幾番輾轉流離、又重新回來這個「家」的經歷,也許沒有人比他感受更深。聽著他曲折離奇的成長歷程,恍如閱讀一本以北角為背景的活歷史書-小時候路過模範邨那撲鼻的津津雞飯香氣,到沙士後見證香港殯儀館送別一個個舊時代的大人物,私密的少年回憶與城市的集體記憶交疊。如他所言,在「冇嘢係唔可以拆」的香港,幸而北角遺留了不少地標建築。相比其他舊區,至少尚留有不少線索,讓人可對昔日生活情狀探知一二。
劉熱衷於廢墟攝影,首個攝影系列《黎明請你不要來》選址英皇道的皇都戲院,以另類視角探索這個處身車水馬龍的城市異域。去年初,他帶著想像與好奇,在皇都戲院大廈與真體字傳人歐陽昌邂逅。攝影系列的封面照正正受歐陽昌的說話所啟發,「佛光普照,卻照耀不了黑夜維港、黑火皇都」-如今烏燈黑火的皇都,昔日曾見證北角成為「小上海」的璀璨傳奇,還有滿載50年代風華的場所-桑拿場、髮廊、戲院等。在劉的創作中,以甚具電影感的燈光和場景佈置呈現強烈的戲劇效果,當中夾雜其他廢墟的圖片,虛實悄然交錯,皇都的輝煌彷如舊夢。但當中住宅大門鐵閘的樣板照片、遺忘於樓梯間的斗零踭,久遠時空的黑白照,皆是往昔人們對家切實的想像與實踐。「每個廢墟都如人生博物館」,記下了人走茶涼的生活痕跡,也在窺探一個逝去時代的模樣,還有空間流淌過的精神。
自2013年對外開放,「油街實現」油街實現 Oil Street Art Space已與北角為伴第八個年頭。棲身二級歷史建築,耀眼的紅磚外牆,盛載着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的歷史。成立至今,「油街實現」一直策劃連結北角社區、民生的藝術項目,亦為不同新晉創作人提供實體空間展示作品;而隨著2013年開展的第二期拓展計畫,更邀請不同藝術家以個人視野記錄北角點滴,成為未來空間的想像養分。如「油街實現」館長連美嬌分享,劉智聰擅長捕捉舊物的觸覺,具人文關懷的眼光,加上自小在北角成長,讓鏡頭下的北角多一份人情味。是次項目邀請他以青年及童年的視角,用攝影遊歷北角一帶,除了《黎明請你不要來》,劉亦正在創作其他主題攝影,用自身回憶連繫北角的過去與未來。
#油街實現 #劉智聰 #社區藝術 #北角 #英皇道 #皇都戲院
尖沙咀鐘樓 故事 在 香港舊照片 - oldhkphoto.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著熱賣中】尖沙咀南端原有大量文化古蹟,尖沙咀火車站、鐘樓、九龍倉、太古倉等,一條路軌由尖沙咀海旁延伸至紅磡,堪稱文化歷史重鎮。
近年香港人喜歡前往臺灣「行路軌」,如果當年沒有拆卸九廣鐵路軌道,香港已經有足以吸引遊客的景點;如果九龍倉、太古倉仍在,香港就自己的松山文創園區。
可惜,這些都已經失去,只有尖沙咀鐘樓獨存,與其他不太配搭的建築混在一處,又強加「幻彩詠香江」的節目,大煞風景。
•••
網上訂購-
明報網站:https://bit.ly/3jk6V5d
HKTVmall:https://bit.ly/3ag04p4
獨立書店-
序言書室、田園書屋、森記圖書、榆林書店
存貨有勞自行查詢
•••
《#壹街一個故事》系列
港島篇:https://bit.ly/3ai7fwY
九龍篇I:https://bit.ly/33TSRd8
•••
PATREON 專頁:
https://www.patreon.com/chunyu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