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動作諜報爽片潮中的傳統異數
作者:王誠之律師
阿嘉莎・克麗斯蒂的推理小說,是台灣六年級生中喜好推理小說一族的經典,早期台灣的翻譯版是由三毛主編、遠景出版,內容沒有精彩的動作、諜報或高科技,案件發生後,偵探藉由與各個相關人物的探訪、釐清事實,最後則以陳述其推理並指出真兇,讓讀者驚讚於對名探白羅的邏輯及洞見。這種傳統的推理小說讀起來精彩,但要以電影呈現卻不容易,筆者小學時就在電視上看過早年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和「尼羅河謀殺案」,電影的前大半都是偵探與人物的對話,最後的大場面就是偵探解謎,並指出所有兇手的行兇細節並與影片中呈現的場景對應,當時非常佩服作者安排的巧思,但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幾乎是人物對話而無動作特效或緊張節奏的影片恐怕已難為現代的觀眾接受。
去年終於有人再度改編「東方快車謀殺案」登上大銀幕,這部小說之所以中選,除了結局的出人意表,眾多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的登場人物,使得戲劇性較強可能也是主因。與1974的版本相較,2017年的版本集合了不少硬底子演員,包括強尼・戴普、茱蒂・丹契和蜜雪兒・菲佛等,其人物造型(特別是偵探白羅)更為突出,場面呈現也更有視覺美感,配樂也十分出色,並加入了一些舊版沒有的追逐和動作戲,看得出編導想要配合現代觀眾的口味,避免同1974年版本般盡是人物對白,另外,1974年版本是一直在舖陳,等到最後偵探集合大家並開始陳述後,才破解所有的線索並一一解釋所有的謎團,新版本則在前半段就透露了不少關鍵,使得聰明的觀眾可以猜出真兇的身分,但也因為如此,電影最後對真兇如何安排行兇手法一事,就草草帶過,少了1974年看到最後的驚喜感。
雖然有一些缺陷,本片光是看演員們的表現,就是一種享受,特別是蜜雪兒菲佛於破案後的一段獨白,令人印象深刻。想要弄清楚一些細節的人,則可以去找1974年版本欣賞,也能比較早期電影和現代電影的風格差異。
尼羅河謀殺案結局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試片無雷短評
《東方快車謀殺案》
我沒看過小說、也沒看過過去任何版本的翻拍作品,這次由肯尼斯布萊納自導自演自肥(?)的版本,可以說是我第一次接觸《東方快車謀殺案》這個文本。我相信《東方快車謀殺案》是一本偉大的小說,因為推理過程以及破案的概念確實是一場精彩的演繹,並觸及了人性、道德與法律間的思辨,除了偵探推理元素,其實有著非常豐富又值得反思的內涵。但不得不說,肯尼斯布萊納只交出了一部平庸缺乏戲劇張力的作品,就像是這台東方快車穩穩地開在軌道上,沒有出軌,也沒有太多驚喜。
故事將大部分的時間,聚焦在偵探白羅身上,但故事的重心應集中與白羅對於正義定義的價值觀轉變,才能顯現故事的核心價值所在。當然,就一位完全不認識這個經典故事的我來說,最後的破案的確出乎預料,而且帶有一絲悲傷的淒美感。但劇中的白羅仿佛只是說出心中的故事,而不是對整件事情的感慨:一種油然而生的厭世感彌漫在結局之中,而非對世間人性有更深層的覺悟,我想是本片劇情過於平淡的致命傷。
但不得不說,本片的卡司強大,是撐起整部電影的重要關鍵。每位演員的賣力演出,著實讓這部角色眾多的群戲劇本精彩不少。演技上,每個角色各懷鬼胎又打著神秘的算盤,在白羅偵訊的過程確實挑起了我不少好奇心,也是本片在整體表現上傑出的部分。但每個角色的戲份分配平均,反倒是藉由白羅一角串起整個人群之間的關係,若是想要針對肯尼斯布萊納以外的演員而進戲院觀賞的朋友,期待不要太大,免得失望。(我自己就是期待看到強尼戴普,結果...嗯)
而劇中提及的尼羅河謀殺案,明顯嗅出肯尼斯布萊納想要創作白羅系列故事的野心。但這部《東方快車謀殺案》的表現,說明了他除非在故事劇本上做出創意、角色人物的心境更加深入描寫、電影拍攝技術的搭配,否則如此經典的故事難有突破。
.
#東方快車謀殺案
#Murder_on_the_Orient_Express
#2017年12月8日 上映
尼羅河謀殺案結局 在 多多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東方快車謀殺案》試片會!!!
#真相只有一個
#人人有嫌疑
#看我這個機芭臉就知道兇手有多難猜
#你猜到最後真相我隨便你
#為什麼結局有灑洋蔥都不先告訴我
#卡司陣容未免也太奢華了
#希望續集尼羅河謀殺案能快點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