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打招呼的方式不總是以「你好」、「早安」開始,我們常使用的問候語是「你吃飯了嗎?」,這樣的打招呼方式告訴了我們,台灣人是以關心對方吃過飯了沒有來作為一種互動的開始。換句話說,對台灣人而言,吃飯就是一個重要的社會活動以及證明親近關係的方式。從另外一個台灣人詞彙中描述豐盛聚會與飯局的「辦桌」,我們同樣可以觀察到為什麼在我們的語境中,「辦桌」往往指的是以豐盛的飲食來招待或慶祝某些事情,更重要的是,被邀請與參與「辦桌」的人透過一起吃飯而再生產關係網絡。今天小編要分享的就是,台灣的「辦桌」文化的歷史以及來龍去脈。
-------------------------
宴席名稱有幾種?有戲劇演出的壽宴或婚宴叫做「食戲酒」;如果是廟會慶醮類的辦桌是「食拜拜」;喪事後的筵席是「食三角肉」;商業團體在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誕辰會「做頭牙」,農曆十二月十六歲末祭土地神後則是「做尾牙」⋯⋯光看種種稱呼就可以知道,許多歲時祭儀或生命儀式都離不開大吃一頓!
1902 年,一篇日本對臺灣舊慣調查的文章〈關於宴席及菜餚之雜話〉中,對「辦桌」的解釋是:
「備桌、辦酒食、張宴稱『辦桌』」。
由此推測,在晚清時期的臺灣,「辦桌」已經是普遍常用的詞彙了,意味著「辦一桌澎湃的好料」,來強調設宴者的誠意,久而久之就簡化成「辦桌」,客人赴宴也就稱為「食辦桌」了。
到了清代,對渡海來臺開墾的移民而言,物質條件不如閩粵家鄉來得充裕,一旦有婚喪祭典,常是自家張羅酒菜,村落鄰里間會相互幫忙一起辦宴席。富裕人家通常會有家廚或者是「灶下婦」 來協助家中女眷,如果是比較大型的宴飲或儀式,才會委託專業廚師(「廚子(司阜)」)到家裡或指定地點做菜。
從清代到民國五〇年代,儘管已有酒樓、菜館幫人辦外燴,但僅限於城市;農村地區偶爾有兼差幫人烹煮宴席菜餚的村民,他們不是專業的廚師,只是廚藝稍微比一般人好些,但因為能做的菜色相當有限,甚至食材都得讓主人家自己準備,因此完全稱不上是一種行業。大約到了民國五〇年代之後,一些代工烹煮的村民開始感受到兼差辦桌的利潤比務農還要好,辦桌也就逐漸邁向專業化的進程。
俗語說:「十日前,八日後」,指的就是辦桌前主人家的準備工作與善後。以婚宴為例,主人家(男方家人)通常得在半年前,根據男女雙方的八字,擇日訂好迎娶與宴客的日期,當主人家確定宴請的日期後,經濟富裕的家族可能會委託菜館的廚師到府外燴,如果是一般家庭,就會拜託村里間廚藝較佳的人來擔任「辦桌師」(現今多稱為「總鋪師」)。設宴前,辦桌師得要先與主人家商量可用的食材與菜色,再由主人家負責準備材料。由於當時沒有瓦斯爐,大部分民家中可用的灶只有一個,所以通常要在一周前用土磚泥料砌好ㄇ字型的「土(角)灶」,並待其乾硬之後供辦桌師烹調使用;而搭土(角)灶也象徵著「起灶」,閩南語中意味著一個新家庭的成立。
一般民家的喜宴時間多半是兩個小時結束,緊接著辦桌師會將部分特地留下來未吃的菜餚拿來作為祭品「拜廠腳」,感謝這個棚子讓宴會圓滿完成,拜完才會「拆廠」(拆棚架)。棚子拆完後,主人家會將「菜尾湯」(筵席中剩餘的菜或食材以大鍋煮的雜燴湯)分送給幫忙提供物品與人力的親鄰們,這種往來互助與餽贈的現象,也是臺灣早年辦桌過程中最具人情禮數的風貌了。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pan-toh-in-taiwan/
尾牙拜拜要準備什麼 在 馮筱芹 풍소근 Gin Fung 中韓翻譯한중통번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自2016以來,我與中日譯者信帆一起舉辦譯者聚會,今年已經邁入第五年了。很多像我這樣的自由譯者,都是自行接案、單打獨鬥,沒有公司、沒有尾牙,很容易跟人群失去聯繫,閉門造車亦難以進步。
剛開始只是想要跟譯者朋友們碰碰面、交流一下,但沒想到我跟信帆兩個湊在一起就辦成了接近百人參加的大聚會,之後每年參加者愈來愈多,成為連續每年都舉辦、被暱稱為「年度譯者大拜拜」全台灣最盛大的譯者活動。
譯者聚會主要分成主舞台演講與分組討論時間兩大部份。主舞台演講會邀請譯界資深前輩或了解譯者切身相關問題的專家,來跟大家分享譯者需要吸收的新知或解決大家平常困擾的問題。
主舞台的演講時間之外,每個講座之間是參加者社交/認識朋友/跟講者QA/向出版社翻譯社自薦的時間(總共有三段),但怕害羞的大家尬聊,所以我們規劃了分組討論主題,每一組都有熟悉主題的小組長跟大家一塊兒暢談。
誠摯地邀請在譯界打拼的朋友們一起來聚會跟大家交流,也非常歡迎出版社/翻譯社等需要譯者的資方參加,譯者們都很希望能聽到來自編輯或PM對譯者的期許和要求。我們活動並非盈利活動,只有兩位主辦人與主舞台講師以及幾位活動幫手沒有付費,場地費用與其它相關費用則是用所有參加者一起負擔。不過我們考慮到譯者們對資方的期待,今年開始推出了資方票,只要付下午茶費用就可以了唷(活動是下午茶吃到飽)
2020譯者活動計劃的主題與小組長名單如下:
1. 口譯之前的準備—中日口譯林展弘&中英譯者強尼金
2. 伯樂與千里馬—城邦出版社日文編輯何寧
3. 生生相傳國際視聽公司(同步口譯設備)—小奈
4. 譯者職業病與健康議題—中英日譯者Cathy& 中日雙向口筆譯Lala
5. 編譯經驗談/翻譯工作轉換的分享—中英譯者Wendy Feng & Ting Hsieh
6. 雙語主持是怎麼練成的—中英法主持羽萱&中韓主持安娜 Anna Wuuw
7. 探索譯者的斜槓人生—中日譯者張家瑋(不需要第二位小組長)
8. 翻譯公司的業務都在做什麼?—萬象翻譯業務胡宥豪
9. 書籍翻譯甘苦談和交流-我適合從事書籍翻譯嗎?-—英進中書籍譯者小敏& 中日口筆譯Ayu陳湘媮
10. 疫情下的翻譯報價討論—中英譯者Ingrid& Jasper Chen
11. "in-house" 還是"free-lance"? 哪種工作型態適合我?—中英口譯范明瑛 Ming Ying Fan&中英日譯者Jessica
12. 遠端同步口譯進行方式—創譯語言顧問Irv WangLin &中英會議口譯員張家豪
感謝各位小組長願意義務幫忙❤️
如果還有其他任何想討論的主題也歡迎提出,若是主題與小組長數量足夠,就能採取三段分組時間主題輪流的方式
#譯者聚會活動日期是 #822
因為我們還要規劃座位、製作名牌等等,尚未報名的朋友請趕快報名唷,希望大家最晚8/13前要記得報名唷🙏
我們的網站(內含報名連結)
https://qwert0708.wixsite.com/taipeimeetup2020
因為疫情的關係,滯留在海外無法回台灣參加聚會的朋友們可以選擇遠端贊助我們唷😆😂
那麼、我們8/22見囉❤️
尾牙拜拜要準備什麼 在 阿聖的魔法咻啦啦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今天拜虎土地公與爺了嗎?
阿聖今天不但拜了,還做了一場很大的煙供,另外也獻給土地公與虎爺各一顆珍貴的甘露丸
--
在台灣大多數的廟宇都可以看到虎爺。
虎爺又稱下壇將軍,被視為神明的腳力,由於外型可愛,多供奉於幼童視線容易看到之處,也被視為幼童的守護神。再加上虎爺的台語發音與「富有」相近,所以民間相信虎爺會咬錢送財,幫助增進財運。
虎爺的台語發音近似「富有」。
但是拜虎爺也是有規矩的,若供品準備的不正確,帥氣又可愛的虎爺吃的不開心,或許尾牙抽獎時財運就會差一點。那麼應該準備什麼供品呢?
台灣民間相信,拜虎爺的供品以肉食為主,而且以未烹調過的生肉為佳,所以在虎爺的小供桌上常看到生肉、生香腸、生雞蛋這些東西,但依據區域性的不同,有些虎爺喜歡炸雞桶,也有些廟不開放生食與葷食祭拜虎爺,所以在拜虎爺之前還是要先向廟方詢問以免失禮。
除了告知大家虎爺要拜生肉外,還有幾點注意事項要告知大家:
一、不能只拜虎爺
這是到廟裡拜拜的規矩,要先從天公爐開始將廟內所有的神明參拜一次,若只拜單一神明是很失禮的事。若以台灣常見的參拜模式來看,虎爺通常會排在參拜順序的倒數第一或倒數第二,所以在參拜虎爺前一定要先跟廟內主神與其他神明表達敬意。
二、拜完記得撤供品
撤供品也是台灣拜拜的習俗,簡單來說,我們準備了供品到廟中拜神,其他信眾也會準備,但廟中的供桌空間有限,所以在拜完神明後要記得將自己帶來的供品收好,讓其他人也有擺放供品的空間。而虎爺的供品大多為生肉、生食,在未冷藏的情況下容易腐敗,反而會造成廟方與其他信眾的困擾,所以一定要記得將供品帶回家。
三、換錢母以大換小
參拜虎爺時報上自己的姓名、生辰、地址,越詳細越好,在認真祈禱後換錢母。換錢母通常是以大換小,不可貪心以小錢換大錢。將換來的錢母放進紅包袋內隨身攜帶,就能獲得虎爺的保佑。
年終獎金與尾牙雖然常出現「幾家歡樂幾家愁」,但只要自己肯努力,不偷不搶行正道,對得起自己的工作,相信都能受到神明護佑,獲得該有的報酬。(編輯:黃彥昇)
來源
https://bobee.nownews.com/20191225-34277
尾牙拜拜要準備什麼 在 尾牙"拜土地公"必備麻糬! 吃"2食物"能幫發大財?! 中視新聞 ... 的推薦與評價
要迎接春節今天(1月7日)是農曆中的" 尾牙 ",不少公司行號跟老闆們要拜土地公感謝一年來的保佑,土地公廟一早就湧進信眾不少人 準備 麻糬當供品,另外 尾牙 ... ... <看更多>
尾牙拜拜要準備什麼 在 又到了素素Q&A的時間#尾牙拜拜要準備什麼尾牙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尾牙拜拜要準備什麼 尾牙是為了感謝土地公這一年的照顧, 特別準備豐盛的祭品拜祭土地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