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版本,支持請Click文內文比Clap//
前言:雖然成場土地大辯論雖然廢咗,但至少帶出咗香港土地政策就係由兩大陣營對壘:相信供應先係解決需求問題嘅「供應派」,同埋認為規劃同分配比土地供應更為重要嘅「分配派」。
我覺得可惜嘅,唔係好多左膠自以為識得經濟學,但其實響應用上面錯哂,夾硬將Demand & Supply扭曲到影響唔倒價格呢個結論,而係何灤生、麥萃才之流,雖然連經濟系教授都唔係而只係商學院同財務系,但既然用咗「經濟學者」個名參與咗個聯署,就唔該做下功課,搵下數據,甚至重溫一下經濟學嘅基本概念,而唔係搞到嘢錯哂,上電視節目比本土研究社陳劍青之流撚狗咁撚,揸住政府一兩粒數就可以由電視恥笑到網上,你班「經濟學者」謬論如何不堪一擊。
即係幾日之間,「經濟學者」四個字就多得何濼生麥萃搞到變成過街老鼠嘅同義詞,唔關得有啲過去最鍾意混水摸魚假冒「經濟學家」或者自稱「識得好多經濟學家」嘅經濟學KOL,而家紛紛潛水只談風月鳥。
==================
由政府主催、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進行的土地大辯論接近尾聲之際,林鄭的「東大嶼填海項目」橫空出世,彷彿嘲笑整場辯論徒勞無功:但它真的一無事處嗎?還剩下了甚麼遺產?其實經過不同意見、立場人士多番交手,基本上已可歸納為兩大主流,就是究竟信、還是不信土地供應是解決房屋問題的關鍵。甚至已有人將兩邊分別命名為「供應派」與「分配派」,以點出兩邊陣營側重的分別。至於填海是否必須,其實仍是兩派論爭的一個延伸。
要說這是「供應派」與「分配派」的分別還是有點粗疏,因為「供應派」並不完全反對在目前土地供應完全不足的情況下,進行某種程度上的資源分配;而「分配派」亦不認為在不增加土地供應的前提下,房屋問題就能圓滿解決。問題只在於「供應派」認為一日不大量增加土地供應,任何資源分配,只會締造出新的既得利益者和新的制度失敗者;甚至認為若要香港居民能有明顯住屋環境的改善(例如人均居住面積由「劏房級」172呎至少增加一倍至「新加坡級」的388呎),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目前提出香港住宅用地出現260公頃短缺、整體用地出現1200公頃短缺的指標是低估了幾倍。
至於「分配派」的立場卻是剛巧相反。首先他們認為樓價高漲的問題並不在於供應,而是低利率導致大量游資湧入香港炒高樓價;另外有部份「分配派」支持者更認為,不解決150個單程證審批權問題,任何房屋土地政策都只是「空話」。「分配派」亦相信目前香港土地供應根本充足,只是政府欠缺有效規劃,只要將土地作更有效使用,要大規模地、高密度興建公營房屋,大幅提高公私營房屋比例至八成以上,甚至100%「以追回過去少了的公營房屋土地短缺」。再加上引入打壓樓價措施如運用《收回土地條例》徵收棕地、租務管制和空置稅等,就能達致有效分配目的。如此連1200公頃這個土地需求其實也被政府高估,可以為了環境生態、自然保育等企得更硬,拒絕大規模填海和郊野公園等選項。
這兩派之間雖然處於對立,但其實也還是有若干共識,例如當中大多數人都贊同「港人港地」為有效區隔外來炒家與資金影響的措施,軍事用地作為土地選項也沒有多少異議,值得向政府施壓爭取。此外兩派之中也宜就內部的分歧繼續進行「小辯論」,例如本土研究社就從不認為150單程證問題會對土地房屋問題有嚴重影響;而一旦真的成功爭取收回審批權,那每天改批多少人入境、甚麼人有資格優先申請以單程證來港、收回單程證後能減少多少土地需求、壓抑多少樓價──當「分配派」口口聲聲要求政府要有完善人口政策,那他們自己是否亦好應達成一個共識提出一個自己的版本來?至於「供應派」其實也應就「高爾夫球場是否應該保留,是否高球場願意付上市值租金就可以保留」、「若私營市場仍有房屋需求,那現有公私營房屋比例是否有調整必要?」整理出一致的立場出來。
兩派未見面對面對決
不過共識歸共識,「供應派」與「分配派」始終也難免要在兩條路線中辯出對錯、擇一而行,然而可惜的是,這幾個月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舉行的多場座談會,特別是本土研究社及其支持者們已多番對右派經濟學者叫陣,卻始終未見兩者有來過一次面對面的正面對決,最終只流於自說自話,甚或「呢個嗰個肯定有收地產商錢、有Hidden Agenda」這種低層次討論。
就舉一個已辯論多次的題目:「只有增加公營房屋比例才對市民有利」為例,「供應派」一直堅持在土地供應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公營房屋比例等若減少私營房屋的供應量,最終受苦的卻是不在申請資助房屋門檻之內、以及抽籤不中、仍在排隊未能上樓的低下層住戶,他們的租金負擔將因此而不斷加重。「分配派」提出了反駁指,基於市民對房屋需求量是一致的,因此每增加一個公營房屋,同時就代表了私人市場減少了一個需求,所以理應對私人市場價格無甚影響──但這種想法卻是過於輕視市場供求的複雜性了。
首先,一旦市場並非以市價作分配原則,很多「無本生利」的潛在需求就會因而暴增:一些原本因輪候時間太長又或機會太微而放棄輪公屋、抽居屋而與家人同住的市民,都會因為公營房屋比率增加而加入輪抽行列,結果原先由私營市場轉移至公營市場的效果就被削弱了。再者,公私營房屋需求也不是一換一那麼簡單,因為多了的一個公營房屋單位,幸運的話會令市面少一個劏房戶,這種居住面積的「升級」只在少數可能還不明顯,若如「分配派」所建議,一面倒壓抑私人房屋供應,則所有未能或尚未能受惠於公營房屋的「無殼蝸牛」,將一面倒成為這種分配政策下的大輸家。
或曰增加私營房屋比例不就反過來令公營房屋短缺更嚴重嗎?所以「供應派」從來認為政策分配從來只是權宜之策,增加供應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源頭。可惜的是在土地大辯論進入最後大前路的今天,這些問題卻絲毫不被重視,也沒有得到認真的回應,如此下去,這場難得的大辯論就真要被浪費了。
尾聲同義詞 在 周興哲 Eric Cho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創作小天王」Eric周興哲2018亞洲巡迴演唱會全面進化版《TWENTY TWO PLUS》9日在新加坡開跑,一開場LED視訊搭配雷射光束營造氣氛,Eric在超過5公尺高的舞台中央升起,以今年最時尚的「黑白潮流裝」率領4名舞者一連唱跳新歌〈Without Her〉 、〈易碎品〉 、〈同義詞〉,他精壯厚實的身形Solo起來更是魅力十足,光是側身3個Wave就展現性感腰力,超過10分鐘的演出又唱又跳High翻全場,且歌聲絲毫不受影響,「唱跳功力」可謂大耀進!
距離上一回「Twenty Two」亞洲巡迴演唱會在台北開唱不到1年,Eric周興哲趁22歲的尾聲將該巡演升級為「全面進化版」,除了新專輯《如果雨之後》的10首新歌唱好唱滿之外,以情歌為基底加重了EDM曲風比重,讓這場演出彷如一杯帶著櫻桃與紅石榴香氣的「新加坡司令」!因此他練歌藝也練舞功,還勤上健身房訓練體力,還操出一身精實肌肉,簡直是「創作小天王的全面進化論」!
尾聲同義詞 在 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本週專欄文
#鹹魚的願望
作為今年度第一篇專欄文,來說說鹹魚、鹹魚也來說說話。踏入2018年就是本專欄在聯合報的第四個年頭了,自己都覺得有點不容易。
今年度第一篇文章,想了想標題,到底要寫「鹹魚的願望」還是「鹹魚的志氣」好?志氣聽起來征服的成分多一些,感覺樂於接受各種艱難的挑戰,只是「鹹魚」如我,想到這點就有些卻步,還是謙虛一點,用「鹹魚的願望」來迎接新的一年好了。
鹹魚顧名思義,就是把魚用鹽巴醃起來,以利保存。聽起來是種勤儉的美德,在沒有冰箱的年代,用風乾和鹽漬來抵擋微生物蠶食鯨吞的腐敗可能。鹹魚常被形容為又臭又鹹,吃前還得泡酒過水或過油煎,才能把臭氣轉成奇香。鹹魚雞粒炒飯的鹹魚粒,就是先用雞油炒過,才能成就美味。
鹹魚的臭味來源是新鮮蛋白質分解後的氣味,然而若在鹽醃的技術中,將肉品裡的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的狀態也列入考慮,這些化成小分子的氨基酸,卻是能給肉品帶來鮮味的熟成秘訣。當然這種又臭又鮮的感官經驗接受程度跟文化習慣也有很大的關係──好比道地泰國菜用的蝦醬,不習慣的人嫌臭,有東南亞飲食經驗的人沒吃到這味就嫌不夠過癮。
嗜吃生魚的日本人,處理鹹魚也是很有方法的。不脫醃漬、輕度發酵和風乾,依保存程度和方法的不同,成為不同的醃鹹魚。2017年的尾聲,在東京水產公司工作的學妹,寄來了一整條使用「山漬」技法製作的北海道銀鮭。山漬的作法是用大缸的鹽來醃鮭魚,脫去水分,再於北海道低溫的海風中熟成,肉質緊緻有彈性。收到足足有手臂那麼長的大魚這件事,有種古典而意在言外的趣味──古詩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詩中的鯉魚雖是書信的借代,但真的以心意的方式出現在眼前,令人感動。
加總看起來,鹹魚並非全然是魯蛇(loser)的同義詞,要當條好鹹魚也是要經過幾番寒徹骨和曲折的。廣東話「鹹魚翻生」的意思是,本來死透的糟魚,居然命來了,起死回生,扭動起來。如今台灣社會發展已經走到了階級流動趨緩的關卡,年輕人多半也不再抱持教育能使人翻身的想法,不求魚躍龍門,但求合理的基本工時與工資。所謂鹹魚的願望,不過就是在盡力轉化年歲帶來的腐敗為美味的同時,但求還能躺得舒服囉。
https://udn.com/news/story/7272/291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