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奇特的疑難雜症案例集 (一) 怪異的痙攣與無法跨出的左腳
這個案例算是豆花從開始做結構治療以來處理過最困難、最複雜的案例之一,而主訴問題是最奇特的沒有之一,目前已持續調理兩年半多,除了過年之外和這次疫情中間幾乎都是維持每週處理沒有都間斷,雖然表定是處理兩小時,但往往會花超過兩個小時以上的時間來處理,詳細原因看下去就會知道為什麼了。
她其實四處求醫也有十年以上了,以下是主要傷病史、剛到豆花手上時有的症狀以及目前調理成果:
重大傷病經歷:
94.11.17 下雨天騎腳踏車時被車撞,沒有骨折也沒有明顯外傷,應該是被撞到左側,因為左半身多處瘀青以及下巴有縫幾針。車禍後左臀會不時的有輕微痙攣狀況,不嚴重所以並不影響正常生活以及上下班。
101.12.15 右手因為大力的拉扯導致嚴重扭傷,右肩有打類固醇止痛但導致右手強直性伸直,之後右手就有問題。
101.12下旬 右腳因為踩空人行道嚴重扭傷。
106.2.6 肛門廔管因不明原因流血不止開刀,開刀之後痙攣變嚴重,在回復室的病床上有用繩子綁住手腳固定在床上避免痙攣進一步受傷,但是痙攣嚴重到把繩子扯斷,在那之後痙攣發作變的平繁且日益嚴重,開刀的傷口會劇痛之外還有一些奇怪的症狀就陸續發生嚴重影響日常。
主訴問題:
痙攣相關問題,最主要問題之一
身體多處會不時不自主的痙攣且大多會伴隨強烈痛感,主要出現在左臀與左腳,不過全身都有機會痙攣,在調理過程中就有看過雙手、雙腳、肚子、喉嚨出現痙攣的狀況,甚至連眼睛都會一直不自主快速眨眼。變天尤其下雨天、坐車太久、打顯影劑、看牙醫嘴巴張太久、走路太久、躺著、側躺...等都有可能會誘發痙攣,下雨特別明顯,就跟氣象台一樣,另外比較困擾的是晚上睡覺不能正躺或躺左側,左臀壓著久很容易痙攣,會影響睡眠。痙攣西醫的處理方式就是冰敷,但她說沒甚麼效。痛起來的時候會自己用原子筆蓋用力壓蓋掉那個疼痛,但必須大力到會瘀青的程度才有效果。
目前調理到從每天痙攣到現在大約一周一次且範圍縮小到只有左臀,疼痛感也減少很多,甚至有幾次一整周都沒有痙攣的狀況發生。整體來說痙攣情況比較可以控制,痙攣時間縮短不少,雖然疫情已經接近1個多月沒有調理,也大多還是維持在約一周一次的頻率,且比較能夠正躺睡覺。
縱軸方面問題,另外一個主要問題,會影響日常生活
通常在久坐之後會痙攣,而痙攣之後腳的問題就會出現,非常特別的狀況,左腳會變得沒有辦法控制,無法讓左腳向前邁步,就好像在演默劇一樣,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擋住,有時候左腳連抬也抬不起來,就算用盡吃奶的力氣抬起來但是沒辦法往前放,左腳好像已經往前了,但是身體怎樣也沒辦法把重心移動過去,但說也奇怪倒著走、螃蟹左右走卻又都可以,就唯獨往前不行且大部分會伴隨疼痛。
調理後或痙攣後很容易會出現她所謂的無法三合一的情形,也就是從椅子上站起來、坐下到椅子上、往前走三個看似非常平凡的動作,沒有辦法同時存在,有時會可以站起來往前邁步,但就怎樣就是坐不下去;有時變成可以往前走跟坐下,但一坐下就站不起來了;有時變得可以坐可以站,但就是走不出去,從外人的角度來看真的很像是在演戲,用力想坐下但是有人把她拉住,用力想站起來但屁股像是被黏在椅子上一樣。這是最難處理的部分,有時剛調完的當下是可以,但走一下下可能10分鐘就又有問題,更極端的狀況是可以左腳能夠往前跨一步但就是跨不出第二步,所以大部分時間需要她留校察看,讓她在旁邊感覺一下,在每個case中間的時間或吃飯休息時間再來觀察,調到最近有蠻高的機率調完就可以直接回家了。
另外還有一種更特別的狀況,走醉步,忽然間沒有辦法自己平衡,走路會搖搖晃晃的,一不注意可能會到,久坐站起、痙攣後或調理後都有可能會出現,目前判斷的原因是跟車禍有關,準確來說是跟左胸前很大的張力拉扯到頭頸造成的,把左胸前很大的張力鬆開之後這樣的情況就幾乎沒有再出現過了。
有教如何掌握重心的走,回家之後她要自己復健,一開始的目標是要能夠連續走路1小時,一來是要讓她慢慢能夠回復正常生活,二來是能夠確認調理的效果,痙攣是否真的能夠被控制,左腳的問題點在甚麼地方。調理後還是需要自己運動去建立身體的感覺,讓原本不能動的活動,調理開可以動的活動之後真的不能動的地方才會顯現出來,從一開始的10分鐘休息一次,慢慢加到30分鐘休息一次,到現在已經能夠連續走路1小時目前當下以及當天晚上都不會痛,且不會癢了。接下來的目標就是能夠跑步,疫情爆發前有嘗試過幾次,這樣會把痛點引誘出來然後處理,再來以跑的當下以及跑完後不會痛為目標繼續努力。
長途的交通工具只能坐休旅車,腳要有空間能夠活動,一般公車、火車、高鐵因為腳要一直彎著會很痛,也可能誘發痙攣,到達目的地要下車時左腳受力時很容易會劇痛,一定要從右腳先受力,不坐完車很容易不能走,調理後應該可以坐比較長途的車,不過沒有試過還不確定。
另外也無法坐機車,首先是腳跨不上去,就算跨上去骨盆也會很痛,就算不痛上去,下車時左腳一踩地整個重量放上去會劇痛,必須要小心地從右邊下,當然也沒辦法騎腳踏車,調理到現在是可以跨坐上機車且乘坐1小時以內不會痛也不會痙攣,也可以自行騎腳踏車20-30分鐘了。
雙腳很怕冷,像是從骨子裡面冷出來的,晚上要傳厚毛襪才睡的著,同時身體、手也怕冷,連夏天都不開冷氣要蓋棉被才睡的著而且還不會流汗。現在體溫有比較高,手腳也比較不怕冷,夏天晚上會被熱醒,比較接近正常人的狀況。
橫軸方面問題,次要的問題,是調理一段時間後才發現的
兩手的協調控制度都很差,沒辦法慢慢的把手抬起來,同時兩手抬的角度只能90度跟180度,其他角度都無法維持,肩膀、手肘無法放鬆自然下垂,尤其是右手有時會不受控,因為一次右手很痛打完類固醇針劑後右手痛到整個強直性伸直,後來一些特定角度就會復發,當想要把右手往前或往後繞圈就會卡住,同時誘發右手會強直性一直維持舉手的動作且伴隨疼痛。目前調理到左右手都能夠往前往後繞圈不會卡住也不會誘發舉手,可以控制手慢慢抬且角度較大,這個也是要她回去復健的一個部分。
右手腕、手指不太能出力且無法做精細的動作,無法自己扣後扣的內衣且寫字會很醜,目前調到可以扣後扣內衣,寫字也沒問題了。
兩手跟腳一樣容易冰冷,現在有溫度了。
其他問題,另外一個很困擾生活的主要問題
除沒甚麼食慾外,一天還會上4次以上的大號,外出會很麻煩,手術後體重從五十五掉到四十九人會很虛,雖然她有努力吃,但只要一痙攣後體重就會快速的掉。調理到目前大號可以控制在2次左右,並且比較有食慾體重也回復到五十一公斤了。
嘴巴沒辦法一直張開,左邊顳顎會很痛,而且會誘發痙攣,所以在看牙醫非常頭痛,目前調到比較穩定,她的牙醫有說現在比較穩定可以做治療。
四肢乾癢,手術前是兩膝蓋皮膚會癢,左側大於右側,手術後拓展到全身癢,無法待在冷氣房太久,調到現在癢的狀況有改善。
有時會嚴重乾咳無痰吃中藥西藥都無效,調理後有改善很多。
月經時開刀傷口會劇痛且痙攣會變的嚴重,人也會非常虛弱,幾乎都要躺在床上,調理後疼痛與痙攣的狀況都改善很多。
豆花調理兩年半覺得造成這些症狀的原因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亂。
縱軸、橫軸、前後軸都整個亂成一團,筋膜結構因為幾個主要巨大的外力位置錯位,整個筋膜網絡扯亂,整體張力系統是一團混亂,在一團混亂情況下強行使用,整個路徑就更加紊亂不堪,身體的緩衝空間、代償結構用到極限,完全沒有自行調節的餘地,所以大腦發出的訊號與接受到異常的訊號相互影響下導致很多奇怪的症狀。
而為了要得到"亂"的推論豆花也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理出個頭緒,因為痙攣、不能久坐、腳無法彎曲...等代表很多結構治療的手法無法使用,因為會痛到坐不住、坐著的時候抬腳的動作會痛到逃開、坐太久會痙攣,還無法正躺太久、正躺屈膝也無法控制、側躺腳彎不起來,甚至還不能趴著,更別提手還不會放鬆,90%以上常規的結構治療手法都無法操作,必須要完完全全靠手感、知識去不斷的嘗試,從實際反應中累積經驗與校正方向,慢慢把亂成一團的結構理出方向。
每次就是要調到不痛、能走、能站、能坐才放他回家,因為沒有處理好她沒辦法上車回家,只能想盡一切辦法,所以每次調完後都會有一個留校查看的時間,讓身體與大腦休息並且適應一下之後再視狀況處理,每個時段之間的空檔、中間吃飯休息的時間,甚至到全部的人都處理完,晚上9:30再繼續處理,有一次印象很深刻在跨年的那天晚上弄到11點才處理好,差點就要在診所跨年,還好最後有處理好。
一直到2020下半年有幾個重大突破,找到幾個結構張力的癥結點,整個症狀有好轉很多,幾乎所有上面說的改善都是這在這之後改善的。
目前處理了四個主要的結構張力的癥結點:
1.車禍傷到左手跟左腳
2.右手被嚴重拉扯
3.右腳嚴重扭傷
4.腹部不明原因的巨大張力以及肛門廔管的疤痕
而這些癥結點與前面所說的症狀也都有關聯性,案於篇幅的關係,整個結構治療的思路、邏輯與推斷以及要求復健的內容與原因會分幾篇來寫,這個真的是目前豆花寫的最困難、最複雜的案例。
#疑難雜症是進步的開始
2021.7.10 豆花藥傷科
「屁股下巴機率」的推薦目錄:
- 關於屁股下巴機率 在 豆花藥師 之 身體小教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屁股下巴機率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屁股下巴機率 在 黑眼圈奶爸Dr. 徐嘉賢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屁股下巴機率 在 [分享] 終於去打玻尿酸告別屁股下巴- 看板facelift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屁股下巴機率 在 東、西方人都是這樣說!難怪這些巨星們…太驚人了!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屁股下巴機率 在 元氣中醫師王大元- 《雙下巴V.S.屁股下巴》...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屁股下巴機率 在 [分享] 終於去打玻尿酸告別屁股下巴- 看板facelift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屁股下巴機率 在 [分享] 終於去打玻尿酸告別屁股下巴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屁股下巴機率 在 [討論] 有女孩也有屁股下巴嗎? - PTT 的評價
屁股下巴機率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每次看到社會新聞中女性受害者,我有時都會想 : 女孩子遇到事情,難道真的只能扮演尖叫的角色嗎?
若是能多運動,是不是可以跑得快一點?
學點防身術,是不是可以保護自己?
但另一方面,又常看到那些對於武術或格鬥相關的奇奇怪怪言論,好像傳統武術都是幾千年來騙了幾千萬人的戲法;只有那種關籠子裡的、站擂台上的,才是能實用的。
但那些人一邊罵傳統武術,是否真的有去學去練那些"實用的"格鬥技術?
如果沒有,那是在罵甚麼意思的?
-\-\-\-\-\-\-\-\-\-\-\-\-\-\-\-\-\-\-\-\-\-\-\-\-\-\-\-\-\-\-\-\-\-\-\-\-\-\-
但我們必須要釐清一個觀念。
習武“能不能打”(實用)?
跟武術是不是擂台上“最強的格鬥技術”?
這是兩回事的。
我一直說,武術實用與否是"情境設計問題"。
但這裡的“情境”並不是說找幾個笨蛋弟子在旁邊演猴戲,配合演出。
我指的兩者不同是 : 在一般生活中會遇到的攻擊與挑釁。
或是 : 在格鬥擂台上用最簡單的攻擊模式,進行最有效率的競技比賽。
#看懂其中差異了嗎?
其中差異在於,你在街上遇到隨機攻擊、小偷偷皮包,又或是遇到喝醉酒的、路邊群聚的小混混、偷摸屁股或是意圖性侵害的色狼......
這些人都不會兩手握拳、保護住下顎、彎身縮小攻擊目標,還有用靈活的腳步跟節奏來對你進行"擊倒你"或是"得分"的行為模式。
他們就是想要在最短時間裡面攻擊你、然後得逞(搶錢、侵害或是毆打)
所以他們的攻擊模式是很原始的。
這時候,武術就會很有效果 。
因為它當初的設計就是進行一步(攻擊),或兩步(防守後反擊),或三步(防守後反擊 ,接著制伏),甚至更多重的設計 。
只要習練一段時間,或是熟練技巧,基本上幾招內放倒對手,或至少全身而退的機率非常高。
-\-\-\-\-\-\-\-\-\-\-\-\-\-\-\-\-\-\-\-\-\-\-\-\-\-\-\-\
很多人誤解的地方在於分不清楚是“套招”跟“情景”。
#套招是指:兩個人談好攻守方式 ,讓幾十個動作的對練看來好看又逼真 。
#情景設計是:女孩子遇到持小刀脅迫時 ,先用手上的長柄雨傘撥開小刀的攻擊 ,然後擊落小刀 ,在攻擊對方的要害 ,趁他暫時沒有行動能力時逃跑 。
以這樣的前提 ,作為一個情景來設計一組三四個動作組合起來的小套路 ,並經由反覆練習以熟練到可以真實使用 。
就是武術套路的原理與起源 。
所以,影片裡面的女孩子 ,如果習練得法,那在遇到街頭上的普通犯罪事件,是可以恫嚇、擊退對方並保護自己的。
(因為大多數犯罪都是臨時起意 ,對方很快發現準受害者“不好惹”的時候 ,就會果斷放棄)
但如果遇到訓練有術、體能強大的MMA選手來強暴或搶錢,我也只能脫褲子就範啊......這就不是你學甚麼的問題了。
只是通常會花時間訓練的選手或運動員,我沒聽過任何一個人會主動去做這種犯行的。頂多是酒吧喝酒打架。
-\-\-\-\-\-\-\-\-\-\-\-\-\-\-\-\-\-\-\-\-\-\-\-\-\-\-\-\-\-\-\-\-
另一方面,上擂台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擂台上的攻擊模式是以效率作為考量。
出拳路徑短、抽手快、起手式少,打了就跑。
這種打法,很少有組合技術,除非一擊得手,就造成對方的撼搖,才會有連續性的攻擊。
但所謂的"連續性"還是符合出拳路徑短、抽手快、起手式少,打了就跑等四個原則。
而擂臺上的擒拿 ,都是雙方抱纏住或是落地了 ,才會發生 。這樣的情況下 ,傳統武術裡所謂的“擒拿”幾乎無效了 。(這是摔角、巴西柔術、桑博的專長)
-\-\-\-\-\-\-\-\-\-\-\-\-\-\-\-\-\-\-\-\-\-\-\-\-\-\-
也就是說,很多武術元素上的技巧在擂台上其實是沒用的。
因為武術套路講求的是連續性(卸勁、擒拿、發勁)、技巧性(發勁多寡、攻擊部位、怎麼摔、怎麼擋、怎麼防)
只要對方出拳路徑短、抽手快、打了就跑,基本上就不用談甚麼卸勁或擒拿。
而在擂台上,就是捱的住打、避開要害、保護下顎跟肋骨,然後伺機反擊。
(擂台上也有卸勁法,拳擊裡面甚至可以用下巴接拳,然後靠頭顱位移、頸椎跟脖子的彈性來卸勁。止不過這通常都是雙方實力差很多的對練,或是真的很有把握的拳手才會用。實力相近的比賽,一個誤判就是KO,基本上就真的實打實了。)
而那些身負門派聲名 ,宣稱自己是練什麼武術出身的人 ,其實上了擂臺 ,還是只能用擂臺的那種模式進行攻防 。
因為擂臺賽在上述演變下 ,已經是最有效率、不囉唆的實踐方式了 。
相對情況下 ,武術的許多元素就會變得被動 。所以想在擂臺上競爭 ,自然會循著這個模式來打(差別只在於還能留下多少傳統武術的元素)
-\-\-\-\-\-\-\-\-\-\-\-\-\-\-\-\-\-\-\-\-\-\-\-\-\-\-\-\-\-\-\-\-\-\-\-\-
#也就是說
擂台跟生活中會用的情境不同,這讓武術在擂台上的用處縮小。
#但這不是指武術很弱、只能自我安慰。
#因為這樣說反而是小看了來擂台賽或MMA(綜合格鬥)了。
畢竟人家也是千億人參與、百年實踐成形,最重要的是參與這些活動的人,也是各種各國武術的習練者。也就是說,這個競技活動裡面是結合了不同國家、不同型態的武術、格鬥技的精華,並在去蕪存菁後留下最有效率的攻擊防守方式。
但是反觀中國武術,早就不再創新了。
不同的只是型態從"實用取向"的傳統拳架,轉向"娛樂、美觀"的競技套路。
#但這也沒辦法,不然沒人要學了。
就連現在很紅的詠春拳,也是李小龍之後拉開傳到國外的序幕,葉問電影強化了國內外的習練風潮。
就連太極拳,也是在鄧小平寫了個"太極拳好"、金庸寫了倚天屠龍記之後,才出現爆炸性的增長。
-\-\-\-\-\-\-\-\-\-\-\-\-\-\-\-\-\-\-\-\-\-\-\-\-\-\-\-\
但要說無法在擂台上得利與發揮的武術是"根本不能打"的花架子,那不是對武術沒有了解,就是只是抱著看鬥雞、鬥狗心態來看熱鬧的外行人。(他們看MMA跟拳擊也是這個心態的)
畢竟,沒有長久習練的中國武術,只是花架子。
但沒有魔鬼訓練後的體能肌力做基礎,甚麼MMA或擂台技術也只是兩個小混混路邊扭打的王八拳。
(我沒看過任何一個退休十年完全不練習的格鬥或跆拳道選手 ,還能做出高難度的複合式動作 ,因為他早已失去做這麼高難度動作的肌耐力)
-\-\-\-\-\-\-\-\-\-\-\-\-\-\-\-\-\-\-\-\-\-\-\-\-\-\-\-\
#看懂了嗎?
關鍵還是在於習練的人有多少熟練度,還有體能、肌力是否有維持在高檔。
下次遇到那些說武術根本不能打的人,你可以解釋 ,也可以輕視後不理會。
但那些擺高姿態、連自己的膝蓋都練壞,卻說自己術高莫用、用內力就會打死人的傳統武術高手,我只能說這些說法是說給繳學費的人聽的。
武術、格鬥都不是騙人的,就像是"努力"永遠是誠實的鏡子。
你花多少時間、練了多少,都是客觀的。
潮水退了,才會知道誰沒穿褲子。
.
.
.
====
#妳可以選擇不當弱者
#選擇學習防身也是選擇健康
====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
https://www.facebook.com/ilovewingchun/videos/1764433890486766/?hc_ref=ARQ3JSFRktrPXq7AK5rW5TDHdN5-TapsyrA8RpEa7XQkWln8d3lHbGwimX4Lj5-OAjo
Did you practice today?? I Love Wing Chun
屁股下巴機率 在 黑眼圈奶爸Dr. 徐嘉賢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買了揹巾之後呢?也要懂得安全地使用!
揹巾安全使用守則,流傳著有好幾種不同的版本(ticks, 「看得到又親得到」、5CM) 其實都是大同小異,大概都是圍繞著:呼吸、脊椎支撐等概念
其中大家比較公認的是,揹巾安全五字訣 “TICKS:緊、看、頭、胸、背”。 其源自英國揹巾聯盟協會所制定
緊:完全貼緊
看:隨時看到
頭:低頭親到
胸:下巴離胸
背:背部支撐
重點是:不能蓋著臉、口、鼻,父母能夠隨時隨地檢視寶寶的呼吸狀況,所以才有 ticks的口訣。
對於兒科醫師來說,尤其是奶爸Dr.是兒童胸腔科的,「注意呼吸」這一點,遠比CM:髖關節或是脊椎支撐,來的更為重要。因為在醫學急救中有所謂的ABC, A就是airway呼吸道,永遠都是把「呼吸道的暢通」放在第一位。
曾經在國外發生了一些嬰兒死亡的意外,就是因為bag sling 揹巾設計不良以及沒有發現呼吸狀況異常。
這就是奶爸不斷不厭其煩地跳針的原因
現在網路上有「C背M腳」的說法,很多人問我這是什麼意思?所以特別挑出來講解一下:
「C型背」是指小嬰兒頭部支撐力道不足時,脊椎呈現自然的C型,而頭部最好要貼近父母的胸前,作為保護。但並不是所有的年齡,都適合用C型背這個方式,大一點的孩子脊椎和頭頸部,就會跟成人的「S型」類似。所以,這是不一定要符合的,要看孩子的年齡狀況:大孩子已經呈現S形。
「 M型腳」是指到髖關節的發展。最理想的腿部姿勢是大腿打開,像是騎馬、青蛙一樣展開的。推測可以減少髖關節脫臼或是發育不良的發生機會。以前的印第安人父母,會把新生兒的雙腳伸直,然後把身體包起來揹著。據說發現他們的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許多。國際髖關節發育不良協會建議使用揹巾時要注意:寶寶的膝蓋位置要比屁股高。
但這些只是建議,不是鐵的定律。有許多品牌的腰凳或是揹巾,都不一定能完全符合CM, 但仍能獲得國際髖關節發育不良協會的認可名單內。能夠符合cm當然最好,但是也不能說不符合cm就不好。最重要的仍是「呼吸」⋯⋯又跳針⋯叫我姐姐
腰凳可以用嗎?
我個人認為:腰凳普遍的為人詬病的是凳的材質比較硬,還有中間的空隙較大,比較不能重心貼緊父母身體。還有髖關節的角度會垂下來,不容易把寶寶的膝蓋位置調整比屁股高。這幾點父母要比較注意。但是只要是設計符合人體工學,它是可以的,並無特別禁忌。
我查了很多文獻資料,並沒有特別針別腰凳的使用有什麼特別批評,可能是因為腰凳的市場大多在韓國、台灣、中國及香港,所以相關比較大型的醫學統計及研究相對地欠缺⋯等待之後的更多研究來佐證。以往某些國外的網站會以"non-ergonomic 不夠人體工學"的刻板印象來形容,但是近年來的腰凳人體工學設計多有所改善。某些腰凳品牌也列入國際髖關節發育不良協會的認可名單內(http://hipdysplasia.org/developmental-dysplasia-of-the-hip/prevention/baby-carriers-seats-and-other-equipment/hip-healthy-products/)。
詳細文章:
嬰兒揹巾選擇指南及使用要點 | 黑眼圈奶爸Dr. 徐嘉賢醫師
https://drkentsui.com/2017/02/24/%e5%ac%b0%e5%85%92%e6%8f%b9%e5%b7%be%e9%81%b8%e6%93%87%e6%8c%87%e5%8d%97%e5%8f%8a%e4%bd%bf%e7%94%a8%e8%a6%81%e9%bb%9e/
參考資料:
https://www.cpsc.gov/Recalls/2010/infantino-recalls-to-replace-slingrider-baby-slings-three-infant-deaths-reported
http://babyslingsafety.co.uk/
Babywearingadvice - Basics of baby's anatomy
http://www.babywearingadvice.co.uk/anatomy.htm
http://hipdysplasia.org/developmental-dysplasia-of-the-hip/prevention/baby-carriers-seats-and-other-equipment/
http://hipdysplasia.org/developmental-dysplasia-of-the-hip/prevention/baby-carriers-seats-and-other-equipment/hip-healthy-products/
屁股下巴機率 在 東、西方人都是這樣說!難怪這些巨星們…太驚人了!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從傳統的中國面相學中認為, 屁股下巴 不能單純說成「有福之相」,是「有兩個家」之相 ... 因為血統緣故,身體構造較難造出,出現的 機率 更是微乎其微, ... ... <看更多>
屁股下巴機率 在 元氣中醫師王大元- 《雙下巴V.S.屁股下巴》...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雙下巴是肥胖的象徵,屁股下巴則是帥氣 的代表,你是否會搞混呢? ... 第3期(慢性期)則是大拇指用力時才會出現無力或疼痛感,此時沾黏機率大增。 ... <看更多>
屁股下巴機率 在 [分享] 終於去打玻尿酸告別屁股下巴- 看板facelift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屁股下巴跟著我25年的時間
終於在這個月初跟它說再見了!!
從小到大身邊的人總是說
「屁股下巴很特別呀,林青霞也有屁股下巴耶」
小時候的我沒有到很介意,但是因為常常被講
所以我總認為它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但是這陣子發現越長大下巴也開始變得不太對稱
讓我每次照鏡子,都萌生想要矯正的念頭
於是從上個月開始,我就各方搜尋改善的方法以及醫美診所
結果就在Dcard看到平下巴打完玻尿酸變超美的分享文
所以我就跟那位網友預約了同一間診所
終於等到預約的那天
與醫生討論過後,我決定先打1CC的玻尿酸
起初醫生是建議我打2CC,因為1CC的量只夠填補凹陷
填補2CC可以讓整體臉長更接近黃金比例
聽完有稍微動搖我原本堅定想打1CC的心
但是因為是第一次接觸這種填充物的施打
不確定打完效果會怎樣
所以還是跟醫生說想先打1CC試試看
醫生很尊重我的想法
也很有信心的說會用1CC的量幫我改善不對稱跟凹陷的問題
諮詢結束後,醫生先幫我在下巴敷上麻膏
敷完後醫生也開始準備施打
整個過程體感不到10分鐘就打完了
比我以為的快很多,也沒有想像中不舒服
以第一次做醫美的人來說是可以接受的
講這麼多廢話大家應該快睡著了XD
那我就先揭曉打完1CC的樣子吧!!!
(上圖是施打前,下圖是施打後)
施打結束後看到鏡子覺得好神奇XD
除了下巴線條變順,整個臉看起來也莫名變修長了
(側臉是拍照完才發現差這麼多)
這也馬上驗證了醫生說的黃金比例的重要性
所以回家後我就決定要來找醫生補打另外的1CC
看看臉型能不能更接近黃金比例一點XD
等我之後補打完1CC,有空會再來跟大家更新照片的!!
題外話
打完下巴當晚我就跟男友去吃飯
他竟然沒發現我去打下巴!!
(不過我們在一起不到一個月,所以沒發現很正常吧 嗎XD)
看來這樣循序漸進的打法也可以降低被男友發現的機率
想變美的各位女友,學起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0.11.14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acelift/M.1640771678.A.4F4.html
※ 編輯: meichiaolu (101.10.8.193 臺灣), 01/03/2022 16:00:55
※ 編輯: meichiaolu (101.10.15.11 臺灣), 01/07/2022 12:51:42
※ 編輯: meichiaolu (101.10.6.212 臺灣), 01/24/2022 18:07:40
※ 編輯: meichiaolu (101.10.15.158 臺灣), 02/06/2022 16:44:49
※ 編輯: meichiaolu (101.10.10.3 臺灣), 04/12/2022 18:26:3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