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還可能激起失去自主性的恐懼。情感上的依賴,對於沒有他人的愛就無法生存的人來說,是一種實際的危險,因此任何與之類似的事情都有可能遭到劇烈抵抗。
這種人會不惜一切代價屏蔽掉自己所有正面情感反應,生怕這種反應會立刻導致自己失去自主性。
為了避免這種危險,他必須選擇蒙蔽自己,避免自己意識到別人的友善,想方設法消除所有愛的證據,堅持讓自己活在「他人不友好、不真誠,甚至充滿惡意」的自我感覺的世界裡。
取自《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
-\-\-\-\-\-\-\-\-\-\-\-\-\-\-\-\-\-\-\-\-\-\-\-\-\-\-\-\-\-\-\-\-\-\-\-\-\-\-\-\-\-\-\-\-\-\-\-\-\-\-\-\-\-\-\-\-\-\-\-\-\-\
「因為受到基本焦慮驅使,不得不尋求愛來保護自我的人,獲得他所渴望的愛,機會非常渺茫。而產生這種需求的情境,本身就妨礙了滿足這種需要。」
我用比較簡單的方式,舉例說明一遍,讓我們好理解(雖然不保證完全是大師心中最原始的想法)。
譬如說,有一個人,被灌輸控制才是愛的概念,所以別人控制他就是愛他。然而,被控制常帶來焦慮,因為自主會被壓抑。所以這個人感覺到不被愛,可是,他學到的觀念,是控制才是愛。所以他越感覺不到愛,越是想控制人,包括控制人來愛他,因此離愛越來越遠,形成惡性循環。
又譬如說,有一個人,被灌輸付出才能得到愛,所以愛一個人就要付出所有。然而,失去自我的付出常帶來壓力,又可能被視為理所當然。所以這個人不一定能從付出感受到愛,可是,他學到的觀念,是付出才能得到愛。所以他越感覺不到愛,越要付出,同時又常在無意中表現出自己沒得到善待的怨念,因此離愛越來越遠,形成惡性循環。
對我來說,愛都要從外面來,不管是用什麼手段得到,心裡都會患得患失。說實在的,我們看了幾篇大師的說法便能明白,我們要剛好遇到一個心理健康的,也不是那麼容易,連我們自己的心裡都不一定健康了。那麼期望得到外在的愛,怎麼可能不引起焦慮?而正常的焦慮,以及病態的焦慮,真的能一刀切個明白?
所以我把愛自己說到爛了,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日子要過,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心裡難過的關,很多事不是別人能替代。最終極的安全感,只能自己來。
是啊,我這種說法,讓很多人不以為然。因為大部分人篤信的,是要被他人認可、關懷,才是他渴望的愛。
人心隔肚皮,我們要怎麼確知對方「真心」愛我們呢?我們根本無從得知啊!
還有,無常是常態,我們怎麼能期待,外來的愛能永遠在呢?
才短短幾篇,大師便抓到了幾個很細膩卻又關鍵的議題。我在討論的過程很享受,也感恩各位一起參與討論
-\-\-\-\-\-\-\-\-\-\-\-\-\-\-\-\-\-\-\-\-\-\-\-\-\-\-\-\-\-\-\-\-\-\-\-\-\-\-\-\-\-\-\-\-\-\-\-\-\-\-\-\-\-\-\-\-\-\-\-\-\-\
不斷在愛中尋求安全感,卻又不相信愛
【文/卡倫‧荷妮(Karen Horney)】
任何形式的愛,都可能為精神病患者帶來表層的、單薄的安全感,甚至是一種幸福感。然而在內心深處,精神病患者並不相信它,對它保持著高度的懷疑與恐懼,因為他固執的相信沒有人會愛他。這種不被人愛的感覺,往往是自覺而有意識的信念,即使與事實經驗相悖,也不會動搖。另外,這種信念也可能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因此精神病患者根本不會意識到,但是即便這樣,它仍然像被經常自覺意識到的那樣堅不可摧、不可動搖。同樣的,它也可以隱藏在「滿不在乎」的態度下,表現得傲慢無禮、玩世不恭,很難被人發現。這種不被人愛的信念與那種不能去愛的狀態十分相似,事實上,它正是不能去愛的狀態的自覺反映。顯然,若能真正喜愛別人,自然會堅定的相信別人也會喜愛自己。
如果這種焦慮根深柢固,那麼,精神病患者就會對任何給予他的愛,產生懷疑,並設想所有的愛,背後都隱藏著某種不可告人的動機。例如,在精神分析過程中,這種患者會認為精神分析醫生幫助他們是出於自己的野心,給予讚賞和鼓勵也只是為了達到治療的目的。我的一位病人,有一段時間情緒極不穩定,我建議每週都去看她一次。結果,她把這個建議視為我對她的正面侮辱。公開表示的愛,往往被視為取笑或羞辱。如果很有魅力的女孩公開向精神病患者表達自己的愛,病人可能會把這種行為當作是奚落,甚至是居心叵測的蓄意挑逗,因為少女真心愛他這一點,完全超出了他的想像。對這種人來說,愛不僅會遭到懷疑,更有可能激化焦慮。這就像屈服於愛,就意味著陷進去不能自拔;或者,相信愛就意味著毫無武裝的身處於食人族裡。當精神病患者意識到有人正給予他真正的愛時,總會產生巨大的恐懼感。
最後,愛還可能激起失去自主性的恐懼。情感上的依賴,對於沒有他人的愛就無法生存的人來說,是一種實際的危險,因此任何與之類似的事情都有可能遭到劇烈抵抗。這種人會不惜一切代價屏蔽掉自己所有正面情感反應,生怕這種反應會立刻導致自己失去自主性。為了避免這種危險,他必須選擇蒙蔽自己,避免自己意識到別人的友善,想方設法消除所有愛的證據,堅持讓自己活在「他人不友好、不真誠,甚至充滿惡意」的自我感覺的世界裡。這種情境非常像當飢餓的人找到食物後卻不敢吃,因為他害怕食物有毒。
簡而言之,因為受到基本焦慮驅使,不得不尋求愛來保護自我的人,獲得他所渴望的愛,機會非常渺茫。而產生這種需求的情境,本身就妨礙了滿足這種需要。
.
以上文字取自
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愛與焦慮、迷茫與孤獨、害怕競爭與衝突⋯⋯】結合阿德勒與佛洛伊德心理學,跳脫痛苦循環的撫慰之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3346
.
【免費贈票活動】永慶慈善基金會.臺北文創 2019年第八屆「人間公益影展」
https://www.facebook.com/…/a.248192138530…/2903654582984166/
免費桃園工作坊_做一個有自我價值的媽媽(8/13、20、27早上9點到12點)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48454632399957/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8/10獨家66折】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居心叵測相似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盧斯達:補完傲嬌版鄧小平: 我當年才不想收回香港呢】
今年政府審查機構對歷史課本內容,下了一些奇怪的眉批,要求書商「改正」。例如「香港在中國南方」、「中國收回香港主權」、「聯俄容共」,皆被評為用詞不當,內容有問題。問題在哪裡?鑽進去,就是執著一言一語,歇斯底里緊跟北京中心史觀。
例如「中國收回香港主權」,他們認為中國一向擁有香港主權,不需要收回。但這就是那歇斯底里之處:中國現在玻璃心一個地步,連她當年熱烈爭取、多番談判,甚至威脅開戰而最終取得香港這個事實,都不想別人再提。
於是中國變成一個傲嬌,新歷史要將鄧小平改寫成一個傲嬌:「我當年才不想收回香港呢,我一向都擁有香港。」於是做歷史詮釋的人,就要說:「香港各界熱烈要求回歸祖國,主動恭迎聖國聖民聖治君臨」,反倒要講香港人主動請求歸附中華,那才符合現在中國復古的儒教帝國主義。
《約翰福音》有這樣一個故事。耶穌被控煽動顛覆羅馬政權,而被抓到巡府彼拉多的面前。二人互相交鋒一番之後,耶穌說:「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彼拉多頗有深意的反問:「真理是甚麼呢?」於是這一句話,預示了兩千年之後尼采那一句「沒有真相,只有解釋」,開啟了後現代的懷疑主義。
彼拉多是一個有權力而且殘暴的統治者,是一個掌握了「解釋權」的人;只要你掌握了詮釋權,真實就不再重要,因為人永遠無法接觸真實,人只能接觸到詮釋——歷史論述,所以他難民深深質疑,當我擁有權力,真相是否已經不再存在?
或者彼拉多曾經接觸到的真相,也是由很多個擁有權力的人所改造過的呢?中共或者港共,他們希望轉移歷史的詮釋,由親國民黨觀點,轉為親共產黨觀點。最初階的反應,當然是堅守我們本身的詮釋傳統,即是所謂的民國史觀。
然而堅守了這個傳統,又是不是代表我們比較接近真實?顯然不是。這對同樣以俄為師的列寧式政權,因為大權在握,而自然地產生了現實扭曲力場。我們所學到的歷史,斬開也就是一個一個斷層,由不同的權力去塑造,去希望我們相信是真實的東西。
例如好像非常真實、自有永有的「中華民族」,斬開來看其實也只是梁啟超在20世紀初所發明的論述。推而廣之,我們可以大膽而頹廢的假定,我們接觸到的任何歷史,其實都只是權力的流體,沾染了權力的歪曲;《火鳳燎原》有一句台詞:「以為熟讀史書,可惜忘了史書有毒;別忘了史書,乃勝者包庇罪行的廢文。」
上帝沾染了人的氣色,已不再是本來的上帝。
中國人一向也有歷史是成王敗寇的庶民定見,雖然有一點虛無主義,但出入於歷史與歷史學之間,大概很多人心裡都泛起過這種相同的、虛無霧白的恐怖:很多歷史學家窮盡一生,其最高的典範,不外乎相信自己正在尋找真實,搶在時間流逝之前搶救歷史真相。但如果真相根本是人類永遠都尋找不到的呢?
更加激進的解釋,是我注六經,六經沒有我,就不成六經;上帝沒有人類,就沒人知道上帝。反過來說,上帝是甚麼呢?上帝要通過人才能示現,但是通過每個人的有色眼鏡之後,上帝沾染了人的氣色,已不再是本來的上帝。
中共和特區政府希望改變歷史的詮釋方法,固然是居心叵測,應該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中國人的;然而敵人希望竄改的,就是真實嗎?那個皇漢一以貫之、五千年文明從不中斷的中國歷史,是不是就是無辜的小白兔呢?舉一反三,在我們之前,所有歷史已經遭受了相似的竄改,歷史學也許是對歷史的竄改史。
網友之前回帶,提到丁新豹及一班「歷史教育工作者」,知道青年新政宣誓時說了「We fucking 支那」,在媒體上出譴責聲明,謂感到痛心疾首,強烈譴責;現在特區政府真的來改寫歷史,這班德高望重的學者現在則鴉雀無聲。
於是你看到了歷史學是多麼不可靠,真理像煙花一樣燒光,在黑暗之中消失。存在先於本質,歷史的竄改,永遠先於歷史本身。我們是怎樣來的?也許我們不是從歷史裡來,我們是從自己的竄改裡來的。
-------------------------------------------------------
訂閱連結:https://sosreader.com/…/publication/5a12027deceaed97b40206a1
居心叵測相似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盧斯達:補完傲嬌版鄧小平: 我當年才不想收回香港呢】
今年政府審查機構對歷史課本內容,下了一些奇怪的眉批,要求書商「改正」。例如「香港在中國南方」、「中國收回香港主權」、「聯俄容共」,皆被評為用詞不當,內容有問題。問題在哪裡?鑽進去,就是執著一言一語,歇斯底里緊跟北京中心史觀。
例如「中國收回香港主權」,他們認為中國一向擁有香港主權,不需要收回。但這就是那歇斯底里之處:中國現在玻璃心一個地步,連她當年熱烈爭取、多番談判,甚至威脅開戰而最終取得香港這個事實,都不想別人再提。
於是中國變成一個傲嬌,新歷史要將鄧小平改寫成一個傲嬌:「我當年才不想收回香港呢,我一向都擁有香港。」於是做歷史詮釋的人,就要說:「香港各界熱烈要求回歸祖國,主動恭迎聖國聖民聖治君臨」,反倒要講香港人主動請求歸附中華,那才符合現在中國復古的儒教帝國主義。
《約翰福音》有這樣一個故事。耶穌被控煽動顛覆羅馬政權,而被抓到巡府彼拉多的面前。二人互相交鋒一番之後,耶穌說:「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彼拉多頗有深意的反問:「真理是甚麼呢?」於是這一句話,預示了兩千年之後尼采那一句「沒有真相,只有解釋」,開啟了後現代的懷疑主義。
彼拉多是一個有權力而且殘暴的統治者,是一個掌握了「解釋權」的人;只要你掌握了詮釋權,真實就不再重要,因為人永遠無法接觸真實,人只能接觸到詮釋——歷史論述,所以他難民深深質疑,當我擁有權力,真相是否已經不再存在?
或者彼拉多曾經接觸到的真相,也是由很多個擁有權力的人所改造過的呢?中共或者港共,他們希望轉移歷史的詮釋,由親國民黨觀點,轉為親共產黨觀點。最初階的反應,當然是堅守我們本身的詮釋傳統,即是所謂的民國史觀。
然而堅守了這個傳統,又是不是代表我們比較接近真實?顯然不是。這對同樣以俄為師的列寧式政權,因為大權在握,而自然地產生了現實扭曲力場。我們所學到的歷史,斬開也就是一個一個斷層,由不同的權力去塑造,去希望我們相信是真實的東西。
例如好像非常真實、自有永有的「中華民族」,斬開來看其實也只是梁啟超在20世紀初所發明的論述。推而廣之,我們可以大膽而頹廢的假定,我們接觸到的任何歷史,其實都只是權力的流體,沾染了權力的歪曲;《火鳳燎原》有一句台詞:「以為熟讀史書,可惜忘了史書有毒;別忘了史書,乃勝者包庇罪行的廢文。」
上帝沾染了人的氣色,已不再是本來的上帝。
中國人一向也有歷史是成王敗寇的庶民定見,雖然有一點虛無主義,但出入於歷史與歷史學之間,大概很多人心裡都泛起過這種相同的、虛無霧白的恐怖:很多歷史學家窮盡一生,其最高的典範,不外乎相信自己正在尋找真實,搶在時間流逝之前搶救歷史真相。但如果真相根本是人類永遠都尋找不到的呢?
更加激進的解釋,是我注六經,六經沒有我,就不成六經;上帝沒有人類,就沒人知道上帝。反過來說,上帝是甚麼呢?上帝要通過人才能示現,但是通過每個人的有色眼鏡之後,上帝沾染了人的氣色,已不再是本來的上帝。
中共和特區政府希望改變歷史的詮釋方法,固然是居心叵測,應該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中國人的;然而敵人希望竄改的,就是真實嗎?那個皇漢一以貫之、五千年文明從不中斷的中國歷史,是不是就是無辜的小白兔呢?舉一反三,在我們之前,所有歷史已經遭受了相似的竄改,歷史學也許是對歷史的竄改史。
網友之前回帶,提到丁新豹及一班「歷史教育工作者」,知道青年新政宣誓時說了「We fucking 支那」,在媒體上出譴責聲明,謂感到痛心疾首,強烈譴責;現在特區政府真的來改寫歷史,這班德高望重的學者現在則鴉雀無聲。
於是你看到了歷史學是多麼不可靠,真理像煙花一樣燒光,在黑暗之中消失。存在先於本質,歷史的竄改,永遠先於歷史本身。我們是怎樣來的?也許我們不是從歷史裡來,我們是從自己的竄改裡來的。
-------------------------------------------------------
訂閱連結:https://sosreader.com/…/publication/5a12027deceaed97b40206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