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峰獲芥川獎 自認作品為日本文學帶來創新【專訪】 2021/7/14 23:56(7/15 16:11 更新)
(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14日專電)台灣旅日作家李琴峰今天榮獲芥川獎,出席記者會時她表示,得獎最要感謝的是讀者。會後被中央社問到得獎的感想時說:「我覺得是理所當然的。」她並非驕傲才這麼說,而是有理由的。
李琴峰在文藝春秋出版社得知獲得芥川獎後,趕至帝國飯店記者會現場。她在記者會上被問到得獎的心情時表示,首先要說的就是感謝,因為小說可一個人寫,但要變成書籍給讀者看的話,需有很多人參與,最要感謝的就是讀者。這些讀者可驕傲地對別人說:「我在她得芥川獎前就讀了她的作品。」
李琴峰是第2位非以日語為母語的作家獲得芥川獎。第一位是來自中國的女作家楊逸。
李琴峰今天在記者會上表示,以非母語寫小說是很艱苦的,所以自己還沒當上作家、還沒正式出道當作家時,很敬佩楊逸。能繼楊逸之後成為第2位非以日語為母語的芥川獎得主,感到很榮幸。
被日媒記者問到想在日本文學史上扮演何種角色時,李琴峰說,自認自己每一項作品都讓日本文學確實更新了。不過,想到自己將來要在日本文學扮演何種角色時,覺得要理解且整理、分類出來的話,那可能是評論家或研究的工作。
她說:「我就是盡力地把自己認為很重要的問題意識寫進小說中,寫下自己想寫的,這樣就是了。」
今天芥川獎的評審會上有評審對「彼岸花盛開之島」做出的評語指出,李琴峰打造了獨特的語言空間,讓人感受到對日語未來的展望。
記者會後,李琴峰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說:「覺得自己獲獎是理所當然的,但並非我的作品比別人好,而是我在自己的作品中放進全力,並且努力地把它寫好,把想寫的東西寫出來了。」
她表示,不管得什麼獎,都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就別的角度來看,其實得不得獎真的是很靠運氣,假如今天一位評審換掉了,可能得獎者也就換人了。
她說:「就得獎這個歷史事實而言,是個很靠運氣的成分,不管如何我覺得很榮幸。」
有評審認為「彼岸花盛開之島」這小說的有些用字遣詞不夠細緻,但內容融入多種語言做安排,凸顯日語是在變化的,因此這部作品得芥川獎對日本文學的意義很大。
對此評語,李琴峰對中央社表示,她在這部新作當中創出3種語言做運用,這是她自己創造出來的,這種的小說她未曾讀過,但很想實驗。
她把中文、日文、台語,還有某些琉球語混合在一起,做出一個新的語言,就是一種類似克里奧爾語(Creole)的混合語言。(在宜蘭,以賽德克語都達群的單詞及語法為基礎,加入大量日語、賽考利克泰雅語等語種的詞語與語法,經語言石化過程混合而成的新語種)。
她表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構想,部分原因是因她主修過語言學。再者,她知道宜蘭有一個和日語混合而成的語言,所以有這樣的知識,於是她就想或許可做個語言實驗,然後就把它寫出來了,這是個蠻新的嘗試。
今天在記者會上,有日媒提及李琴峰在先前的作品曾提及「太陽花運動」,這次新作中寫到中國和台灣之間的關係。
被中央社記者問及,為何納入這些政治因素時,李琴峰答說:「政治影響我們生活的很多層面。包括我們生活上很多難題和困境是都來自於政治因素,所以我覺得小說、文學這種東西沒必要刻意去避開政治因素。」
她在記者會上答覆日媒時表示,不會特意去避開政治,可能與她以前所閱讀的內容有關。她國中、高中時大部分閱讀台灣文學,大學主修中國古典文學。
她對中央社記者表示,譬如「楚辭」篇章中的「漁父」記載屈原的故事,這與政治有關。她認為以現代文學來講,也有很多與政治有關係,特別是今年台灣與中國的局勢很緊張。
她說:「政治確實就是影響我們的生活、人生,甚至是生死,所以我覺得那是必須寫的。」
她表示,或許自己閱讀書籍的範圍沒太廣,但就她的觀察,特別是近二、三十年日本的純文學真的蠻避談政治,比較會去寫一些個人的內心世界或內心探索。她認為這不是不好,但感覺是有點刻意避開政治或社會問題的因素。
「台灣這個環境有給妳一些什麼樣的土壤,讓妳可朝著(中、日文)寫作方面的發展?」
李琴峰答說,因為台灣被日本統治過50年,在流行文化的部分,接受日本文化的速度非常快,快到讓人驚訝的地步。像她這次得芥川獎,台灣就立刻報導。或者是日本出版了什麼輕小說,台灣就立刻翻譯出來。她覺得就是在這樣的土壤,讓她有機會去親近日文。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7140371.aspx
#李琴峰 #芥川獎
屈原漁父比較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痛並快樂的學習】
「很燒腦的課程,痛並快樂的學習。」這是今天教學提問力第二天「教案企劃」線上課程,其中一位老師寫下的心得。
「痛」是在於寫下一堂課程的教案架構,並用提問方式貫穿教案內容,這與過往用教科書內容講授的思考模式不同,要先從學習成果回推,如何有效引導學生專注、投入、參與思考討論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學習內容。
午夜十二點截止收件,仍有老師半夜上傳教案。
今天老師一輪一輪上陣,四輪十六人(時間有限,剩下的教案來不及進行),每人講授主題與重點,要提問的問題,希望學生學到的知識,我即席回饋與講評,提出更多問題請老師思考,讓內容更聚焦、清楚易懂,而且要有趣,讓學生感興趣。
內容有國文的文章(簡媜、童書)、歷史的世界大戰、日本殖民台灣、白色恐怖、疫苗議題、經濟學供需原理、憲法、法律與法令的差異、兩性關係(愛情)、小篆的重要性、屈原與漁父的對話、海洋文學與環境生態、如何主持會議、生物課的細胞課,甚至是西亞的衝突。
其實是歎為觀止,這麼多主題、這麼多類型,非常精彩。
我的工作是讓內容更聚焦,釐清到底要教什麼?會不會塞太多內容?能否引起學生興趣?即使再無聊的課程,都有辦法轉換角度,增加深度與趣味度。
否則再有趣的課程,也會變得無趣、失去生命。
被我直指核心的問題,主要在於國文課不是透過閱讀去學習技巧(什麼技巧、什麼方法),而是希望這個文本看完後得到什麼啟發,增加思考能力,才知道如何應用,太快導向技巧,學生得到的就是無趣的破碎資訊。
比方屈原跟漁父的對話。不是讓學生知道屈原說了什麼?而是屈原在什麼脈絡、心態下有這種想法?如果我們穿越到屈原身旁,你會對他說什麼?
把問題扣回學生的生活經驗,挖深主角(屈原、漁父)言行背後的原因和動機,引發學生深切的思考。
一位老師說:「很多老師一下子都切知識,沒有用情境去帶入 ,學生都睡死了 XD」
有位老師提到日本總督府如何統治台灣的主題。我說這是好問題,也可以換角度,當時有幾年時間讓台灣人選擇當清國人、還是日本人,可以列出兩國的資源、變化,請學生思考自己回到當時,要選擇當哪一國人?
我也想到日本總督樺山資紀青年時來台灣探查,也可以讓學生站在樺山的角度,去思考台灣對日本的利益、或是哪些特有資源?去走一趟他的考察路線。
老師也提到當時台灣人要如何抵禦日本?因為題目太大,我建議可以列出清兵的實力、兵器,日軍的兵器戰力,台灣抗日志士的實力,請學生思考要如何抵抗,如何佈局?還是只能放棄?
另外,老師們開始思考,為什麼要教這個主題?難道只是按照規定嗎?自己的詮釋能力跟動機才是關鍵啊。
類似這樣的教案對話,互相觀摩討論,就是四小時的實戰發表的內容。
學員們的心得:
1.透過發表與老師的回饋交流,能夠把原本教案內容中太過模糊抽象的地方明朗化(別忘記填補學生和自己的認知落差)
2.要時刻反問自己,希望學生說得出來的重點是什麼(除了守護好目標範圍之外,也要思考孩子有沒有能力消化應用)
3.透過交流,看見其他老師仔細的細節,也從其他教案忽略的問題中檢視自己(這是平常很少有的機會,覺得經驗很珍貴)
1.老師最後畫龍點睛”提問不是重點,傾聽理解才是重點"。
2.要跳脫自己以往的教學模式,找出問題意識,才能讓自己的提問有意義。
3.看到好多老師的教案分享,自己學到很多。
1.上課不是上技巧,技巧是隱藏在課程中,課程上完他們也學到這個技巧。
2.可以用比較的方式讓學生具體理解自己的提問。
3.透過洪老師在過程中不斷地協助學員們思考、修改提問,讓這五個課堂問題能越來越聚焦,並且拉近學生認知的落差。
希望辛苦之後的教學能力、態度跟熱情,可以重新點燃。
屈原漁父比較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的建立者:夏啟|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啟,史稱夏啟,生卒年不詳,大禹子。禹病死後繼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在位9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
屈原的《天問》中說,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與塗山氏相遇於台桑,旋即分別。懷孕的塗山氏女在傷念中生下啟後就死了。所以,啟生下來就失去了母親,是個苦孩子。禹死後,啟破壞了禪讓制,自行襲位,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從此,原始社會宣告結束,開始了奴隸社會,啟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帝王(有的史學家認為禹是第一個帝王)。他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今汾澮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
「夏啟」身份新說
許風申
一、從對「夏啟」評價的分歧說起
夏啟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的建立者,無論是從歷史文獻記載還是從學者研究的角度來看,啟為禹之子似乎已成定論。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傳說中的人物,歷史評價卻褒貶不一。
《孟子·萬章上》說:「丹朱(堯之子)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堯,禹之相舜,歷年多,施澤於民久。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益之相禹也,歷年少,施澤於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與不肖,皆天地也。非人之所能為也。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萬章上》還提到,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子於箕山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呂氏春秋·先己篇》中也說,夏後啟與有扈氏戰於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後伯啟曰:「不可,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於是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鐘鼓不修,子女不飭,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上述啟賢的說法,經過司馬遷《史記·夏本紀》固定下來,在大多數人看來,啟稟承天命,贊繼大禹之道,順利地實現從禪讓走向世襲,實在是眾望所歸,啟無疑是歷史一個重德修賢的聖明君主。
即使在神話傳述中,啟也是一個神通廣大,能與天帝交通的聖賢之神。《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說:「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開。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開焉得始歌《九招》。」《楚辭補註》對此解釋說:「九辨九歌,禹樂也。言禹能平治水土,以有天下。啟能承先志,贊敘其業,育養品族,故九州之物皆可辨數,九故之德皆有次序而可歌也。」
但我們同樣注意到歷史文獻與傳說中對啟的評價卻有截然相反的一面。《戰國策·燕策一》說:「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以為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墨子·非樂上》說:「啟乃淫溢康樂,野於飲食,將將銘,莧磬以力。湛濁於酒,渝食於野,萬舞翼翼,章聞於大,天用弗式。」《淮南子·齊俗篇》中說:「昔有扈氏為義而亡。」高誘注曰:「有扈,夏啟之庶兄也。以堯舜舉賢,禹獨與子,故伐啟,啟亡之。」總之,夏啟似乎又成了一個不足以任天下的德薄之人,他破壞了原有的禪讓制度,將天下變成私有,繼位後又淫逸無度,黨同伐異,實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無恥之徒。
為什麼歷史上的啟為什麼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呢?除了古史辨學者顧頡剛先生所指出的先秦諸家為了宣傳自己的學說思想而「競奇鬥巧」的因素外,是不是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呢?
二、「杜宇、鱉靈」神話的啟示
古代蜀地,同樣流傳著一個「鱉靈」治水的故事。
《太平御覽》卷八八八引漢時揚雄所著《蜀王本紀》說:
蜀王之先名蠶叢,……後有一男子名曰杜宇,從天墮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從江源地井中出,為杜宇妻。宇自立為蜀王,號曰望帝,治汶山下,邑郫,化民往往復出。望帝積百餘歲,荊有一人名鰲靈,其屍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靈屍至蜀復生,蜀王以為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水,使鰲靈決玉山,民得陸處。鱉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通,帝自以薄德,不如鱉靈,委國授鱉靈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曰開明。
關於這則神話,早有學者懷疑它和堯舜禪讓、大禹治水等傳說之間的關係。童書業先生認為這段故事顯然就是雜採中原神話編造而成,所謂杜宇就是禹,而鱉靈就是鯀。近來又有學者懷疑鯀、禹、啟就是該神話中的鱉靈,並判定鯀、禹治水和鱉靈治水的神話是同一神話分化的結果。
探討兩則神話間的相互影響關係,顯然已超出了本文的範圍。真正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此則神話中提到的杜宇、鱉靈禪讓的原因:鱉靈治水,望帝卻乘機與其妻私通,自以為薄德,於是委國授鱉靈而去。其它歷史文獻上也有相大致相同的記載,《說文解字·四上》說:「蜀王望帝淫其相妻,慚亡去,為子巂(規)鳥,故蜀人聞子巂鳴,皆起雲望帝。」《華陽國志·蜀志》也說:「望帝使鱉冷(靈)治水,而淫其妻。冷還,帝慚……。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於開明。」
杜宇與鱉靈作為蜀人的祖先,同為後世人們所敬重。至今在郫縣西南一里多路,還可見到望業地祠的遺蹟。有望帝陵和業帝陵,兩陵相對,以前人們在這裡祭祀望帝(杜宇)和業帝(鱉靈),祀典極為隆崇。但兩人關係實在曖昧難辨,上所引《蜀王本紀》說:「望帝去時,子歸鳴,故蜀人悲子歸鳴而思望帝」。《說郛合刊》卷六十輯《寰宇記》說:「望帝自逃之後,欲復位不得,死化為鵑。每春月間,晝夜悲鳴。蜀人聞之,曰‘我帝魂也’。」後人多疑杜鵑有冤,恐怕杜宇、鱉靈禪讓故事背後隱藏著一場嚴重的政治鬥爭。所謂杜宇和鱉靈妻私通的說法,難道是承繼杜宇的鱉靈或其開明王朝為貶低杜宇而偽造出來的,還是真有其事?古史渺遠,我們不得而知。但無疑,禪讓傳說並非像我們以前想像的那麼簡單。
再回到我們先前的話題,結合我們大家所熟知的堯舜禹禪讓傳說來看,如果說《蜀王本紀》中所記載的鱉靈就是禹的原型,那麼故事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杜宇又會是誰呢?我們不妨假定他就是舜,看看接下來會有什麼情況發生。
三、舜禹「禪讓」傳說的推原
舜在承繼堯的帝位以後,首先借治水無功、不用帝命的名義除掉了意欲造反的鯀,將其殛之於羽山。這也就是《書·洪範》所說的,「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敘。」鯀則殛死,禹乃嗣興。關於禹興的原因,《淮南子·原道篇》說:「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之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由此可見,禹通過思父之非,修德保民,又重新獲得了民眾的擁戴。這使舜又重新感受到了來自禹復興對自己權勢所帶來的嚴重威脅,為了根絕後患,舜於是精心策劃了一場「借雞生蛋」的好戲。
舜命禹繼續治水,《書·皋陶謨》大禹曾這樣說:「予創若時,娶於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關於其中「辛壬癸甲」四字,孔安國解釋為:「辛日娶妻,至於甲四日,復往治水。」後來學者多從此論。表面看來,似乎是大禹為了完成治水任務,新婚三天便捨棄婚妻子,急急忙忙踏上治水的徵程。而後,啟十月而生。世上難道竟然有這樣的巧合?
我們推測,實際上可能是禹難違帝命,間不容髮。《史記·夏本紀》說:「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舜借治水之故,將禹支開,乘此機會機與禹的妻子塗山氏私通,生下了後來的啟。原來所謂的「啟」竟然是舜帝之子!
重新明確了啟的身份,那麼以後的諸多迷團也就迎刃而解了。《楚辭·天問》洪興祖補註引《淮南子》說:「禹治鴻水,通轘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清代學者馬驌《繹史》卷十二引《隨巢子》也說:「禹娶塗山,治鴻水,通轅轘轅山,化為熊,塗山氏見之,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啟。」實際上,這則母死子出的神話核心並不是啟的出生,而在於禹妻的化石而死。塗山氏見到自己的夫君,羞愧於自己的行徑,觸山而死,這才是事情的真相。
接下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舜帝因為其子商均不肖,又以禹治水功高,且能平定三苗之亂,所以便作個順水人情,「薦禹於天,為嗣。」這樣既滿足了禹的要求,又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舜帝這一看似完美的計畫不幸被禹的同姓諸侯有扈氏所知,所以他極力反對禹傳位於啟。這時的禹進退兩難,雖然懷疑啟的出身,但遠古時代不像現在可以有條件作個親子鑑定,況且自己只有啟這一個名義上兒子,只得盡力平息這一謠傳。所以《莊子·人間世》說:「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戮。」至於啟是否真為自己所生,只能憑由天命了,如上引《戰國策·燕策一》所說:「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以為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啟由於得雙方的共同支持,所以「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於是,夏啟作為「兩君之子」便順利地繼承了王位。
可是那個有扈氏仍然不知好歹,繼續散佈啟為舜的所謂「謠言」。這是夏啟絕不能容忍的,這也就是《書·甘誓》所說的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啟)大戰於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事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故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故於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於祖,不用命戮於社,予則孥戮汝!」《淮南子·齊俗篇》說:「昔有扈氏為義而亡。」高誘注曰:有扈,夏啟之庶兄也。以堯舜舉賢,禹獨與子,故伐啟,啟亡之。其實有扈氏也有自己的打算,無非是想借此證明自己才是禹的真正後代,從而獲得對整個部族的控制權,但由於實力不濟,最終被夏啟所滅。
說到這裡,我們同樣可以明白,歷史上夏朝初期「太康失國」以後,為什麼少康最終借助舜的後代姚姓有虞氏國的力量來實現復國的願望,其中的原因恐怕也得追溯到他的曾祖啟的特殊身份上罷了。
必須聲明,啟為舜之子只不過是我們根據古史傳說材料所提出的一個假說,雖然有擺弄古史材料之嫌,但這樣的一個假說對於我們理解傳說時代的歷史是不是毫無意義呢?
四、「夏啟」身份假說的意義
舜是神話中的帝嚳和殷民族祭典中的高祖俊,這一點已被郭沫若等學者通過甲骨文研究所證實,大多數學者認為舜就是東夷殷民族傳說中的祖先。鯀禹是西羌夏民族傳說中的祖先,也被許多學者通過禹的出生地與巴蜀關係所證明。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兩個民族的交合融匯以及相互勢力的此消彼長無疑是「禪讓」制度源起的重要因素,治理水患與共同對付南方三苗集團則是他們聯合的基礎。我個人認為,所謂「禪讓」制無非是兩個民族輪流執掌權力的形式。
其實,這一看似「和平」的禪讓形式背後隱藏著卻是雙方民族勢力的對比。即使堯舜禪讓的傳說,也並不是像先前儒家所宣傳的那樣充滿道德化的色彩。史載堯帝統治時期,「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堯帝實在沒有辦法來安定天下,只得讓位於舜。而舜也決非一般平民,《史記·夏本紀》說:「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根據《史記·正義》引周禮郊野法云「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如果我們按一夫一家四口來計算,舜儼然是一個擁有萬人之眾的部落首領,這在當時實在是一個龐大的新興勢力集團,所以《屍子》上說:「舜一徙成邑,再徙察國。堯聞其賢,徵之草茅之中,與之語禮樂而不逆,與之語政至簡而易行,與之語道廣大而不親信。於是妻之以媓,媵之以娥,九子事之而托天下焉。」堯舜之間正是通過聯姻這種方式順利地實現了權力的轉接與過渡,至於後來的舜逼堯之說,可能只是出於堯邦頑固分子的一種藉口罷了。
而在東夷民族首領舜即將執掌權力的時候,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夏民族的首領鯀企圖憑藉自己的實力打破這種平衡局面,如《呂氏春秋·行論》所言:「堯以天下讓舜,鯀為諸侯,怒於堯曰:「得天下之道者為帝,得帝之道者為三公。今我得帝之道,而不以我為三公。「以堯為失論,欲得三公,怒甚猛獸,欲以為亂。比獸之角能以為城,舉其尾能以為旌,召之不來,仿佯於野以患帝。舜於是殛之羽山,副之以吳刀。」舜帝在平息鯀的叛亂之後,又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權勢,成功地自己的親生兒子嫁接到夏禹民族之中,最後通過禪位與禹的方式,從而確立了啟作為天下共主的地位。夷夏兩個民族皆歌「吾君之子」,共同生活在一個貌似合理的統一體系之中,進一步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腳步。同時,也順利地實現了從「禪讓」到「世襲」的轉變,為中國早期第一個國家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至於,我們前面提到的關於啟的不同評價,現在也許有了一比較明確的答案,那就是後來夷夏民族對早期歷史的不同陳述。在理解古史傳說方面,不同的民族背景是不是我們應該可以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呢?
要之,正是舜帝的不光採行徑完成了夷夏兩個民族的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融合。從長遠角度來看,有點「小眚不掩大德」的意味,畢竟這種所謂的「和平」演變比血腥的民族爭鬥和互相屠戮更為可取一些。本文所謂「夏啟」身份新說雖然難免紕漏,但對於我們理解古史中「禪讓制」向「世襲」的轉變以及早期的民族融合進程,無疑提供了一條可能借鑑與重新思考的途徑。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
屈原漁父比較 在 Taco老師.墨力全開——深入閱讀與寫作- #本文已收錄於黑特 ... 的推薦與評價
〈漁父〉是高中國文課本裡的名篇,描寫了屈原在江畔憂傷地踱行, ... 是看開一點,跟大家一起配合一下,也是一種超然,難道搞到自己去死會比較好嗎? ... <看更多>
屈原漁父比較 在 屈原「漁父」差點因新課綱被消失出版社集體搶救收錄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屈原「漁父」中的經典名句, ... 改寫論文,或考學術情境的閱讀、引導寫作等,例如比較認同屈原或漁父的人生觀。 ... <看更多>
屈原漁父比較 在 102年台北市松山高中國文試題PTT版 的推薦與評價
(1)給屈原〈漁父〉和〈孟子˙離婁上〉「濯纓濯足」段落的原文,比較兩者不同(10%). (2)比較屈原〈漁父〉和〈沉醉東風漁父詞〉內容思想的異同(1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