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究竟可否享有刑法上的豁免?
屏東超商店員被重傷害乙案
造成社會上強大的震撼與不安
對於女店員所遭受到的傷害
除了表達不捨也衷心祈願她能早日康復!
村裡的街坊鄰居惶惶不安
不知道定時炸彈何時會爆?
爆在誰的身上?
更有許多人論戰
就像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戲裡探討的問題
究竟精神病患(現在稱思覺失調患者)在犯下傷害他人的行為時
可以因為思覺失調而減輕其刑嗎?
我記得之前鐵路警察在火車上被刺死命案
嘉義地方法院一審法官宣判無罪時
法官所承受巨大的壓力….
二審宣判17年徒刑
究竟思覺失調患者是兇手?還是病患?
我個人認為
他是病患、不能視為一般兇手
不適宜以一般兇手審判
但必須接受高強度的治療與監控
台灣現在的問題
不在於法院怎麼審判思覺失調病患
而是醫院究竟如何收治這些具有暴力傾向會攻擊傷害他人的患者?
經驗告訴我~
1)警察消防衛生所的基層防護網不夠,對於思覺失調病患的言行無法做足夠判斷。
因此,家屬鄰居的觀察與意見應作為強制送醫的參考,並應加強轄區思覺失調病患的訪視追蹤。
2)醫院的強制治療不足!
對醫護來說,健保住院相關規定給了限制🚫,最多3個月一到就要放人。
病患的煩人囉嗦難處理,讓醫護人員能少麻煩就少麻煩,病患吵著出院家屬沒意見就放人。
少了2道機制評估病患是否繼續住院!目前僅由醫院內專科醫師評估,病人多,就趕快放出院,此其之一。思覺失調的病患不是智商有問題,甚至有的很聰明,所以病患懂得在醫師與護理師面前裝乖裝配合,醫護人員容易被矇騙。
所以,應該要有另外一個評估機制,跳脫照顧單位角色,中立而專業的評估。
病人需要的是治療
只要接受長期治療,一般病患的暴力行為是可以被控制的
#其實病人家屬很無奈
#其實病患也很可憐
#當然無辜受害的民眾更是無妄之災
#社會安全網要能發揮防護的作用
#如果衛生所的醫護都在做發漂白水抓孑孓辦戒菸活動這些事情,我們怎能指望他們有時間做更重要的社區精神病患防護網、流行病學研究及傳染病的防堵呢‼️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929001680-260402
同時也有7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750的網紅馬它mata x,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轉眼間居然已經回到桃園,沒有每週五晚上收拾著行李,週末到處奔走,平日在正常上班的日常 這兩個月真的挺不容易,卻也覺得收穫比想像中大的太多,收集故事的路程,才讓我明白這世界上有更多風景,也有更多事物、精神可以去學習,最後還是很感謝當初有想用影像的方式記錄,未來可以好好回味這段大冒險!也希望大家喜歡這...
屏 東 家 衛 所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都說要關起來,但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問題就在於自己。#中華民國最美的風景
https://www.facebook.com/againstpanblue/posts/2111174772355924/
【回顧】
一「司法精神病院設置點成最大難題 衛福部:「我家隔壁效應」設在哪都被罵 | ETtoday新聞雲」
一「【殺警判無罪】全台監所2000餘位精障收容人 司法精神病院仍紙上談兵」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660216524118420&id=584986081641475
屏 東 家 衛 所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屏東縣高樹鄉精神病患傷人事件,為何制度上難以在前端預防?】
9月26日屏東縣高樹鄉發生衛生局列管的精神病患傷人事件,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男子因不滿便利超商女店員提醒需戴上口罩,跳入櫃檯壓制攻擊女店員,致其雙眼重傷,送醫搶救恐有失明之虞。事發過程經媒體曝光,引起社會譁然,屏東縣長潘孟安也於第一時間表示要深切檢討、補強社會安全網,與中央衛福部討論,希望強化法令,「讓精神病患不再成為社區的隱形炸彈」。
隨著這些年來精神病人的攻擊事件反覆發生,「補破網」的呼聲不斷,主責精神病患刑事案件的兩個主管機關,也因為新聞效應公開表態回應:司法院於昨(29日)晚間於官方臉書粉專強調去(2020)年底通過《刑事訴訟法》修正草案,重大刑事案件被告在法院判決確定前,若有精神障礙且具有危害與急迫性時,不需要等到判決有罪,法院可以即時運用「緊急監護」的制度,命被告進行監護治療;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接受《中央社》訪問時也提到,4年內將社區關懷訪視員增至1000人以上,明(2022)年則一定可以設置4到6家「司法精神病房」,以風險程度分級分流處理,安置高暴力風險、高復發風險的精神病患。
在公部門許諾更安全的未來到來之前,到底是什麼緣故,使得制度上難以在前端預防高風險精神病患傷人事件?
◼︎發生刑事案件之前,《精神衛生法》扮演最前端的預防角色
從2016年小燈泡案兇手王景玉、今年9月無期徒刑定讞的台中牙醫師命案兇手賴亞生,到甫發生傷害事件的屏東縣高樹鄉楊姓男子,他們共通的身分都是地方衛生局列管的「嚴重精神病人」,由公衛護士與社區關懷訪視員定期追蹤,據統計全台灣約有14萬名這樣的個案。
即便14萬名個案中有暴力犯罪比例微小,不能斷然將不定時炸彈與嚴重精神病人劃上等號,然而因其隨機性、大眾難以理解犯案動機等因素,使得整體社會將其風險放大檢視,更因部分個案過往曾有失序行為、反覆入出院的紀錄,而讓民眾擔心並質疑為何無法從更前端預防,讓有風險的精神病人強制住院治療。
然而,在《報導者》過去幾年針對精神醫療處遇的訪查,要釐清病患處遇與社會安全之間難以達成的平衡,得回到制度面的設計,甚至更需要在刑罰之外,強化社區醫療體系的治療。
現行針對精神病患的強制治療處遇,包括司法偵查中的「緊急監護」、判決定讞後的「監護處分」、規劃中的司法精神病房等,都是在發生觸法行為後,刑事案件進入正式司法程序,才會啟動。在實際的犯罪事件之前,在最前端能介入的是《精神衛生法》第41條,當發生嚴重精神病人疑似滋擾或危害公共安全,並有自傷或傷人之虞時,就可強制將其送醫或強制住院。
但實務上第一個常遇到的問題,是各縣市並無統一作業流程,「第一步通常都是call警消,有的縣市跨單位協調資源比較充足,遇到精神病人出現傷害或暴力事件,醫療人員會隨同出車評估,但有的地方人力不足,到現場的只有警消,不一定能判斷該送警局還是醫院,」屏安醫院精神科醫師、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學術教育暨出版委員彭啟倫在此事件後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
◼︎強制住院形同剝奪人身自由,法定程序問題持續爭議
若是進入強制就醫的流程,得在5日內由兩位精神科專科醫師鑑定,並經過由社工、心理師、職能治療師、家屬與律師代表組成的審查委員會評估,才能啟動強制住院,強制住院最長不能超過60日,若有必要延長,必須再重啟審查程序。
「強制住院審查委員會代表國家剝奪一個人的人身自由,近年一直有一些爭議,醫界普遍認為,應該由法官透過正當法律程序來裁定(法官保留)。」彭啟倫說。
去年10月,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曾舉辦《精神衛生法》修法公聽會,其中討論的重點就包括現行強制住院要經過一連串行政程序,部分民眾與家屬認為門檻過高,但醫療與司法界代表則基於法定程序與病患人權,表示現行機制是對患者的程序保障,不需調整。
根據衛福部數據,近年全國每年強制住院案件,在2012年約1200件後逐年下降,近5年大多維持700件上下,經審查委員會通過的許可率則在9成以上;對照之下,另一種機構處遇外的「強制社區治療」則乏人問津,此一2013年開始,基於預防大於治療的措施,透過門診、居家治療與社區精神復健,將嚴重病人的自由限制減到最低,支持協助病人在社區中繼續接受治療、逐步適應社會生活,全國每年申請與通過件數都在50到70件上下,究其原因,常跟醫療院所須耗費過多人力成本、病人不易配合常須協調警察、健保給付缺乏誘因有關。
◼︎猶待正視的醫療與社區治療環境落差
隨著屏東高樹鄉楊姓男子過往經歷曝光,會發現他歷年來都有短暫住院治療紀錄,但過不久又出院,為此潘孟安強調,要請醫院評估「長期收治」。此一個案凸顯出精神醫療專業評估精神狀態改善,出院後當家庭資源與社區現實無法順利承接,兩者間可能出現的空窗與落差。
「在作息正常、常規化的醫院環境,我們比較知道怎麼應對這些個案,他們受到的刺激相對小,當暴力或自殺風險下降,就達到可以出院的標準,但醫療的角度很難評估社區中會遭受的刺激,這跟出院後家庭支持度、醫療與社區公衛的銜接有關,若其中出現三不管地帶,很容易出事情。」彭啟倫說。
在承擔民眾對於整體社會安全的想像,以及維護個案健康與人身自由之間,精神醫療在相關社會事件中,屢屢陷入兩難的局面,或許在政府部門許諾要以更嚴格法規彌補社會安全網前,應先正視前端包括強制就醫/住院的制度流程,社區治療模式不彰的長年問題,才能在既有的經驗與基礎上,朝向更積極的改善方向。(文/張子午)
#延伸閱讀
【直視刑罰與治療的極限──如何務實修正精神障礙犯罪監護處分?】https://bit.ly/3F4r61L
【與受苦者相遇──社區精神病人關懷訪視員的現場反思】https://bit.ly/3mfXh5T
【一場艱難的對話:一名精神障礙者如何走向殺人之路】https://bit.ly/3D2etSO
#精神疾病 #思覺失調症 #屏東 #超商 #社區治療 #司法 #報導者
屏 東 家 衛 所 在 馬它mata x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轉眼間居然已經回到桃園,沒有每週五晚上收拾著行李,週末到處奔走,平日在正常上班的日常
這兩個月真的挺不容易,卻也覺得收穫比想像中大的太多,收集故事的路程,才讓我明白這世界上有更多風景,也有更多事物、精神可以去學習,最後還是很感謝當初有想用影像的方式記錄,未來可以好好回味這段大冒險!也希望大家喜歡這支影片跟我們的Podcast節目🌝
★收聽Podcast第三季節目!各大平台搜尋 👉馬它 in the HOUSE
【節目連結】:https://open.firstory.me/user/matainthehouse/platforms
🇹🇼S3EP#5.5|在台東被怪人騷擾:掀開簾子、說慌抓包、住青旅請注意!feat.武陵短褲好夥伴張丁
🇹🇼S3EP#6|獨立書店≠台獨+書店:獨立書店的經營模式、試試海權思考、土地認同到底是什麼? feat. 見書店老闆阿樺
🇹🇼S3EP#7|24小時捍衛海洋!援救擱淺鯨豚、鱟與賣放生、海保員日常、違法捕獵最常見? feat.海保巡察員林文琪小姐🇹🇼S3EP#1|畢業季,一起尋找大台北沒有的臺灣風景
生活了22年,才發現從未好好認識腳下這片土地,但在這個快速的時代,又該如何認識這片土地?
馬它 in the HOUSE 第三季 《 細說臺灣 》由馬它和99聯手製作,真正踏入職場前,兩人決定帶著麥克風走訪臺灣各縣市,專訪那些對本土記憶、臺灣文化深感共鳴、有故事的人們,透過聲音,將這些都市無法觸及的故事分享給更多人
………………………
觀看我的更多不同影片 :
▌Double實習日記全系列 : https://reurl.cc/7oY3M5
▌社群教室全系列 : https://reurl.cc/6lXDLr
▌穿搭大補帖 : https://reurl.cc/XkxlEe
▌每月愛用品分享 : https://reurl.cc/GrgbAG
▌馬它老師的美妝教室 : https://reurl.cc/R1Rbyg
▌大學生vlog日常 : https://reurl.cc/0OkxZx
★2019回顧影片
20歲是「必須」迷惘的年紀 |馬它mata x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eeSb...
★2020回顧影片
21歲,明白「放棄」有時也是種好選擇 | 馬它mata x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v5QV...
………………………
◆ 如果想看更多關於我的食物 / 穿搭 / 旅遊 /日常分享,可以到下方連結
◆ 個人IG : 👉 matamata.chan.92
◆ 食物IG : 👉 Food_map_camel
◆ FB粉絲專頁 :👉 https://reurl.cc/e5v12x
◆ Popdaily創作者計畫👉https://www.popdaily.com.tw/user/28032
………………………
喜歡我這支影片的話,記得按讚和分享給你所有的朋友
也可以去我的IG看看關於我的更多分享
記得訂閱我的頻道呦d(`・∀・)b
#基隆VLOG#台南VLOG#屏東VLOG
屏 東 家 衛 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介紹
訪問作者: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
內容簡介: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讓年邁父母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
以下的狀況,都是照顧父母時,我們容易犯下的盲點。
◆中風後的爺爺走路慢,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只好幫他包上尿布?(X)
◆因為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X)
◆外籍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X)
◆一年只回家兩次的弟弟對姊姊說:「媽媽被你照顧,好像變瘦了?」(X)
◆爸老了,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什麼都不要讓他做?(X)
◆用藥當然是照顧父母的第一選擇?(X)
◆子女無法照顧父母,當然就請外籍看護?(X)
◆住院的奶奶想下床走一下,當然要禁止她:「不行」、「很危險」?(X)
◆我們三個兄弟要「公平」照顧媽媽,所以媽媽輪流在我們三兄弟家住?(X)
……
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
但,我們與父母討論了嗎?
我們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
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
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了提出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台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
台灣社會普遍重視孝道,中年子女也容易因為孝順,而以年齡來限制父母能做的事,又或對年邁父母過度保護,但當剝奪了父母的自理能力,在中風、生病後因過度保護而失能、臥床。雖然父母壽命極長,但那卻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命品質。如何如同北歐長者獨立自主,往生前臥床僅數週,乃菁醫師期待所有人可以一起為有自主的老年而努力。
因為,我們愛著這些老去的父母,我們多麼希望他們不要因為藥物而沉默不已、整日昏沉;我們多麼希望他們還可以叫叫我們的名,跟我們說說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甚至一起唱歌、聊天,或憶著過往,這些都是人與人間的親密交流。我們不該只期望讓父母安靜、睡著。
只有呼吸的照護,不是真正的照護啊。
作者簡介:陳乃菁醫師/副教授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高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長庚」執行長
‧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主持人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服務於屏東基督教醫院、高雄榮總等單位,現為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並取得老年醫學專科醫師資格,醫療業務領域包含:老年醫學、居家醫療、失智症、癲癇等。
自二○一六年起,擔任高雄長庚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開始推動醫院與社區間醫療能量之交流。重要發展包括以全人照護的精神,定期開辦失智照護人才培訓課程。後於二○一七年起,以執行長身分,承接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執行計畫,協助失智據點之開創與建立,連結在地資源,並積極協助患者和家屬之照護需求。
其他相關職務包括;二○一九至二○二一年高雄區域醫療網(醫療區域輔導與醫療資源整合計畫)委員、第四屆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副祕書長、第八屆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國際關係委員會」委員、醫策會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失智症)委員、衛生福利部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計畫儲備審查委員、第七屆屏東縣政府老人福利推動小組外聘委員等。
日常忙碌於醫療領域,回家後就是五個孩子的母親,體會到照護小孩和老人的過程,頗多可相互照映之處,更相信失智照護的推動,必須回歸到對社會大眾發聲,因此積極透過媒體傳遞照護理念,舉其要者包括;大量投入社區和醫療單位演講、主持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製作方便外籍看護工理解的《雙語對照版失智照護手冊》、編製國小學童得以理解的失智照護繪本等等。
粉絲頁: 高雄失智與陳乃菁醫師共同照護團隊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屏 東 家 衛 所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朱學恒的表情包2.0加強版上架囉】
https://line.me/S/sticker/16645010/?lang=zh-Hant&utm_source=gnsh_stickerDetail
贊助專區
Paypal傳送門: https://paypal.me/HsuehHeng
綠界傳送門: https://p.ecpay.com.tw/706363D
歐付寶傳送門: https://reurl.cc/eENAEm
Delta病毒入侵台灣,守得住嗎?屏東還在沾沾自喜過去經驗,但它的那種封城清查台北複製不了啊! FT #王任賢醫師
王任賢醫師在中國時報的投書中寫了,【Delta憑藉鬆散的境管進入台灣,再依附不願意廣篩的政策,在社區低度流行。逮著開學的黃道吉日,又戳破學校虛偽防疫的保護傘,一舉深入台灣。未來的走向一定是走到流感的老路,由學校傳回家庭,再傳入職場。前瞻性的家庭與職場預防性疫苗接種才是阻絕的重點,如果只能以舊思維跟在疫情屁股後面停課,是顧後而沒有瞻前。新北要很吃力地幹,才能出現樂觀的條件。這次因為是Delta,肯定是由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縱放入台的。因為關口檢疫是中央的職權,放進一個台灣本土沒有的病毒就已鐵證如山。不久前大陸海關曾多次驗出台灣入境確診 #Delta 的旅客,台灣都沒有報導,意外的也沒有用抗中口吻回嗆否認。當時即有預感,台灣應早有Delta病毒,只是不願承認罷了。】但如果照這樣講的話,也有可能屏東沒有清零所以暗自流傳啊?簡單來說,衛報有報導屏東成功對付delta清零,但那樣的封城挨家挨戶運送物資的狀況,王任賢醫師覺得這個模式在台北可以複製嗎?
根據新頭殼的報導:【 #蘇貞昌 強調,大家都知道疫情嚴峻,全世界都在搶疫苗,很多國家追訂的疫苗無法到貨,而台灣非常努力,早有超前部署訂購,雖然廠商沒有如期到貨,但台灣不是疫苗孤兒,而是做最大努力,爭取到相當多疫苗,才能有這麼快與高的覆蓋率。而疫苗陸續到貨,當他打第二劑疫苗時,代表台灣那時候疫苗很夠了。蘇貞昌還透露也會在國人面前公開施打。】蘇貞昌是不是覺得說謊就可以產生對病毒的抵抗力啊?哪來的爭取到相當多疫苗,到現在到貨比例和趨勢都不穩,不穩到無法照仿單規範時間注射,不穩到延長接種間隔時間也沒有疫苗可以打,這還不叫疫苗孤兒是要叫甚麼?疫苗超有錢人嗎?
根據bbc的報導:【Mu變種最早今年1月在南美國家哥倫比亞發現。當地衛生官員表示,這個變種已經成為當在最流行的新冠病毒變種。法新社引述哥倫比亞官員指,這個病毒今年4月至6日在當地引發了第三波疫情,平均每天因感染新冠去世的700名死者中有三分之二都感染了Mu變種病毒。從疫情爆發至今,哥倫比亞累計已經有約12.5萬人死於新冠肺炎。】又來變種了,這樣的變種多到希臘字母快要不夠啦,那麼疫苗和防疫政策到底該走向何方?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一位年輕的中國學者上個月在微信裡說:「生在中國,我真是太幸運了。」他很自豪:國內最嚴重的新冠疫情在武漢暴發之後,中國已將每天的新增病例數減少到幾十個。美國的人口不到中國的四分之一,日均病例卻超過13萬,與之相比,中國的病例數字本身可能並不令人擔憂。但它們表明,中國的零感染政策已不再像設計的那樣奏效。在疫情暴發之初,這一政策成功地減少了病例——並且被其他國家採用——但德爾塔變種改變了局面,它表明這一策略不再適用。現在是中國改變策略的時候了,因為這種高傳染性的新變種帶來的社會經濟和公共衛生成本現在已經超過了收益。如果不進行改變,中國及其人民將遭受損失。】現在連中國都陷入了清零派和共存派的鬥爭當中,到底王醫師覺得哪一種是終極的解決方案,還是說沒有疫苗就只能清零,根本沒有共存派讓人毫無抵抗力去死的這種選項?
同樣的,遠見雜誌在訪問何大一的報導中提到了這件事情,【至於許多已施打AZ第一劑疫苗的國人,有否還有機會提升後續的疫苗保護力呢?何大一認為,混打其他疫苗確實是選項。他多年來研究愛滋病雞尾酒療法,就已成功運用過混打疫苗的方式,發現病毒要突破多種疫苗,比突破單種疫苗的能力來得弱,或突破得比較慢。目前他的團隊初步研究發現,先打輝瑞疫苗的人,再混打嬌生疫苗(Johnson & Johnson)後,保護力有明顯提升。就他所知,目前也有不少團隊正在研究其他的混打方式。提到各國政府的因應之道,台灣、中國與紐澳等國家地區,過去一年自豪的封鎖政策,何大一認為已不符合現況。】那麼王任賢理事長認為台灣究竟應該走向哪個方向?疫苗到底應該追求一劑覆蓋率還是兩劑完整接種?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Facebook傳送門】 https://www.facebook.com/Geekfirm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直播大綱:
00:00 開播
02:00 王必勝出來抗疫就會勝?中央給地方難看?
07:00 桃園農工只篩檢一次 安全嗎?
12:00 篩檢價格為何降不下來?
16:00 delta早已入侵台灣?
25:00 王任賢對侯友宜防疫的評價
30:00 14+7?王任賢:開放跟封鎖要併行
34:00 機組人員擬打第三劑
41:00 高端自由廣告
44:00 解析四叉貓打高端抗體數值偏低
50:00 高端驗不到中和抗體 合理嗎?
59:00 各種病毒株若入侵台灣--- 病毒會互相壓制
01:10:00 Mu變種病毒
01:17:00 清零vs.共存
01:21:00 疫苗混打如何規劃vs.二代疫苗/多價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