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放鬆心情賞蘭好去處🌸🌺
台北市士林官邸新蘭亭於09/11(星期六)至10/24(星期日)舉辦以秋石斛蘭為主之「2021士林官邸秋季蘭展」,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8時至下午5時~
石斛蘭是蘭科植物中第二大屬,觀賞盆栽之外,切花應用也很廣泛,展場設計與布置由就讀園藝及設計相關科系同學構思製作,設計立體架構或模擬自然生態來表現秋石斛的輕盈風姿,敬邀園區從業人員來賞花!!
另外小編提醒防疫期間進出展場記得隨時戴好口罩呦~~😷
相關資訊連結:https://m.facebook.com/143709675693636/posts/4590595437671682/?d=n&_rdr
#SIPA_LA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forever一攝一故,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排除萬難都要來看新一代! (#然後就忘了帶眉筆) (#每個作品都很值得深度探討) - 感謝我們 新銳動態攝影師 泓毅 完整作品請至現場支持觀賞! 泓毅IG: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8511/ - 新一代設計展對我們本身是藝術工作經營者來講 是個非常好發...
展場設計科系 在 忠泰美術館 Jut Art Museu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徵】#工讀生💪💪💪
忠泰美術館休館期間仍在努力為開館做準備!
籌備著更多優質展覽給台灣的觀眾朋友,
不過......我們需要多一點人手幫忙🥺🥺🥺
如果你或者身邊的朋友對於展覽工作及觀眾接待有興趣的話,就寄出履歷吧~~~
#手心手背都是肉
#做好防疫措施才可上陣
#工讀生 詳細招募資訊請往這👉👉👉http://jam.jutfoundation.org.tw/join/1
✋應徵資格:
-大學以上在校生或應屆畢業生,建築、設計相關科系者佳。
-個性細心、穩定、團隊意識、擅與人溝通、口語表達邏輯能力佳。
-具備展場、導覽經驗者優先錄取。
💪工作內容:
1.展場值班服務與接待。(主要)
2.團體導覽解說。(主要)
3.協助櫃檯收銀作業。
4.活動協助與支援。
🤜應徵方式:請備妥個人履歷表、照片、每週可值班時段,以上缺一不可。請email至 shuyuan@jutfoundation.org.tw 張小姐收。履歷採書面審查,請勿來電。
展場設計科系 在 忠泰美術館 Jut Art Museu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徵】工讀生💪💪💪
當期展覽《殘山剩水─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即將邁入尾聲,今年度忠泰美術館將繼續帶給大家豐富的展覽活動!為了提供更完善的服務品質,我們要招募生力軍啦!!!
歡迎有興趣加入展場工作及服務台接待的夥伴們,寄出你的履歷吧~~~
👉上班期間:
每週二~日,09:15-18:15 (中午休息1小時) ,採排班制。
一週至少排班達4天,假日可值班者佳,並配合活動及場館營運調整排班。
✋應徵資格:
1.大學以上在校生或應屆畢業生,建築、設計相關科系者佳。
2.個性細心、穩定、團隊意識、擅與人溝通、口語表達邏輯能力佳。
3.具備展場、導覽經驗者優先錄取。
💪工作內容:
1.展場值班服務與接待。(主要)
2.團體導覽解說。(主要)
3.協助櫃檯收銀作業。
4.活動協助與支援。
🤘待遇福利:時薪以160元起薪,期間依據政府規定更新調整。享勞、健保。
🤜應徵方式:請備妥個人履歷表、照片、每週可值班時段,以上缺一不可。請email至shuyuan@jutfoundation.org.tw 張小姐收。履歷採書面審查,請勿來電。
🤝面試通知:將另行電話通知書面審查合適者。
展場設計科系 在 forever一攝一故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排除萬難都要來看新一代!
(#然後就忘了帶眉筆)
(#每個作品都很值得深度探討)
-
感謝我們 新銳動態攝影師 泓毅
完整作品請至現場支持觀賞!
泓毅IG: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8511/
-
新一代設計展對我們本身是藝術工作經營者來講
是個非常好發掘優秀人才、未來潛力商品或新服務模式的地方
也正是每年一有機會,都一定要來感受學生們的創新軟實力!
2019新一代設計展
今年主辦單位首度針對展覽主題邀請無有設計劉冠宏總監擔任策展,提出展覽的主張與論述:把新一代同學們(New generation)的 “N” 延伸轉化為未定義(Undefined)的 “U” ,並將在展場以展覽體現主題。而主視覺則延續上屆風格,加入未定義的概念。以 N 轉變到 U 的過程,傳達當我們在檢視事物時應該要有多元角度。
🔍關於新一代
「新一代設計展」自1981年開辦以來,致力將展覽朝品牌化、專業化、國際化之方向推進,目前已是全球最具規模之設計科系學生主題聯展。展覽內容橫跨產品與工藝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數位多媒體設計、空間與建築設計、服裝與時尚設計、跨領域整合設計等等多元領域。每年大約有六十餘校、140系、超過9,000位設計新秀、近4000件作品參與展出。
📷About. 郁瑋 Forever
IG:https://www.instagram.com/forever94020/
業務接洽 contact:yoyo6162000@hotmail.com
🔗資料來源
https://www.yodex.com.tw
🎵音樂
Jorm - It's all good (Vlog No Copyright Music)
Jorm - Let's go skiing (Vlog No Copyright Music)
Skandr - Merci (Vlog No Copyright Music)
📱IPhone X 拍攝
📹剪輯軟體 FINAL CUT PRO X
展場設計科系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地心隱力立體創作展 藝術家吳宗彥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吳宗彥外,也特別訪問了他的好朋友兼工作室的搭檔 #木雕藝術家陳佩吟,他們從學生時代認識至今,請佩吟來談談宗彥作品的成長與改變。
「原質之圓」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和自然材質與地球對話
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之初,本次展出以〝圓〞的造形為主要元素,嘗試與陶、石、木等不同地球的原生材質作結合,並與之對話,從日常生活中,將任何可能的物件轉換為藝術品,在不同地方與不同人們接觸,然後將感受以藝術創作刻劃出來。
以圓的形體和原生材質的結合
吳宗彥,屏東人,一直以來都嘗試著運用最簡化的造型來訴說想法,而本次展覽更是以圓的形體作為主要展出元素,圓是個完美的形,如同人想要達到自己認為完美的境界,去除圖像或外形的直接表達,試著讓觀者能夠有更多的思考與想像空間,藝術家再以圓的造形嘗試與陶、石、木等不同原生材質作結合,並與之對話,呈現出材質和造型本身交集變化後的結果,而這也一直都是藝術家吳宗彥所追求的,回歸自身,在不同地方與不同人們接觸,然後將感受以藝術創作刻劃出來。
來自屏東的兒時記憶
生於臺灣最南邊的太陽城屏東,從小話不多但喜歡親近大自然,吳宗彥因為住在郊區的三合院裡,所以有了許多機會接觸土、木頭等地球的原生材料,其溫潤的手感深藏在吳宗彥的兒時記憶中,而在學習過程前期都是以學業為主,並沒有特別想過未來的事情,但是當大學須選擇科系時,便開始回想自己所喜歡的事物,有日文、音樂、美術這三者,最後因緣際會之下,進入長榮大學美術學系,倘若不去算童年自己亂塗鴉或做立體勞作等,大學才是吳宗彥初次踏入藝術的學習之源。
從美術學系到藝術工作室
自長榮大學美術學系開始才算是初步踏入藝術學習旅程,大學中的藝術教育,對以前都沒接觸過的吳宗彥來說,是一件不太熟悉的事,由於大學階段學習的多樣性,不論是平面還是立體,電腦繪圖或者是設計,常在晚上宿舍門禁之前,才從教室忡忡離開,有時候甚至會直接待到早上,而模仿大自然是他最常創作的方式之一,抑或是將同學不要的廢料揀拾起來,並視為重要的材料,學習過程雖然不太容易,但「選擇自己所喜愛的,便會喜愛自己所選擇的」這句話常提醒著他,大學畢業前,因為想要繼續研究這充滿未知的藝術領域,所以進入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攻讀研究所,在這段期間更是深入探討自我創作,對於立體藝術更是義無反顧地愛上,這也更確定了吳宗彥想走的創作之路,並在畢業及退伍後,與木雕藝術家陳佩吟成立「心藝十三生活創藝」創作工作室。
發現生活中的可能,屬於吳宗彥的探索藝術
對吳宗彥而言,藝術是美感的衍伸,也是充滿樂趣的源頭,他喜歡到處旅遊,去經歷不同的感動,或者發現生活中的可能,那些常看到但卻很有趣的事物,回到創作中,吳宗彥嘗試運用不同的材料與方式作結合,從日常生活中,將任何可能的物件轉換為藝術品,不論是陶土、木頭、金屬還是石頭,以近似貧窮藝術的概念,去引發出那未知的可能,創作是一直存在,但有著許多已知與未知的形式,像是我們身處在地球,看似不變的大自然,卻始終有著無窮的變化,於是乎,以圓作為創作形式的想法漸漸誕生了。
從〝圓〞開始,不斷與陶土、木頭、石材對話
圓球在吳宗彥的創作中,起初是模仿自己所關注的地球,但持續創作後,發現圓球或許有自我的存在,從屏東出生,到了台南與台北念書,後來在澎湖當兵,目前位於苗栗三義開設工作室,在這不斷轉換環境的過程,像是球體般會持續前進與轉變方向,這樣的狀態也像在自己創作時的心態,會總是不斷地做不同的嘗試。而在創作時所使用的材質也都是大家都有機會碰到遇到的土、木、石,除了喜歡它們的色澤與溫潤外,在創作中總是能藉由對話而產生新的火花,這些屬於自然界的源頭,或許也代表著那最純粹的創作初衷。
暗房,獨特的展覽觀看形式
這次在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的展覽,主要是以不同方式展現土木石的原本樣貌,觀眾除了會看到打著燈並將作品放置於檯座上的展出方式外,一處無光的暗空間,搭配上黑色檯座,有別於前者展場的狀態,使觀者將平常所依賴的視覺趨近為零,藉由暗房形式改變展覽整體的調性,並顯示它們平常隱藏的另外一種能量,期望能讓大家在這樣的氛圍下,重新體悟自己所熟悉的自然,就像是地球的兩面,當一面是明亮的白晝,另一面則會是漆黑的晝夜,這兩種差異促使觀者去思考藝術不只來自生活,同樣也來自於新的感受,指的是不同觀看方式或角度的改變,會帶起另一種獨特的生活體驗,這想法來自於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與理念,吳宗彥認為藝術是屬於任何人,與觀者應該是非常緊密的存在,創作者只是藉著作品與展覽述說,讓觀者對自己認為熟習的事物有著新的感知與體認,而我們還是會不斷地探索,持續地認識這顆生命之星。
回歸到自然和地球本身
吳宗彥的創作源頭以非具象的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之初,而自然又回歸於地球本身,他認為的藝術始終出自於生活之中,但或許過於平凡,人們常會因科技資訊的繁多,而無法細細感受這些源自於自然之中的感動,所以藝術家希望藉由來自生活中能夠獲得的材料與材料本身的特性,再去思考如何呈現並凸顯材料的最佳展呈形式,然後經由展覽,讓藝術家與觀者再來一次新的冒險。(文:金車文藝中心)
吳宗彥簡歷:
2007 國立屏東高級中學畢業
2011 長榮大學美術學系畢業
2012~2014 擔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陶塑》助教
2014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畢業
2014~2015 服兵役、退伍
2015 與陳佩吟共同創立「心藝十三生活創藝」創作工作室
2015 苗栗縣銅鑼鄉新隆國民小學指導陶藝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