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茂斯登嘉明湖路線、栗松溫泉30日開放❗️】
⚠️台東縣海端鄉公所公告戒茂斯登嘉明湖路線及栗松溫泉等山域、水域自30日起開放。
從戒茂斯、妹池到嘉明湖因不用抽山屋自行搭帳篷
這幾年來成為熱門路線
今年5月底因COVID-19本土疫情嚴峻後關閉
同時海端鄉公所和利稻部落自主管理
暫時關閉海端鄉內景點及水域。
因疫情舒緩
海端鄉公所2021/09/27公告
海端鄉景點及水域
自9月30日起開放。
(公告在留言處)
包括南橫公路霧鹿砲台、#栗松溫泉、#轆轆溫泉、大崙溪入口、龍泉瀑布、加和水源地、加拿瀑布、紅石林道、霧鹿林道、#戒茂斯山徑等地。
你要衝了嗎?😎
👇全台最美栗松溫泉攻略看這裡👇
https://impoca.com/lisonghotspring/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山林開放後,南投和花蓮交界的丹大山域的六順山以及七彩湖,成為熱門的登山路線。不過,相關單位對丹大山域採取「管車不管人」的政策,卻出現有不少業者以免步行或是搭汽機車上山宣傳、攬客。有專業嚮導表示,這勢必帶來高山衝擊,建議應該管制,林管處表示將加強管理機制。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 https://news...
山域 管理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職業醫學】~ 山域揹負作業職業安全衛生指引
前幾天,勞研所(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出版了山域揹負作業職業安全衛生指引。
建議單人作業在30公斤以下,40公斤以上則應以多人作業為原則;並於指引最後提供定型化契約,給大家參考。
站在職業醫學科醫師的立場,當然是樂見其成,畢竟背得越重,相關的肌肉骨骼風險就越高,特別是隨著年齡增長,肌力下降、骨骼周圍的軟組織(肌腱、韌帶)的彈性也會變差,受傷的機會大增。
當然,一定有人會說:「不爽不要做。」
的確,在高山協作的圈子裡,流動率是很高的,背不動、受傷的,自然慢慢從圈子裡退出;然而,留下來的都是健康的嗎?或許只是比較能忍?痛痛地做,做到不能做再說的想法,也是很多勞工都會有的想法。
最後,和大家溝通一個觀念,工作可以盡力,但是不要賣命;即便你最後申請到職災補助,也往往換不回健康的身體。要常常傾聽身體的聲音,不要認為拿了薪資,身體會累,甚至有些病痛都是正常的;其實很多職業病都是可以預防的,可以透過行政管理、教育訓練、工程改善、定期檢查等等,在早期就阻斷這個疾病的產生,也可以避免相同暴露族群的人,發生同樣的職業病。
所以我是樂見這樣的指引出來的,雖然指引不是法律,但至少是一個好的開始;當然有人會抱怨這樣上山的成本會變高,那是不是也要回送一句,嫌貴不要上山?不然把自己的肌力練起來,通通自己背就好?(專業有價,不然都DIY就好)
總之在自由市場下,自然會出現一個多數人都能接受的價碼⋯⋯到時候,還覺得貴,就要回頭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問題了?(好像扯太遠了?)
〖勞研所 ~ 山域揹負作業職業安全衛生指引〗
https://laws.ilosh.gov.tw/ioshcustom/report/report-04?id=47895d19-76b3-489a-b439-e4747a8a8425
〖延伸閱讀〗~ 高山協作人員的職業風險
https://fmomdoctorchen.blogspot.com/2016/12/blog-post_12.html
山域 管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下午一點半,雲霧逐漸聚攏過來,心滿意足的我們告別了多美麗駐在所,朝著18公里外的瓦拉米山屋而去;冬天太陽下山的早,天色六點就會全黑,代表我們只剩4.5小時可以用——想要不摸黑,只能以每小時4公里的速度幾乎不間斷的急行軍,不是辦不到,只是會錯失和美景多相處幾分鐘的機會。但也沒辦法,誰叫多美麗那樣美呢?
下山到登山口為止,會遇到9座吊橋,第一座遇見的是「新康橋」,舊名「大和橋」,是2003年竣工的新橋。但當我們一踏上去,就發現橋板異常的歪斜,心頭一驚「這座橋也才16年,不會要壞掉了吧?」此行程時間為2019)」
小心翼翼的過橋後我才發現,新康橋南側的坡面有大量崩落土石,正好壓在靠近山坡的主索上,改變了主索的高度才導致橋面嚴重歪斜。這樣異常的重量持續壓在吊橋支撐重量的主索上,久了恐怕有影響結構安全之虞,當年一下山便通報玉管處,只是不知道經費吃緊的國家公園,後續有沒有把那些土方移走,好好的保養這座所費不貲的吊橋了。
---
以前日本時代人工便宜、標準寬鬆,隨便就能用鐵絲與山區現場的木頭搭吊橋,當時在台灣的山區搭滿了數百座吊橋,創造了台灣山域交通最便捷的年代。如今時代進步了,我們的公家機關卻再也無法任意的搭建吊橋——以無雙吊橋為例,搬運、材料與施工的成本就要4000萬左右,可以買棟豪宅了,也是到現在遲遲沒有改建的原因。就算動用群眾募資,一人最少捐一千塊,還要湊到四萬人才夠,是何等誇張的數量啊...
這就是台灣當代被金錢所困,讓山區的管理與建設居然落後於日本時代的血淚現實。
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是建築法規對吊橋安全方面定了很高的標準,所以都只能蓋爆幹大、爆幹貴的規格;不像以前,一個小巧可愛的橋門加上一綑綑粗壯的鐵絲就能搭好限重一兩人的小吊橋,串起台灣山域綿密悠長的交通網絡。
如果要復興台灣山區這些珍貴的史蹟、底蘊深厚的日本越嶺道們,要馬由中央大撒幣花十幾億做大工程,否則就得往修法的方向前進,調整對於越嶺道吊橋的規格要求,才能讓經費有限的管理單位有能力好好維護與整頓史蹟,而不是困於金錢的難關任其逐漸的被人們淡忘。
不過說日本時代的標準寬鬆、規格簡單...
我說那些八九十年沒有人維護的老吊橋,還有一些的主索至今仍然懸掛在溪谷的天空中(橋板當然早就被颱風打包外帶了),何來那樣的吊橋不堅固、不好之說呢?
#八通關訪太魯那斯・新康吊橋
山域 管理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山林開放後,南投和花蓮交界的丹大山域的六順山以及七彩湖,成為熱門的登山路線。不過,相關單位對丹大山域採取「管車不管人」的政策,卻出現有不少業者以免步行或是搭汽機車上山宣傳、攬客。有專業嚮導表示,這勢必帶來高山衝擊,建議應該管制,林管處表示將加強管理機制。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17279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