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暉的故事》
(本故事不屬虛構,根據愛因斯坦理論,過去現在將來同時存在,筆者是看見這一幕...)
2033年7月21
維多利亞公園改建而成、可容納八千囚犯的「向陽改造營」,閘口記者雲集。
當中包括中央電視台、湖南衛視、鳳凰衛視、廣東衛視、上海東方衛視、福建衛視、山東衛視....大概一、二百人。
洋記者和香港記者,早於十年前絕跡。
沈旭暉兩個女兒,亭亭玉立,手持菊花,在閘口等候。
至於Bonnie....
也很難怪她決定離開,要一個女人獨守空房十八年,談何容易。
鏡頭,要回到十多年前....
2021年7月21日
沈旭暉因為高調發表「721悲劇後再無中間派」言論、同時不斷揭發時任特首林鄭月娥滅港陰謀,被控「莫斯科女特務須有豐滿身材誘敵深入」罪(簡稱莫須有),罪名成立判入改造營18年、剝奪政治權利(if any)終身。
同日被判刑的689人,全部鎖上腳鐐一個跟一個,通通判有期徒刑95年,沈旭暉因為出示一張國家領導人出席他婚宴的合照,才獲減刑至18年。
689囚犯當中,只有沈旭暉能活著出獄,其餘都在改造初段身故(李柱銘卒於2021、黎智英卒於2022、陳日君卒於2023、楊岳橋卒於2024...)。
記得沈旭暉上庭那日,是農曆六月十九,天上忽然陰雲滿佈飄下飛霜....由於所有非建制律師經已全部入獄,法援署委派了一位何律師代表沈旭暉,他叫君堯。
何律師甫上庭就朗讀聲明:「我的當事人對不起黨、對不起國家、對不起14億人民...」,語音未落,就被沈旭暉喝停。
沈旭暉向法官表示,要由自己宣讀最後陳述,也就是流傳後世的那篇《我沒有食人》。
鏡頭拉回今天2033年...
攬炒之母一家三口,12年前已經定居英國養老。
大仔同年在倫敦遇上交通意外,幸好人有事。
二仔長住療養院,終日舉起左腳掌拍右腳掌,口中念念有詞「邊個淫蕩、你淫蕩、邊個淫蕩、我淫蕩...」,聽說被樹上鳥蛋墮下擊中天靈蓋(唔係咁容易㗎,葉師傅)。
沈旭暉終於踏出改造營,左手拿著幾本書,記者眼見所及,第一本是《老夫子合訂本》,所有記者一擁而上,希望取得獨家專訪。
「沈同志、沈同志....咱們回家!」(普通話)
沈旭暉終於開腔....
~上集完~
李懂媽
山東 腔 語音 在 北歐心科學 NordicHeart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所見略同。
我的看法如下:
https://www.facebook.com/NordicHearts/posts/2068769196699071
粵語是不是母語,根本不是問題所在,因為普通話也不是母語;重點是香港人如何維護粵語的法定地位(粵語是香港一種官話)以及文化地位(令其流通鮮活,展現生鬼之美)。可悲實情是,當我用粵語去寫文章,就被講粵語嘅人話我中文唔好,你哋有幾多個真係識得釐清疏理,欣賞粵語典雅,而非只係識見風駛𢃇?
文化學家金啟孮在《京旗的滿族》中以語言學的角度交代普通話的由來,看完這個故事,你就會明白母語不母語根本不在考量:
//
南方語言中至今保存著的「來哉!來哉!」等極近似古漢語的語言,在北方就沒有。北方自《元曲》以來記錄的極近似今天白話的語言,南方也沒有。總體來說南方語言近似文言,北方語言近似白話。任何文字記錄語言都是記錄當時說話的實況。因此文言所記當是中國古時的語言。南方語言既近似文言,可見南方語言代表的是傳統的漢話。北方語言則是新加入的北語(叫「胡語」也沒關係),北人說漢語也是「漢語胡音」,這是早有人說過的。因此北京的語音是「胡音」無疑,決非原來的漢音。北京語音調既是「胡音」,語言也是漢胡語言的「大雜燴」、「大融合」。
所以,清代以京音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官話,為「胡音」無疑。官話通行的範圍,即「漢語胡音」擴展的範圍。據語言學家的意見,漢語官話方言可分為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宮話。而北京官話即為華北官話的根據和基礎,它的範圍包括今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河北、河南和安徽北部的一角。我上述自己實踐所得,正和專家所分華北官話區域特點一致。若是從宏觀來看,上述四種漢話中的官話方言,那就除去東南閩、浙、贛、湘、粵少數省份和青、藏外,都屬於官話方言區。其面積之大更可以想像。
說到這裏我再舉一例:我在內蒙執教20多年,所教蒙古族學生本來不會漢話的,學會漢話之後,一講即是正確的北京音。此事令我十分奇怪。南方學生就不行,總帶鄉音。外國學生更不行,四聲就弄不好。此決非蒙古學生聰穎過於南方學生和留學生,必有一定的道理。現有的惟一解釋就是蒙古語音與北京語音相近。 這反過來證明,北京話的語音不是漢族(保留在江南的)傳統的語音,而是滿蒙語音佔主導地位的「胡音」。
[400年前的北京話:吳語]
北京自建城以來經歷過了許多個朝代的變遷,自古以來北京話有過多少變化?如何變化?從歷史上講,4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從意大利來的傳教士利馬竇曾用羅馬拼音記錄了大量的當時的北京話,這些記錄至今尚保存著。從利的記錄中可以明白無誤地看出:當時的北京話是有大量入聲字並且沒有zh、ch、sh等翹舌音的語言。這說明了當時的北京話不是現在的北京話,也不是現在的普通話,因為無論北京話還是普通話都不具備這些特徵。同時也說明了北京話和普通話的歷史都超不過400年,400年前的北京話是明朝的官話(考證為吳語)。
[北京出現第二語言:滿語]
滿人入關進駐北京後,為了小區的安全等政治因素,滿人把紫禁城周圍10哩之內的漢人全部趕走而專屬滿人居住,這個範圍稱為北京的內城,而10哩之外稱為外城。於是,北京城出現了兩個社群:滿人社群和漢人社群,這是階級、語言和居住地域等都十分分明的兩個社群,北京城也就出現了兩種語言:明朝官話和滿語。任何語言都是跟人群一體的,當時北京的兩種語言的地域差別是:內城說滿話,外城說明朝官話。
[滿語的分化——滿式漢語]
滿語是一種比較原始的語言,不論它的發音、詞彙以及語法等都十分的原始和不成熟……至於像漢人的建築工程用語、藝術語言、醫學及其它科技用語等高級語言使用則更加無法表達,當時的形勢是滿語在北京面臨無法交流。
[第三種北京話的形成——內城北京話(mandarin)]
北京城裏的一棵小樹、廚房裏的一件工具,用滿語都無法表達!因為滿族人的祖先從來沒見過這樣的植物,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工具,這就是當時統治中國的滿族人所遇到的嚴酷的語言現實。滿語要繼續說下去,除了直接使用北京外城漢人的語言的詞彙和模仿他們的語音之外再也沒有第二種可能!就像日本皇軍學說中國話:「你的,八路的,幹活?」一樣,北京內城的滿人開始了他們艱難的模仿漢語的歷程。
但是滿語對比漢語有它先天的殘疾,首先,入聲字一下子就全丟了,這就是漢語同音字增多最根本的歷史原因,用滿語套學漢語的發音更是不倫不類,可以肯定地說,這是發音最糟糕的漢語。但是,歷史就是這麼殘酷,滿人的這種蹩腳漢語比起日本皇軍的蹩腳漢語要幸運得多了,隨著使用人口的增加,這種讓當時的漢人老百姓笑掉牙的蹩腳漢語成了清朝統治階級的「共同語言」——這就是早期的普通話(暫時使用英語的稱謂把這種語言稱為mandarin)。
[內城北京話的發展——走出內城,形成「官話」]
隨著北京內城的「mandarin」這種蹩腳漢語的形成,在北京內城形成一個固定的說「mandarin」的人群。這個人群就是當時中國的最高統治團體——八旗貴族。「mandarin」成為地地道道的清朝統治者的官方語言——「滿清官話」。
具體的時間有待考證,在《康熙字典》中的語音跟今天的普通話的語音還是一定的差別的,但是跟其它漢語方言相比已經更接近今天的普通話了。 從「滿清官話」的形成史看,「滿清官話」受滿語的影響主要在語音方面,這是一種不成熟的蹩腳的漢語語音系統,而在詞彙和語法方面的影響則十分有限,從語言的本質上,「滿清官話」還是應該歸屬於漢語的一種方言而不應該歸屬於滿語的一種方言,不過這是最糟糕的一種漢語方言。
[內城北京話的發展——落地生根,形成「國語」]
「滿清官話」形成後,隨著滿清政權在地域上的延伸,操著「滿清官話」的八旗貴族也就從北京的皇家內城走向中國的每一個角落,於是各地的第一行政長官的口音又成了當地的標準口音。並在當地的上流社會向平民社會不斷地滲透壯大,最終使「滿清官話」成為中國的「國語」 。
有一點要說明的是,mandarin是從北京內城繞過北京外城直接向全中國滲透而形成滿清的「國語」的,所以,北京的外城話並不是真正的「國語」——普通話,雖然「外城北京話」一直受「內城北京話」的影響並不斷演變,但是,正如北京的內城貴族和外城平民百姓是兩個互不兼容的兩個社群一樣,「外城北京話」和「內城北京話」是跟階級差別一致的互不相同的兩種語言。所謂的「北京話」一直是兩種:「外城話」和「內城話」,而各地方所稱謂的「北京話」實際是指「內城話(即mandarin)而不是外城漢人所說的「北京話」。外城漢人所說的「北京話」實際是對中國其它方言沒有影響的小語種。
[內城北京話的發展——漢語代表語言地位確立]
mandarin經過滿清王朝200多年在中國的統治,再經過孫中山政權以一票之優勢對「國語」地位的表決,再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憲法上「國家代表語言」條文製訂,普通話——漢語代表語言地位已經是堅不可摧。
[內城話北京話在北京的消失]
從語言史上講,普通話不是北京話,而衹是北京的內城話,隨著滿清王朝的解體,北京內城的貴族群體也就在北京城裏消失了,因而普通話的真正母體在北京城也已經不復存在了。把普通話硬說成是什麼北京話,這在100多年以前可能還有一半正確,但是在今天還這樣說大錯特錯了,因為「北京話」這個概念變了,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北京話」了。
[北方話與鮮卑語]
南北方言如此不同,究竟誰代表了傳統的漢話?這我們不能不回顧到歷史事實。遠的不說,漢族語言文化中心本在黃河流域,東晉的南渡和南宋的偏安,兩度將文化中心遷往南方。頭一次東晉繼而宋、齊、梁、陳五朝北方完全在鮮卑族北魏,以後是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的統治之下。
北魏孝文帝曾禁止胡服胡語,可見胡語即鮮卑語在華北必甚普遍。北齊又因鮮卑人反對情緒,反其道而行之,甚至大加提倡。則今山東、河南以北幾乎都成了鮮卑語通行的地區。第二次南宋南遷,淮河以北成了金朝女真人的統治區域。據宋人記載當時河南地區,竟到了「廬人盡能女真語」的地步。說白了就是「連飯鋪夥計都能說女真話」。
鮮卑語詞在《二十四史》中大量地保存著,仔細對比,和今天蒙古語幾乎一模一樣。女真語是滿洲語的古語,對比女真語詞與滿洲語詞競「十同六七」。
鮮卑語既同於蒙古語,女真語又同於滿洲語,而滿蒙語言不管從語詞、語法或語調方面又非常近似。那麼,這兩種阿爾泰語系的語言在華北前後竟統治有千年之久。儘管隋唐統一於前、元朝統一於後,隋唐和元都是帶有極濃重北方民族色彩的王朝,不但沒能完全恢復漢官威儀,所說的漢話也早成了胡人的腔調,與南方截然不同。
//
相較之下,我哋香港嘅學者點講?話人哋一篇研究粵語嘅論文都冇?乜你學術辯論係鬥行頭而唔係拚理據㗎咩?實情係,討論呢個問題真係唔太需要研究粵語。
作者
#粵語
山東 腔 語音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最本土的藝術--北京琴書|步步京城|25 >
北京的曲藝藝術十分多,最出名的就是京劇。但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紹北京最本土的曲藝——北京琴書。
作為一種傳統鼓曲藝術形式,北京琴書定名於1951年,是中國北方地區的鼓曲形式之一,於2007年被列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北京琴書由一人表演,演員左手執鴛鴦板擊節,右手執鼓楗敲擊書鼓,演唱時由揚琴、四胡和二胡伴奏員擔任伴奏。
北京琴書以優美的行腔韻律,準確地詮釋了北京話語音四聲的音序,偶爾貫穿其中的北京方言土語,表現出濃郁的地域特色,聽起來親切悅耳,又似老街坊之間的絮語交談,十分接地氣。
------------------------
北京是中國的六朝古都,歷來是中國的文化中心。在漫長的歷史中,全國各地的曲藝項目都要到北京這個大舞臺上一展風采。眾多曲藝項目登上北京的舞台後,經過融合和發展形成了很多具有北京特色的曲藝項目。北京眾多曲藝藝術的特色都是以國都為平台,融合中國各地曲藝的精華,那麼什麼才是北京最本土的藝術呢?那就是北京琴書。
北京琴書是北京土生土長的曲藝藝術,是在北京通州區域的五音大鼓基礎上產生的,但北京琴書不能稱為北京傳統曲藝項目。北京琴書真正的創立要在建國之後的50年代,距今也只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還不如其他曲藝項目歷史的零頭。然而,一些中國人或許不知道北京琴書,但大多聽過北京琴書。張藝謀的電影《有話好好說》中就有北京琴書的演奏,「我從小在北京土生土長,沒招過誰,沒惹過誰……」這段鏗鏘有力、趣味十足的琴書一瞬間就讓人們感受到了濃濃的北京風味,這段唱詞就是北京琴書的創始人關學曾大師譜寫的。
為什麼北京琴書的出現如此之晚呢?這要從北京琴書與眾不同的發展歷史說起。中國眾多曲藝藝術的特色都是以國都為平台,融合中國各地曲藝的精華而形成的。但是,這個形成過程的前提是官方的支持,比如京劇就受到了多位皇帝的大力支持。然而,北京琴書的前身,五音大鼓沒有一點背景,是徹頭徹尾的草根曲藝。北京琴書來自北京農村,也沒有專業的演員,更像是農民們自娛自樂的「遊戲」。一般在北京通州農村的婚喪嫁娶時,農民們會自發地唱五音大鼓,演唱內容也類似於脫口秀,想到什麼就唱的什麼。每當農村出現災情時,為了活命,北京城周邊的農民就會進城乞討。會唱北京琴書的農民就一邊唱著五音大鼓,一邊乞討,於是北京城就這樣有了五音大鼓。五音大鼓進入北京的方式「不體面」,內容形式又是為農民群體服務,所以北京的皇族才不會對這種農村藝術感興趣。那麼是誰將五音大鼓變成北京琴書,讓這項最草根的藝術成為了北京的代表曲藝呢?那就是關學曾。
關學曾出生在滿族家庭,幼年家境貧寒,十四歲拜師學藝,很快自成一家。二十歲他就在天橋演唱,很受歡迎。建國之後,一直唱五音大鼓的關學曾覺得自己唱的是長篇故事,又是揚琴伴奏,乾脆就改為琴書了。後來,關學曾參加了赴朝慰問志願軍的活動,又跑到全國各地宣傳抗美援朝。這也讓他大開眼界,見識了不少曲藝形式,尤其是琴書數不勝數,如山東琴書、徐州琴書、四川琴書等,都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可他只寫了「琴書」兩字。於是關學曾就琢磨,本來自己就是北京人,又是用北京話唱的,乾脆就叫「北京琴書」。一回北京,關學曾就把牌子改為「北京琴書」。由此,北京琴書正式誕生了。因為北京琴書的唱詞使用標準的北京話,而且內容通俗易懂,很快就受到北京老百姓的喜愛。他的忠實粉絲們湊錢做了一個很大的牌匾專程送給關學曾,上面刻著「琴書泰斗」四個大字。
對於這項比新中國還晚的曲藝項目,關學曾大師可謂耗盡了一生的心血。他一生創作了上千個北京琴書的唱段,其中代表曲目有《鞭打蘆花》《楊八姐遊春》《傳家寶》《長壽村》等,北京琴書成為北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除了自我創作之外,關學曾還在家裡義務開辦北京琴書學習班,免費授課,中午還管一頓炸醬麵。